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清史演义 > 第二十八章 皇位之争

第二十八章 皇位之争

允禔就去和蒙古喇嘛商量。蒙古喇嘛名叫巴汉格隆,和允禔是莫逆之交,他跟允禔一商量,就取出十多件法宝,交给允禔。允禔拿着回去了,想去通知允禩,转念又一想:“我是皇长子,太子废了以后,我肯定当皇帝,为什么要去帮助允禩呢?”当下就踌躇了一会儿,忽然蹦起来说:“就这么干,肯定能一网打尽。”

允禔说:“既然你让我给你出个法子,我就给你出一个吧。现在牧马厂中,有一个蒙古喇嘛,精通巫盅之术,能把人给咒死,让他去害死允礽,不就行了?”允禩喜上眉梢,立刻托允禔去办这事,作了个揖回去了。

于是,他就匆匆进了宫,见到康熙帝,把允禩和张明德勾结串通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允禔说:“这怎么行?世上怎么能有两个皇帝?何况还是要你封我当皇帝,还不如不当呢!”急得允禩抓耳挠腮,一再恳求妙计。

康熙帝立刻下令让侍卫去捉拿张明德,霎时间,张明德就被抓了来,找来内大臣问完口供后,就将他绑出宫门,凌迟处死了。又派宗人府把允禩给囚禁起来。允禩一琢磨,这事只有大阿哥知道,我让他瞒着父皇,他该不会是告密了吧?他让我死,我也不能让他活着,于是就对宗人府说:“请让我见父皇一面!”

允禩说:“我如果做了皇帝,就让大阿哥跟我并列当皇帝。”

宗人府想想也对,毕竟人家是亲父子,就把他带进了宫里。

允禔说:“我倒是有一个不错的法子,就是不知道你做了皇帝,怎么谢我?”

康熙帝见了允禩,勃然大怒,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允禩哭着说:“儿臣不敢胆大妄为,这都是大阿哥教我这么干的。”

允禩跺脚说:“这个怎么办才好?”

康熙帝愤怒地说:“胡说八道!他教你这么干,还能来告诉我吗?”

允禔说:“这个是当然的了,只可惜允礽不死,昨天听到有消息说,父皇仍然想立允礽为太子。”

允禩说:“父皇要是不信,可以去捉拿牧马厂内的蒙古喇嘛问一下。”

允禩说:“你既然已经知道了,可一定要为我瞒着父皇。”

康熙帝又让侍卫把蒙古喇嘛给抓了来,经过严刑审讯,这才得到实情。接着就让侍卫赶到直郡王府,不等允禔分说,就进里面搜查,连地板也给掀了起来,果然发现有好几个木人头埋在土里。侍卫取出来,回去报告了康熙帝。康熙帝都快气疯了,拔出佩刀,让侍卫去杀了允禔。

允禔说:“我有顺风耳,当然能听见。”

侍卫到这会儿也不敢照着做了,都跪在皇帝跟前,替允禔求情。这时候早就有太监报告了惠妃,惠妃是允禔的生母,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进去,跪在地下,爬到康熙帝跟前,一连磕了好几个响头,口里喊着求皇上开恩求皇上开恩。

允禩大吃一惊,说:“大阿哥怎么知道的?”

康熙帝看了这个样子,也不由得心软了,就说:“爱妃快起来!”惠妃谢了恩,站到一边,眼眶中依然泪光闪闪,脑门上已经突起两块青肿。看来刚才真是差点急死,康熙帝就把佩刀收起来,让侍卫也都站起来,让人把允禩囚禁了。

允禔笑着说:“你就别瞒我了!张明德都叫你万岁了。”

又对惠妃说:“看在你的面子上,饶了允禔,但我看他不是个好人,一定得派人看着点才行。”惠妃不敢再说话,谢恩回了宫。康熙帝立刻亲自写通告,把允禔的王位给罢免了,让人在他的府中监禁,一帮侍卫接到命令都去了。

