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清史演义 > 第八十六章 维新变法

第八十六章 维新变法

这时康有为担任工部主事,他关心国家大事,喜欢谈论变法,但因为自己的官职太小,说的话没有分量,没有人信服他的言论。只有翁同龢看到了他的光辉!于是,光绪帝特别召见,跟他畅谈。康有为每说一句话,光绪帝就点一点头,谈了很久才退出。自从清朝开国以来,召见这么个小官,还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康有为非常感激,接连上了好几份报告,都是直陈利弊,畅所欲言。光绪帝本来就有意变法,经过他多次申请,决定采用。于是,就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接连下了命令,废除八股文,建设新学堂,裁掉多余的官员,改革选拔制度,开设经济学科。又下了一道决心变法的命令:

李莲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经常到太后面前,捏造光绪帝的过失。慈禧太后刚开始还不糊涂,每次光绪帝去请安的时候,就劝说他要性格温和,宽待下人。后来经过李莲英兄妹百般陷害,逐渐增加了光绪帝在慈禧太后心里的坏印象。太后回宫,皇帝一定要在宫门外跪接,稍微迟到耽误,肯定招来一顿批评。如果皇帝到圆明园看望,也不能直接进入太后的房间,必须跪在门外,等候太后传见。李莲英又立了一条新规定,不论皇亲国戚,进去见太后,必须先索门包,连皇上也不例外。外面还以为皇上多么尊贵,谁知道光绪帝还要受这个窝囊气,愤怒的积累,就是仇恨!他本来想跟别人诉说一下,排解一下心里的苦闷,但周围都是太后的心腹,皇后也是个女侦探,替太后监察皇帝。只有老师翁同龢,一向和他往来密切,还能好好聊一会儿。翁同龢一看光绪帝这么苦大仇深,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材。这人就是康有为!

多年以来,中外的官员,都讲求变法自强。近来我所下的几道命令,如建设新学堂,开设经济学科,裁掉多余的官员,改革选拔制度,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慎重思考的。经过商议,我决定施行。只是社会风气还没有大开,人们的评论也莫衷一是。有的人坚持旧制度,希望循规蹈矩,一定要摒弃新法。只是在那儿说空话,对国家的兴旺发达一点用也没有!请大家试想一下,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用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有限的军饷,没有学问的官员,没有技术的工人,难道真能抵挡得了敌人吗?我一直觉得国家的主意不坚定,政策就很难进行下去,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肯定导致门户纷争,水火不相容,结果像宋朝和明朝一样,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就算拿着中国的古老制度来看,三皇五帝也相互扯不上边。我之所以说这些,就是要告诉中外大小官员,从高官到一般市民,都应该努力向上,发愤图强,用古代圣贤的道理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还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以致用,来改变现在空谈的局面。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千万不要只是学一点皮毛,一定要化无用为有用,变成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京师大学堂已经被几个地方所提倡,更应该首先举办,特命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的大臣们一起办理,所有翰林院的各级官员、各个地方的侍卫、官员子弟等,都可以来学习,争取能人才辈出,共同渡过现在的难关。千万不要因循守旧,辜负了我的期望!

