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共同约定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好了,而郎中襄阳人董恢来董允处表示敬意。董恢年轻官小,见董允中止出去,就徘徊着请求离去,董允不同意,说:“本来出去的目的,就是想和志同道合者游玩交谈。现在你已经屈尊前来,正好可以好好叙谈久别之后的感受,舍弃这样的交谈,去参加那样的宴游,没有意义。”于是令人解开骖马,费祎等人停车不去了。董允坚守正道,对士人谦恭,都像这一类情况。延熙六年,又任辅国将军。延熙七年,以侍中暂时署理尚书令,作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去世。
陈祗代董允担任侍中,与黄皓互相勾结,黄皓才开始参与政事。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权柄,终于导致亡国。蜀地人无不追念董允。邓艾到达蜀地,听说黄皓奸险,逮捕拘禁,将要杀他,而黄皓给邓艾左右的人送了许多钱财,因而得以免死。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14]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九年,卒。[15]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于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允孙宏,晋巴西太守。[16]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中担任舍人,后调任洗马。刘禅继位,他升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率军北征,住在汉中,考虑到刘禅年纪太轻,是非难以辨别,认为董允心性正直诚信,光明磊落,想让他在王宫内的官署任职,便给刘禅上奏议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至于权衡取舍斟酌损益,进献忠诚之言,是他们的责任。我以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询问他们,一定能补缺塞漏,有所启发和帮助。如果没有建德的言论,那就惩罚他们,以表明他们工作怠慢。”诸葛亮不久即请费祎担任参军,董允升为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在宫中担任警卫的亲兵。郭攸之生性和顺,不过在官署中凑个数而已。提出和采纳意见的责任,由董允一人负责。董允处理事情,制定防备措施,很是尽到了匡正救危的责任。刘禅常想选择美女充实后宫,董允以为古时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宫廷女官已经齐备,不应再增加,终于执意不听从刘禅。刘禅更加尊敬、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奏议推崇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朝廷内供职多年,辅佐朝廷,应该赐给爵号土地以褒扬他的功劳。”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刘禅渐渐长大,喜欢宦官黄皓。黄皓逢迎谄媚、巧言聪慧,想自我容饰以进入朝廷。董允常常上朝时则端庄严肃地匡扶刘禅,下朝后则屡次指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干坏事。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也没有超过黄门丞。
陈祗字奉宗,汝南郡人,是许靖哥哥的外孙。年少时父母去世,在许靖家长大。二十岁时有了名气,逐渐升任为选曹郎,庄重严厉有威武的仪容,具有丰富的技艺,拥有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学问,费祎对他的才能非常惊服,所以破格让他继承董允在皇宫内服务。吕乂去世,陈祗又以侍中身份担任尚书令,加镇威将军职,大将军姜维虽然地位在陈祗之上,但因常常率兵在外,很少亲理朝政。陈祗对上顺承君主的旨意,对下与宦官相接触,深受信任宠爱,权力大于姜维。景耀元年去世,刘禅十分痛惜,一说起就流眼泪。于是下诏说:“陈祗总领政事十二年,以温和美善为准则,办事干练整肃有章法。遵循正道而有利万物。万事处理公允明智。寿命不高,我极为痛悼。有了好的名声,则无须加上美好的谥号,谥为忠侯。”赐他的儿子陈粲为关内侯,提拔他的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自从陈祗得宠,刘禅追怨董允日甚一日,认为董允轻视自己,这是由于陈祗谄媚皇帝,黄皓离间进谗的缘故。董允的孙子董宏,后来任晋朝的巴西太守。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13]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父常,送故将刘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还。乂少孤,好读书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迁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于郡县。延熙十四年卒。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辰弟雅,谒者。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陈震字孝起,南阳郡人。