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是给时代的压抑树镜子,明显它的社会记录不够真实,不够全面,浓墨重彩地描写自己对性的抗拒、排斥和一无所知倒是充满喜悦和自负的。反复至少三个章节里,是在写自己纯洁得象一张白纸,好比拿破仑后来娶的那个公主妻子——从小儿养的宠物都是雌性的,纯洁得象个白痴。而且,更要命的地方是在于,作者沾沾自喜地把那个男人一再地忍受了性压抑,和她同床共枕,让她帮助他完成手淫后,依然没有碰她的处女膜的高度克制,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也是一种最高纯度的爱情。
而倒过来,在21世纪忽然看到这么一本讴歌无性纯情的小说,我不得不搔头了。它这是在给消逝的时代树一面镜子,还是给自己全身而退的处女爱情写贞洁牌坊?
不开花的山楂树??????才是美的。
古往今来,在礼教森严的古代,因为男女大防的缘故,少男少女甚少得见,于是,偶尔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托付终身,迫不及待地就做下那事,古代白话小说《醋葫芦》里写得甚好,借媒婆之口道:哪一家黄花闺房的马桶里不曾淹过死孩子!有甚要紧!
这样一本书忽然间的大流行起来,80年后的少女们都流着酸涩的眼泪,向我推荐这本书,郑重其事地说:诺,这才是爱情呀。
很少有人性能够抵挡得过瞬间的真实。
爱情需要对肉体的高度蔑视,才能获得证明么?
没有性的爱情未必惨绝人伦,但肯定是有缺憾的,爱情这玩意儿,本来就是两性的吸引和爱慕,荷尔蒙蠢动后在脑垂体里造成的幻觉——然而生命本身在我来看就是一场幻觉。在这场幻觉当中,存在,才是唯一的瞬间真实。
这对肉体的高度蔑视底下,是压抑的、扭曲的、畸形的人性。这些年大家看多了肉欲横流的小说,总觉得中国人的道德在沦丧,于是忍不住就开始呼唤“纯洁”??????典型的小爆发户心态,才吃了两天老米饭,就打着饱嗝到处跟人说:哎,还是糠皮里的维生素丰富。
唯一看不下去的地方在于——性心理报告报告得很不充分?????……没有真刀实枪的部分,太多的隐晦,太多的掩盖,太多的纯情。一对美丽的男女,在一个高度窒息、全民互相警惕的时代里,遭遇在彼此的爱慕中,两人争取了很多很多机会单独相处,但由于女孩的自重自警,和男孩的爱惜尊重,两人衣服也脱了,其手也上下了,一个被窝里也滚了,却最终什么都没发生,女孩依然全身而退,而后男人得白血病死去,让这份爱情终止在处女膜前。
滥觞的性不是真爱,但相比较起来,彻底隔绝的性的爱情,更为邪恶。而讴歌这种爱情,把它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是对正常的人性的嘲弄、否定与践踏。
据说这本书是以70年的纯情、纯爱、性压抑为卖点的,情哪、爱哪、性哪都是人爱看的东西,所以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严格来说,作为一本小说,它简直缺乏最基本的叙事技巧,所以看过两章后,我没有当作小说来看,而是当作一本隐私纪实,一本记录三十年前前辈的青春期生活的性心理报告,这么一看,那么这本书也就基本能看下去了。
警惕这种我爱山楂不开花的老调卷土重来。
有人把这本书从MSN上发给了我——据说还没正式发行就已经大热——好象被微波炉烤过似的,而且是在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口味的文化人当中滚得炙热,走到哪,都听到牛人在牛烘烘地夸这本书,于是,我终于不能抵挡好奇心,就象当初不能抵挡伪小资的潮流,也买了本《挪威的森林》一样,读起了《山楂树之恋》。
书评:为何我们总是神话爱情
最近,读书圈子里有股暗流,大家逢上就问:你读了没有?倘若恰好是没读的,问者就洋洋然露出遗憾的口气:啊!你居然都没读山楂树之恋?
