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例太低了,”教授双目如电紧紧抓住他的身体,声音也变得热烈而急切,“我要你再提高比例。”
“只有六七成吧。”陈家鹄耸耸肩膀说。
“这要看你能再给我什么。”
海塞斯埋着头,走下讲台,好像并不是往陈家鹄走去,但最后却停在了陈家鹄跟前,对他点点头,道:“你知道,这是猜测,那么你能告诉我,这猜测胜算的几率有多大?”看陈家鹄想站起来,海塞斯单手一按,示意他不必,“你坐着说,我反而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我可以再给你提供至少一个月以上的所有电报的分析日志。”
陈家鹄信心十足地说:“那就分析ABCDEF六军的电报流量,一般先进攻的部队电报流量往往会出现异常,要么是急剧增加,要么是急剧减少,甚至无线电静默。”
“在没有破译密码的情况下,日志有可能无法提供任何信息。”
“好,我给你这个时间。”
“我现在给你信息。”
“要分析电报流量变化,至少需要这个时间。”
“这要看是什么信息,”举目看着高高在上的教授,陈家鹄觉得很不自在,“如果分析日志提供的信息和电报流量出现变化反映的信息是一致的,那么,比例可以相应地提高。”
“为什么?”
“提高到多少?”
“我想至少要半个月以上。”
“十之八九吧。”
“你需要多长时间?”
海塞斯手中本来捏着一个粉笔头,这会儿他把粉笔头潇洒地抛出去,抛了个优美的弧线,一边拍掉手上的粉笔灰,一边对着陈家鹄幸福地笑道:“你的回答让我非常满意。”他说着转身往讲台走去,一边依然对陈家鹄说着,“上次我曾说过,你可能是我们这些同学中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差的,现在我想你不会是最差的,应该是最好的。下课!”
“我们控制电台有多长时间?”
4
“是的。”海塞斯说,“但我们破译不了密电。”
刚才陆所长和左立一直在院子里散步聊天,这会儿散回来,看见下课了,学员们都在教室外围着海塞斯闲聊,只有陈家鹄一个人独自往宿舍走去。
大家都拧着眉头思索起来,教室里一片静默。最后,还是陈家鹄率先打破了沉默,问海塞斯:“敌人的电台我们都是控制住的?”
“你看,”左立指着陈家鹄的身影,发牢骚,“人家都在跟教授交流,他又跑了,可能又回去写信了吧。”
海塞斯顿了顿,又接着说:“要知道这个秘密,若能破译敌军密码当然是最好的,但又谈何容易?不过,这并非唯一的办法,比如派出侦察兵深入敌人前哨‘抓舌头’,或者混入敌军探听虚实,甚至到后方去了解敌军的供给情况等等,都可能给你答案。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干的事,我们能干什么呢?我们在无法破译敌军密电的情况下,能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敌人进攻的先后呢?我想听听各位的思考。”
所长犹豫一会儿,最后像是终于下了决心似的,掏出刚才收下的陈家鹄写给惠子的信,递给左立,让他喊林容容过来。左立心领神会,晃着信喊林容容:“有你的信!”
海塞斯这才转过身,再次指着黑板上的草图道:“这是一幅X城被围攻的战场草图。你们看,城市已经被ABCDEF六支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城里城外的兵力对比非常悬殊。这样一座汪洋中的孤岛,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所幸的是,洪水也许不会从四面八方同时涌来,如果能够预先知道这六支敌队谁最先发动攻击,集中力量将其击破,也许就会迎来胜利的转机。”
林容容跑过来,向所长汇报陈家鹄,说得天花乱坠。
海塞斯指着草图跟大家讲解,却没有从草图开始说起,他说到了“天上”去了,“大家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二者之间具有欺骗性,即变数。譬如古人就有不符合实际的天圆地方论,以及永恒性,即无限。这样的属性实在太像一部密码了。我们在地球上,从太阳东升西落亘古不变的规律,最起码得出了天体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即使不知道它们如何运动,这样的发现也足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样,通过表象发现秘密,在很多时候,都是破译密码的第一步。你们要相信,无论如何,第一步可能不是最困难的,但往往都是最关键的。”
林容容说:“别听左主任的所长,他看到的只是表面,他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海塞斯双眼一亮,会心而笑,“不过有时候,我们又似乎很容易看见敌人的秘密。”说着,海塞斯刷刷几下,在黑板上画出一幅以武汉作为战场的作战草图。
林容容说:“他是不太用功所长,可以说很不用功,可我看他也不需要用功。”
坐在最后一排的陈家鹄冷不丁说话了,语气多少显得有点随便,“这是对正数无限大的求证,正常情况下,X永远是变数,不可穷尽。它代表了我们今后的命运——正常情况下,破译者是无法在一部密码的保密期限内破译密码的。”
林容容说:“所长啊,你没看他是怎么背资料的,就跟我们看书一样,翻到哪儿记到哪儿,翻看个一两遍就全记住了。一本敌人军官花名册,我背了半个月才勉强记住一半人名,而他只看了一遍,就滚瓜烂熟了。人跟人不一样啊,他的眼睛比照相机还灵光。简直是过目不忘。”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一个人能回答出来。
林容容说:“请所长相信,我的话没有丝毫夸张,你如果去问教授,我敢打赌他一定会比我夸得还要厉害。现在教授的课我看只有他听得懂——赵子刚也勉强还行,但跟他还是没法比。我觉得他以前一定接触过密码,他自己也说看过一些相关的书……”
写完公式,海塞斯转过身来,讲道:“大家知道,数学是科学的哲学,密码技术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数学是他的父亲。上堂课我讲了,在密码世界里,真相都是被绝对掩盖的,隐藏的,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找到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假象。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很简单,即一个公式:X≠X。这是密码研制者的终点,却是我们破译者的起点。从起点到终点,从本质上说,只是几个数学公式而已。但从理论上说,在一部密码的保密期限内,这几个数学公式对破译者而言永远是个谜。现在我想问大家,这X是什么?它代表了什么?”