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召他为从事,管辖各郡。后来跟随刘备进入蜀地。蜀地平定后,担任蜀郡北部都尉,因改了郡名,担任汶山郡太守,转任犍为郡太守。建兴三年,被授予尚书之职,升任尚书令,奉命出使吴国。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刘备以陈震为卫尉,去恭贺孙权登基。诸葛亮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孝起忠诚纯正的性情,老来更加坚定,至于他沟通东吴和西蜀的关系,使之欢乐和合,有他的可贵之处。”陈震进入吴国的边界,给守关官吏的公文说东吴和西蜀,车马使者来往,官吏络绎不绝,恢复当初的友好关系,使两国关系日新月异。东面的君主应该保有帝位,向上天祭祀祷告接受符命,划分疆土,天下响应,使各有所归。在这个时候,同心讨伐敌人,有什么样的侵略者不能消灭呢!西蜀的君臣,翘首以待。陈震无才,得以充任使者,奉使聘问表达良好祝愿,踏上你们的国界便欢欣奋发,进入吴国如同回到家一样。范献子到鲁国,冒犯了鲁国的山讳,《春秋》指责他。希望你们一定告诉我,使使者与你们和睦相处。我当天张设旗帜,告诫众人,各自发誓遵守条约。我顺流而下,来得很快,国家的典章制度有所不同,恐怕有所违犯,希望一定斟酌教诲,告诉我应该如何做。”陈震到了武昌,孙权与陈震登上高坛,歃血结盟,平分天下:以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属吴国,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属蜀国,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陈震回国后,被封为城阳亭侯。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因犯欺骗罪被废,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中说:“孝起以前临去吴国的时候,对我说李平肚里有鳞甲,乡里人以为不可接近。我以为有鳞甲只是不可触犯罢了,没有料想到又有苏秦、张仪那样的事情意外出现。可以使孝起知道这件事。”建兴十三年,陈震去世,其子陈济继承爵位。
吕乂字季阳,南阳郡人。父亲吕常,送原任将军刘焉进入蜀地,正遇汉献帝被权臣挟持,诏令不能下达,于是留在蜀地不能返回。吕乂年少时,父母双亡,喜好读书弹琴。当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考校盐铁的利润,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及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幹等人都担任黄曹都尉。吕乂升任为新都、绵竹县令,他的心地慈悲怜悯,百姓称颂他,是一州各城中治理得最好的。后来升任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征,调派征发各郡人马,但大多不去救援,吕乂招募士兵五千人送到诸葛亮那里。通过他的安慰约束,士兵没有逃跑的。后调任为汉中太守,兼掌农业,供应军粮。诸葛亮去世,他连续升为广汉、蜀郡太守。蜀郡是州府所在地,户口众多,加上诸葛亮去世之后,士兵逃跑,冒名顶替、作奸犯科的事不少。吕乂到任,对此防备,加以禁止,启发劝导,数年之中,逃亡在外主动回乡的有一万多人。他后来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事情再多也从不遗留,衙门里没有滞留的宾客。吕乂在朝廷内和地方上都担任过官职,严于律己简约节俭,谦和恭敬少言语,治政简略而不烦琐,被称为清廉能干。然而他执法严酷苛刻,喜好任用舞文弄墨才能平庸的官吏,所以做了大官,名声却比在郡县任职时要差。延熙十四年去世。儿子吕辰,景耀年间担任成都令。吕辰弟吕雅,担任谒者。吕雅性情耿介而有文才,著有《格论》十五篇。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建兴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震入吴界,移关候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于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西朝君臣,引领欣赖。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张族诰众,各自约誓。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震还,封城阳亭侯。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十三年,震卒。子济嗣。
杜棋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于乂。
建兴六年,诸葛亮向祁山进军,当时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人,议论的人都说应该以他们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的意见提拔马谡,让他统率大军在前,与魏国将领张郃在街亭交战,结果被张郃打败,士兵离散。诸葛亮进军没有了依托,只得退兵回汉中。马谡下狱而死,诸葛亮为此流泪。马良死时三十六岁,马谡死时三十九岁。