李莲英有一个妹妹,长得不错,人也很聪明,也认识几个字。李莲英得宠,就把妹妹也带进了宫里,慈禧太后见她年纪不大,聪明伶俐,也非常称赞。过了几个月,慈禧太后的脾气性格,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全都被她揣摩清楚,更加全力讨好。慈禧太后对她的宠爱,比李莲英还要厉害,经常叫她为大姑娘,每天吃饭的时候,也让她坐在旁边,跟着一块儿吃。就连慈禧太后自己的亲妹妹,都没有混上这样的待遇。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的时候,醇亲王的老婆被邀请,去颐和园看戏,醇亲王的老婆,因为自己的待遇还不如李莲英的妹妹,就谎称自己生病,没有去。经过慈禧太后下令再三催促,这才勉强去了颐和园。慈禧太后还是按照礼节接待,李莲英的妹妹却大模大样地坐在那儿,连身子都不抬一抬。醇亲王的老婆实在看不过去,仍然说有病,推辞回去了。李莲英把妹妹叫来,当然不是只想让太后宠爱,他还想仗着妹妹的美色,去蛊惑皇上,作为妃子的后备人员,如果以后能给光绪帝生个儿子,就成了第二个慈禧太后,自己的后半生,就比前半生更威风了。所以每次光绪帝到颐和园去的时候,李莲英的妹子起初还按照哥哥的吩咐,大献殷勤,挤眉弄眼,卖弄风骚。偏偏假痴不癫的光绪帝,早就看透了这些伎俩,暗想李莲英已经如此阴险,这小妖精不能不提防,于是连李莲英也渐渐疏远。

这道命令没下的时候,光绪帝也预备了一着,先去颐和园禀报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没有阻挠,只是说:“变法确实很应该,但不要违背祖宗的规矩,不要损害满族人的利益,这样才能施行!”又说:“翁同龢这人不可靠,还是尽快罢官的好。”光绪帝唯唯而出,于是一心推行新政,特设勤政殿,来咨询一些政界领袖。经常找康有为去商议一些事情,朝廷命令也多出自康有为之手。康有为又推荐了几个人,如内阁候补侍郎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都说他们学问渊博,可以重用。光绪帝就各赏他们四品官,让他们在军机处行走。康有为还将他那个了不起的徒弟梁启超和自己的弟弟康广仁一并推荐给光绪帝。但因为他们还没有当官,只好缓慢录用。但这帮维新党人,都资历浅,没什么名望,一旦被录用,整个朝廷的官员,都很警惕。而且很多命令,早上制定好,晚上又改了,所有改革的事,都要经过礼部审核,弄得礼部的人员,每天忙得要死。礼部尚书怀塔布是太后的表亲,还有许应骙也是太后平时所信任的。两人一向都是守旧派,看到这些命令,都很愤怒,恨不得将维新党人立刻全部撵走。因为一切新政,都关系礼部衙门,所以经常被耽搁。御史宋伯鲁、杨深秀,跟康有为等人志同道合,立刻写报告检举许应骙,说他阻挠新政。光绪帝看后非常震怒,本来想罢免他的官职,但因为碍于太后的面子,命令许应骙再重新报告。许应骙就按照原来的报告,逐条辩解,并检举康有为,说他胡诌八扯,勾结朋党,蛊惑人心,搬弄是非,应该立刻将他罢职!光绪帝看到许应骙的汇报揭康有为的短处,很不高兴。过了几天,御史文悌又举报说:“宋伯鲁、杨深秀二人胡言乱语,欺骗皇上,应该狠狠地制裁,免得您和太后产生矛盾。”顿时惹怒了光绪帝,就训斥他干预国策,挑拨是非,立刻罢免了官职。

光绪二十三年,潘、李全都病故,徐桐失去了一个主力,于是就去结交刚毅、荣禄等人。刚毅跟翁同龢原本没什么夙怨,只不过刚毅这一辈子,对满族、汉族分得很明确。他有十二字秘诀:“汉人强,满人亡;汉人疲,满人肥。”不管是什么汉人,他全都反对。徐桐是汉人,又怎么可能跟他关系好?因为荣禄曾经被翁同龢检举过私事,所以暗地怀恨,徐桐跟他联络,势力更加牢固了。翁同龢师徒的处境却变得更加危险。恭亲王活着的时候,还看重他的学问,另眼相待,恭亲王一死,就完全没有了凭借,只是靠一个老师的名望,又有什么用?何况光绪帝虽然名义上是亲政,但所有的事其实还是受慈禧太后压制。狐假虎威的李莲英,也经常跟光绪帝作对,从中挑拨离间。李莲英本来是个太监,他为什么只巴结慈禧太后,却不巴结光绪皇帝?这里面当然有原因,咱们说一下。