林容容给所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陈家鹄,这个陈家鹄更接近他想象或者说他愿意想象的陈家鹄,所以多少安慰了他虚空的心。半个小时后,在回去的路上,在车里,海塞斯又给陆所长提供了一个他的陈家鹄,真正彻底安慰了所长。
教室里鸦雀无声,海塞斯背对着大家,在黑板上飞快地写着一个复杂的数学演算公式。跟第一次的西装革履不同,今天他换上了一身休闲便装,人显得随和了很多。如果你眼睛够尖,仔细看,盯着他后脖颈的左侧看,会发现一根长长的头发,挂在左耳朵上,像个倒钩似的,沾在脖子上,钻进了衣领里。毫无疑问,这是钟女士的头发。
海塞斯对陈家鹄由衷的欣赏与喜爱,直到上完课后,他跟陆所长一起坐车下山了,还在他心里荡漾着,还在他脸上弥漫着,就像一颗明亮晶莹的水珠,在他浓黑的胡子上欢快地跳荡闪耀。有一阵子,他望着车窗外秀丽的景色,哼起了美国乡村音乐,嘭嘭嘭的,喜形于色,就差手舞足蹈。
陆所长听罢默然不语,他想,陈家鹄会不会在耍他:你请我来总不是为了当摆设看吧,我不行怎么着?我能力不行,思想品质也不行,我不求上进,我跟你捣蛋,你拿我怎么办?没有办法,只有把他放掉。这是无赖的做法,他会耍无赖吗?陆所长陷入了谜团。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对陈家鹄真不了解。他不由自主地迈开步子,走出门,往教室那边走去,很远就看到海塞斯高大的背影,正在黑板上写着什么。
“您今天看上去好像很高兴嘛,教授。”
左立沉吟道:“怎么说呢,按说他来得迟,应该比别人刻苦才行,可是……我看他比谁都放松,每天晚上他寝室的灯总是熄得最早,早上别人在晨读,背资料,他倒好,不是爬山就是跑步,搞得跟个运动员似的。至于上课嘛,几个教员都反映他极不认真。敢在课堂上给自己老婆写信的人,还会认真吗?我看他最认真的事就是打理自己的头发,时刻都搞得一丝不乱。”
“是吗?”
“什么事?”陆所长静静地望着对方。
“您的眼睛告诉了我。”
“但我总觉得他这人有事。”左立摇着头叹道。
“哦,原来是我的眼睛出卖了我。除了高兴,你还看到了我什么?”
陆所长接下信,塞在衣袋里,“我已经让海塞斯破了他的‘密电码’,无关秘密,不会有事。”
“还有吗?”
在培训中心主任左立的眼里,陈家鹄是令人失望的,而且不是“一点”,是“极度”。这天,陆所长陪海塞斯上山来,海塞斯去上课了,所长被左立带到了办公室,左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数落陈家鹄的不是。他拉开抽屉,找出两封信,递给所长,“你看,又是他的信,才来几天信就写了好几封,而且都是‘密电码’,还是你去处理吧。”
“看不出来吧?所以,你看到的只是我的眼睛,而不是我的心。告诉你,我心里有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陈家鹄。
“我们有约定的。”陆所长严肃地盯着海塞斯看。
3
“兔子不吃窝边草?”海塞斯笑道。
这是海塞斯进入黑室的第五天,他对助手第一次生出了失望的情绪。同样的问题,一个多小时后,有人轻轻松松给教授道出一个满意的回答,海塞斯对助手就更失望了。失望的阴影将被时间越拉越长,越放越大,因为那个人的光芒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是!”
助手的回答让教授失望了。
“你别紧张,是个男人。”
“你不会以为是我破译了什么电报吧?”海塞斯认真地看着他。
“谁?”
“是吗?”阎小夏脸上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惊喜,“怎么揪出来的?”
“陈家鹄。”
“完全乱套了,”海塞斯摇着头说,“不过我的思路似乎是清楚了。”指指桌上那一沓文案,“你瞧,我把敌人的21师团揪了出来,他们可能要打头阵,我已经给你拟好了大纲,你马上把这些整理出来,写成报告,报给陆所长。”
“他怎么了?”
“写着的呢。”助手指着记事小黑板说。
“很优秀。”
“啊,”海塞斯从沙发上弹了起来,“今天有课?你昨天该提醒我。”
“是吗?”
“你今天要去给学生上课的。”
“是的。”
“我才睡两个小时,你应该让我再睡两个小时。”
“他做了什么让你这么夸他?”
