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研习默诵佛经,杨昭对人生的处境有所顿悟,但还未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偶尔还向往俗世的那种热闹。有一年他外出云游,正赶上一个庙会,庙前的道路两侧搭满了花花绿绿的凉棚,庙里的道士忙着打扫庭院,大声说笑,全没有大丛林佛家子弟的那种持重。许多大商号在凉棚上打出了各色招牌,卖布的,卖鞋的,卖器皿的,卖点心的,好不热闹。小商贩赶着驴车来了,驴车上放着各色小商品;货郎也挑着担子来了,站在凉棚前兜售他的针头线脑。这边有人支起热气腾腾的油锅在炸果子,那边则有人在奋力炒着瓜子,香味不绝如缕地飘来。水果摊位更是悦人眼目,紫白红黄的,倒像是堆了一簇簇的花朵。这边凉棚的商家摆好了阵势,那边庙里的道士就点起香火,敲响了大钟,诵经声袅袅传来,方圆百里的老百姓就迫不及待地来赶庙会了。他们有的拿着香纸,有的赶着猪,还有的拿着纸牛纸马。拿纸牛纸马的是来还愿的,而赶猪的是希望有人能买下猪。姑娘们打扮得桃红柳绿的,仨一伙俩一串儿的,叽叽喳喳的,她们把货郎担子里的彩线翻了个遍,却总觉得更好的还没出现。货郎就急赤白脸地大声嚷嚷:“还说我的线色儿不全,你们比照着天上的彩虹看看,我的色儿比它们都全!”姑娘们自然是笑得更欢了,因为当空一个光光亮亮的白太阳,哪里寻得着七色彩虹呢?赶庙会的有走着来的,有骑驴来的,还有坐大马车来的,当然也有有钱的人坐着轿子来的。小孩子们喜欢小喇叭、不倒翁和花啦棒,他们买了小喇叭就吹,也不管这庙会已经够闹了,吆喝生意的人要把嗓子喊破了。他们买了花啦棒就眯起一只眼睛看,“呀— — 呀— — ”地惊叫着,足见那里面五彩斑斓的图案实在是太变幻莫测了。小孩子嘴馋的,早已拿了果子来吃,弄得手油乎乎的,有的见了杨昭调皮,就把余下的往他手里塞,杨昭赶紧袖着手走开。
场昭曾经迫切地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午斋时取出少许饭粒施舍给饿鬼。斋堂里一直由敲梆的僧人做这件事,他拈着米粒,走出斋堂,向左侧的寒林台位撒去,这时众僧便念:大鹏金翅乌,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每逢至此,杨昭身上都一阵寒冷,仿佛看见了阳光黯淡处的无数寒林饿鬼,总想亲自施舍一些。晚殿之后,夜色沉沉,各堂口的僧众们都准备倒单睡觉了。只听得钟鼓楼的鼓声敲响,止静的讯息发出了,杨昭喜欢在此时用清水漱口,以求夜间气息洁净。道是“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之后,是梦乡了。杨昭在梦中摆脱不掉俗世的纷扰,有时看见爷爷在故乡的旷野上赶着一群羊行走,狂风鞭挞着爷爷,似乎要把他卷入云端。有时还能见着杨路,他老是龇牙咧嘴的样子,似乎正受着什么煎熬。杨昭开口跟他说话,他不答,却总是瞪着眼望他。当寺院起床的照板响起的时候,这梦便会落荒而逃,不翼而飞,杨昭觉得自己从苦海深处挣脱了出来。
经过了这道长长的凉棚,人们就到庙里进香去了。抽签摇卦的,烧替身的,跳墙破关的,磕百步头的,总归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磕百步头的大抵是为了让家里重病的人摆脱病魔,他们头系红巾,一路虔诚磕来,到得庙里的神像前,由老道在他头顶吹上一口仙气,然后在关老爷像前用毛巾把手洗净。那手一路当着脚用,沾了灰尘、果皮、草屑和废纸,早已不像是手了。洗净手,烧上一炷香,三叩九拜之后,将带来的免灾钱交给老道,来者脸上的表情就和悦了,完全了却了一桩心事,至于这消灾钱怎么个用法,杨昭是不知道的。而那病魔缠身的人能否逃出了鬼门关,杨昭想不但他不知道,兴许老道也是不知道的。接近正午时,庙会达到了高潮。两侧凉棚的饮食生意分外红火,而庙堂里也是香烟缭绕,人越聚越多。抽得上上签的和颜悦色,布施银钱时也就格外痛快;而抽得下签的人满面戚然,跪在神像前祈祷个没完没了,恨不能自己立刻化为一片祥云,逃脱俗世的烦扰。香案上堆满了成扎的香,最后是彻底放不下了,老道便用道袍裹了,送进后房。据说庙会一结束,这些香就成为商品出现在商号里了。庙会的尾声,是野台戏的出场,逛够了庙会,还了愿的,烧过香的,磕过百步头的,就喜欢花上五毛钱去听听戏。乐器行云流水般响着,唱的戏,有京戏,也有评戏,京戏如《徐策跑城》,评戏如《马寡妇开店》,听得人如醉如痴。这边戏散了,那边凉棚也拆了,通向庙门的路一片狼藉,有废纸、果皮,也有谁挤落的发夹、手绢。残阳照着大地,使金色的余晖四处弥漫,高处的庙宇看上去就像一朵巨大的晚霞似的。赶庙会的人散了回家,庙里的钟声送着他们上路。而庙门也自此关上了,道士们在里面忙什么,天知道了。
