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有一种生活叫“江南” > 古镇飘香

古镇飘香

这个故事真真假假难以考证,但江南有扎蹄却是真真实实的,起码我这个外乡人就看到北大街到处有扎蹄。沈万三后人居住的周庄,也是处处可见万三蹄。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据说,他喜欢吃走油蹄,“家有筵席,必有酥蹄”。有一次,朱元璋去沈万三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菜就是沈万三用最喜欢吃的猪蹄膀做的。朱元璋一看就不高兴,故意问,这是什么菜?朱元璋姓朱,跟猪蹄膀的“猪”同音。沈万三敢用猪蹄膀招待朱元璋,这不是冒犯龙威吗?沈万三马上醒悟过来,赶快说,这是万三蹄!朱元璋点点头,又故意说,万三蹄这么大,筷子这么小,怎么夹啊?在皇帝面前怎么敢用刀去切猪蹄膀呢,这不是找死吗?这也难不到聪明的沈万三,只见他从蹄膀里抽出一根骨头,再用这根骨头把蹄膀切成了一块块,放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吃着蹄膀,大赞万三蹄好吃。朱元璋这一赞等于给万三蹄做了活广告。从此,万三蹄美名在民间传开。猪蹄膀成为江南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我也喜欢吃猪蹄膀。猪蹄中含有丰富的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可以使皮肤饱满、光滑,防止生皱纹,是一种廉价的美容护肤食物。广东人对猪蹄膀的做法跟江南人不同。

我走进一家叫“沈万三走油蹄”的店铺。这里主卖扎蹄。别的店铺也卖扎蹄,但没有打出沈万三的招牌。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叫沈万三走油蹄?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美女说,我们卖的走油蹄是用沈万三祖传的秘方制作。

我们用猪蹄膀炖汤,用高压锅炖得熟烂,从锅里捞出来的猪蹄膀显白色,无味。之后,再按照个人的喜好,喜欢什么味,就蘸什么酱。不像朱家角的扎蹄,酱红色,有味。我一般是用蒜子拍扁,倒上酱油、花生油调味。

最多的就是扎蹄、扎肉,是古镇的特色美食。几乎每个店铺都滚着一锅老汤,摆着酱红色的扎蹄、扎肉,肉香逼人。

看到家家户户摆着一盆盆的扎蹄,我很想尝尝,可又怕不卫生,拼命忍住想买的欲望。我继续逛街,继续看大店小铺里的美食,见到扎蹄,忍不住多看几眼。

千年古镇,佳肴美食千滋百味,滋养了丰富的“食文化”。北大街简直是美食的天堂。扎肉、扎蹄、排骨王、菱角、糖藕、糯米棕、阿婆粽、青香糯米粽、状元糕、海棠糕、芡实糕、花粉糕、桔红糕、熏青豆、豆腐干片、香糯糖藕、苋菜等等。这些充满江南风情的美食,菱菱棕棕,藕藕豆豆,肉香糕美,琳琅满目,热气腾腾,芳香扑鼻。有些现做现卖,原汁原味,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

一个男孩买了一块扎蹄,放进他身边的女孩嘴里,女孩轻启朱唇,咬一口,嚼一嚼,连连说好吃,叫男孩也尝尝。男孩吃了,也赞好吃,又买了一个扎蹄。

朱家角古镇,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美食飘香。香气袅袅,丝丝缕缕,令人回味无穷。

我再也忍不住,花23元买了一块扎蹄。解开粽叶,清香扑鼻。放进嘴里嚼一口,皮润肉酥,肥而不腻,咸甜适中,味道好极了。这跟我平时吃的猪蹄膀味道很不一样。

不少游人拿着扎蹄,边走边吃,很是惬意。

走在号称“沪上第一明清街”的北大街,延续几百年的“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富庶仍然可见,那“一线天”独特构筑,叫人不禁敬佩能工巧匠的智慧。到朱家角不逛逛北大街,等于没来朱家角。

