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物传记 > 比尔·盖茨传 > 第四章 创立独一无二的微软帝国

第四章 创立独一无二的微软帝国

经过市场调查,汉森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他们产品的包装和说明书的语言过于专业化,让消费者无法看懂内容;很多工程师在媒体面前宣传自己的产品时肆无忌惮的讲话使得不同人在宣传同一产品时谈话的内容没有达到一致性等等。此外,通过调查的结果他还发现当时很多其他公司的产品虽然都被大家所熟知,但是人们却并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厂家是谁。例如人们都知道Wordstar这个文字处理软件,但是却没人知道他是Micropro公司生产的。

汉森后来回忆说:“正是由于比尔·盖茨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不独断专行,所以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为了树立起微软公司的新形象,汉森决定让比尔·盖茨作为微软的发言人,而其他人则不允许在媒体面前随便发表讲话。

在当时,IBM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代表着安全可靠,可以说是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品牌形象。为了将微软公司塑造成为第二个IBM,成为用户心中最可靠的对象,汉森决定将质量和安全的保证作为微软公司的口号;为了了解人们对微软的看法和印象,他决定花费5万美元让一家擅长市场调查的公司帮助微软进行市场调查。但是比尔·盖茨最初对这一计划是坚决反对的——盖茨认为这毫无必要。为此,他们甚至争吵过好几回,而且在一次微软公司的战略会议上盖茨和汉森再次为此事争论不休,盖茨叫嚷道:“我们公司没有必要进行这种愚蠢的调查活动。”但是汉森坚持说:“如果不进行市场调查,我们没办法按计划安排宣传工作。我们必须根据调查的结果展开工作。”最后,盖茨改变了立场,同意了汉森的做法。

接着,汉森对微软公司的产品的包装和说明书进行了修改,让它们的语言更加简单易懂,使消费者更容易看懂产品的说明。

由于汉森本来想建立自己的公司,所以请他加入微软的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三个月的商谈,汉森终于在1983年加入了微软公司,成为了微软公关部的经理,负责微软的各种营销工作。如:产品的促销、广告的宣传、相关的外交事务等。

在微软产品的名称上,为了强化微软在用户心中的形象,汉森将微软所有的产品的名称都进行了统一,在软件名字的前面都加上了Microsoft。例如,文字处理器Word的名字由Microsoft Word代替。当时微软公司的工程师们对于汉森的这一系列举动并不理解——对于品牌意识的淡薄和不了解使他们总是对汉森冷嘲热讽,认为这些不过是无聊的宣传。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请你来我们公司的原因了。因为在整个计算机行业,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如果微软能将它变为现实,那么我们的产品就可以超群出众了。”

当时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被工程师们起名为界面管理器。这种名字过于专业化,只有计算机内行的人才能够看懂,为了便于宣传,使人们更容易记住它的名字,根据界面操作系统的特点,汉森决定给它重新起名为Windows。在汉森看来,这个名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能够非常贴切地表达出这一操作系统的特点,是最为理想的名字。但是工程师们并不同意汉森的这一做法,坚持要用界面管理器的名字。受到工程师们的打击后,汉森找到了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听了汉森的报告后,认为这一品牌策略对于微软公司来说是有利的,就认同了汉森的看法,并且为此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会议结束后,工程师们才同意将界面管理器的名字改为Windows。

汉森说:“那是因为他们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不同!”

为了能更好地宣传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决定展开两次产品发布会活动,以便让视窗系统和微软的品牌打入市场中去。

盖茨接着问汉森:“那么为什么他们之间的价格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1983年,身为董事长的比尔·盖茨聘请了谢利担任微软公司的总裁,鲍尔默成为微软公司的副总裁。谢利上任后对微软公司的行政人事作了重新调整,削减了20%的日常开支。进行了改革后的微软,更适应于市场的发展了,进而更加飞速地发展起来。

汉森如实地回答说:“从本质角度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1美元的凡士林护手霜和100美元的护肤品都同样好用,甚至1美元的凡士林护手霜效果更好。”

1983年11月10日,比尔·盖茨在纽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将在年底推出,并且告诉用户说,他们可以把视窗安装在任何一台电脑上,都不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发布会的关键之处在于,与微软签订协议的24个不同的计算机生产厂家出席发布会公开支持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虽然这些生产厂家之间有些是竞争中的宿敌,但是微软竟然能让他们同时出现在发布会的现场,显示出了视窗操作系统的巨大魅力。

盖茨说:“那么请问,1美元的凡士林护手霜和100美元的护肤品有什么区别?”