“快八点了。”
“没有做什么,要做了什么那就是你来夸了。”
“几点了?”海塞斯睡眼惺忪地问。
“没做什么你又凭何这么夸他?”陆所长故意套他话。
“你没回去睡觉,教授?”
“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海塞斯认真地说,“但你相信我好了,你已经找到了你需要的人,你想要的东西,他都能帮你做到。”
上班了,助手阎小夏推门进来,他没看到沙发上有人睡着,也根本不可能想到,大手大脚地收拾着办公室,把海塞斯吵醒了。后者有意咳嗽一声,把前者吓了一大跳。
海塞斯今天搭的是陆所长的车,司机是老孙。一路上,海塞斯不知是受了陈家鹄“十有八九”的安慰,还是被钟女士的“痛苦”滋润着,心情甚好,跟所长相谈甚欢,让陆所长心里像灌了蜜糖似的。心里高兴,话就多,天南海北,说东道西,话赶话,越赶越多。话一多,时间就长了翅膀,比车轱辘还转得快,口沫纷飞间,车子已经开进止上路五号大门,停在前院的办公楼前。
其实,豪华谈不上,至少在海塞斯看来是这样,连一盏水晶吊灯都没有,谈什么豪华,扯淡!办公室最大的特征不过是四面墙上挂满了各种板报、图表:门口是一块小黑板,提示日程备忘用的。正面墙上,正中,有一块大黑板,上面写满了各种数据、公式;左面墙上挂有一幅小型作战平面地图;右面则是一幅地形图。黑板边上,还有一幅电报流量进程表格,有“军01号~11号线”等标注,反映的是武汉四周敌人最近一个月电报流量的情况。
“继续开。”陆所长吩咐老孙,“我不下车。”
这天晚上海塞斯没有回宿舍,直接在办公室度过了一夜。他还是第一次和东方女人做爱,钟女士快速而频繁的高潮,在高潮时咬紧牙关不吭一声的极度痛苦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刚黎明时,在海塞斯的睡梦中,钟女士窸窸窣窣地穿好衣衫,走了,留在她脑海里的是办公室的豪华,地毯,沙发,躺椅,靠垫,大办公桌,大茶几,高靠背皮椅……各种大小不一却都精致、有趣的摆设。
“你干吗不下?”海塞斯问。
禁欲,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被外力关闭起来,甚至是被切割掉。陆从骏无疑同世界上除海塞斯等寥若晨星的天才之外的所有人一样,并不知道破译密码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脑一瞬间的灵光乍现,而是身体的每一部分,每一个汗毛孔,都要彻底灵动起来,张开,闭拢,呼吸,燃烧,灵魂出窍,随风随雨飘散,接天接地聚汇……
“我找你有事。”
陆所长把钟女士当做垃圾扫出五号院,这也意味着海塞斯不可能在五号院内碰到第二个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的确保住了蒋微等姑娘身体的安全性,但是后遗症其实更大。相对于黑室的安全而言,一个女人身体的安全太微不足道了。再说,陆从骏也不是从部属身体的安全考虑而“杀一儆百”的,他是担心教授因色而乱,耽误了工作。他把教授当做中国人来看,把他和这里所有人一样(包括他自己),都看作是一台破译机器的零件。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用海塞斯的话来说:机器是干不了事的,只有人才能干事,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的。
“还是谈陈家鹄?我谈得够多了,没有了。”
事实确实如此,几分钟后海塞斯带她上楼,在他豪华的大办公室里,脱下她衣衫,指着她的乳头说:“你看,我没有说错吧。”钟女士仿佛是第一次发现,自已的乳头竟是那么红,那么玲珑,那么坚挺,似乎从未被人碰过。但在昏暗的灯光下,隔着厚厚的衣服他又是怎么发现的呢?钟女士也许是五号院第一个领悟到海塞斯身上有神性的人。她也是海塞斯在重庆秘密交往的第一个女朋友,只是好景不长,只维持了不到一个月,最后因被陆从骏发现而告终。
“你没有我还有呢,开车。”
这就是海塞斯发现她身体的秘密。
“不,你下车。”海塞斯赶他下车,“我要休息,你也该回去报告了。”
但现在已经不需要想象力,只需要行动。海塞斯像对老情人一样,举手放到她烧红的脸颊上,抚摸着,“你脸红了,像个少女。你应该年过四十岁了吧,但是我敢肯定,你的乳头仍然像少女一样粉红,比这脸蛋也还要红。”
“什么报告?”