一家卖扎肉的店铺围着很多游人。原来他们推出扎肉特价:二元一块,20元12块,以此吸引顾客。我没有赶这个热闹,走到一家人不多的店铺,跟一个阿婆聊起天。我问她这扎肉、扎蹄是怎么制作的?阿婆很热情,说她还是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跟爹妈学做扎肉、扎蹄,至今已做了五十年了。她的爹做得一手好扎肉、扎蹄,很多人爱吃呢。也是靠着一个好手艺,养活一家人呢。

朱家角最古色古香的要算是北大街了。全长三百多米,东接放生桥,西到美周弄。整条街,家家户户,楼上住人,楼下店铺。

三国时期朱家角已形成村落,是有名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那时船来人往,商业日盛,村落日渐热闹。到了宋、元时期,村落成了集市,叫朱家村。明朝时建镇,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珠街阁。濒临淀山湖的朱家角,在明、清时期,先后以布业、米业著称。一业旺,百业兴。一时间,朱家角店铺林立,船来楫往,形成“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壮观景象。繁华的朱家角被誉为“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制作扎肉,首先要选上等带皮的五花肉。洗净后,放下锅里煮到断生,捞起来稍凉。接着把五花肉用刀切成六七厘米长、二三厘米宽厚的肉块。把当地产的青稻谷去掉稻壳,放入锅底作垫。用青棕叶从中间包裹切好的肉块,两端的肉露出来,再用青稻草扎紧,放入熬有陈年老汤的铁锅中,加酱油、糖、绍酒等配料,焖煮半小时后,加入少量味精。不久,新鲜热气的扎肉就可以出锅台了。

民居沿河而建,白墙黛瓦,灯笼高挂,小桥流水,桃柳垂岸,浆橹欸乃。那些青石地板、雕梁画栋、勾廓翘角,吱呀门扉,写满历史的痕迹,散发出古朴的味道。

扎蹄的原材料是猪蹄,做法跟跟扎肉大同小异,也是用粽叶捆扎后焖煮。出锅的扎蹄颜色跟扎肉差不多,色彩青绿,皮肉红润,青红相宜,很有卖相。

朱家角古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古色古香。

北大街有一家“藏书老苏州羊肉店”,主要经营羊肉面、羊什面。打着百年祖传、姑苏羊肉,本镇独家的广告,在朱家角开了数十年,老远就能闻到羊肉飘出的香味。

待在江南水乡朱家角的时间最多。我们是春天走进上海青浦区朱家角古镇的。住在朱家角那几天,我一有空就走进古镇,逛逛北大街,尝尝美食。

在朱家角,我第一次见到“熏拉丝”,色泽金黄,肉嫩细腻。“熏拉丝”是上海郊区的土话,是指用动物的尸体腌渍熏干后的熟食。“熏拉丝”,这名字听起来很美,但是如果你知道它是用什么熏的,也许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其原材料就是我们熟悉的蟾蜍,也就是俗称的癞蛤蟆。一想到癞蛤蟆那丑陋的模样,有几个人还有食欲呢?可是聪明的朱家角人,把背上长脓包、肚里长肉虫的癞蛤蟆制成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熏拉丝”的制作很简单,先是砍头去皮,再用酱料腌渍,最后用烟熏火烤。吃过“熏拉丝”的人,说它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好吃得很呢。但我始终没勇气去试“熏拉丝”,我实在忘不了癞蛤蟆脓包大肚、扁头呱呱叫的恶心样子。

在上海,我们逛了很多地方,黄浦江畔的上海滩、繁华的南京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上海老街、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广场等。

原来,尝试一种食物,也是需要勇气。

走累了,看累了,到“江南第一茶楼”喝一杯茶,或是找一间依河而建的食店,把刚从淀山湖打渔归来、停在岸边卖鱼的渔民手中买的河鱼、河虾给他们加工。望着窗外绵绵的江南烟雨,看满载而归的渔船,吃着新鲜的淀山湖河鲜,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