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褚时健传 > 第六篇 第六章 江山无限

第六篇 第六章 江山无限

这些,都是1927年出生的褚时健新打的江山。

在销售网络上,尽管褚橙完全处于卖方市场的局面,但负责这一工作的李亚鑫和圆圆未雨绸缪,已经逐渐在全国搭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除了云南市场是家门口的熟悉阵地,西南的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也已经开始进入销售成熟期,褚橙陆续进驻各大品牌食品销售点。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借助电子商务的传播力度,消费者对褚橙出现饥饿式的期盼,各大连锁超市的高端品牌也被纳入褚橙的合作范围。

从2002年开始自己的种植生涯,到2015年本书写成之时,褚时健从75岁到了88岁。在这13年间,他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种出了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橙。对比20世纪他在玉溪卷烟厂把"红塔山"打造成了国际品牌,他的"褚橙"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在所有行业里最不被人选择的农业,而且操作者褚时健是绝对高龄。

除了果园基地,位于玉溪高新区九龙片区的褚橙采后处理分选中心也在准备开始兴建。这块占地62亩、投资1.2亿元的新厂区不仅有现代化的办公区域,还有容量为6万吨、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冷库采用国外进口每小时分选6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对比31亩的老厂区,这里无疑要现代化很多。负责新区建设的李亚鑫说,新厂区的设计甚至考虑了未来如果褚橙生产总量扩大后,有可能出现的滞销后的储存和后续处理问题。

不妨数字化一下如今褚橙的状况:褚橙如今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将近2万亩,成熟的、已经挂果的是3200亩。

漠沙基地仅仅水管的铺设就花费了上千万元,到2017年、2018年果树挂果后,这里将是褚橙的又一庞大生产基地,负责管理这块地的李亚鑫估计这块地届时会贡献出上万吨的褚橙。

褚橙历年来的生产总量是:2006年,1000吨;2007年,1800吨;2008年,3000吨;2009年,4000吨;2010年,5500吨;2011年,8600吨;2012年,10000吨;2013年,12000多吨;2014年,9000吨;2015年,预估13000吨。

漠沙基地完全按照褚时健的工业化思路进行建设,首先机械化操作将山地改为台地,改出来的地要一字平;纵深方向上,要深挖60~80厘米;深挖过后的地面还要保证果树之间有两米的株距和50厘米×50厘米的塘用于施底肥;每塘的肥料配比,按褚时健的要求,必须有4公斤的有机肥、半公斤的钙镁磷,而且要搅拌均匀;这一切工作做完后,开始施底肥,果树就直接栽种在底肥上面。"果树直接种在底肥上,肥料发酵比较好,这样就伤不到树根;根一长起来,就能吃到肥了。"褚时健对每一道工序都谙熟于心。

褚橙种植的最高亩产为4~5吨,超过先进的柑橘种植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

于是竜志祥到了金泰公司,先是在丽江基地做作业长,漠沙的地拿下后,又到漠沙基地做开拓的工作。

目前在褚橙种植基地的农户大概有800多户,老基地有113户;除农户外,包括技术、行政、销售的管理人员总共只有100多人。

竜志祥是负责漠沙基地的作业长,也是整个金泰公司的技术部长。他来自牛山柑橘厂,虽然2012年才来到金泰公司工作,但实际上几乎从褚时健开始种植冰糖橙,他就断断续续以牛山柑橘厂厂长助理的身份,到褚时健的冰糖橙基地做技术支持。褚时健拿下丽江永胜的地以后,向竜志祥提出邀请:"小金泰要做成大金泰,过来吧!"竜志祥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只要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兴趣,人也信得过,他就愿意跳这个槽。同时还有个原因是,早在1988年他作为农科站的技术人员时,就在华宁的禄丰见过检查烤烟生产的褚时健,对方作为一名大厂长,脚上穿着的一双解放军球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没想到几十年后山水又相逢,褚时健竟然也从事农业,而且也种橙。

目前褚橙分为四级:特级果、优级果、二级果及花斑果等等外品,其中等外品只在玉溪本地销售。

对于新选什么样的土地,褚时健的挑选顺序是:"第一要有水;第二要有光照和热量;第三要看地形地貌,不能太陡;第四平均温度要在21、22摄氏度左右。"他强调说:"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褚橙在2014年的销售额为1亿多,纯利润为7071万元。

李亚鑫记得刚刚拿下漠沙这块6000亩地的时候,他陪同褚时健去查看,车子一路摇摇晃晃很久才到山中间。一下车,李亚鑫有点心里打鼓:"这不是荒山吗?连草都长得不茂密,一看就是比较瘦的地。"褚时健不吭声,对李亚鑫说:"我们慢慢看你就明白了。"在山上绕了一圈,李亚鑫恍然大悟,褚时健看中的不是这块地本身,而是山后面的黄草坝水库,这是云南在规模上仅次于东风水库的大水库。褚时健对于果园用地的挑选,排第一位的一定是水源。在他的观点里,地瘦一点没有关系,有机质不够没有关系,都可以通过肥料来调整;唯独水源,人力难为。