允禩说:“我就是在外边闲逛,也没到什么地方去。”

康熙帝这一生气,结果给气出病来了,当天晚上连饭都没吃。第二天,他就开始发烧,赶忙让御医给诊治。各位皇子都来看望,四皇子胤祯更是早晚守候,并且委婉地说了废皇太子的冤枉。他非常了解皇帝的心思,于是就释放了废皇太子,也让他到宫里看望皇上。

刚进了禁门,正好遇上大阿哥允禔,被他一把扯住,邀请到自己家里。允禔曾被封为直郡王,有自己单独的院子。他立刻把自己的手下都给支出去,对允禩说:“八阿哥从哪里来?”

过了几天,康熙帝渐渐康复,就把废皇太子和几位皇子都叫到跟前,并宣召各位亲王进宫,紧接着说:“我闲暇的时候看一些史书,自古以来太子废了,往往不能生存,过去之后皇上也都非常后悔。我自从把允礽囚禁了以后,天天挂念他。这几天生病,只有四皇子能够明白我的心思,一再跟我说废皇太子允礽的好话,劝我召见他。我每召见一次,就高兴一次,让他在我跟前伺候我喝药,也伺候得不错,不像以前那样粗线条了,现在既然已经改掉坏毛病,仍然要继续保持。古代太甲被流放,终成一代国君,有过错改了就是好的。今天把各位大臣招集来,有的是内大臣,有的是部院大臣,都是我所选用的,允礽应该和你们多亲近,你们也应该在他身边多辅导。能够继续提升他的个人品德,才不辜负我的殷切期望。四皇子胤祯,小时候我常觉得他有点喜怒不定,现在他却能体会我的心意,而且格外殷勤,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五皇子允祺、七皇子允祐,为人忠厚,和蔼可亲,允礽也应该跟他们多亲近。从此以后,我不再想着允礽以前的过错了,只要他能改过从善,我也就没什么遗憾了!你们这些亲王大臣也一定要替我教导允礽,不要让他再重蹈覆辙!”

允禩非常高兴,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和张明德密定逆谋。张明德谎称自己有十几个好友,个个都能飞檐走壁,说日后需要用人的话,可以把他们叫来效劳。允禩就和他定了密约,然后回宫了。

这些亲王大臣还没说话,就见四皇子跪下说:“儿臣尊奉皇父的旨意。您说儿臣多次替废皇太子说好话,儿臣还真没干过这回事。能得到皇父夸奖,儿臣实在不敢承受。”

人嘛,都愿意听奉承话。允禩也怀着鬼胎,暗想不知道自己的相貌,究竟配不配做皇帝?就改换了衣装,去试张明德。谁知道张明德这边,早就有人跟他通风报信了,等到允禩进去,张明德立刻给他跪下,嘴里大喊万岁。允禩赶忙摇手,张明德见风使舵,把允禩引到内屋,详细讨论了一番,一面说允禩肯定大贵,一面磕头称臣。

康熙帝微笑着说:“你在我面前,多次替允礽说好话,你要是以为没有证据,所以才当众辩解,那是你不想居功,我还可以体谅你的初衷;要是你因为害怕允禔、允禩,所以才故意辩解的话,就不够正直了,反而让我很失望。”真是知子莫若父。

事有凑巧,有一个相面先生,叫张明德,在京城卖艺骗钱,哄动一时。贝子、贝勒们也都去请教,张明德满口跑马,说他们什么大富大贵。

四皇子赶忙磕头称谢,又说:“十年前侍奉皇父,因为儿臣喜怒不定,所以经常被您批评。这十来年,皇父没有再批评过我,儿臣也知道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皇父洞鉴,现在儿臣已经年过三十,大概已定下来了,喜怒不定这四个字,对儿臣影响很大,所以恳求皇父专门下旨,去掉这一类的记载,儿臣谢谢皇父的无上恩情。”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他竟然下了一道命令,把皇太子允礽给废掉了,并将他囚禁在咸安宫,让皇长子允禔和四皇子胤祯看守。太子的位子空出来了,这帮皇子都想顶上。八皇子允禩,模样儿生得最俊,性格也非常讨巧,在老爹面前更加献殷勤,暗地里却想害死允礽,永绝后患。

