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做生命的船长 > 你总要有一种品质

你总要有一种品质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是被注定的,只要你还保有一种好的品质:承担、勇敢、不放弃……把这些能够为生命加冕的品质当做一颗种子,默然播种在心里,然后静待它的萌芽,成长,最后它会结出我们想要的果实。要相信,没有任何人是懵懂的傻子,明明知道前面艰辛难行,却还要翻山越岭。我们只需知道,小小的明媚,也能够绽放成我们心中的一片晴空。

伊东布拉格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是他对生命的认知和承担。很多人去看过梵高和安徒生的旧居,但也只是看过。很多东西都是如此,看是表面的,感触才是真实有用的。如果伊东布拉格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会因为卑微的出身而不敢对好的生活有任何奢望,他会给穷苦的命运打上烙印,如他父亲一般靠卖苦力为生。很庆幸的是,他没有被这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他选择了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出口。

欧洲的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他让200名大学生如实选择自己崇拜的名人,如果不欣赏可不必选择。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是:A.巴尔扎克B.毕加索C.贝多芬D.不知道或都不欣赏;此外,他还在问卷上对三位艺术家进行了简单的生平介绍。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走到今天,我很感谢我的父亲,是他为我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让我看到了梵高和安徒生,我开始懂得,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最后的结果是: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欣赏巴尔扎克,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敬佩贝多芬,百分之十的学生崇拜毕加索,其余的百分之四十选择了D。

第二年,这位父亲又带儿子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当然,这件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几年间,这位教育心理学家对其中的大部分被调查者进行跟踪研究。若干年后,他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欣赏巴尔扎克的学生大多都在各自的公司干得颇有成就;敬佩贝多芬的学生中有的后来经历不少挫折但都挺了过来,而且事业发展也相当出色;崇拜毕加索的学生显得更突出,有的当了集团老总,有的拥有自己的公司;而那些选择D的学生,一些失业在家,一些虽有工作却大多略显平庸,只有极个别的有较好的发展。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对此种结果,心理学家做了深入分析,他发现:巴尔扎克是世界上最勤奋努力的作家,他每天通宵达旦、笔耕不辍,有一个精心安排的作息时间表,从不“犯规”,最终写出几百部中长篇佳作。贝多芬历经生活坎坷、婚姻波折、耳聋困扰,仍创作了流芳千古的伟大音乐诗篇。毕加索是一位看似怪异的画家,他的作品并不被人欣赏,可他死后,世人惊奇地发掘出画作的伟大价值和艺术灵性。三位艺术家虽然都是才华盖世、成就斐然,可所具备的品质却各有侧重:巴尔扎克勤奋努力;贝多芬坚强有恒心;毕加索聪慧极具创新意识。

但活着并不只是一呼一吸的事情。我们总是要做些什么的,不是为他人,而是为我们自己。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走路;长大一点,老师教我们知识、道理。他们给我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至于怎样去做,则全要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会成为像贝多芬、巴尔扎克、毕加索那样的伟人,但我们至少可以让生活过得更美好,工作干得更出色,这是我们对生命最起码应该履行的一份责任。此项调查,也让我们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获得好的生活,你总要拥有一种优良的品质。

生命是什么呢?任谁也说不出一个能让所有人认同的标准答案,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会妨碍我们去热爱生命,不会妨碍我们去寻找生命该有的意义。一个人活着,总有一种念头在,那就是——我要好好活着。

你可以不出人头地,但你总要付出应有的劳动去为自己创造好一些的生活。你可以没有万贯财产,但你总要有食物果腹,有住处安身吧。你可以不喜欢动手劳苦,但你要有灵活的思维足够的智慧去挣取薪酬。就像女作家玛丽韦伯说的:“不论你爱好什么都可以,但是,你总得有所爱好。”有所爱好,有所希冀,生活中有值得我们去渴盼的东西,我们的灵魂才有能所寄托,我们的生命才能有所依附。

张晓风说:“生命,何尝不是一样的呢?所有的垂死者几乎都恋栈生命,但我们真正深爱的,是生命中的什么呢?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和风丽日的深情的舒放。如果生命是月球,我们爱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那正缓缓流下来的温柔的白丝练。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