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喽,蕾妮,明天会更好。”
“爸爸,你会找到新的工作。”她说。
他们总是这样说。
他摇头,呼出一道蓝灰色的烟。“我只是想要……更多,大概吧。不是工作,而是人生。我希望能堂堂正正走在路上,不用担心会被辱骂是杀婴儿的凶手。我想要……”他叹息,微笑。“别担心。不会有事。我们不会有事。”
* * *
她知道他有多痛,有时候她半夜会被爸爸的哭声吵醒,而妈妈会尽力安抚他,说些温柔的话,像是“嘘,恩特,不要再想起那时候的事了,都过去了,你在家里很安全”。
几周后,蕾妮一早起床,窝在客厅破旧的印花沙发上,打开电视看《今日秀》。她调整兔耳天线,想让画面更清晰。画面突然聚焦,芭芭拉·沃尔特斯正在报道:“最近有一起发生在旧金山的银行抢劫案,帕蒂·赫斯特,现在改名为塔尼亚,出现在现场照片中。目击证人指出,这位正是遭到共生解放军绑架的富家千金……”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快被压烂的骆驼牌香烟。他点起一支,她吸进那辛辣的熟悉气味。
蕾妮看得入迷。她依然不敢相信,军队竟然冲进少女的家里绑走她。在这样的世界上,谁能够真正平安?十九岁的富家千金怎么会变成名叫塔尼亚的革命分子?
蕾妮在他旁边坐下。他搂着她拉过去。“管理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疯子。这个国家已经不是我的美国了。我想要……”他没有说完,蕾妮也没有说话。她习惯了爸爸的忧伤,习惯了他的疲惫。他经常会话说到一半停下来,仿佛生怕说出恐怖或忧郁的念头。蕾妮知道他在压抑,她明白,所以很多时候她不要开口比较好。
大门砰的一声打开。
她知道他有多抱歉,从他的脸上看得出来。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她偶尔会纳闷,既然不会有任何改变,抱歉又有什么用?但妈妈解释给她听:“战争与受俘的经历毁坏了他的内心,就好比他的背受伤了,虽然有一天会自行痊愈,但不能因为他受伤就不爱他。你必须变得更坚强,让他能够依靠。他需要我,需要我们。”
爸爸走进家门,脸上的笑容让人很难不报以微笑。他给人的感觉是好像被放大了,在天花板低矮的厨房里太过巨大,在满是水渍的灰色墙壁间显得太过鲜活。
“不会啦,爸爸。”
妈妈站在炉子前,煎培根做早餐。
他歪着头,隔着发丝看她。他对她微笑,尽管有些勉强,但依然照亮他的脸。她爸爸就是这样,虽然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时甚至有点儿可怕,但都是因为他对爱、失落、失望之类的感受太过强烈,尤其是爱。“蕾妮,我在等你。”他的嗓子因为抽太多烟而沙哑,“对不起,我乱发脾气,而且又失业了。你一定对我失望透顶了吧?”
爸爸大步走进厨房,把放在美耐板流理台上的收音机调大声,略带杂音的摇滚乐响起。爸爸大笑着将妈妈拉进怀中。
他像平常一样穿着磨损的军装外套,搭配褪色破洞的李维斯牛仔裤。他弯腰驼背往前靠,两只手肘放在大腿上。他的黑色长发凌乱纠结,脏兮兮的脚上没穿鞋。即使姿态颓丧、神情疲惫,他依然像电影明星一样帅。大家都这么说。
蕾妮听到他低声说“对不起,原谅我”,也看到妈妈眼中的爱意。破损、绝望、恐惧、失忆的爱,每过十五分钟就重新燃起信心的那种爱。
她看见爸爸在车库里,坐在歪歪的工作凳上,修理妈妈的野马车。那辆车钣金撞凹了,车顶用强力胶带修补过。车里堆满纸箱,里面全是这次搬家还没拿出来整理的东西。
“永远。”妈妈抱着他,似乎生怕会被推开。
她家位于社区车道回转处,庭院比其他人家的更杂乱:树皮色的平房,花圃空荡荡,排水管堵塞,车库门关不上,灰色腐朽屋瓦间长出一丛丛杂草。没有挂旗子的旗杆愤怒地直指天空,传达出爸爸对国家前进方向的不满。妈妈说他很爱国,但他非常讨厌政府。
爸爸搂着妈妈的腰,拉着她走到餐桌前。他拉出一张椅子,然后说:“蕾妮,快过来!”