“……”钟女士一下脸膛绽红,她有把木桶当成男人的想象力,但面对一个洋人上司却缺乏相似的想象力。
“我的报告,”海塞斯说,“我上山前吩咐小夏写的,现在我想他应该给你交上去了。事关武汉作战方案,你快回去看,回头我们再交流。”
“我身边也没有女人。”海塞斯落落大方地走上前,“也许我们可以互相同情一下。”
还有这好事!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陆所长乐颠颠地跟海塞斯道了别,下了车。车子继续往后院开,开进后院,停在破译楼前。海塞斯刚下车,侦听处杨处长即匆匆赶出来,说有情况,要他马上去他们那儿看看。
“……”钟女士觉得心跳加速。
5
“你身边没有男人。”
杨处长,单名路,侦听处之长官,中等偏高个头,宽肩膀,长方脸。他的轮廓和陈家鹄有点挂相,包括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气宇轩昂的样子,跟陈家鹄都有点形似状像。轮廓相似的人其实很多的,让陈家鹄来说,他会给你一个百分之一的比例。据说,五官面貌相像的人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如果轮廓和五官面貌都相像,那就是万分之一了。用数据言说是为了准确,但有时候却只是为了不准确,比如这些数据,无法当数据用,只能当形容词用,本质是达意不写实的。
“……”
杨处长领着海塞斯走进侦听楼,后者立刻闻到空气里散发出一种紧张、忙碌的气氛。蒋微正在指挥几个人一起抢抄一份“险报”,电波声像游丝一样缥缈无形,飞来荡去,时断时续。蒋微是领班,有点小组长的意思,她今天穿的工作服宽宽大大的,遮盖了她饱满的胸部,海塞斯从她身边走过,没有多看她一眼,像从一个男人身边走过。
“你的日志写得很好,”海塞斯笑道,“我发现的是你身体的秘密。”
杨处长带海塞斯走到一个小伙子跟前,后者正在分类电报,动作麻利,样子忙碌,一看就是电报流量很大。
钟女士一脸惊讶和慌乱,眼前的教授是他的领导,她报以微笑,但心里很是紧张,心想一定是自己哪一天的日志记错或漏掉了什么,“对不起处长,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日志……我……”
海塞斯扫了一眼电报,问杨处长:“哪来的电报,这么多?”
突然,海塞斯回过头来,对钟女士说:“很抱歉,我发现了你一个秘密。”
杨处长说:“6号线和6A号线的。”
破译处下面设有四科一室,分别是:破译科、分析科、计算科、资料科、报库(室)。中心当然是破译科,其他都是围着它转的。分析科就是冯警长的义妹马姑娘生前的供职之地,现在这里只剩下了她留在日志上的笔迹。日志上共有五个人的笔迹,包括刘科长,还有那个把木桶想象成男人的钟女士。海塞斯用了两天两夜,总算看完了八本厚厚的日志。他看完最后一本日志时已经是第二天夜里一点多钟,他觉得自己的运气不错,分析日志给他的信息和助手阎小夏给他提供的围攻武汉之日军各部最近一个月的电报流量反映的资讯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经验告诉他,这样他可以下个冒险的判断。所谓冒险,是因为这判断缺乏技术面的支持,但三天或者五天的期限怎么可能指望得到技术面的支持?这是没有退路的进攻,孤注一掷也好,断臂求生也罢,他别无选择,也就有了唯一的选择。他用十五分钟拟了个情况报告的大纲,给助手留了言,丢在桌上,准备回去好好睡个觉。下楼后,在走廊上遇到了值夜班的钟女士,两人客气地打了个招呼,交臂而过。
小伙子对海塞斯说:“6B号线今天也发了六份电报,都给你送过去了。”
报库,那里堆积着数以万计的日军电报,有的是从长沙带来的,有的是最近抄到的。回到五号院,他吩咐助手阎小夏去报库调来进攻武汉的日军备部最近一个月的电报流量情况,要求他制成一个敌军电报流量进程表,自己则去分析科调走了他们的分析日志。
海塞斯听着,嘴角浮出了笑容,“6”字头的电台都是21师团的电台,他就想看到他们这么热闹的样子。他想起陈家鹄的“十有八九”说,问杨处长:“十有八九’的确切意思是什么?”杨处被问得莫明其妙,愣在那儿,张口结舌。其实海塞斯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十拿九稳’的意思是不是?处长阁下。”他这么说,不过是因为心情好,跟人幽默一下而已。
去哪里找?
回到办公室,助手阎小夏不知道海塞斯已经去过侦听处,喜滋滋地跑来向他汇报说今天21师团几条线的电报流量都出现了放量现象。是报喜的意思。海塞斯听了不以为然,只问他:“报告交上去了没有?”
当然,他也很清楚,如果运气好,他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完成任务的。所谓运气,有些是上天给的,是遇到的,有些是自己去找来的。这么短的时间,遇是不行了,遇是要时间的。守株待兔就是遇,碰上了就是运气。但现在没有时间了,他只有去找。
“交了。”
海塞斯想,好吧,既然你已经不给我退路,那么争辩也没用,就答应吧。答应了,他又马上想,这些人真愚蠢,做的梦都戴着傻瓜帽。他嘴上答应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他没工夫跟这群蠢猪啰嗦。
“交了就好。”海塞斯说,“电报继续放量,说明我们的报告正在向真实的敌情接近,你就等着受表扬吧。”
“不,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你也没有退路。”杜先生目光炯炯,死死看着对方,坚定地说,“你必须行,不行也得行,因为拜托你的不是我,而是站在我身后的泣血流泪以望苍天的四万万中国同胞!”
话音刚落,楼梯上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表扬的人来了。陆所长没想到海塞斯这么快就完成了杜先生交办的任务,捧着报告闯进办公室,喜笑颜开,声音高分贝,样子像恨不得要上来拥抱海塞斯,“教授,你这么快就破译电报了?”
