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西游记 > 前言

前言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成人阅读视野中的一部经典,也是少年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故事情节、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多方面所具有的童话特征,使它容易为孩子们接受之外,《西游记》所成功塑造的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吸引孩子们的重要原因。

在思想内容上,《西游记》虽然展现的是虚幻的神魔世界,但从中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在妖魔鬼怪、神仙佛教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明代现实社会的真实景象:无道的昏君,腐败的朝廷,贪赃的官吏,残暴的恶势力;统治者荒淫无度,平民百姓受苦受难。《西游记》于嘻笑怒骂间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严厉批判。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角。而唐僧是串联起取经历程的核心人物,也是完成取经任务的实际“领导”和付诸实践的执行者。但在孩子们的心里,最不起眼、最没用的、甚至最不招人喜欢的恰恰就是他。他的虔心向佛、一心念经,让孩子们觉得刻板无趣,而他对妖怪的毫无辨别力和抵抗力显得那么不中用,尤其是他时不时地对孙悟空表现出的不信任以及实施的压制惩罚,更让孩子们觉得他几近可憎。而沙和尚虽然忠心耿耿、性格宽厚、任劳任怨,但因其本领平平,在取经过程中较少有突出表现,因此形象魅力大打折扣。

在情节设计上,八十一个历险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降妖不成向上界求助——唐僧获救。中间还时常穿插着悟空蒙受冤屈,以及各路神仙为妖魔开脱“罪行”等情节元素。

最为孩子们喜爱的人物,无疑是西游记的孙悟空和猪八戒。

《西游记》虽然仍是以唐僧取经为线索,但取经弘扬佛法的本旨淡化了,取经过程的传奇经历则被强化突出。《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令人惊叹不已。

孙悟空,可以说是整部作品的实际主角。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是师徒四人的长途历险,也更是孙悟空个人降妖除怪的神奇冒险。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奇险神怪的特殊经历,使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个从石缝中蹦出的灵猴,一出世就引得天庭震动不安。他不惧强权,不畏险阻,自始至终始终充满了斗争精神,可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妖魔鬼怪斗其乐无穷。他大闹天宫、直捣地府,搅得上下人仰马翻;他自命齐天大圣,以惊世骇俗的抗争形式捍卫自己的自由和自尊。尽管他被如来困于五指山,但这丝毫没有减损他的英雄形象。这些坎坷和挫折反而为他的英雄气概增添了几分神奇。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他出身于由小官吏沦为商人的家庭,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吴承恩在科举道路上却屡屡受挫,直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他原本就性情诙谐,因科场不利,则行为更肆意不羁。家世背景、自身经历及个性特点,使吴承恩与民间文艺有天然的契合,更能以洒脱的姿态对民间故事进行精彩的再创造。

等到后来他护佑唐僧西行取经,他的斗争精神更是得以充分的发挥。他挥舞着金箍棒降魔除怪,在斗争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老练沉稳和巧用智谋。他不辞劳苦、赴汤蹈火,不仅冒着生死危险的考验,还要承受来自唐僧的不信任所带来的委屈。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出色地完成取经任务。他身上所具有的乐观、勇敢、坚毅、疾恶如仇等英雄品质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对英雄偶像的崇拜心理。同时他的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变化自如的金箍棒、明察秋毫、善辨人妖的火眼金睛等等使他不同于普通的英雄,而是更具备了神的特性。

明代的吴承恩总结前人的成果,加入自己的艺术再创造,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表现力,将取经故事打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西游记》,从而为中国文学史献上了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但如果仅仅判定这就是孩子们喜欢孙悟空的原因,那就会忽视了孙悟空所具有的孩童的特性,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接受并喜爱孙悟空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调皮好动、机灵敏捷、冲动莽撞、争强好胜、爱捉弄人等性格特点都使孙悟空更像一个顽童。也正是这些顽童特质,使他没有成为让人敬而远之的神,而成为孩子心中集神、物、人于一体的可亲可近的英雄。

在晚唐五代时期形成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中,原本孤身取经的唐玄奘已经多了几个“盟友”,组成了一个有三藏法师、猴行者等七人的取经集体。他们所经历的也不再仅是风餐露宿、路途遥遥的艰辛和气候恶劣、野兽出没的险阻,而是进入了一个魔怪化了的世界。经过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初的《西游记评话》、《西游记传》等文人和民间创作的进一步加工,西天取经的故事越来越丰富曲折,基本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架也逐步形成。

与孙悟空的英雄形象相比,猪八戒实在算不上一位英雄。虽然他也是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有功之臣,但他既不像孙悟空那样神勇,又不像沙和尚那样忠厚,他实在应该算是《西游记》中的一位搞笑人物。从外貌上看,他肥头大耳、坦胸露腹,一副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模样;从性格上看,他一方面有贪吃贪睡、不爱干活、缺乏毅力、常存私心、爱打退堂鼓、抢功劳、沾小便宜、时不时地耍些小聪明、偶尔挑拨点是非等缺点,另一方面,他又热情、乐观、宽厚、无拘无束。与妖魔鬼怪相斗时,他能扛着钉耙奋勇杀敌,逢到开山辟路,他使得出一身蛮力。他既是神、人、猪的复合体,又是孩童形象的代言人。如果说孙悟空像个机灵顽皮的孩子,那猪八戒就像是一个憨直可爱的孩童,他的存在为《西游记》增添了喜剧色彩,使师徒四人在艰险曲折、险象环生的取经路上平添了许多乐趣。

玄奘不畏艰险,对精神彼岸孜孜探求的行为本身已让人肃然起敬,而其取经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更使这一事件蒙上了神异的色彩。人们将玄奘的取经过程神奇化,逐渐将这一事件“演义”为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

限于少年儿童实际的阅读理解能力,本书对《西游记》进行了改写,目的是让少年儿童能更容易、更快捷地读懂《西游记》,领略它的故事情节和艺术魅力。本书将原著一百回并《西游真诠》中有关唐僧出身的一回,压缩合并为三十八回,并参照原著的章节标题,另拟了直观概要的新标题。在内容上,按照原著的情节线索,将唐僧师徒所历险阻一一展现,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在语言上,遵循原著特色,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精彩的语言和人物对话,适当地对一些难懂的语言做了加工。

玄奘的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余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极具传奇色彩的历险。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人文地理情况。而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西游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它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玄奘只身一人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即现在的印度)求取真经。他从长安出发后,一路向西行去,穿越河西走廊,途经今天的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跋山涉水历经磨难,最后到达了天竺(印度)。在天竺,他遍访名寺高僧,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学习了两年多后,取得佛经657部,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回到长安。

季 然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共同代表了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