放学之后,蕾妮独自冒雨走回家。
蕾妮最喜欢他们叫她一起的时候。她离开沙发,在妈妈身边坐下。爸爸低头对蕾妮微笑,给她一本平装书——《野性的呼唤》。“蕾妮,你一定会喜欢。”
* * *
他坐在妈妈对面,将椅子拉向桌子,脸上挂着被蕾妮称为“好主意脸”的表情。这个表情她看过很多次,每当他打算改变他们的生活时,就会出现这种表情。他想出过非常多的计划:卖掉所有东西,沿着俗称“大苏尔”的加州一号公路露营旅行一整年,饲养水貂(结果非常恐怖),去加州中部卖袋装种子赚大钱。
不过有时候,尤其是像今天这样的日子,蕾妮会觉得恐惧不安,她觉得家人仿佛站在无底断崖边,地面随时会陷落,就像那些盖在西雅图脆弱山丘上的房子,土地吸饱雨水之后崩塌,房屋也随之滑落。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折起来的纸,扬扬得意地往桌上一拍,用手掌按住。“你记得波·哈兰吗?”他问妈妈。
没错,爸爸有时候会脾气失控,家里总是缺钱,而且为了躲债而不停搬家,不过这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且他们感情深厚。
妈妈犹豫一下之后才回答:“越南的那个?”
话说回来,就算有人可以听她倾诉也没用。坦承烦恼又有什么意义?
爸爸点头。他对蕾妮说:“我和波·哈兰一起在地狱走过一遭。他是机长,我是机枪手。我们彼此互挺。直升机被击落的时候,我们一起被俘虏。”
此时此刻,只要能有一个朋友,蕾妮愿意付出一切,她需要谈心的对象。
蕾妮注意到他在发抖。他的衬衫袖子卷起来,她看到从他手腕延伸到手肘的烫伤疤痕,凹凸不平,皱缩变形,那块白中泛紫的皮肤永远晒不黑。蕾妮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道疤——他从来不说,她也从来不问——但一定是俘虏他的敌军弄的。她猜得出来。他的背上也有这种疤,把皮肤扯成皱皱的螺旋状。
一群人气很高的同学聚在一起抽偷来的香烟,她从旁边悄悄走过,听到有人说:“又有一个女生失踪了,你有没有听说?”
“他们逼我看他死。”他说。
蕾妮觉得最近大人的情绪都很紧绷,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一打开报纸,就会看到气象员(4)或爱尔兰共和军放炸弹、数起飞机被劫持、富家女帕蒂·赫斯特(5)遭到绑架这些事件。慕尼黑奥运会爆炸事件震撼了全世界。没有人感到安全,这样的气候更是令人烦乱。
蕾妮担忧地看看妈妈。爸爸从来不会提起这些。听到他说出来,她们非常不安。
蕾妮戴上兜帽。去学校的路上,她穿过精心维护的住宅区,避开一座黑漆漆的树林(千万不能靠近),行经艾德熊快餐店,周末经常有高中生在这里鬼混,然后是加油站,虽然汽油要价一加仑五十五美分,等候加油的车辆依然排成长龙。这是最近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油价高涨、汽油短缺。
他的脚点地,手指在桌上打着拍子迅速移动敲击。“不说了。重点是这个。”他打开那封信,抚平之后转过来让她们看。
今天早上,他和妈妈吵架还是为了同样的事情:爸爸又被开除了。
欧布莱特中士:
他睡不好,尽管妈妈信心满满地说他是全天下最厉害的技师,但他总是失业。过去的画面会突然闪现,导致他在黑暗中惨叫。他有时会陷入不好的回忆,妈妈和蕾妮过得如履薄冰。
你可真难找。我是厄尔·哈兰。