“也不行,两周差不多。”
海塞斯退开一步,平静地说:“我没有破译任何电报。”
“我不爱开玩笑。”杜先生异常严肃,伸出两个手指,“两天,我最多再给你加两天。”
陆所长一怔,惊愕地望着他:“没有破译电报,你怎么判断21师团要打头阵?军中无戏言,没准的事我们不能随便上报的,这可是个大情报啊。事关重大,绝对不能儿戏。”
“三天?”海塞斯笑了,“将军阁下,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我不需要破译电报。”海塞斯指着办公桌上那一堆新来的电报说,“你看这是今天上午的流量,大得惊人。我想敌人的发报机一定都发烫了。”
“我只能给你三天时间。”
“这会不会是个假象,有意在迷惑我们?”陆所长不禁有所疑问。
“给我时间,我相信可以的。”
“你说的‘迷惑’需要两个前提,”海塞斯是抽雪茄的,他一边用剪刀剪着雪茄头,一边说道,“第一,敌人知道我们在侦听他们的电台……”
杜先生接着说道:“我刚从前线回来,形势非常严峻啊,敌人已经纠集了九个师团、三个特种旅和航空兵,共计重敌二十五万,从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向武汉包抄而来。我方虽已调动一百三十个师,近一百万兵力准备死守武汉。但是战线太长,敌人神出鬼没,防御遭到极大的挫折。现在,马当、湖口两要塞在敌人海陆联合进攻下已经失守,武汉已处在六路敌军的包围中,势若累卵,危在旦夕。能不能坚守两个月,就看您能不能告诉我,这六路敌军谁可能最先向武汉发起攻击。我们只有明确知道了敌人的进攻步骤,知道了谁先谁后,才能集中兵力,以多敌寡,进行严防死守,才可能拖住敌人。告诉我,您行吗?”
“这很有可能,”因为关系实在太过重大,陆所长顾不得礼数,失敬地打断他,“我们在长沙也有侦听基地,现在报库里有一大半资料都是那边转过来的。”
海塞斯同样面色严肃地望着杜先生,等待着他下面的话。
“我知道,可我还没说完呢。”海塞斯点了雪茄,猛抽了一口,接着说:“第二个前提,我们已经破译敌人的密码,并且已经被敌人发现。只有这样,敌人才可能借力打力,发些假电报来迷惑我们。可实际上敌人根本不会这么高看你,我们确实也没有破译敌人的任何密码。再说了,如果是作假,他们并不需要发这么多电报,不但不需要,还会有意控制数量,因为多了反而不好,要引人起疑。而现在的流量非常大,唯一的解释就是它确实有那么多话要说。”
一分钱一分货,你如此高昂的身价,又是委员长钦定的“贡品”,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不该是凡人。非凡之人自然要给予非凡的礼遇,所以杜先生要亲自接见,要送国礼(郑板桥的画和蜀锦),还要送车。同时,非凡之人也要接受非凡之要求,行非凡之大事。所以,第一次见面,杜先生在给足海塞斯面子之后,回到办公桌前,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地开始给海塞斯下达任务:“尊敬的海塞斯先生,如果您不是陆所长的属下,您就是我最珍贵的客人,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无礼不成敬,为了表达敬意,什么样的礼节我都会尽到,陪您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我都乐意,且保您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但现在您是五号院的栋梁之材,擎天之柱,换言之即是我的战友,最最重要的战友。现在保卫武汉的战役正陷白热化,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们快守不住了。武汉是我们的战略要地,那里有汉阳兵器厂等一大批军工厂,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转移和撤退的时间,如果撤退不下来,大批军工厂成了敌人的战利品,今后我们持久的抗日战争就无从谈起。所以,委员长已经下了死命令:必须再坚守两个月,六十天。”
“你肯定?”
2
“不是百分之百,但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按照规定,有百分之七十的胜算你就应该上报。”
在技术含量与日俱增的战争中,蒋介石发现他急切地需要情报,特别是电码情报。他要求中国驻华盛顿大使去了解行内最有才华但也最臭名远扬的亚德利,能否再次在破译日本密码上创造奇迹。这时的亚德利定居在皇后区,他对投机地产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他的脑袋怀念着密码的挑战,他的双手渴望着破解答案。当中国助理武官肖勃少校问他是否愿意到重庆时,他兴奋不已。但是,他仍然精明地将工资抬高到每年一万美金,才接受中方的邀请。一九三八年九月,在与肖少校多个月的秘密接触后,亚德利化名为一个叫赫伯特·奥思本的皮草出口商,悄然离开美国,踏上了中国之旅……
陆所长点点头,看着海塞斯,“那我就上报了?”看海塞斯没搭理他,又自语道,“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还有百分之二十的不确定,是立功还是受罚,看来只有听天由命了。教授,这第一张单子,最好还是给我立功吧。”
在亚洲,一九三七年,日本入侵中国,七月底攻陷北平和天津,随之而来的是对上海的狂轰滥炸,以及南京大屠杀。随着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带领他的军队后撤,并将首都移到遥远的重庆,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美国人的同情。罗斯福总统很同情他,但是总统有许多顾虑,不想触怒日本导致报复,所以美国政府的支持仅限于向走投无路的中国提供武器。