就像当年有人质疑玉溪烟厂的辉煌是因为国家专卖政策一样,也有人认为褚橙如今在市场上如此受热捧是因为褚时健的个人故事和人脉所致。作为销售端的本来生活网的喻华峰不这么看,他觉得所谓的故事和人脉都只能起短期效应,作为一种体验感很强的食品,褚橙的热卖还是因为自身的品质。在本来生活网上褚橙的销售2013年比2012年火爆,2014年比2013年更为抢手,正说明了褚橙自身的强大。褚时健说:"你开个馆子,好朋友可以第一天来,第二天来,来个四五天送钱给你没关系。要是你做的东西不好吃,谁也不会来了。"

位于漠沙的6000亩褚橙种植基地大概最能代表褚时健对新果园建设的想法。

归根结底,褚橙的胜利是褚时健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的最好回报。王石曾经说,褚时健是中国当下社会难得的有着匠人精神的企业家,确乎如此。

所以褚时健说,最迟2020年,褚橙的年产量将达到6万吨。

也许贡献还不止于此。在褚时健打造褚橙之前,中国的水果种植基本还是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自然经济的痕迹比较浓重,而褚橙树立了当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农业规模化的可能,即便是在现行条件下只能小型规模化。

也就是说,截至2015年,除了新平水塘镇老基地的7000亩土地,褚时健还在相邻的地区拥有超过1万亩的果园用地,总共接近20000亩的租种土地正在一步一步巩固褚时健的农业江山。

这种农业规模化的最佳之处在于提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这在传统的果树种植里是不可能出现的,且不说一片果园中的树与树之间有很大差异,一棵树上结的果子也往往品质不均。这给市场上的销售者带来很大的困扰,特别是目前发展迅猛的电商们。对于电商来说,生鲜产品是目前大家都在抢的一块市场,而生鲜售卖的发展瓶颈就在生鲜的品质上,特别是水果类。从传统果业公司收上来的农产品因为来自无法溯源的传统种植户,品质显得非常不稳定,这导致电商很少有固定售卖的生鲜。而褚橙则不同,因为它的规模化、标准化,褚橙的品质可溯源、能稳定,对于电商来说,这样的产品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在元江县,金泰公司还有3000亩正在改造的土地,用于种植冰糖橙和沃柑。这些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山地。褚时健为什么不尽量争取平原地带的地?以他在云南多年的影响和人脉,其实不难,但他有自己的理由:"算了。云南山地多,农民们难得有块平地种粮食,粮食比水果重要,我们还是多开发点山地出来。我们费点力,但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

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一直存在食品安全的社会问题,食品生产者被极度边缘化,尤其是农产品,"不安全"、"滥用农药"、"土地污染"等社会问题成为农产品头顶上最大的阴影。农业从业者极度缺乏成就感,褚橙的出现,无疑给从业者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它让人看到,在现行社会体制下面,依然有可能出现高度品质化的、值得人尊敬的农产品。褚橙的成功,无疑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壮大了农业从业者的自信心。这种榜样的力量,比政府的号召作用、政策的强刺激显得有效得多。在褚橙成功之后,仅仅云南就开始出现不少大型的果园或有机农业种植园,有的是个人的创业行为,有的是企业的多种经营。无论怎样,能看到以前被大众视为低端的农业行业,已经慢慢成为社会的热衷行业。褚时健以一己之力,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工业化操作的模板,可谓居功至伟。

同在新平,褚时健还租下了磨皮山地的3000亩地和漠沙的6000亩山地。磨皮的土地因为海拔较高,褚时健选择了种植技术和褚橙相近的柑橘品种:沃柑。沃柑上市时间是在每年的5、6月,正好可以弥补褚橙的销售空档;漠沙的6000亩山地则全部用来种植褚橙。

褚时健从1963年进入企业,在企业经营者这个角色上停留了几乎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是中国社会最变幻莫测的半个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各种经济模式、各种商业形态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褚时健自岿然不动,初衷不改,姿势不变。他俯下身,从土地里寻找财富和希望;他永远把自己置身生产第一线,产品质量是他一辈子都穷究的事情。

另外,在丽江金沙江边的永胜,1500亩的甘蔗林也在2012年被改造成种植冰糖橙。

他始终执着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认真做事、注重生产、有劳有得。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精神实质让褚时健超越了时代的变迁----他在任何时代都取得了企业经营的成功。

实际上他已经早就有了准备,从2012年开始就广为拓展褚橙种植基地。老基地原本有2400亩,经过几年不断往外拓展,购买、合并,到2015年老基地已经扩大为接近7000亩。其中挂果的果园从2400亩变为3200亩,另外3000多亩已经种下果树,大约2016年、2017年就能挂果。这一块是金泰公司果树种植的"母体"。

作为企业家的褚时健,战胜了时代。

到2015年止,在中国国内水果市场,本土产的橙总共有四五百万吨,褚橙只占其中1万多吨的比例。但它俨然已经是橙类的第一品牌,品牌价值、价格级别都在高端。作为一种只栽种了13年的橙果,它能贡献的是自己的种植方式、操作模式和品牌价值。而在数量上,褚时健的回答总是和当年刚种橙时一样:急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