四年前,爸爸终于回家了,但蕾妮几乎认不得他。原本英俊爱笑的爸爸,性格变得阴晴不定,脾气暴躁,难以亲近。社区里的一切似乎都惹他讨厌,于是他们搬家,然后又搬家,再搬家,但什么都不合他的意。
我儿子阿波写信回家的时候,经常提起和你的友谊。谢谢你照顾他。
后来爸爸受征召前往越南,直升机被敌人击落,爸爸成为战俘。没有了他,妈妈彻底崩溃。蕾妮第一次体会到妈妈有多脆弱。她们母女漂漂荡荡了一段时间,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从一个城镇搬到另一个,终于落脚在俄勒冈州的社区。在那里,她们照料蜂巢,制作薰衣草香袋拿去农民市集贩售,抗议越战。为了和嬉皮士打成一片,妈妈稍微改变了个性。
他在最后一封信里交代我,万一他在那个鸟地方有个三长两短,希望把他在阿拉斯加的土地送给你。
以前不是这样的。至少妈妈这么说。越战之前,他们原本很幸福,住在肯特的拖车园区,爸爸有一份很好的技师工作,妈妈笑口常开,煮饭的时候会随着“一小片我的心”的旋律跳舞。(蕾妮对那些年仅有的记忆,就是妈妈跳舞的样子。)
地不大,约零点一六平方千米,附带一栋需要修理的小屋。不过在这里,只要够勤奋就能讨生活,远离那些疯子、嬉皮士,抛开乱七八糟的四十八州。
大雨冲走他们的声音,淹没泥泞的草坪,一条条小河流过龟裂的水泥车道。
我没有电话,要写信给我就寄到荷马邮局。我迟早会收到。
“拜托,恩特,听我说——”
那块地在马路底,过了挂着牛头骨的银色栅门,还没到烧焦的树,在路标约二十一千米的地方。
“真是的,珂拉——”
再次多谢。
蕾妮拿起放在餐桌旁椅子上的书包,走向大门。门一关上,她立刻听到他们又开始吵架。
厄尔
“去吧。”爸爸说。
妈妈抬起视线。她像小鸟一样歪着头端详爸爸。“这个人……阿波,送我们一栋房子?房子?”
蕾妮不敢留在家里,但也不敢离开。虽然很奇怪,甚至有点儿蠢,不过她经常觉得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大人,仿佛她是压舱石,让欧布莱特家这艘满是裂缝的船不致翻覆。妈妈十分投入“寻找自我”,一直在持续不断探索。过去几年,她尝试过EST(3)训练法、人类潜能开发、心灵训练、上帝一位论,甚至信过佛教。但这些她全部只跑了个过场,摘取了一些片片段段。蕾妮觉得,妈妈参加这些活动通常只得到几件T恤、几句格言,例如“是即为是,非即为非”那样的东西。无论哪种门派都没有太大的作用。
爸爸激动地从位子上站起来。“想象一下,我们的房子,属于我们的。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给自足,自己种菜、打猎,自由自在。珂拉,我们不是梦想这样的生活好多年了吗?远离本土的一堆狗屁,过朴实的生活。没有人会干涉我,没有人会告诉我该怎么做事,没有人会打压我的梦想。我们可以拥有自由。想象一下。”
妈妈穿着粉红色服务生制服,她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一包夏娃牌香烟。她好像很累,昨晚上夜班,今天午餐时段又要去上班。“去吧,蕾妮,迟到不好。”她的嗓音温和细柔,几乎像音乐一样。蕾妮印象中没有听过妈妈大声说话。
“等一下。”蕾妮说。就算对爸爸而言,这应该也是一件大事。“阿拉斯加?又要搬家?我们才刚搬来这里。”
“我——我要去上学了。”蕾妮说。
妈妈蹙眉。“可是……那里什么都没有,不是吗?只有熊和因纽特人?”