海塞斯从胸前掏出一个十字架,举在所长面前,“那你就对它祈祷吧。”
一九三六年,一系列的小冲突似乎暗示世界即将经历又一次的大战:德国把军队开入了莱茵非军事区;佛朗哥在西班牙举起了叛乱的大旗。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给美国驻法大使的信中写道:我们不得不承认欧洲现在的形势,这比我们有生之年的任何时期都要黑暗。
陆所长小心地抚摸着十字架,像摸着一个宝物,一个价值连城却又容易破碎的宝物,“这就是你们敬拜的耶稣?对他祈祷是不是很灵?”看教授点头称是,他真想祈祷,“可我还不知道怎么祈祷呢,要我跪下吗?教教我吧教授,我愿意向他祈祷,只要他给我抹掉那个百分之二十。”
巩予炎和罗荔丹的译笔实属上乘,但无法改变亚德利多舛的命运。随着哈伯特·胡佛入主白宫,任命保守的享利·史汀生掌管国务院,亚德利辉煌的事业步入了尽头。新任的国务卿以“绅士从不偷阅他人信件”为由,永久性地关闭了美国黑室,把亚德利当不良分子丢在了社会上。这是一九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从这一天起,亚德利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此情况,詹姆斯·班佛依然不乏了解:
海塞斯看他当真的样子,把十字架塞入衣服里,嘲笑他:“对不起,我只负责教人破译密码,如果要教你祈祷,还得另加薪水。”
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八日,亚德利回到美国,开始争取军情八处能在和平时期继续其破译工作。他递交一份备忘录,建议成立一个以他自己为局长的密码局,编制大约是五十个破译员,预算为十万美元。几天后,国务院及陆军部阿意共同出资成立这个机构。五月二十日,这个后来被广泛称之为“美国黑室”的部门问世。在历经多次重组和演变后,这个机构最终成为今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
陆从骏想,你一年的薪水已经够我一辈子挣的了,你还嫌少,看来耶稣是教人贪婪的。
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德利被从国务院调到陆军部,组建军情八处(MI-8),专门负责密码破译工作。亚德利很快向情报破译部门证明了他的重要性,并从上尉升到少校。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布停战的一年多时间里,军情八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总共破解外国政府一万零七百三十五条电码。战争结束后,亚德利奉命留在法国首都组建一支附属于“巴黎和会”的美国密码破译小组。
与此同时,另一个美国人,另一个基督徒,正在重庆饭店二楼咖啡厅与惠子喝咖啡。醉翁之意不在酒,至少是目前,眼下这一天,虚伪的基督徒的真实用心是要找到惠子的夫君——陈家鹄。
不久,亚德利从国会图书馆里借阅了几本有关解密的书籍后,利用国务院的电文开始练习破译。他惊喜地发现,他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破解一个由特使豪斯上校发给威尔逊总统的私人电报。既然他可以这样轻易地破解美国的密电码,他确信自己也可以破译其他国家的。于是他起草了一份文件给他的上司大卫·萨勒曼,一表心意。萨勒曼吃惊之余,找来其他的加密电报做试验,亚德利无一例外,都轻易破解了,从而为他赢得了崭新的人生。
6
抵达华盛顿不久,即十一月十六日,亚德利又开始读起了电报。不过这次他的窗外不再是一望无际的印第安纳平原,而是白宫南草坪的网球场:亚德利在国务院找到了一份每周十八点七五美元的差使,当上了外交通讯的电码译员。在电报机与共鸣器断断续续的低鸣中,亚德利开始惊叹到底有多少个像他一样的电码译员,每天复制和翻译大量的机密文件,因为他知道其他国家也同样在加密外交电报。他突发奇想:美国政府为何不雇用破译员,专门破解其他国家的密码呢?
怎么可能找得到呢?陈家鹄在一个山胳肢窝里,空中的飞机都找不到,荒郊野岭,地图上没标注,邮册里没地址。那是一片被人为刻意包裹、藏匿之地,如世外桃源,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在某种特别的机缘巧合下才能闯入。
高中毕业后亚德利去了芝加哥大学。但一年之后辍学,他回到沃辛顿,子承父业,做了一个铁路报务员。很快,他不能忍受这个日复一日收发货运时间、客运订单的单调工作。一九一二年,二十三岁的亚德利放下电报钥匙,登上了一列开往华盛顿联邦车站的火车。
此刻,陈家鹄正在宿舍里研究敌21师团的资料。海塞斯在下山前曾专门来他宿舍,单独跟他聊了几分钟,聊的都是美国的事情,两人都去过的地方,都看过的电影。他们没有共同熟悉的人,海塞斯觉得这有点不正常,因为两人其实是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的:数学界。海塞斯有理由怀疑,他的学生没有完全说实话。
在沉闷的密码与破译世界里,亚德利绝对是一个色彩鲜明、活力十足的人物。他的奔放不羁,与修道院的工作环境格格不入。一八八九年四月十三日,他出生于印第安纳州西南部一个名叫沃辛顿的小镇,年轻时的业余爱好是扑克,后来他能破解外国密码的天赋很可能得益于此。事实上赌牌或许没有破解外国密码那么神秘,但绝对不比那个更容易。除了竞选学生会主席、编辑校报、担当足球队长以外,他经常流连当地一个叫蒙提的酒吧,向“成佬东”和“磨蹲山”学两招儿,或者在沃辛顿的其他十来个酒吧和三个桌球室操练他的副业:赌牌。
