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柔软无形,却能坚比磐石。易经讲,万物皆有相生相克之理。石头坚硬,水很柔软,但水滴可致石穿;蚂蚁弱小,河坝敦厚,但千里之堤却能毁于蚁穴。柔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从某种程度上讲,柔是一种将韧性、耐性、智性融会贯通而后形成的一种既超脱又适用的生存法则与处世哲学。牙齿坚硬终不及柔软的舌头那般长久,而清水柔绵,故能遇隙而透,遇弯而折。
这座古墓的防盗构思实在巧妙。一般都是想尽办法用岩石、夯土等坚硬的材料把墓穴建造得坚固。而这座墓穴却一反常规,弃用只有坚硬才坚固的理念,利用细沙的流动性,采用软防御的办法,而且极其成功。谁敢说它不坚固呢?
而我们需要的,也是这份以柔化刚的柔软。
对盗墓者而言,再坚硬的古墓都不在话下,唯独这座古墓,面对散软的黄沙,他们竟束手无策。
林清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在家中请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一个大菜,在朋友们入座后,她从厨房把这道大菜端出来,结果刚进饭厅,就不知怎么整盘摔到地上,漂亮的餐盘摔得破碎不堪,最重要的一道菜显然不能再入口,朋友们都吓坏了,不知她会作何反应,心想她一定会大发脾气,但不想,她双手合十,对着掉在地上的菜和碎盘子行礼,微笑着说,对不起,然后开始低身收拾。
细沙柔软无形,流动性也很强,当盗墓者挖洞时,旁边的细沙会向洞里流动,掩埋刚挖好的洞。当挖的洞很深时,极易造成塌方,轻则把挖开的洞掩埋,重则会把洞里的人埋掉,更可怕的是藏在细沙里的石头,随着垮塌的沙子坠落,成了打击盗墓者的武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在每天的忙碌中,凡尘琐事的尘埃会慢慢掩盖它,让我们变得空洞而麻木。虽是如此,但那份柔软心还是存在的,只要我们肯停下来,让自己有时间思考,我们就能轻轻地扫去堆积的尘埃,渐渐地回复到原来的本我。
难道这座古墓有什么特别的防盗措施吗?其实,在建造方法上与其他古墓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这座墓穴是用沙回填。17米深的墓穴,上面回填了11米深的细沙,表层再填土封盖。细沙里放置了1000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块。它被后人称为流沙墓,这就是它防盗的秘密。
也有人说,太柔软的人,不太适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人与人之间交叉着太多的利害关系,稍一心软,自己就会被弄得遍体鳞伤。这样的说法未免太极端了。柔软不是妥协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让生命本具的智慧觉醒,让这种智慧的光明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生命。
河南上蔡有座古墓,建造于春秋时代。200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时发现,古墓上被挖开了大大小小17个洞,说明盗墓者不知光顾过多少次。从洞里的器皿、古钱币、矿泉水瓶等遗留物考证,盗墓者来自于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盗墓者来自战国时代,最近的来自现代。他们都对这座墓穴觊觎已久,想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他们费了多少心思无从考究,唯一可以考证的是,他们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因为,考古工作者打开古墓之后发现,里面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
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归国后,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古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千方百计把墓穴建造得坚固、牢靠,不能说坚不可摧,但用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来形容恐不为过。其目的是为了防备盗墓者盗挖,可事实是,许多墓穴仍然被挖被盗,有的被洗劫一空。
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柔软的人,总是惹人爱的。老子曾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并感叹,这“柔之胜刚”之道,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而很少人能“行”也。
当我们唤醒内心的柔软时,就会渐渐发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确实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它仅仅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当你时刻保持着这种宁静、喜悦、清醒的状态,便会发觉,原本计较与在乎的念头便自然消失了,你也懒得再去计较什么,懒得再去在乎什么,懒得去强求什么已经改变了的东西,懒得去期待什么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不会再轻易发怒,你不会再有那些纠缠于心的欲望,你会变得更加圆融自在,而此时,你的生命才能呈现最丰满的状态。
林清玄说:“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