80后诗人 小说家 离
作家 陈岚
有时,当我们以为自己在谈论爱情,其实却并不知道我们的谈论已经偏离了爱情的主题,或者将爱情带入了另外一个范畴。例如有时,我们谈论的是责任(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幸福)、牺牲(爱情就是付出)、悲伤之美(真爱是求之不得的那唯一一次)、带有时代特征的道德准则(只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文学式的幻想(遇见100%的那个人)、自我感动(只要爱他就足够了)。我们以为这些都是爱情的必要条件,并且不断的补充着更多的条件,用它们“塑造”出了一个爱情的理想模型。换句话说,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往往谈论的是那个尽管实体依然模糊不定,却由于人们日复一日的雕琢而成型了的“爱情”,实际上也就是,爱情的文化。
书评:警惕不开花的山楂树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个时代的爱情”与“我们时代的爱情”之分。说到底,是文化的区别造就了爱情的区别。而爱情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情感,其内涵实际上从来没有变过。但爱情,正有如许许多多无法言说的事物一样,有一种发自其内部的,需要被述说的诉求。就是说,人们往往习惯于试图定义那些无法定义的事物,反而却使这事物本身变得更加不准确,更加虚幻,甚至变成了另一个。
我看,这本小说的宣传语不如改成“史上最变态的爱情”好了。因为两个形容词的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一代人的落伍与另一代人的进步。
《山楂树之恋》正是让我再一次看到了这样一个过程,一个爱情再次被神话的过程。当人们感叹于那个遥远年代的单纯与执着时,多半忘记了时代本身的客观存在,以及因时代而必然产生的种种。有人发出感叹,认为我们的时代普遍缺乏真爱,认为那样的爱情只可能发生在那样一个单纯的年代。但没有人发觉,这样的逻辑建立在一个值得怀疑的基础之上,即,纯真的爱就是真爱吗?那么,什么样的爱是纯真的爱?我们可以对“纯真”下很多的定义,比如柏拉图式的有爱无性(可是性本身难道是肮脏的吗?),比如执着(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到底是因为爱,还是仅仅由于执着?)。
于是,老三和静秋这一对小说男女主人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猩猩,被新世纪的人们轮流参观,参观完后,一边继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与自由的性生活,一边却意淫着“那个时代的纯真”。于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自打进入新世纪后,就开始骂骂咧咧,看不惯这也看不惯那,现在好了,终于可以借由老三和静秋这一对虚拟的道德偶像,重新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至少可以重新自我感觉良好地再欺骗自己一次,找到诸如“青春无悔”这类屁话的理由——真想问一句:你们丫有青春吗?
这些问题我们不敢深思下去。因为人们永远都需要有那么一个美好的景象高高在上,需要一个精神诉求。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尽管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爱情是最起码的理想,似乎也是实现起来最简单的理想,以至于一次自我感动就可以达到。因此人们自然也不敢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是那个年代的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而其中的偶然因素不过是,老三死了。于是,这样的故事几乎符合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所以人们忽略了故事中的必然性(因为那多少有些无聊,甚至破坏气氛),而深深铭记住那一点偶然。
一句媒体策划的宣传语,暴露出来的却是隐藏其后的某些人的心态与嘴脸——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可以被用来赞美了!