其实,纽约的发布会对于比尔·盖茨来说只是视窗产品营销活动的序幕。因为拉斯维加斯的计算机展销会才是微软营销的真正舞台。

汉森对盖茨说:“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会邀请我来你们公司——我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甚至都没有一台电脑。”

作为美国最大的计算机行业的展销场所,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销会是众多行家和消费者的云集地。为了让微软成为计算机行业熟知的品牌,比尔·盖茨为视窗操作系统营造了一场展销的盛会。而且,比尔·盖茨向营销部的所有人强调说,一定要把视窗操作系统的发布会重视起来,甚至特意强调这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所有营销部的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这时曾经担任过化妆品公司的市场部副经理的罗兰·汉森也加入到了微软的营销队伍中。最初汉森并不打算接受微软的邀请,因为他对计算机行业并不感兴趣,可到了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后,盖茨马上手舞足蹈地向汉森谈起对电脑行业的看法和预见,以及他们的销售模式,于是汉森有些动摇了。

在人们到达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销会上时会惊奇地发现,拉斯维加斯街道上的出租汽车都带有Microsoft Windows的标志,而且后座的车窗上还贴着微软公司的宣传画,甚至微软公司还想办法给拉斯维加斯的两万多家旅馆的枕套上都印上了Windows1.0的标志图案。当参加展会的人在旅馆中想要入睡时,都会看到枕套上的Windows标志,进而使他们对微软的展位充满了好奇心。不仅如此,在展销会的一周里,每天早晨都会有人把有关Windows的不同资料发放到各个旅馆的客房里。

4.微软依靠视窗的宣传大战打败对手

在微软公司展开宣传大战之前,计算机公司大多只是依靠报刊杂志和用户的口碑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就连微软公司也毫不例外。也就是说微软对如何向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比尔·盖茨却意识到要想最终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当人们来到计算机展销会上时,也会发现所有支持微软公司的硬件厂商们的展位上都有Windows的标志。展会上的每一个Windows标志都会有一个号码,在这些号码中会有两个相同的数字,如果谁能发现两个相同的数字号码就可以到微软的展位领取各种礼物和微软的宣传海报。

比尔·盖茨为了能说服这些厂商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经常是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子,有时甚至因为上火而起了满嘴的疱。而对于比尔·盖茨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麦格雷戈十分佩服。

在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销会的中心大厅中则放置了一个巨型的Microsoft Windows标志。这次在拉斯维加斯的行销活动,微软公司共花费了45万美元。通过这样的大手笔,微软公司成功地造成了轰动效应。于是,在拉斯维加斯的Microsoft Windows发布会上,比尔·盖茨宣布将在1984年的春天正式推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向用户大力宣传Windows系统的种种好处和优点。在参加拉斯维加斯的展会前,微软公司曾经在机场作过调查,发现只有10%的人听说过Windows。但是在一周后会展结束时,微软公司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90%的公众对微软和Windows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度。

而比尔·盖茨也亲自出马,去找那些硬件和软件开发商,说服他们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对硬件生产商说:“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下一步发展就是走向图像化,你们不为Windows生产出适用的驱动程序,你们将会错失良机,到时候,会没有一个应用软件在你们的机器上运行。”比尔·盖茨甚至还告诉他们说,几乎所有的硬件厂商都在为他们的Windows操作系统编写相适应的驱动程序。对于软件开发商,盖茨对他们说:“为市场各种不同的硬件开发不同的软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变。因为几乎所有的硬件开发商都在开发适合Windows的驱动程序,你们如果趁早为Windows开发适用它的应用软件,将会有很好的回报。”

显然比尔·盖茨发动的这次Microsoft Windows宣传战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瓦解了对手Visicorp公司的Vision宣传计划。因为面对微软公司花重金宣传的产品,人们没有理由不期待,几乎全世界都在等待微软Windows产品的问世。在微软接受了首次电视专访后,人们纷纷抛弃了Visicorp公司的Vision软件,期待着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的问世。无疑,微软公司通过宣传策略击败了Visicorp公司。

经过比尔·盖茨对市场操作系统的重组后,这个工作小组变得更有针对性,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5.紧跟科技步伐——视窗系统的艰难开发过程

比尔·盖茨虽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视窗宣传大战,但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的开发者们却知道在发布会上演示的其实是类似于录像带的东西,他们的产品即使到了1984年也不可能推出。

后来比尔·盖茨让他负责Windows系统的图像部分的开发工作,让伍德负责编写整个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让利马拉负责用户管理系统的编写。

比尔·盖茨为了能抓住和苹果公司合作的机会,曾经和苹果公司签订过合作协议,为他们开发应用软件。由于苹果公司一边开发自己的硬件产品——麦金托什计算机,一边开发自己的软件产品操纵系统,而当时的微软也在开发操作系统,也就是说,虽然在应用软件上微软和苹果公司当时是合作伙伴关系,但在操作系统上两个公司其实是竞争对手。所以,微软在为苹果公司开发软件时签订了保密协议。协议规定在苹果公司为麦金托什计算机推出操作系统之前,要求微软公司的开发人员对应用程序接口保守秘密。因为微软公司为麦金托什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必须要接触到它的应用程序接口。为了遵守微软和苹果公司之间的协议,比尔·盖茨将微软为麦金托什开发应用软件的工程师和开发视窗系统的工程师分开,并且把开发麦金托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糊上了纸,锁上了门,以防止工程师之间互相交流。

同事说:“那个着色程序就是比尔·盖茨编写的,他就是你口中说的那个写出狗屁不通东西的白痴。”