康熙帝就对各位亲王大臣说:“这十年来,四阿哥确实已经改过,不再忽喜忽怒了,我今天也不过是偶然提起来,劝他继续保持,所以这些就不用记载了。”

起初康熙帝还拿定主意,不听女人嚼舌根,后来儿子们也都开始结党营私,制造流言蜚语。这些话传进康熙帝的耳朵里,也就使他渐渐生了疑心。女人们更厉害了,你一言,我一句,说允礽图谋不轨,想抢夺皇位。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人言可畏,就算这位英武绝伦的圣祖仁皇帝,也被内外盅惑,把允礽当成了逆子看待。

各位亲王大臣遵旨退出去,私下里议论,都猜想废太子可能又要重立。果然到了第二年,又把允礽立为皇太子,昭告天下,派官员去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并封三皇子允祉为诚亲王,四皇子胤祯为雍亲王,五皇子允祺为恒亲王,七皇子允祐为淳郡王,十皇子允为敦郡王,九皇子允禟、十二皇子允祹、十四皇子允禵为固山贝子。又追究木头人的事,把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凌迟处死了。

每本书上都有皇上写的序文,只是不知道是皇上亲自写的,还是手下的文人替他写的,无从核实。康熙帝白天跟一帮文人谈经论道,晚上却跟一帮女人周旋,免不了有一些耳边风吹过来。其中有一些是造谣说允礽的坏话。

这事算是暂时了结了。没想到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写了一部《南山集》,又惹出大祸来。

久负盛名的《康熙字典》,也是这时候编成的。

先是康熙初年,浙江湖州府的庄廷鑨,学习儒家学说,关心史书。一天,他到街上闲逛,看见有一个旧书坊,溜达进去,随手翻看,旧书中夹着一本抄本,仔细一看,原来是明朝故相朱国桢的的手稿。

这帮老先生,一个个都是人精,天天就知道拍马屁。康熙帝又让他们编辑了几种书籍:《佩文韵府》《渊鉴类函》《数理精蕴》《历象考成》《韵府拾遗》《骈字类编》《分类字锦》《子史精华》《皇舆全览》等书。

稿中记录着明朝的史事,从洪武到天启,都有详细记录。他就把这份稿子买回去,找了几个好朋友,相互传看。朋友们都没有见过,一个个都说是秘本。于是,他就再搜集些崇祯年间的事情,补到稿子的末尾,然后署上自己及朋友的名字,这就算是平生得意之作了。

平定噶尔丹以后,万民乐业,四海升平,康熙帝也年纪大了。人老了就想过安稳日子,有时读读书,有时学算术,有时把酒吟诗,找了几个博学宏词的老先生陪在身边,跟他们交流交流。

庄廷鑨死后,家人把这本书给发行了。恰好归安县令吴之荣失业在家,看到这本书,当读到崇祯朝的时候,看到有毁谤满人的话。吴之荣就写信举报了,清政府就让浙江官员,按照书中的姓名,一一搜捕。死了的开棺戮尸,没死的下狱正法。廷鑨是首犯,开棺戮尸自不必说,他的兄弟也遭骈戮,家产没收,真是可怜。吴之荣却复职升官,因为这件事,读书人都没了胆,不敢再讨论时事。

八皇子允禩、九皇子允禟更加乖巧,康熙帝格外宠爱。但是因为已经把允礽立为太子,自然不能随便换掉。允礽渐渐长大,康熙帝就让大学士张英给他当师傅,教他诗书礼乐,又让儒臣教他性理学说,南巡的时候,也带着他出去游历。到亲征噶尔丹时,又让太子暂时管理国家大事,这个时候,太子也没把国家给管理乱了。