上午坐掸之后,便是午斋,午斋后又是坐禅。之后是晚斋、晚殿。周而复始,如同乌儿饿了出去觅食,夜晚又归栖林中一般的规律。在常人眼里,吃斋念佛的日子是单调刻板的,对初人空门的人来讲,它也一样是了无生气的。只是戒腊的时间长了,方能品出其中的乐趣。
杨昭深深地记忆着那次庙会,那炸果子的香气,那种俗世的欢声笑语,他想真正超凡脱俗该有多么困难。那次云游归来,他颇有些失魂落魄,为自己没有真的看破红尘而苦恼。他听得这样一则故事,说是当年才华盖世的乾隆皇帝游历东南,在金山寺的山门上,他遥望浩浩荡荡的长江,只见有无数船只像鸟儿一样自由地往来穿梭。乾隆便问侍立在旁的老僧,这江上往来的船只共有多少,老僧平静地眺望着江水淡淡地说 “两艘而已。”乾隆帝大惊,不得其解,求问老僧,老僧指着江上如织的船只说:“来者为名,往者为利,非来即往,是以两艘而已。”老僧一番话振聋发聩,指点迷津,令乾隆帝茅塞顿开,不由屈身朝老僧一拜。
杨昭已经习惯了寺内的生活,每天清晨五时,巡照僧便敲响了寺院起床的照板,接着,掸堂的报钟也响了。再之后,山门两侧钟楼上的铜钟声悠扬地传来,寺院里音声和谐,给人一种格外爽朗之感。在这此起彼伏的一百零八响之中,杨昭同众僧起床、叠被、刷牙、洗脸、搭衣,然后容光焕发地到大雄宝城上殿诵课,他们礼佛之后要念经,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使自己不受性的诱惑。他们还念《大悲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小咒》等。早殿结束,寺内阳光也就格外活跃了。他们到斋堂吃饭。斋堂里布满了一排排狭长的桌子和凳子。远远一看,高低分明、错落有致的桌凳给人一种分外明快的感觉,若是没有僧人坐上去,它们就像竖琴一样。吃早粥前要念《洪养咒》: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初始时,杨昭很不习惯在一片寂静声中吃粥,斋堂很大,那么多僧人济济一堂。却没有发出任何异样的声响,这常令杨昭心慌气短。不敢吃快,怕弄出声音,因而别的僧入食讫,他的粥碗还绰绰有余,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斋堂,现在他坐腊的年头稍长一些,对佛的觉悟有所增长后,进斋堂时也就心安气顺的,能优雅而从容地吃斋了。早斋之后,就要坐禅。因为坐禅时要焚香,因而也称坐香。早粥之后、僧人们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灰市便袍,准备坐禅。坐禅要保持脊背挺直,呼吸均匀、绝对不许讲话,否则就会因犯规而受香板惩戒。有回杨昭坐禅,眼睛本来是直直地盯着一个砖缝的,直把那狭窄的砖缝看得比苍穹还要广阔。后来突然想起了杨路,脊背弯了,眼神飘移不定了,额上的汗也出来了,结果被巡香师博发现,由班首用香板打了一通他的骨背,杨昭这才回过神来。
吃斋念佛,看日出日落,四季的转换仿佛只是瞬息之间的事了。先前还百花盛开着,忽如一夜就是繁星满空的夏夜了,花朵徒自凋零。这边秋风吹得正紧,山门上染满了白霜,那边飞雪就悄没声地跟着脚来了。每当杨昭想起自然万物的兴衰,就觉得人确实需要修行。
中轴线上的三层大殿用黄琉璃瓦覆盖,远远一看金光灿灿,像是三片样云。而西配殿则用碧绿的琉璃瓦,使之宛若披挂着无数树叶,绐人一种格外葱茏的感觉。
在自然界,花开了,花又落了,而转年落了的花又开了,树叶在秋风中像群蝴蝶似的从树身飘落,堆得满地金黄,而第二年春天满树又是新绿了。雨年年夏季都来,而雪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冬季。让杨昭觉得大自然修行到家,能不断地吐故纳新,重造自己。人呢,死了之后不会再造一个人出来,但他的灵魂却能脱离躯壳,使之获得再生。西方的极乐世界自然是修行最好的灵魂的栖息之所,而作恶多端的人则会被打入有刀山火海的十八层地狱。前世的功德积累,就是后世灵魂能否获得安宁的至要条件。