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麦金托什计算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称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计算机是计算机界的一次革命。这时微软和苹果公司的保密协议已经到期,禁令也被取消了。在苹果的麦金托什计算机投入市场后,盖茨马上派人买回来一台,并对麦格雷戈说:“我们已经为苹果公司开发制作了三个应用软件,我需要你们把这些软件都用在Windows上面。”盖茨认为这样微软就不需要分别为麦金托什和Windows分别开发两套应用软件了。显然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经过Windows工程师对麦金托什计算机的检查后发现,尽管微软和苹果都是图像化的操作系统,但是两者的工作原理却是完全不同的——Windows是用操作系统控制一切,应用软件处于从属地位,而麦金托什计算机则是用应用软件控制的,操作系统处于从属地位。如此一来,把为苹果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用在Windows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埃勒说:“我不知道。”

比尔·盖茨说:“那就把Windows操作系统改成与麦金托什计算机的一样。”

比尔·盖茨走后,旁边一个同事问埃勒:“你知道是谁编写的那个着色程序吗?”

麦格雷戈说:“如果要想把Windows系统改成与麦金托什一样的话,就需要我们重新编写整个Windows系统。”

比尔·盖茨最后对他说干得不错,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那么,这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是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吧!”埃勒回答说。

“也许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你可以保证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正常运行吗?”

“这不可能,已经等不及了,我们已经向制造商和用户作出保证了,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我们产品的问世。”比尔·盖茨认准了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计算机,要求Windows项目小组务必想办法把Windows改得能与麦金托什兼容,否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换人。

“当然可以。”埃勒说完便在电脑上画了一个复杂的图形,并且很快用他设计的着色程序填充上了颜色。“看到了吗?它完成得十分出色!”

后来,盖茨把对麦金托什计算机狂热崇拜的康森调入了Windows项目开发小组。康森加入Windows工作小组后,对小组工作人员已完成的编码给予了全盘否定。为了使Windows能与麦金托什计算机兼容,之前的编码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重新修改。

比尔·盖茨听了以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继续盯着屏幕。埃勒接着说:“我发现了这个程序设计上的缺陷,并且把它改正了过来,你看我改正后的版本是不是很酷?”盖茨点点头说:“它可以用于各种复杂的图形中吗?”

在1984年2月众多软硬件公司原以为可以拿到微软视窗资料时,微软宣布视窗要推迟到5月份,而到了5月份微软又说要等到8月份。于是,微软从那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战以后,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微软公司的一再失信,让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信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到了8月份,微软依然没能拿出他们保证过的视窗软件。于是,新闻媒体纷纷嘲笑微软公司给人们吹了一个巨大的肥皂泡。有的媒体讽刺说:“如果你想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百万富翁,只需要吹一个像他一样大的肥皂泡就行了。”媒体们甚至还给微软的视窗软件起了个绰号,叫“泡沫软件”,以此来挖苦微软公司不信守承诺。这时很多人对微软的视窗产品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都像在看马戏一样等待着看微软公司如何收场。

一次,埃勒用编码在计算机上画了一个时钟,画完之后他觉得时钟的画面有些单调,就想给时钟加一个彩色的背景图案,但是他用着色的运算指令进行操作时,却发现无法给背景着色。于是,他仔细检查自己是否有操作上的错误,可他翻遍了操作手册,也始终未发现什么错误。最后,他发现原来是BASIC编码的问题。当弄清楚是自己公司设计的BASIC软件出现了设计上的缺陷后,他决定把这个缺陷找出来。他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软件书籍,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攻克这一难题。最终,他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出了新的着色法则,让BASIC能够正常地着色。这让他非常得意——他叫来了很多工程师,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甚至把比尔·盖茨也找了过来,指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说:“比尔,你快看,不知道是哪个白痴家伙写出这种狗屁不通的程序。”

由于比尔·盖茨在这段时间一直顶着媒体和各大计算机厂商的巨大压力,所以心理上处于极度焦躁的状态——经常会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一次他发现软件上出现了一处错误,就对着鲍尔默大发脾气说:“鲍尔默!这软件怎么又出现了差错,我得警告你们,如果你们到年底还拿不出像样的产品的话,你们都得卷起铺盖滚蛋!”

埃勒作为Windows的核心系统开发者之一,曾经和比尔·盖茨发生过一件有趣的故事。

由于鲍尔默知道比尔·盖茨承受着来自于外界的巨大压力,所以非常理解比尔·盖茨此时的心情,并没有计较,仍然全力帮助盖茨做着视窗产品的开发工作。这时Windows项目开发小组的研发人员已经增加到30名,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有的程序员甚至把睡袋都搬进了办公室。总之,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开发Windows产品。

1983年的秋天,麦格雷戈成为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经理。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视窗”的开发终于取得了成功,共花费了11万工时的开发时间。1985年5月,比尔·盖茨在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演示了Windows1.0操作系统,并宣布最初售价为100美元。