“我想我们需要时间来互相了解。”海塞斯这样告别了他欣赏的弟子。
然而,在远远早于有CRAY-1诞生之前,甚至早于国家安全局成立之前,就有一个很有远见的年轻人开始进行了类似的工作,他拥有的只有一个敏锐的头脑,他的名字叫赫伯特·亚德利。
吃午饭时,左立给陈家鹄转送来一只档案袋,里面装的是敌21师团的基本资料和一些在前线战场缴获的敌部文件。这是海塞斯下山后让老孙送上来的,资料里面夹了一张纸条,是海塞斯用英文写的。陈家鹄完全可以直接把它转换成母语:
为了还原这些复杂的密码,国家安全局使用了CRAY-1这样尖端的计算机,每个记忆体每秒可以传送高达三千二百万个词语(相当于两千五百本厚的三百页的书),以及可以将这些书以每分钟两万两千行的速度印到无限长的纸卷上的镭射打印机。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安全局的科研工程组将会实践那些听起来很奇怪的概念——约瑟夫逊结逻辑、磁性气泡、模拟光学计算、声光互动电荷传送器,等等,使得一秒钟内可以进行一千兆个操作。
我明显地感觉到你不愿意跟我谈过去,谈美国,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谈谈敌人吧。我对日本的军情和文化所知甚少,你在日本多年,也许可以当我的老师。据可靠消息,大兵压境,四面楚歌,武汉守不住了,但又必须拼死抵抗至少一到两个月。我决定立刻展开破译敌21师团密码的工作,望你能够尽快熟悉这些资料,以利商讨。别跟我说你没有从事破译的经验,你可以欺骗你身边的官僚,但骗不了我。也许我们该交个朋友,做你的朋友我自信是合格的。
行动总部大楼的内部可能是地球上电脑密谋最高的地方,电脑所占的空间不是以平方米计算,而是以公顷。在这里,每张薄薄的镭射光碟存有数以亿计的数据,上千公里的磁带构成了豪尔赫·路易斯·波黑士笔下的无穷图书馆,疯狂地加密和记载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知识和资讯。
亚德利即日
在华盛顿以北二十英里、占地超过一千公顷的米德堡里,坐落着自由世界最大的情报机关——美国国家安全局。这个由杜鲁门总统在一九五二年秘密创立的机构,默默地将全世界的私人、商业、外交和军事通信传递到一个“秘密城市”。“城市”由十二座安保森严的钢筋水泥庞然大物组成,其中,行动总部大楼即将成为仅次于五角大楼的全联邦政府第二大独立建筑物。
这可能是亚德利在重庆期间唯一一次签署真名。这个名字确实让陈家鹄感到震惊,早在日本留学时他就从导师炎武次二那里听说过此人,知道他曾经破译过日本的海军和外交密码,因而在日本“臭名昭著”。导师站在一个数学家的角度对他有一个学院式的评论:没有他,美国的破译科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前端,至少要拖后十年才能起步。为此,刚到美国时,陈家鹄曾有意识地关注并经常得到他的不少消息,他出版的几本书,比如《美国黑室》《金发伯爵夫人》《日本红日》等,他都看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被日本人痛骂、歧视、诅咒的“美国英雄”,在美国却一点也没有被奉为英雄的感觉,甚至美国安全局的人经常组织文章在媒体上骂他是个“酒鬼”、“大嘴巴”、“失信之徒”、“吹牛大师”等。开美国先河的“破译之父”怎么就得罪他的祖师爷?对此,詹姆斯·班佛也有研究结论:
作为开天辟地的一代破译大师,有关亚德利的生平资料如今遍地都是,过去的秘密被时间的阳光穿透、照亮。美国作家詹姆斯·班佛是记者出身,作品多以情报机构为题材,对亚德利的身世、经历深有研究。一九八三年,被美国国务院禁令锁在抽屉里四十余年的《中国黑室》小册子终获解禁,可以公开出版。班佛应出版社之邀泼墨挥毫写了序言,详细记述了他了解的“美国破译之父”。文章从美国国家安全局起笔,旁征博引,追古思幽,足见作家对情报领域涉猎之深和对亚德利先生之“过往甚密”: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黑室被永久性地关闭。对于亚德利来讲这实在太糟糕,他不但失去了工作,而且恰遇股市大跌,经济大萧条让每一个美国人都囊中羞涩。他只好收拾包袱,离开大都市,回到自己的老家沃辛顿。但是,印第安纳州的小镇更不需要破译家,身无分文、还要养家糊口的亚德利一度几乎到了绝境。这时能做的事只有一件:把在“密室”的经历写成书,出版挣钱。
多年后,亚德利就这样开始回忆这段生活,写了一本叫《中国黑室》的小册子。不乏有人对这小册子横加指责,骂亚德利是个“虚荣的人”,因为他“以写小说的方式”记录了这段生活,“完美地塑造了自己”,贬低、污辱了他身边的所有中国人,对个别令他有好感、不想贬辱的中国人——比如陈家鹄,以“只字不提的方式”冷漠处置。有众多的资料表明,亚德利在重庆期间至少和五位女性(三个中国人、两个外国人)先后有过“非凡的关系”,但在他的回忆中,他摇身变成一个“坐怀不乱的圣贤君子”。亚德利一生“著述颇丰”,但文字的真实性令人忐忑。破译大师把自己的一生变成了“密码”,让后人费尽心机去猜测他文字背后的真实与虚伪。