杜琪担任过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都与吕乂亲密友善,在当时也有称誉,但节俭朴素守法,不及吕乂。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12]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担任绵竹县、成都县的县令,越嵩郡的太守。他气度过人,喜欢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特别器重。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你要认真考虑我的话!”诸葛亮还认为马谡不是这样的人,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接见谈话,经常从白天持续到黑夜。
评论说:董和做到了《诗经·召南·羔羊》篇所称道节俭正直的美德,刘巴有清廉高尚的节操,马良忠正诚实,被称为贤士,陈震忠诚谨慎,年龄越老而越忠诚。董允辅佐君主,义形于色,他们都是蜀国大臣中的佼佼者。吕乂在郡任职被后世称道,在朝廷做官则名声遭损,也是与黄霸、薛宣一类差不多的人物。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11]
[1] 伟度者,姓胡,名济,义阳人。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济弟博,历长水校尉尚书。
刘备称帝,以马良为侍中。东征吴国时,派马良到武陵郡招抚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首领都接受了官印、封号,他的工作完全合刘备的意愿。恰遇刘备在夷陵大败,马良也遇难。刘备任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2] 《零陵先贤传》曰:巴祖父曜,苍梧太守。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刘表亦素不善祥,拘巴,欲杀之,数遣祥故所亲信人密诈谓巴曰:“刘牧欲相危害,可相随逃之。”如此再三,巴辄不应。具以报表,表乃不杀巴。年十八,郡署户曹史主记主簿。刘先欲遣周不疑就巴学,巴答曰:“昔游荆北,时涉师门,记问之学,不足纪名,内无杨朱守静之术,外无墨翟务时之风,犹天之南箕,虚而不用。赐书乃欲令贤甥摧鸾凤之艳,游燕雀之宇,将何以启明之哉?愧于‘有若无,实若虚’,何以堪之!”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3] 《零陵先贤传》曰:曹公败于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
后来马良被派遣出使吴国,他对诸葛亮说:“现在我接受国家使命,协调蜀、吴两国的友好关系,希望您能将我介绍给孙将军。”诸葛亮说:“你自己试着写篇文书。”马良立即起草说我们君主派遣他的属官马良前来通问修好,以承继昆吾、豕韦的功勋。他是好男儿,荆楚一带的优秀人才,虽缺少在仓促中能言善辩的才华,却有善始善终的美德。希望你屈尊接待,使他完成使命。”孙权恭敬地接待了他。
[4] 《零陵先贤传》云: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蒸,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余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亮追谓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
[5] 《零陵先贤传》曰:巴入交阯,更姓为张。与交阯太守士燮计义不合,乃由牁牁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太守欲杀之。主簿曰:“此非常人,不可杀也。”主簿请自送至州,见益州牧刘璋,璋父焉昔为巴父祥所举孝廉,见巴惊喜,每大事辄以咨访。臣松之案:刘焉在汉灵帝时已经宗正太常,出为益州牧,祥始以孙坚作长沙时为江夏太守,不得举焉为孝廉,明也。
马良字季常,襄阳郡宜城县人。兄弟五个,都有才名,乡里因此有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毛的最良。”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样称呼他。刘备兼任荆州牧,征举他为从事。刘备进兵蜀地,诸葛亮也随后入蜀,马良则留在荆州,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雒城已被攻克,这是天赐之福。您顺应时势辅佐君主,功配前人光耀国家,这一征兆已经显示出来了。抓住机遇,深思熟虑,审度明察,选拔人才,应该适应时势。至于才华深藏不露、使远方之人愉悦,施仁德于天下,使人们习惯于听从命令,服从事理,统一高雅美妙的音乐,纠正郑、卫的淫声,二者都对事情有利,不要搞乱了秩序,这就是最好的音乐,是伯牙、师旷的格调。我虽然不是钟子期,怎能不击节叫好!”刘备征召马良为左将军掾。
[6] 《零陵先贤传》曰: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10]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7] 《零陵先贤传》曰: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巴又从交阯来到蜀地。不久,刘备平定了益州,刘巴请求赦免他的罪过,刘备没有责怪他。诸葛亮屡次称赞、推荐刘巴,刘备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刘巴任尚书,后来代替法正任尚书令。他清廉俭约,不经营家业,加上自己认为归附刘备并非本来的意愿,害怕被猜忌怀疑,便恭谨沉默,退朝在家没有私人朋友,不是公事不开口。刘备称帝,向皇天上帝后土神灵祭告,所有的文、诰、策、命,都是刘巴所作。章武二年去世。去世后,魏国尚书仆射陈群给诸葛亮写信,探问刘巴的情况,称呼他为“刘君子初”,非常敬重他。