麦格雷戈曾经参加过Visicorp公司的Vision图形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当时比尔·盖茨亲自找到麦格雷戈,请求他到微软工作。给麦格雷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比尔·盖茨那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当他说到某个盖茨不太熟悉的知识领域时,就能够看到盖茨好像恨不得马上就出去补习相关的知识的样子。当他们在一周后再次见面的时候,麦格雷戈惊讶地发现,比尔·盖茨不仅清楚地记得他们上次谈话的所有内容,而且针对上次麦格雷戈所说的自己不太了解的知识领域和问题,他竟然能用极其专业的知识把麦格雷戈说的问题一一作出解释,同时还能与麦格雷戈辩论一番。

Microsoft Windows 1.0是微软公司Windows系列的第一个产品,是微软公司第一次尝试开发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操作平台。它的主要特点有: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来完成计算机的大部分操作。视窗系统还附带了日历、记事本、计算器等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相比DOS系统来说,Windows可以允许用户同时进行多个程序操作,并且各个程序之间还可以相互切换,窗口可以随意缩放和最小化,而且还加入了控制面板这一重要程序。虽说Windows 1.0在功能方面还非常有限,但是从操作系统上来说,Windows 1.0从本质上宣告了MS-DOS操作系统的终结。也就是说,Windows系统时代到来了。而且视窗软件还带动了计算机图形操作系统的发展。

为了能打赢这场已经落后的竞争战争,比尔·盖茨显示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他首先展开了一场宣传战——微软公司向外界散布消息说,微软公司也在开发类似于Visicorp公司的图形操作系统,在功能上比他们更具优势,让厂商和用户们耐心等待;另一方面他们召集微软内部的软件编写高手,让他们尽快开发出和Visicorp公司一样的图形操作系统。接下来的几个月,微软公司的程序员们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编写程序。1983年4月,他们终于做出了一个操作系统的雏形,命名为视窗操作系统。但这仅仅是一个框架,并没有实质的内容。为了能让视窗尽快面世,比尔·盖茨将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的图像化系统方面的大师斯科特·麦格雷戈聘请到了微软公司。

1985年11月,微软视窗软件正式上市。微软公司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许多当初对比尔·盖茨冷嘲热讽的记者也应邀来到了庆祝大会的现场。而曾经讽刺过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为“泡沫软件”的《信息世界》杂志,还向比尔·盖茨颁发了“金泡沫软件奖”。

比尔·盖茨发现Visicorp公司已经开发出图形化的电脑操作界面,用户只要通过点击图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各种命令操作。不仅它的操作非常简便,界面也很好。相比之下,微软公司所展示的软件就相形见绌了。不仅如此,让比尔·盖茨最为恼火的是,这套软件是在本应属于微软公司展示平台的IBM个人计算机上展示的。Visicorp公司是依靠会计应用软件起家的,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凭借着会计应用软件的推广,它成为了年收入达四千多万美元的软件公司,是当时微软公司年收入的两倍。而Visicorp公司的这个图形操作系统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微软公司的DOS操作系统将会被赶出历史舞台。作为个人电脑标准操作系统的建立者,比尔·盖茨决不允许其他公司来窥探这一软件领域,这等于是要从微软公司口中争夺食物。于是,比尔·盖茨决定同Visicorp公司展开自卫反击战——他当即给远在西雅图微软总部的西蒙伊打电话,让他马上乘飞机赶过来,并且与公司的技术小组开会谈论应对方案。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从Visicorp公司的展品到成为产品真正上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微软能抓住这个时间,尽快开发出比他们更好的产品,就能保证自己在操作系统的领导地位。

从微软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看出,比尔·盖茨有着非常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卓越的商业眼光,他不仅能够十分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软件市场的发展方向,还能够在这场计算机革命中洞察先机,就像当初人们对个人计算机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比尔·盖茨通过英特尔的芯片就能预测到个人电脑时代将要到来一样。可以说,正是盖茨对计算机发展的前景和未来有着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才使他能够提前为微软制订好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其实,这也是微软在技术方面能够领先于对手的原因。此外,当盖茨看到对手的产品比自己公司的产品更具有优势的时候,他并不气馁,而是能够迅速地调整公司的方向,抓住一切机会来超越对手,在必要的情况下他甚至不惜利用一些手段来打压对手。从比尔·盖茨同Visicorp公司展开的反击战中就可以看出,他有着惊人的市场应变能力。

3.敏锐对待市场的变化——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

在1982年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计算机大会上,比尔·盖茨被一个由Visicorp公司开发的图像综合软件系统所吸引,这个软件产品在当时的展会上也受到了众人的关注,同时在展会上引起了轰动。

比尔·盖茨的宣传策略使得微软一方面在舆论上抢占了市场,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转移了人们对竞争公司产品的关注度,使得自己的产品在还未推出市场前就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做了非常有效的广告;另一方面盖茨在本公司员工能力还不足的时候能够不断地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当盖茨听到哪里有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后,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请他们加入微软,即使最初这些人才对微软并不感兴趣,比尔·盖茨也能放下身段亲自出马恳求对方加入公司。有人曾开玩笑说,不论比尔·盖茨需要的人才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都可找到他,并且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这个人才弄进微软公司来为他服务。

如此强大的智能化功能,可在房屋内你却看不到任何电缆,因为它们全部被埋在房屋的地板下了。比尔·盖茨的数字家庭成为了数字化生活的代表,预示着未来数字化家庭的发展方向,而且其豪宅的人工智能成为了最新高科技的代表。