文悌急忙求怀塔布到颐和园求救。太后没有答复,但却逼迫光绪帝迅速撤免翁同龢。光绪帝没有办法,只好把翁同龢开除回家。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下了道命令,提拔荣禄担任直隶总督,让裕禄在军机处行走,光绪帝又不能不答应。光绪帝暗中打听消息,原来是怀塔布打小报告造成的,就立刻下了道命令,把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及侍郎坤岫、徐会澧、溥颋、曾广汉等六人一律免职。守旧党见了这个命令,全都吓得魂不附体,陆续到颐和园请求慈禧太后重新主持朝政。慈禧太后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城府深沉。因为她已经在暗中安排好了。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五岁时,翁同龢就进了宫。他本是江苏省常熟县人,江苏是近代文人荟萃的地方,翁同龢学问渊博,看到狂妄迂腐的满族官员,心里很瞧不起,满族官员也对他很有意见。光绪二十年,翁同龢曾检举参军机孙毓汶等人,经过光绪帝批准,罢免了孙毓汶,此外还有好几个人被免职,于是翁同龢被补进军机处。还有李鸿藻、潘祖廕两人也同时补入。李鸿藻是直隶人,跟同治帝的老师徐桐关系不错。两人是北派领袖,思想很保守。潘祖廕也是江苏人,跟翁同龢关系不错,是南派领袖,主张维新。两派都在军机处,相互争权夺势。守旧派联合太后,维新派联合皇帝。于是,李党、翁党,变称太后党、皇帝党。太后党又称顽固派,皇帝党又称维新派。

还有一个不自量力的王照,多次写报告,先请求剪掉头发,改着服装,又请求皇帝带着太后去游历日本。这样的报告上去,守旧党听都没听过。还有最关键的一个地方,维新派触犯了太监李莲英。维新党人为了推行新政,必须摒弃太监。光绪帝也极其痛恨李莲英,正想趁此开刀,急得李莲英走投无路,带着娇滴滴的妹子跑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哭。慈禧太后不能不答应,于是就跟李莲英商量,定了一个计策,悄悄送到荣禄那里。荣禄接到密信,立刻请求皇帝带着太后去天津阅兵。光绪帝看了这份报告,犹豫不决,就到颐和园去禀报了慈禧太后。太后非常高兴,命令光绪帝立刻下命令,约定九月初五,带着太后去天津阅兵。光绪帝回到宫里,虽然遵照太后的命令去阅兵,但心里一直狐疑不定,立刻召来一帮维新党,到勤政殿当面商量。康有为说:“您这次去阅兵,非常危险,还是请皇上自己拿主意!”光绪帝连连摆手,让他们出去商量,然后再回来报告。康有为和维新党出去一商量,决定采用釜底抽薪的计策,先杀死荣禄,然后调派陆军上万人,连夜进入京城,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软禁到西苑,让她颐养天年。商量完以后,康有为报告了光绪帝,光绪帝沉吟不答。经过康有为再三劝说,光绪帝这才说,等天津的事定下来以后再说。

当时军机处的重要人才,一个是礼亲王世铎,一个是刑部尚书刚毅,一个是礼部尚书廖寿丰,一个是户部尚书翁同龢。这四个军机大臣里,刚毅最顽固,翁同龢算是维新派。

这时候,朝廷已经下令,命令全国建立官方报社,任命康有为为上海总局总办。又设立译书局,命令梁启超为总办。康有为、梁启超因为密图大事,仍然留在京城。光绪帝听了康有为的计划,筹划了好几天,暗想京城军权掌握在荣禄的手里,不能轻举妄动,除非有一位胆大心细的人先夺下荣禄的军权,不然肯定不能成功。日思夜想,始终想不出这么一个人。恰好河北按察使袁世凯进京汇报工作,光绪帝听说他胆大敢为,当即召见,先问他对新政是什么看法,袁世凯极力称赞。光绪帝深信不疑,接着又问:“如果让你统帅军队,你会不会对我忠心耿耿?”袁世凯当场磕头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报答皇上的大恩,只要活着,就一定尽心尽力!”于是,第二天光绪帝就下达命令:

光绪帝亲政已经有好几年了,这好几年的时间,一直割地赔款,百般屈辱,一言难尽。光绪帝非常愤懑,暗想国家如此孱弱,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行。但朝廷里面的官员,大部分是守旧派,担心国家一旦变法,肯定会另换一些人,自己的官职和地位就保不住了。于是百般阻拦,暗地里贿赂太监李莲英,托他在慈禧太后面前全力周转,千万不要让皇上变法。慈禧太后因为之前中国和日本一战,都是光绪帝的主意,没有经过请示,轻易开战,结果弄得自己六十岁大寿都没有过好,所以暗地里很怀恨。现在太监李莲英又从旁边挑拨,于是就跟光绪帝产生矛盾。只是外面有恭亲王奕䜣,再次担任军机大臣领袖,老成稳重,慈禧太后的亲妹妹、醇亲王的老婆是光绪帝生母,亲生骨肉,自然暗地里帮忙,这才没有出现意外的变动。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恭亲王得了心肺病,逐渐加重,太后带领光绪帝去看望,前后三次,又命令医生给诊治,都没有效果。四月初,恭亲王病死在自己家里,遗书是规劝皇上赶紧改革官场,整顿训练陆军;又说,一切行政工作,都要经过太后同意才能施行。恭亲王虽然依附慈禧太后,但心里并不糊涂,遗书劝说光绪帝听从慈禧太后的命令,当然是希望他能韬光养晦,避免重蹈覆辙。慈禧太后特别下令,亲自过去祭奠,谥号为忠,入祀贤良祠,又命令恭亲王的孙子溥伟继承了王位。光绪帝也下了一道命令,让大臣们要像恭亲王那样,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但天下事福不双行,祸不单至,醇亲王的老婆竟然也得了绝症,医药无效,也很快去世了。慈禧太后难免伤心。光绪帝更加心痛,失去了好的助手,自己的亲娘也去世了。从此光绪帝势单力孤,完全没有了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现在练兵紧要,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做事勤奋,训练认真,现在任命为候补侍郎,专门负责训练士兵。所有应该办理的事情,可以随时汇报!现在国家艰难,建设国防实在是重中之重!袁世凯要更加勤勉努力,切实讲求训练,不要辜负国家的期盼和重托!

俄、德、英、法都得到了中国的优良港口,顿时勾起欧美各国的欲望,欧洲南部的意大利无缘无故也来租借浙江的三门湾,总理衙门这次却强硬起来,直接拒绝。清政府一看,各个国家都来租自己的地盘,实在太麻烦,干脆自己全部开放得了。说不定各国通商,还能彼此牵制。于是就把直隶省的秦皇岛、江苏省的吴淞口、福建省的三都澳全部开放。各国一看所有的港口全部开放,没什么可要的了,这才罢休。中国腐败的情况,已经全部展现,朝廷内外都成了外国人的狗奴才。外国的侨民,势力更加嚣张,中国人民如果跟他们产生纠纷,不管是非对错,官府都是袒护洋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守旧党看到这道命令,都彼此猜测,急忙去禀报了太后。其实宫里内外,太后已经秘密安排好了心腹。就是康有为进宫的时候,都已经有人报告给太后了。只是围攻颐和园的事,却不知道。太后曾经命令光绪帝下令,凡是二品以上的官员被任命,全都要到太后那儿去谢恩,这次袁世凯提拔为侍郎,担任二品官,也应该去太后那儿谢恩。到颐和园谢恩的时候,太后立即召见,详细询问当时光绪帝叫他去对答的情况。袁世凯全都详细汇报了,慈禧太后说:“整顿陆军,确实非常重要,但皇帝这么匆忙,恐怕别有用心,你一定要小心谨慎!”袁世凯自然连连答应。到了八月初五,袁世凯请求光绪帝去天津阅兵,光绪帝出乾清宫召见了他,用尽办法,不让机密泄露。光绪帝把详细的计划,全都告诉了袁世凯,命令他到天津以后,立刻捉拿并杀掉荣禄,随后带兵来京城包围颐和园,软禁太后。如果事情全部办好,就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千万不要耽误!袁世凯唯唯而出。临走的时候,光绪帝还专门给了他一支小箭,作为执行命令的证据。袁世凯就坐第一趟火车出了北京。光绪帝还以为他选了一个不错的人,肯定十拿九稳,没想到下午五点,荣禄竟然已经乘专车到了北京。俗语说:

第二年,广州附近突然有法国军官被杀害了,法国人认定是中国人干的。法国人仿效德国的办法,直接派军舰闯进广州湾,公然占据。总理衙门知道无力回天,就又客客气气地跟法国大使签订了条约,把广州湾租借给了法国,租期也是九十九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总理衙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和俄国、德国全都谈好了,正打算休息几天,喝酒看戏,找女人,玩扑克,没想到英国又来闹腾了。英国大使送来信件,大意说:德国租借了胶州湾,俄国租借了旅顺、大连湾,为什么我国始终没有租借地?难道贵国不记得以前的条约有“利益均沾”吗?总理衙门没办法反驳,仍然请来李鸿章,跟英国大使商谈。英国大使索要租借威海卫,并要开拓九龙司作为租界。九龙司在广东海口,《北京条约》中已经租借土地给英国了,英国一直想扩展自己的租界,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等到机会,于是就要和威海卫一起租借。李鸿章答应扩展九龙租界,拒绝租借威海卫。双方争论多时,英国大使拍案说:“贵国为什么把旅顺、大连湾租借给俄国?把胶州湾租借给德国?俄、德占领了这几个地方,大举准备士兵武器,一旦南下,就要侵占长江周围。长江一带,是我国通商的势力圈,如果被他们侵占,这还了得。所以我国要求租借威海卫,预防他们,并不是我国硬要租借这块地。”李鸿章还要辩论,英国大使不高兴地站起来说:“你如果能把旅顺、大连湾、胶州湾三地索要回去,我国不但不租威海卫,就连九龙司也还给中国。如果不能,就不要这么固执!”说完,眼睛朝天,鼻孔朝上,一副随时要开战的神情!李鸿章无可奈何,最后只好答应。威海卫租期,按照俄国旅顺、大连湾两地。九龙司扩展的租界,按照德国租胶州湾的年限,这都是光绪二十四年的事。

究竟荣禄为什么进京,咱们下章再说。

德国军舰突然进入胶州湾内,占据了炮台。警报传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的办事人员都非常惊愕,急忙派人询问德国大使海靖。海靖提出六条要约,大意是把胶州湾四周几百里租给德国,租期是九十九年。还要把胶州到济南的铁路交给他们建造,铁路周围的矿山归他们开采,如果不答应,就立刻攻占山东省。中国的海军已经化为乌有,陆军又一蹶不振,赤手空拳,当然不能抵挡敌人,除了答应又有什么办法?但胶州湾的海域,按照中俄签订的条约,已经答应租借给俄国了,这次又转让给德国人,俄国自然不答应,急忙到总理衙门诘问。总理衙门无词可答,无可奈何!幸亏李鸿章仗着一张长城砖一样的脸皮,出去抵挡,把租给俄国人的胶州湾换成了旅顺、大连湾,租期为二十五年,允许他们建造炮台,并开通西伯利亚路线,通过满洲,直到旅顺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