在纽约出版社乔治·白的帮助下,亚德利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一九三一年四月及五月期间,故事的三个节录在《星期六邮报》上发表。同年六月一日,博士美林公司出版了《美国黑室》一书。这本书稍后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书之一。公众争相购买《美国黑室》,评论家对它也高度评价。有书评人称它为“第一本由美国人撰写的、最具轰动性的关于大战后秘史的作品”。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旅程,我终于到达了香港。为了避免被日本人认出和暗杀,我用的是一个假名——赫伯特·奥思本,而且特意取道欧洲而来。自从我出版了《美国黑室》一书后,因为书中对日本搞的阴谋诡计做了揭露,我在东方已上了黑名单。所以,请我去拿“中国黑室”俸禄的中国当局,只好将我偷偷运进中国……
华盛顿政府冷淡地否认了亚德利的故事。但私下里,官方却大为震怒,他们敦促官方采取法律行动禁止此书发行,但法律不予支持,更让他们恨透了亚德利。亚德利尝到了甜头,大胆展开了一个新的计划:他决定把华盛顿裁军会议的故事作独家著述,包括公布那些截获取自东京和其谈判代表之问的电文原件。在一个名叫玛丽·斯塔特·克露斯的业余作家的帮助下,亚德利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九百七十页的《日本外交秘密:1921~1922》。
亚德利到中国时,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计划里还没有轰炸珍珠港的方案,那是三年后的事。当时美国和日本是协约国,用一本九十六页厚的白皮书缔结了两国的中立条约。亚德利为中国披挂上阵只能定义为“民间行为”,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业已失业的破译家的一桩生意,埋名隐姓是必需的。在他为中国黑室秘密工作期间,先后用过包括让·海塞斯在内的六个假名。
这下,乔治·白出版社被吓坏了,他们不单拒绝出版该书,其总裁查班斯还通知司法部,举报手稿含有许多日文电报原件。这令国务院大为紧张。在国务院的要求下,陆军部派出三个官员到沃辛顿要求亚德利交还所有官方文件。亚德利的回答是:我并没有任何损害美国政府的文件。
是的,他就是亚德利。
政府最终还是成功地阻止了亚德利出版此书。在亚德利把手稿送交麦克兰公司后,纽约助理检察官托马斯·杜威得到了该公司总裁乔治·勃莱特的协助。美国联邦法院执行官在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日,将手稿从麦克兰公司带走。出版社协助政府查禁自己的书,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这次行动却是联邦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安全理由充公一份手稿。直到四十六年之后,《日本外交秘密》的部分内容仍被列为机密。
这不禁令人好奇,这家伙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国民政府要如此不惜重金把他请来……难道他就是那个被世人传诵的“美国破译之父”赫伯特·亚德利?
为了防止亚德利再次爆料,国务院努力通过了一条法例,将出版使用官方外交密码编写的资料列为犯罪行为。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亚德利继续他新的事业——写作。他从写实作品转向写小说,将事实和创作糅合在一起。在他一九三四年出版的《金发伯爵夫人》里,华府密探局的主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揭发了一个美丽的德国间谍。《星期六文学评论》写道:亚德利先生不但熟悉间谍素材,也是个讲故事好手。
换言之,海塞斯的身价是当时二十六个中国师级少将军官的总和。
六个月之后,亚德利又完成新作《日本红日》,小说再次以一个国务院年轻雇员和美丽的中国女性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最终揭露了日本征服满洲的阴谋。一九三五年,亚德利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功,他将《金发伯爵夫人》出售给米高梅影片公司,并兼任技术顾问,搬上大银幕,电影改名为《相遇》,由威廉·鲍威尔、罗莎琳德·罗素闻和恺撒·罗密欧等明星主演……
一万美金,相当于陆从骏的二十六倍!
虽然陈家鹄不知道这些背景,但是导师炎武次二对他的评论,日本政府对他的痛恨,他几本小说中反映出来他的经历和才华,以及他对自己没有丝毫遮掩的欣赏等等,这一切,都使得陈家鹄对他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感激这种相逢。他已经朦朦胧胧预感到,此人将会成为一把尖刀,狠狠插入自己生活的肋骨。他对自己即将要扮演的那个角色缺乏好感,但如果必须要担当此角色,他觉得和他一起出演一定是最理想的。现在他一边看着资料,一边脑海里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
抗战时期国统区流通的货币叫法币,俗称中国钱。陆从骏调入黑室时月薪为二百法币,负责保安工作的处长老孙为一百二十法币,一般的普通职员为三十法币。当时法币对美金的兑换率为七比一,即当时黑室一个普通员工的月薪为四个美金多一点点。即使黑室一号人物,陆从骏,堂堂一个师职少将,也不到三十美金。而海塞斯的年薪是多少呢?
他在自己的牙齿上安装了窃听器。
1
他不知道,这个“他”,是他自己,还是他过去的导师——炎武次二,还是现在的这个美国专家——海塞斯——其实他叫亚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