比尔·盖茨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对员工非常信任——他对每一个员工都能充分授权,对他们的工作不作任何限定,而且员工们有权对自己的工作作任何决定,同时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由于微软公司是计算机软件科技界的领头羊,所以盖茨的家可谓是智能化的典范。整个建筑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12个区,每个来访者在通过出口的机关时,他的个人信息和指纹等都会被作为来访资料储存到电脑中,而且每个来访者都必须佩戴专门的胸针,否则他就会被房屋管理系统确定为入侵者,紧接着智能系统就会通过网络报警;在比尔·盖茨的会议室里,可以随时召开网络视频会议;房屋的地板是一个巨大的传感器,它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弱程度,对房间内的灯光亮度、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住宅的智能系统可以让比尔·盖茨遥控和探查家中的一切。例如盖茨在回家的途中,就可以通过住宅的智能系统来通知厨房里的厨师为他准备什么样的晚餐,让浴室自动为他准备好洗澡水,并且自动调节好温度,房屋里的传感器甚至能够根据家中植物的需水情况进行及时的浇灌。

微软对员工强调的通常是对结果负责,即微软会给每个员工都制定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而员工只需要为自己的目标负责即可。由于微软会根据员工最终能否完成目标来对员工进行奖励或惩罚,所以员工对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能够不知疲倦地为公司工作。而且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这也是微软的产品能够始终保持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说,比尔·盖茨家中专业级的厨房可以为100多个人提供各种特色的饮食服务,在宴会厅甚至可以举行一场一百多人的鸡尾酒会。

同时,盖茨还非常注重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与企业各部门的员工交换意见,进而使微软能够及时地掌握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善不足之处,让微软的产品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公司进行重大的策略调整时,比尔·盖茨除了征求管理层的意见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和公司员工进行沟通。在微软公司,无论身处什么职位的员工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比尔·盖茨或者公司的其他高层。这让微软上下层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公司高层能够知道员工真实的想法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因此,在微软形成了一个个高效率的团队,为微软的发展服务,进而使得微软能够出色地战胜对手。

比尔·盖茨在西雅图的华盛顿湖畔花费400万美元买下了0.12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20多米长的湖岸。他把房子建在小山上,但是为了避免过于显眼,招致邻居的反感,他把房屋的大部分都设计得低于山脊。到了夏天,山上的植被和树林会遮挡住建筑的大部分。不过,从他的豪宅里却可以俯瞰整个华盛顿湖。他的豪宅里除了有7套卧室、24个浴室、6个厨房之外,还有一个电影放映厅、一个电脑中心、一座藏有104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和一个可以容纳百人的宴会厅。

比尔·盖茨就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通过先发制人的营销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了致命的打击,使自己的产品获得最终的胜利,逐渐确立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的霸主地位。

因为盖茨从小就不太注意个人卫生,所以,他的母亲会经常提醒盖茨该洗头了。当她看到儿子住在租用的公寓中,怕他休息不好时,就在华盛顿湖边为盖茨花费了100万美元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带有三个卧室和一个游泳池,并且按照盖茨的想法来布置的房间。屋里面的家具摆设很简单,没有电视机,却有一台电脑。在母亲的房子里比尔·盖茨住了5年。直到1988年,比尔·盖茨成为了百万富豪以后,方为自己重新营造了一个新的住所。

6.财富神话的开始——微软股票上市

1986年,微软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国外。

艾伦走后,盖茨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以致好长时间都没能适应这件事情。好在盖茨的母亲一直关心着儿子的生活和事业,经常会打电话给盖茨。在母亲的关心下,盖茨逐渐走出了艾伦事件。

80年代,很多迅速崛起的计算机公司都已经上市。虽然微软公司在几年前就已经有资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了,但是比尔·盖茨并不急于让微软公司上市。其原因是,微软公司的资金充裕,并不急需通过上市来为公司筹资。另外,比尔·盖茨担心一旦上市,对于持有股票的微软员工来说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可能会造成公司员工时刻盯着公司的股票价格而无心工作。

离开微软后,保罗·艾伦经过几个月的放射治疗,并且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他的身体完全康复了。身体好转后,保罗·艾伦创建了自己的新公司,并且投资了多个领域。到2006年,艾伦拥有资产大约227亿美元,在福布斯排行榜排名第六。

不过,微软的高层领导者和持有微软股票的员工并不这样想。因为他们清楚地记得苹果公司在1980年其股票上市的时候,第一次公开交易,公司的资产就被估价为18亿美元之高,甚至比福特汽车公司的估价还要高。而苹果公司的董事长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股票上市后短短几年时间中,就拥有了2.3亿美元的私人财产。无疑,这让大家十分羡慕。众所周知,公司的股票一上市,持有股票的员工的身价就会立刻增长,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而这正是公司很多人的梦想!