这样的偶然往往是人们重新勾画与想象整个故事的基础。因为如此,人们才得以赋予所有的爱情故事以感伤与凄然之美。但“美”却并不是故事本身生而具有的。当我们在强调“美”的同时,实际上正在曲解爱情。而类似“相爱的男女不发生性关系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说法不能站住脚跟,因为其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贞操观就已经背叛了爱情。同样,比较一个时代的爱情与另一个时代的爱情之不同,也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但问题并不在于后来这个女人有多么懊丧,也不在于此事是否如作者所说是真人真事,而是在于:这本小说里什么都有了,惟独却没有“性”。当然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理解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特殊结果-但是,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假使世上所有的男女都变成了梁山泊与祝英台,或是老三与静秋,爱情之“美”也仅仅,并且永远发生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故事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相爱,女的保守、提防,一直没有让男的得手,等到女的彻底信任那个男的并欲献身于他时,男主人公却患白血病死了。挺可怜的。
书评:中国情圣诞生记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山楂树之恋”,以及号称“史上最干净的中国式爱情”,这些概念皆来自一本据说在网络很火的、刚刚出版的小说《山渣树之恋》。冲着这些网民的热切劲儿,我找来小说,看完了。
华秋 70后诗人 小说家
80后作家 春树
去年看到一个海外女华人作家六六的《双面胶》,一口气读完;今年又读到两个海外女华人,“静秋”和艾米,一个提供亲身经历的回忆录,一个动用作家才能,写成《山楂树之恋》,也是一口气读完。
书评: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
《山楂树之恋》故事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悬念: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谢谢艾米的文字,谢谢令人难忘的《山楂树之恋》。
静秋,这个善良、戒备,又有些傻乎乎的女孩,从头到尾,爱老三,却不放心老三。她不断出现的疑心病,可以逼到人自杀。而老三,逼迫之下,是预备了要自杀的。直到三年后,他真的让静秋放心了,因为他得白血病死了。这时候我能想像,静秋心中的那个悔啊!
《山楂树之恋》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作者以朴素的叙事风格描述动人心弦的情节,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是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更是作者自己真挚感人的情怀。
一定是这后悔逼迫原作者(仍然称之为静秋吧)在1997年写成回忆录,再是这后悔逼迫她在2006年(据说是老三死去三十周年)找到作家艾米一吐为快,请艾米写成了这部小说。
让我们忘掉那个政治强奸文化、变成娼妓的文化压抑人性、失去理智的人性压抑真理的岁月吧,那是过去的昨夜,现在毕竟天亮了许多,我们的前方不乏曙光!
恋爱中,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真诚超过对方,常见的用语是“我爱你要多一点”,因此生出疑心。为什么总有个多一点少一点的区别呢?因为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吧。但所谓自我,也由来自当时社会的各种经验构成。我们自以为在进行自我判断,其实也就不经意地使用着不同的社会经验而已。一个很坏的社会,必然都是一些有问题“自我”。当时分阶级讲成分,人一生下来相互间就无法对话,又非要捆绑在一个理想上挣扎。疑惑、嫉妒、斗争、使坏,等等,人际关系总的就是以“假设别人是恶的”为基础,做任何契约都以设防为重点。静秋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弱者,戒备和疑心也很自然,符合当时常识。
从该故事网载的日点击过万这种现象看,我们还没有失去希望,小说的主人公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今天不乏向往真爱的人们。
然而爱情之所以值得向往,其本能就是要不断接近对方。爱情有火焰,要一点点烧掉两人间的不信任,直到完全、彻底地相互融合。那也够久了,等静秋可以脱光衣物,与老三上床依偎,预备享受激情时,已经三年后了,而老三也濒临死忘。
《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能让人体会到久违的感动,是因为它的真实,是因为它在嘲讽现实: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义愤填膺道:这所大学里没有一个处女!他是否偏激姑且不论,但他指出了一个现实:今天真爱还存在吗?
还是后悔:“为什么当时不能勇敢一些?”
现在“新人类”们怎么会理解这些?这里的爱与性无关,这里只有爱的感动,爱的震撼,爱让性失色,爱让痴伟大,爱让死亡低头,爱让世俗走开!