爸爸看着她,沉重叹息。他后退一步离开妈妈。他的样子非常疲惫、非常沮丧。
他拉妈妈站起来,因为太兴奋而害她站不稳,跌进他怀中。蕾妮看得出来,他的热衷其实暗藏沮丧和绝望。“珂拉,我必须去。我需要能够呼吸的地方。有时候,我觉得连皮肤都是一种束缚,想要爬出去。去到那里,记忆就不会突然冒出来。我确定。我们必须去。我们可以找回以前的生活,回到越战毁掉我之前。”
蕾妮清清嗓子让他们发现她在场。“嘿。”她说。
妈妈抬起头看着爸爸的脸,在他的黑发与黝黑肤色对照下,她更显苍白。
妈妈朝他迈出一步,伸出双手:“宝贝,你需要帮助,不是你的错,都是因为那些噩梦……”
“拜托,宝贝。”爸爸说,“考虑一下……”
“可恶,珂拉。”爸爸说,“你明知道这对我而言有多难。”
蕾妮看出妈妈软化了,调整自己的需求配合他,想象这个全新的世界:阿拉斯加。或许她觉得去那里就像参加EST、学瑜伽、信佛教。一切的解答,对妈妈而言,地点、时间、事物都不重要。她只在乎他。她希望爸爸快乐,希望能够相信他,这比什么都重要。“属于我们的房子。”她说,“可是……钱的问题……你可以申请残障军人——”
蕾妮瞥一眼床边的时钟,她必须立刻出门,否则上学一定会迟到,在中学身为转学生已经够惨了,引人注意只会雪上加霜。她从惨痛的经历中得到这个教训。过去四年,她转学了五次,从来没有办法真正融入集体,但依然顽强地不肯放弃希望。她做了个深呼吸,伸直双腿离开单人床。她小心翼翼地走出房间,经过走廊,停在厨房门口。
“不要又提这件事。”他叹气道,“我不要补助。我只需要改变。珂拉,以后我花钱会更小心。我发誓。老头子留给我的钱还剩一点儿。我会少喝酒。你不是一直要我去参加退伍军人援助团体吗?我会去。”
天气恶劣。
蕾妮很清楚结局会是如何。她看过太多次了。最终,蕾妮和妈妈的需求都不重要。
可想而知。
爸爸想要新的开始。他需要。而妈妈需要他快乐。
又来了。吵架,吼叫,很快就会有人哭。
于是他们一定会尝试这个新的办法,去这个新的地方,希望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会去,全家一起去,奔向阿拉斯加寻找全新的梦想。蕾妮会听从爸爸妈妈的意思,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她将再次成为转学生。因为这就是爱。
此刻她坐在床上,细瘦双腿拱起靠在扁平胸前,身边放着一本书角折起的平装版《瓦特希普高原》(2)。透过墙壁传来争吵声,她听见妈妈说:“恩特,宝贝,拜托不要这样。听我说……”然后是爸爸愤怒的回答。
(1) 共学生(co-ed):传统男校招收的女学生。——译注(书中注释,如无特殊情况,均为译注,下同。)
在这种危机四伏、乱象丛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很紧张,而像蕾妮这样的少女——找不到归属感的边缘人,留着中分长直发的女生,没有朋友一起上下学的女生——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2) 《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以一群野兔为主角的英雄式奇幻小说。故事描写一群野兔逃离即将被人类毁灭的兔场,追寻新的家园,而在一路上遭遇劫难。
一月,一名二十一岁的大学生消失了,警方只找到一张没人睡的床。三月,长青州立学院的女性共学生(1)离开宿舍去参加爵士音乐会,从此再也没人见过她。短短几天前,一个中央华盛顿大学的女学生去校园出席会议,之后就失踪了。
(3) EST(Erhard Seminars Training):由沃纳·埃哈德开创的自我激励工作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风行,但因为手段过于激烈而引起争议。
多名年轻女性失踪。
(4) 气象员(Weatherman):地下气象组织(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的俗称,是美国的一个极左派组织,一九六九年由反越战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中的激进派分裂出来,目标是以秘密暴力革命推翻美国政府。
在这种天空灰暗的阴沉季节,西雅图市市民通常会抱怨天气,但今年不一样。
(5) 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之孙女,一九七四年二月四日在加州伯克利被美国极左派激进组织共生解放军绑架,四月三日,她发表声明宣布加入共生解放军,改名为“塔尼亚”,并参加一场银行抢劫案而遭到通缉。后来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将她的绑架事件视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典型案例。
春季,暴雨随狂风横扫,屋顶发出震动声响,娇弱的花朵惨遭蹂躏。雨水渗透进微小缝隙,就连最坚固的地基也不堪侵蚀。几个世代以来不动如山的土地崩落,大块泥土有如煤渣,堆在下方的道路上,房屋、汽车、游泳池一并遭殃。树木倒下,压坏供电线路造成停电。河水泛滥,冲毁庭院,损坏家园。水面上升,大雨不停,原本相亲相爱的人叫骂、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