保罗·艾伦的离去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性格有些孤僻,比尔·盖茨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并没有几个,而保罗·艾伦就是其中一个。更何况,正是艾伦把盖茨引入到计算机软件这个行业。所以,艾伦的离去让比尔·盖茨很伤心。

因此,尽管比尔·盖茨一直在犹豫,可是在形势的发展下和公司员工的普遍要求下,比尔·盖茨还是决定同意微软的股票上市。

保罗·艾伦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常常顶着巨大的压力加班加点地工作。当时,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是整个微软公司有目共睹的,甚至成为了微软公司的一种精神支柱。1982年9月,保罗·艾伦去医院检查自己脖子上的肿块,被医生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对于自己的病症保罗·艾伦并没有向微软的人提起,而是自己默默地遵照医嘱,进行化疗,这让他的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于是,1983年3月,保罗·艾伦决定辞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职务,专心治病。在艾伦临行前,比尔·盖茨百感交集,因为两个人从中学时代就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共同为理想而奋斗,经历了艰难的创业过程,在创业初期曾经没日没夜地编制程序,开发软件,共同承担着微软公司的官司困境,共同体味和IBM的成功合作,直到微软公司逐步进入正轨。可以说,他们一路走来经过了无数风风雨雨。而两个人现在就要分开,无疑会让比尔·盖茨心中有些不舍和无奈。

1985年底,比尔·盖茨在他的生日宴会后的第二天在微软公司的董事会上宣布了有关微软股票上市的决定。这个消息被新闻媒体传出来后,微软公司的股票马上就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保罗·艾伦在微软公司主要专心于微软的技术工作。而比尔·盖茨则以商业工作为主,负责公司的商业谈判、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在两个人默契的配合下,创立和发展了微软公司,掀起了一场计算机软件革命。

1986年2月,微软公司的总部迁至西雅图东郊的雷德蒙市。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也发出了上市公告。公告内容显示,微软公司经过多次配股后,依然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占主要股份。比尔·盖茨拥有1100万股、保罗·艾伦拥有640万股、鲍尔默拥有170万股,他们分别占有公司全部股份的41%、28%和7%,微软公司的其他核心人物谢利为40万股,西蒙伊为30万股……

2.比尔·盖茨的创业伙伴保罗·艾伦的离开

比尔·盖茨没有想到,正在微软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因病辞去了微软的职务,离开了微软。

在微软公司上市公告公布以后,比尔·盖茨没有放弃这次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他马上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为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作一些准备和推销工作,并开始在各大主要公司推销自己的股票。此外,比尔·盖茨还在10天内到世界不同的8个城市举行了推销会,而且和美国《财富》杂志签订了合同,让记者对微软公司的股票的上市情况进行追踪报道。

在计算机市场蓬勃发展和计算机的制造厂家之间激烈的竞争下,计算机的价格不断下降,使得计算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而当时最为受益的则是微软公司。因为当时的计算机都是使用微软的DOS操作系统的。通过出售DOS系统软件的复制权,微软公司每年可获得千万美元的收入。

1986年3月13日,星期四,微软公司的股票在纽约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的开盘价为每股25.17美元,收盘价为29.25美元,全天共成交360万股。谢利交易所的朋友打电话告诉谢利:“人们简直都疯了,他们都是来这里购买微软股票的,竟然无人问津其他股票,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1982年,康柏公司成立,当时康柏公司的创始人决定生产出一种与IBM兼容的可携带式个人计算机。在同年的11月,康柏公司就成功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带式个人计算机,这台计算机重约14公斤,这便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的雏形。当时,它开创了移动计算机的新纪元,在一年之内就销售了五万多台。而IBM公司在1983年5月推出了改进型的个人计算机,在个人计算机上增加了硬盘装置,使得IBM个人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6%。

微软的股票上市一周后,每股的价格就飙升至35.50美元。可以说,股票的上升速度远远高出了人们的预期。这时比尔·盖茨手中的股票价值已经接近4亿美元。一年之后,微软的股票已经冲至每股90.75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势头。32岁的比尔·盖茨因持有微软的股票而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在10月份的《福布斯》杂志上,比尔·盖茨名列美国400名富翁中的第29位。当时,比尔·盖茨所持股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同时,保罗·艾伦也榜上有名,他以6.4亿美元的身价位于排行榜的第87位。

西蒙伊在这次失败中也进行了自我反省:不应该总是按照IBM一家公司的计算机标准来开发应用软件,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因为这会让他们失去广大的市场。同时,这次的失败也让比尔·盖茨更加警醒,他明白在风云变幻的计算机市场,任何公司,即使是非常强大的公司只要稍有闪失,也会被其他人赶上。但是比尔·盖茨天生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决定在应用软件方面另辟蹊径——在其他应用软件上进行突破。

在成为亿万富翁,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并没有忘记引导他们走上计算机道路的母校——滨湖中学。两个人决定为滨湖中学捐资220万美元,建造一座科学数学中心。学校决定该中心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于是盖茨和艾伦决定以抛硬币的办法确定谁的名字在前。结果艾伦赢了,所以这个中心被命名为“艾伦—盖茨大厦”。

在展览会展出后,莲花公司就接到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在1983年年末,微软公司的菜单产品就被莲花公司的产品完全赶出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零售市场。而莲花公司的产品则几乎独霸市场,成为了当年美国的第一大软件公司。