左是后悔,右也是后悔,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后悔支配着静秋总忆起老三的好。老三长得好,老三心肠好,老三受了委屈不埋怨的好。甚至,三十年后,老三的身份,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这个令当时的静秋最放心不下的东西,也成为老三特有的贵族意味了。
可能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两个爱着的男女睡在同一张床上,却还能保持着爱的纯真是不可思议,可能现在的人们会觉得他们傻的可怜,可能没有人去想,这是才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用“最高境界”这个词来形容都显乏力。
她柔情满怀,她歇斯底里,她悲痛欲绝,三十年不能释怀。这种因执着而生的写作,你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本身。
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如此揪住读者心尖的却不多见,这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国的《简爱》!
一个早夭的情人,(但愿他安息),他被追忆长达三十年,在追忆中被虚构。最后,在中国文坛,终于出现了一个女性心中完美的“伟大情人”。难怪作家苏童惊呼:“老三太完美了,简直是中国情圣!”
但真正的人生开始起步于一个视虚假为伟大的年代,烙上历史烙印的悲剧结局便让一切真爱提前归于死亡,这时候,谁能分清两眼的酸痛是源于爱情还是死亡?兴许是二者合力的结果。
各界名流点评
这才是真正存在的毫不利已,专门利(爱)人。
各界名流:“山楂树之恋是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山楂树之恋”,每个人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当共和联动印制试读本,寄发给各界名流。这些智识颇高,眼光挑剔的名流们无不为之动容。才高八斗,性格豪爽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的旗手李亚伟认为:“书中主人公的心理情况,与我们每个人的初恋非常相似。从这个角度来来看,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我们这些60后的老山楂会感动,70后80后的小山楂也会感动。无论老小,那种酸甜交错,悠然泪下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爱情,含蓄,温情,在不显山露水之间,却在写生内心的热烈;默默地为爱着的人做着一切,无怨无悔,解释着爱的本质:爱就是付出,就是把为所爱的人付出作为自己的幸福。
史上最强推荐阵容,各界名流读后感(选登):王蒙(当代作家)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
从相恋到执手相看泪眼,作者笔下的情感纯真无瑕,老三撒手而去,他们一直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没有跨越性的红线的真正的爱,这就是从爱情走向死亡之旅途全部。
刘心武(当代作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
但兑现誓言的却是令人心碎的恶梦:他经历了等待静秋毕业、工作、转正许多的无奈的欣喜之后,白血病!这个臭名昭著的凶手竟使爱的主体——他自己魂归天堂。
苏童(当代作家)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多么可称为经典的爱之誓言!
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再看是痛,最后是痛彻心肺!
虽然英俊、才气俱佳的老三情深意重,甘愿为静秋肝脑涂地,但是,命运在哪个畸形的年代总是爱开善良者的玩笑。
朱大可(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这是一本关于性压抑的原始考查报告。
城里姑娘静秋在劫难逃了,这大约是其自卑的源头,因为自卑,静秋在与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孙建新)的交往中陷入尴尬,爱与理智开始碰撞出了惊心动魄的火花!
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向作者原作者致敬,为了真情实感。那天锵锵我还说了这本书,严酷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但可能因原材料是日记体,末尾部分东拉西扯头绪杂了些,使得我对最后高潮的感动被分散减弱了。不过还是重温了一把质朴又可悲的当年情。
这出现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拉开了序幕:十年浩劫中的人们多数都是疯狂的革命圣徒,每个人几乎都是革命暗箭的拉弓者,并且都兼职着革命的靶子,经上下三代九族严审之下,哪一个家庭没有有缺陷?有文学天分的女主人公静秋漂亮也没有用,祖上圈地太多,成为了被打压的鲜活靶子是必然结果。
张纪中(制片人)我很少看到这样的令人感动的作品。整个爱情故事的情节来源于生活,释放于生活。质朴而唯美。可以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我已经与版权方取得联系,我希望能够得到这部作品,并把它拍成电影推荐给它所纪录的那个时代的人。
借用该书中的一句话:男儿不兴流泪,还不兴为自己的感动而流泪么?
