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一个朋友的引荐下,我和陈老师在网络上相逢了。我忐忑地问她,能不能合作一本书。她淡淡回应,有一组小说,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得上。
当得知我所钟爱的平鑫涛先生曾赞誉,陈老师的小说是他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惊喜极了,瞧瞧,瞧瞧,英雄所见略同,我一早便是知道她的好的。只是,她所得荣誉岂止这么一点点,华文星云奖、《联合报》文学奖首奖以及林语堂文学奖都被她轻松收入囊中。每一次,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都要赞叹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啊,略同啊!什么叫实至名归,这才是!
当然能看得上。第一时间将她的稿子要了过来,从第一篇开始阅读,彻底挑灯,直看到纸上只剩最后一个字,窗外天光发白,方肯罢休。突然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在熄了灯的寝室外的走廊里,借着路灯,不也是这样一篇一篇将她的小说看过来的。原来,那种青春的激情在内心深处隐藏,这些文字再度将这种激情打开,让它迸发出来……
陈麒凌的小说是要用时间去体味的。
也许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处境当中,心底都永存着那份爱与激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因为纷扰的生活、沉重的负担以及过多的责任而忘记了它们的存在。陈老师的文字是一把钥匙,阅读它,便是打开那扇尘封的门。门外窥望,你能抽丝剥茧,感悟人生的本真。走进门内,也许便获得再一次激情澎湃的青春。
缓一缓,再缓一缓,才能看其他人的作品。
这十五个故事,有一身孤勇,为爱跨越万水千山;有飞蛾扑火,炽烈至极不留余地;有温柔恬淡,不动声色沁入心扉……十五个故事,十五段孤独情缘。阅读这些清丽文字当中的故事,你会发现直入内心深处的温暖。
至此,陈麒凌三个字便成了我看那本杂志追逐的对象,她的作品成为我的饕餮大餐。拿到杂志,先看目录是不是有她,有,便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直接翻到那一页,第一时间看完小说,才长长舒出一口气。
陈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孤独是人类的宿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对爱的寻求与渴望。我想一个写作者,为何会写作,就是想用书写爱的方式去抵御这种孤独,而喜欢阅读的人,为何会阅读,就是期望通过感悟爱来治疗这种孤独感。
我读大学的时候喜欢看一本纯情类的杂志,在那里看到了陈老师的第一篇小说,一时惊为天人,如金瓜击顶,半晌没有缓过神来,那篇小说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如获至宝。相较于书写同类题材的作者,陈老师一出手,便高出太多,碾压式地让人心服口服。
我想这是这本书所期望的,也是陈老师所期望的,更是很多文学创作者和从业者共同期望的。
喜欢陈老师由来已久。
本书策划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