西配殷是方丈室、客堂,东配殿是祖堂、法师寮房。东西跨院设有安养堂、掸堂、斋堂及僧寮。
灵魂是什么颜色的?杨昭对这个问题经常想人非非。是白色的,像云一样;还是蓝色的,像河水一样?抑或如蜜桔一般的橙黄,如青草一般的碧绿,如朝霞一般地鲜红?最后他判定灵魂应该是白色的,能够令人浑然不觉地遁人天庭,与云霞为伍。
极乐寺山门是一高二低式的牌楼,青砖磨砖对缝,正额的汉白玉石刻“极乐寺”三字,是光绪恩科状元张謇所书,字迹雄浑、苍劲,犹如三团浓云飞在山门上。进得山门,可见左右两侧钟楼上高悬的铜钟。前殿是天王殿,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南北站立,东座是广目、增长天王,西座是持国、多闻天王。大雄宝殿内中心处是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两旁有阿难、迦叶二尊者侍立。后殿是三圣殿。
杨昭认识一个小沙弥,他很调皮,他自称在一个小寺庙受过具足戒后,还是禁不住诱惑而连连犯戒。小沙弥说寺庙所在的村子一旦宰猪了,他就去吃一顿,还喝酒,回来时师父罚他,不让他进山门,他就睡在山门外的柳树下,直到师父动了惻隐之心,打开山门放他进去。村子里有人家出了丧事,求他下山为死者超度亡灵时,他一边念经一边饮酒,否则那经就念不下去了。杨昭便问小沙弥,既然如此,何必以自身的污浊去亵渎佛门的洁净?小沙弥说,他父亲嗜赌成性,把老婆和女儿都输给了人家,剩下了他们哥仨儿,看看家徒四壁,父亲难以拔出泥淖,哥仨儿就决定出家当和尚,以图个温饱。他的两个哥哥出家后倒是守得住操守,一心一意礼佛,而他却不然,看见酒就想喝,闻到肉味就嘴馋。他说若是能寻到一个好姑娘,那人能提供给他房子,他宁愿还俗,领着老婆过日子,种上两亩田,养上几头猪,将来再生上几个孩子。听得杨昭目瞪口呆,简直不敢多看小沙弥几眼。小沙弥声称大丛林不好,山门虽是大了些,但是戒律太多,而在一个小寺庙当和尚,却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
极乐寺是个大丛林,来进香的人多,云游至此的僧人也多,一到夏安居结束的时候,挂单的僧人就络绎不绝地来了。作为香灯,杨昭要给这些云游的僧人看管衣物,供应茶水。先前他是在大寮当菜头的,每日淘米择菜,听凭典座调遣。如今在云水堂做香灯,除了僧人云游时节,倒比以往要清静许多。
寺院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团一簇地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惹人喜爱。杨昭晚殿结束后愿意走到桃花前深深地嗅几口,感受一下花的气息。斋房的水头也喜欢花。杨昭一来,他也来了。他指着花说:”这花美是美,就是开得太短了。”杨昭说:”开得长就不是桃花了。”水头说,桃花开的时候,来进香的人绝大多数就是女人,问杨昭发觉没有?场昭确实没有这种感受,于是就说:”没发觉。”水头颇为神秘地凑近杨昭,对他说,来的女人中有许多是窑姐,桃花一开,她们就择个好日子来进一炷香,平素她们是不出门的。水头见杨昭没有兴趣谈论此事,就转移话题,问他是否去过喇嘛庙?他说自己去过乌裕尔河畔的大智寺,是座白色寺庙,非常漂亮。里面供奉的神像除了土制、木制、石制的之外,还有药制的。药制神像来自西藏的名刹,经高僧之手制出、非常珍贵,方园百里的人若是身染疾病,就来喇嘛庙的药制神像前磕几个头,上三炷香,回去后定然安然无恙了。水头还说那次他去喇嘛庙,正赶上庙会。喇嘛们身穿袈裟,头截毡制黄色鸡冠帽。手持钹、鼓、海螺、喇叭等法器,升殿诵经,好不气派。他说那些法器可都不是寻常物件,听附近百姓说,它们都来自西藏的神山,因而看上去古色斑斓。水头津津有味地说着,倒是把挑花给抛在脑后了。其实月下赏桃花是极为动人的,它的颇色不是白日里那种艳俗的粉,而是若隐若现的白,就像精灵在眨眼晴。杨昭赏花的欲望被水头完全给搅了,他听不得有关庙会的热闹事,不想再有俗事的纷扰了。正欲抽身离去时。寺里鼓楼的鼓声响起,是睡觉止静的时候了。杨昭只觉得那鼓声如甘露一般,使他的心头涤荡着一派清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