[8]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巴复从交阯至蜀。[5]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6]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7]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8]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章武二年卒。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9]
[9] 《零陵先贤传》曰:辅吴将军张昭尝对孙权论巴褊阨,不当拒张飞太甚。权曰:“若令子初随世沈浮,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
刘巴字子初,零陵郡蒸阳县人。年少时就出了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召他,推荐他为茂才,他都不接受。刘表去世,曹公进攻荆州。刘备逃往江南,荆、楚地方的很多人士如云一样跟从刘备,刘巴却往北投奔曹公。曹公征召他为掾,派他招降长江、零陵、桂阳三郡。恰好刘备占领了这三个郡,刘巴不能回朝复命,便远走交阯,刘备为此感到很遗憾。
[10] 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刘巴字子初,零陵系阳人也。少知名,[2]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3]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4]先主深以为恨。
[11]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刘备平定蜀地,征召董和担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幕府中的事务,进献可行的意见,废除不可行的想法,两个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董和自为官享受俸禄以来,在外则统治异域,在内则管辖机要,有二十多年,死时家里没有两石米粟的财产。诸葛亮后来担任丞相,教诲群臣说:“府里设置参谋僚佐的目的,在于集合众人的智慧、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为了避免细小的嫌疑,便难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来反复商讨,事业就会遭受损失。提出不同意见反复商讨而且能找到适合的办法,犹如丢弃破旧的草鞋而获得珠玉。然而人心不能都做到这点,只有徐庶遇到这种情况不迷惑,还有董和在府里工作七年,事情有办理得不周到的,他反复提意见达到十余次,来启发劝告。如果大家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诚恳认真,忠于国家,那么我诸葛亮就可以减少过错了。”又说:“以前,我开始与崔州平交往时,多次从他那里了解到我的过失,后来结交了徐庶,经常被他开导教诲,以前与董和共事,他每次说话都毫无保留,后来与胡济共事,他也屡次有所谏诤劝阻;我虽然天性浅薄不明智,不能全部采纳他们的劝谏,然而我与这四个人始终相处得很好,也足以证明他们是敢于直言,不存疑虑的。”诸葛亮是如此地追念董和。
[12] 《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广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骄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1]
[13] 《楚国先贤传》曰: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于时。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他的祖先本来是巴郡江州人。东汉末年,董和率领宗族向西迁移,益州牧刘璋让他担任牛鞞县、江原县的县长、成都的县令。蜀地富有,时俗奢侈,商人家庭,穿着像王侯一样,食物用玉器盛着吃,婚姻丧葬,耗尽所有的家产。董和亲自带头节俭,穿粗劣衣服,吃蔬菜淡饭,防止超过规定,为此制定规章制度,他所管辖的地方都风气转化、习俗变好,人们畏惧而不违犯。然而县里的豪强害怕董和的严厉法规,劝说刘璋调董和担任巴东属国的都尉。数千名年老体弱的官吏平民手拉着手请求留下董和。刘璋同意让董和留任了两年,回来后提升为益州太守,他还和以前一样清廉简约。和少数民族打交道,尽量开诚布公,南边的人爱戴信任他。
[14] 《襄阳记》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人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臣松之案:《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本传云“恢年少官微”,若已为丞相府属,出作巴郡,则官不微矣。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15] 《华阳国志》曰: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16] 臣松之以为陈群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骍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云《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