股票上市后,微软公司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百万富翁。因而,微软公司的停车场上停了许多如宝马、奔驰、法拉利、保时捷等各种各样的高级轿车。由于公司有的员工已经开始关心股票行情,所以比尔·盖茨对此深感忧虑,因为他担心公司员工会因此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于是,他经常警告公司的员工,让他们不要被股票表面的价值所迷惑,并让他们知道公司一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失败垮台,那么股票就是废纸一张。

可是,很快微软公司这款软件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由于最初它是参照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设计的,所以设计的软件占有内存非常小,这就导致了它在运行速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为了强调软件广泛的适应性,它的运行速度更加缓慢了。在莲花公司推出了莲花123产品后,微软公司的这款菜单软件就受到了致命的威胁。由于莲花公司的产品占用的内存比较大,它的功能和速度要比微软公司推出的菜单软件强大得多,所以莲花公司在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资助下,在全美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产品宣传活动,并且在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览会上进行了展示。

1987年12月9日,微软发布了Windows 2.0。它在Windows 1.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强了对图形功能的支持,扩大了内存,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但是由于当时适用于Windows 的应用软件还很少,因此依然没有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不过,它却开始往好的发展势头转变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为Windows 系统开发应用软件。

1982年8月份,苹果公司抢先推出了微软菜单软件。到10月份IBM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微软的菜单软件。微软的菜单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用户们的好评——计算机使用者认为这让他们减少了计算机繁复操作的困扰。所以,这款应用软件的销路非常好。为了以此来打开应用软件的市场,微软公司给它改名为微软示意图,而且被当年的《世界信息》杂志评为1982年度最佳应用软件。

1982年,英特尔推出80286芯片后,IBM便在其基础上设计了计算机。当时,比尔·盖茨意识到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是32位,所以他建议IBM公司能够提前为下一代芯片设计新产品,希望为其开发更好的图形界面。但是IBM对盖茨的建议却置之不理,依然强调微软必须为80286芯片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但是由于芯片的缺陷使DOS应用软件很难兼容于新的操作系统,所以盖茨看出这个系统注定会被淘汰。于是,渐渐地,盖茨开始把微软公司的资源、人力以及注意力由开发OS/2转移到开发Windows上。

经过双方的商谈,在1982年1月22日,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合同。微软公司将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计算机设计三个应用软件程序,即电子表格程序、贸易图形显示程序和数据库,同时微软也正在准备研发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

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Intel 80386处理器,是英特尔第一种具有多任务功能的32位处理器,而这时康柏公司则率先推出了以80386为芯片的个人计算机,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推出了麦金托什计算机。直到这时IBM公司才意识到自己的迟钝,不再要求OS/2 2.0与80286兼容,同时IBM将OS/2 3.0的开发定位成了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

在西蒙伊开发完成这一菜单软件的设计后,1982年的春天,比尔·盖茨就向IBM推荐了,却并没有引起IBM的重视。但是这一软件却引起了美国另一家计算机巨头苹果公司的兴趣。苹果公司从微软与IBM的合作中看到了微软公司蕴藏的巨大潜力。就在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的几天后,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就亲自带领公司的一批骨干分子来到微软会见了比尔·盖茨,希望能和微软进行软件方面的合作。当时西蒙伊给他们演示了新开发的菜单软件,并谈了有关计算机多工具接口的看法。而乔布斯则向比尔·盖茨透露苹果公司正在研制开发麦金托什计算机,需要为计算机安装能满足任何人需求的各种基本软件,明年年末就可以将麦金托什计算机开发出来,预计可以销售2000多万台。

虽然IBM在软件产品上要求尽善尽美,但是他们过于刻板保守,以致他们的个人计算机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进而被其他公司所取代。而比尔·盖茨带领的微软则力求在科技上领先一步,成为了软件产业的领头羊。由于IBM与微软的追求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合作渐渐地出现了分歧和不信任。

早期的个人计算机软件并没有菜单功能,当人们要启动计算机软件的某一项功能时,必须输入操作指令,而且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操作指令,这需要计算机操作者必须熟记很多指令。而西蒙伊开发的这款菜单软件,是把各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用简单的文字表示出来,而且在主菜单的各项功能下还有更加详尽的次级菜单项目供使用者选择。使用者只需要用鼠标选中菜单中各项指令就可以进行计算机操作了。当使用者用鼠标选中一个特殊指令时,计算机的屏幕就会回到初始状态。这对当时的计算机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进。比尔·盖茨给它取名为多元示意图。

1990年5月22日,微软公司迎来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Windows 3.0。比尔·盖茨花费了1000万美元对Windows 3.0进行广告宣传。当天微软公司在纽约中心庆祝视窗3.0的问世,并且通过卫星将庆祝大会的实况转发给美国其他7个城市的分会场,甚至当天微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12个城市也同时举行了Windows 3.0的产品发布会。