张元 (导演)这个故事好就好在真实、朴素,把一个时代特殊的男女之爱表现得那么动人。我看了这个小说,仿佛回到自己的青春岁月。而我的爱人看了这个小说,感动得哭了。她说,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今天。
自古有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山楂树之恋》里那个名叫静秋的女孩子和男孩老三演绎的爱情与死亡之绝唱,实在是在我眼前引爆了一串效果绝佳的另类“催泪弹”!
姜昆 (相声表演艺术家)整本书纪录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胸中的热情,困难,理想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将这些因素这么自然的融合在一部小说里面,是很不容易的。我也从那个时代走过,当时我下乡的农场就在中苏边境,像《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的歌曲对我来说简直太熟悉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勾起了心中的回忆。
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给人的感觉:一种久违的感动。
当然,我不希望这本书给我们带来过多的惆怅,我希望这本优秀的书,能够通过纪录那些往事,来展现我们这辈人曾经的风采,展现我们的青春无悔。
人们最易被爱情感动,更易被死亡震撼!把二者淋漓尽致的融化于同在同一部作品中,能给人的是什么?当然是感动中的震撼,又或是震撼的感动!
陆川 (导演)“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
其实这两个不相干却又亲密的靓词就是在简捷而又概括的总结人生的真谛,被文学家们宠爱的原因极为简单:能引起每个人的共鸣——试想,有谁不愿品尝爱情?有谁能逃脱死亡?
孙俪 (演员)“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看完这本小说的。我虽然不是哪个时代的人,但是我非常非常羡慕他们的爱情——那种真实纯粹,它让我感动。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
很久以前就听说,文学创作有两大主题永不过时:爱情与死亡。
李明(恒基伟业总裁)这是一部融入真挚感情的作品,一部以真实情感打动人的作品,一部将那个时代的爱情剪辑出并放射出来的作品。
历史小说家 子金山
柳云龙(演员)“我想演老三啊!”
书评:一种久违了的感动
张闳(文化批评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通向爱情的小路上,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真实的山楂树并不像抒情歌曲中所唱的那样诗情画意,相反,山楂树是一种极为朴素平常的乔木。但这种朴素的山楂树,足以见证一场令人心悸的爱情。两个年轻人穿越一个时代的禁锢,在生命中勘探爱的矿藏,而在最难抵达的心灵幽深处,光芒闪烁的是最珍贵的爱的钻石。这光芒短暂,转瞬即逝,但它足以照亮那个时代的黑暗。它是黑暗王国的一线人性之光。在爱变得更为容易的今天,人们需要依靠繁复的和富于装饰性的手段来示爱,反而使爱成为生命的累赘。正如故事本身一样,小说的叙事同样也是古朴而单纯,如同《诗经》时代的爱情歌谣。”
小说里的老三是个接近完美的男人,他善良、乐观、痴情,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爱的人着想,相比之下,静秋显得普通了一些,我总觉得,静秋应该给老三更多爱的回应,能够在老三有限的日子里给他更多的关怀。但这就是生活,永远没有后悔药可吃。尽管我很清楚这一点,但看完小说,还是为老三的过早离去伤心不已,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转念又一想,虽然老三与静秋只相处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却给静秋留下了一笔可以回味终生的感情财富,让静秋在心中始终为他留有一席之地,这已经让人羡慕不已,毕竟有多少人能拥有一份终生难忘的感情呢?再退一万步讲,假如老三没死,并且与静秋组织了家庭,身陷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包围之中,生活日渐平庸,我想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小说的结局吧。无论如何,静秋被人这么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回,作为女人,这一辈子也值了。
陈鲁豫(主持人)我不敢说这本小说好看,虽然它的确好看。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小说有比好看更打动人的东西,那就是男女主人公真实的爱情。我平时的性格比较强,但这次我看这本小说时,却哭了好多好多次。我为静秋和老三感动,非常非常的感动。
书中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就是静秋对性知识的懵懂和由此引发的一连串联想与误会,其中老三与静秋最后一次见面最让人唏嘘。老三失踪后,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玩弄女性的人,于是认定老三是个“花花公子”。直到女伴魏玲来找她帮忙,她才知道错怪了老三,但这时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她没能在老三身边陪他度过最后的岁月。诚然,静秋的“无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最难得的是,老三是懂这些知识的,但他并没有因为静秋不懂就欺骗她,利用她,即使自己忍得非常辛苦,却始终不越过最后那条底线,因为他要把她“完整地”留给她的丈夫。仅凭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老三是个高尚的人,他付出的是“大爱”,而不是狭义的“小爱”。而老三这种心无杂念、不求回报、只求付出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想象。别的不说,如果一个男人与自己心爱的女人深夜共处一室,裸裎相对,而且女方也愿意,有几个男人能把持得住自己呢?