偏有一个戴名世在翰林院,因为闲着没事,就写了一本《南山集》。书中记载了桂王的事情,这是抄袭的桐城人方孝标的遗书,也不是他自己创作的。都察院御史赵申乔,竟然举报他诽谤朝廷。康熙帝立马准奏,把戴名世给弄进了监狱,又让六部九卿审问案情。戴名世的供词说,抄录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是实情。六部九卿商量后报告说,戴名世抄录这些东西是大不敬,应该处以极刑,方孝标也应该被戮尸,方、戴的族人,也都应该被处死。

论起年纪来,允禔应做太子,但他乃妃子生的,不是皇后生的。皇后何舍里氏,只生了一个儿子允礽,允礽生下后,皇后就死掉了。康熙帝对皇后情深意重,非常难过。因为允礽是皇后所生的,应该立为皇储,于是就在允礽两岁时,立他为皇太子。后来重立皇后,宫中妃子也逐渐增加,一年一年生出许多儿子,其中尤其以四皇子胤祯心思深沉。

报告一上去,皇帝当然答应了,可怜的戴名世就因为抄袭别人的文章被千刀万剐了。他的家人也都被处死了。进士方苞,因为和方孝标是同宗,也要被处死。幸亏大学士李光地极力为他洗刷冤屈,方苞这才得以出狱。方氏族人,除了方孝标的子弟之外,总算还保全了几个。这是康熙五十年发生的事,从此以后政治更加昏暗。

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算是康熙帝,也有一大失算,晚年来非常懊悔,到去世的时候,反而弄得不明不白。现在细细讲一下:康熙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叫允禔,就是初征噶尔丹时,裕亲王福全的副手。

这时,康熙帝已经六十来岁,精神渐渐衰退,不像壮年的时候,事事明察秋毫。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允礽又不知为了什么事触怒了康熙帝,又被废了,并且被关了起来。听说有一份皇帝的命令是这样写的:

但六次南巡,《东华录》上却明明说是为了治河。其实康熙帝并不是单为治河,当时的治河能手,有于成龙、靳辅等人,专管河务,都是考察地理,熟悉水性,当然用不着他去治理黄河。他六次南巡,是为了笼络人心。所以他封山拜岭,减免税收,凡经过的地方,也都恩威并用。南方的小百姓,害怕他的威严,也感激他的恩惠,清朝能够统治二百多年,就是由此造成的。

以前允礽做事乱来,所以被关起来,不久我就生病了,看在父子的情分上,放了他一马。我在大家面前也说,他一定能改过自新,后来他在皇太后和众位亲王大臣面前也发誓,一定痛改前非,昼夜警惕。没想到他被释放以后,坏思想又回来了,几年之间,越来越坏,让人失望。我现在已经六十来岁,活不了多久了,但祖宗留下的基业,不能落在这个败家子手里,所以又废了他。特此通告。

巡幸五台山,有人说他是去省亲,因为顺治皇帝即位十八年后,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康熙帝多次去看望他。每次到五台山,就让手下人停在外面,自己一个人进去,一直到顺治帝死了,这才不去了。这件事只能当成一个疑案了,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允礽再次被废掉以后,康熙帝打定主意,再也不提立太子的事了。这些皇子一个个窥测,打听不出什么消息,就让各位亲王大臣去问。没想到问一次,挨一次批评,有的甚至还要被治罪。当各位亲王大臣正疑惑不解的时候,突然从西域传来了警报,报告说策妄阿布坦杀进西藏了。

康熙帝聪明英武,八岁登基,十六岁主政,擒鳌拜,除三藩,签订《尼布楚条约》,剿灭噶尔丹,收复台湾,整治官吏,文治武功,彪炳青史,咱们已经详细讲过。此外,他还五次巡幸五台山,六次南巡。

西藏是清朝的藩属,却被人欺负,看来又要动用清兵了。究竟如何,请看下章,便知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