1981年12月13日,在西雅图雷蒙德假日酒店的海景大厅召开了微软公司一年一度的总结动员会。当天微软公司的一百多名员工齐聚一堂,而西蒙伊则成为了这次年会的主角。在大会上他陈述了公司开发应用软件的战略意义,还列举了其他公司在开发应用软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必须尽可能多地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才有利于更多的电脑用户使用。同时,他预测了这一计划的远景——华盛顿州的每一个计算机用户在15年后,都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用户,并且他还将自己最新开发的“菜单”应用软件介绍给了大家。西蒙伊的雄才大略和充满信心的演讲给在场的所有员工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比尔·盖茨也称赞他为“微软的创收火山”。

比尔·盖茨在母亲的陪同下出席了这场盛大的Windows 3.0庆祝大会。

而比尔·盖茨也非常欣赏西蒙伊的才华,对他开发软件的思路和能力颇为赏识,于是就把微软公司开发应用软件的重任交给了他,并任命他为微软公司应用软件开发部主任。

Windows 3.0的主要特点是它模仿了苹果公司Macintosh的设计,使用了一组新的图标,进而让它的外观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能够支持当时最先进的386处理器,而且图片的显示效果也更加清楚了。此外,也简化了程序的启动,增加了打印管理器,系统开始支持16位色,而且用户界面和计算机运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等等。由于这个版本的Windows 在内存管理和人性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最终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开始大量销售。Windows3.0在当年还被评为了最佳软件。《今日美国》评论说:“这是人们最渴望的产品。”微软在Windows系列上的巨大投入获得了回报,甚至超过了一直在图形用户界面上有良好表现的苹果公司。这时比尔·盖茨已经不再担心自己的软件是否适用于IBM的计算机了,因为视窗3.0已经远离IBM,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

西蒙伊是在一个电脑大会上与比尔·盖茨见面的,交谈了五分钟后,西蒙伊就发现比尔·盖茨有着超越他人的战略思想,并预感自己若在微软工作将会大有作为,所以决定到微软工作。

1990年,IBM与Microsoft还在合作开发OS/2的下一版本,但是两家由于意见的分歧相互之间却不再信任了。于是,IBM决定自己接手OS/2 1.0以及OS/2 2.0的开发工作,而Microsoft则负责Windows以及OS/2 3.0的工作。不久之后,OS/2 3.0就被Microsoft重新命名为WindowsNT了。

鼠标就是施乐公司计算机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来的,而西蒙伊则为其设计出了第一个使用鼠标的软件。后来施乐公司因为没有作好产品的销售工作,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致使公司人心涣散,很多有才华的员工纷纷离开了公司。

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都与微软公司解除了合作关系。但是IBM与微软公司仍然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

西蒙伊1948年出生于匈牙利,也是一个电脑天才,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显示出了不俗的计算机天赋。他设计过很多计算机软件,其中一款甚至卖给了国家。为了能使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他来到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1972年被施乐公司的计算机研究中心录用,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涯。

微软公司Windows3.0获得了巨大成功后,到1992年卖出了700万套,创出了软件销售记录的新高。由于对苹果公司的图形操作系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苹果公司对微软展开了反击。其实,苹果公司对微软的反击从1988年就开始了——1988年苹果公司就将微软告上了法庭,指控微软公司侵犯了他们的版权。这场官司打了7年之久,直到1995年,才以苹果公司撤诉而告终。

西蒙伊是微软公司“菜单”研制的重要功臣,正是他开发的全新的菜单式软件促使了微软公司和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合作。

在IBM和苹果公司两大巨头的打压下,微软仍然一步步发展壮大了起来,而且其发展趋势大有势不可挡之势。

1.微软公司的第二次飞跃——与苹果公司的合作

1981年,在IBM个人计算机迅速打开了个人电脑市场后,微软公司的MS-DOS作为其个人电脑的免费赠送的操作系统借助IBM的东风,销售量快速增长。而且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由于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是最早批量地进入到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个人计算机用户的认同,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1992年4月,微软公司在Windows3.0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更为成熟的版本——Windows3.1。这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添加了Truetype字体,CD播放器和多媒体功能,同时微软也出了中文版的Windows3.1,但是由于这个版本是直接英文版汉化而来的,所以有些地方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比尔·盖茨及时采取了措施,对Windows3.1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Windows3.2版本终于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获得了成功。

比尔·盖茨能够敏锐地对待市场的变化,在发现其他公司开发出更加出色的图形软件系统后,能够马上作出相应的反应,毅然决定进行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作为个人电脑标准操作系统的建立者,比尔·盖茨决不允许其他公司来窥探这一软件领域,因为这等于是要从微软公司口中争夺食物。于是,比尔·盖茨决定同Visicorp公司展开自卫反击战。其实,比尔·盖茨就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通过先发制人的营销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致命打击,进而让自己的产品获得最终的胜利,以逐渐确立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的霸主地位。

1992年,比尔·盖茨手中的股票价值已经高达60亿美元,再加上他的房地产等其他价值4亿美元的财产,使得比尔·盖茨成为了美国最富有的人。1992年6月22日,美国总统老布什还给比尔·盖茨颁发了美国科技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诺贝尔技术奖”。

掌握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微软,成功地从计算机行业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了最大最好的一块,进而让微软达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在和IBM成功合作后,微软公司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飞跃——和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