曾子墨(财经主播)静秋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静秋。但不管怎样,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金钱在维系两人的感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本书里,尽管老三的家庭条件比静秋好很多,但他从不敢在静秋面前炫耀自己的家庭,生怕这种炫耀会玷污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三番两次托长芳、长林代为转交他为静秋买的东西或给她的钱。而静秋对他送来的东西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即使为了妈妈而不得不收下,却不停地找机会打零工,甚至是连男人干得都吃力的“挑砂”,为的只是能用一己之力让妈妈和妹妹过得好一些,她从未想过老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金钱在静秋和老三的心中,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联想到现在的爱情与婚姻,人们往往会给爱情加上很多其他的筹码,其中金钱是不可或缺的一条,甚至很多情况下,金钱的多少已经取代了爱情,成为恒量感情的第一标准,左右着两人的聚散分离。没有金钱基础的爱情很多时候从根上就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列。尤其对于很多女孩来讲,找一位事业有成、有房有金的成功人士是享受荣华富贵最便捷可行的途径。难怪有越来越多的男孩会感叹做男人太难。不可否认,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难以抗拒,人们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是无可厚非的,但感情毕竟是一种心理感觉,再多的银行存款,再豪华的轿车,再天价的豪宅,换来的只不过是视觉上的短暂满足,如果没有一份真爱陪伴,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内心的无助与空虚会更加真实地暴露在黑暗之中。每当这时,恐怕有许多人渴望再能回到那个单纯的年代去吧。
尚敬(导演)我想起一句诗,是这样说的:谁恰巧遇到这样的事,谁的心就会裂成两半。我为静秋和老三的爱所以感,更为他们的悲剧伤心。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父辈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一联想到这个年代,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往往是革命高于一切、红色婚姻,一对对男女因为革命需要生活在了一起,每天想的都是为革命做贡献,每天的对话也都是板着面孔大谈工作,爱情似乎被忽略在了一边。而这个发生在山楂树下的故事却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说话做事很难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很多人的心理多少都有点扭曲,已经不太敢甚至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三的“真”才更加难能可贵。他偷借给静秋外国名著,帮她代写教材,想方设法帮她买冰糖,帮她一起打零工,他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都带有鲜明的那个年代的烙印,又无时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有点太小儿科了,但我想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已经是老三所能做到的一切了。也许这种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流露出的“小资情感”更加让人刻骨铭心,更显得浪漫温情。
刘春(凤凰卫视负责人)太真实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历历在目。
在当今这个速食+物质的年代,一提到爱情,与山盟海誓相伴的总免不了有房子、票子、车子,经济基础已成为人们恋爱择偶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性也成为男女交往中的一种手段,一种需要。现在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金钱,没有性,一份感情能维持多久。对这个问题,《山楂树之恋》给出了一种回答,尽管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代,但至少告诉人们,只要有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重要。
李亚伟(诗人)每个人都有一次“山楂树之恋”,那是首次惊遇妙人的狂喜、紧张、自卑,无限渴望与极度压抑等复杂感情的结晶,那是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的初恋情形。仅有一次,终生难忘。
曹红凯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但我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因为它太酷烈,太黑暗,太让中国人不能承受!
书评:没有金钱与性的爱情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