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中央垒着大块的黑石,前方三个玻璃罩里,点着很多蜡烛。我们俯下身去,点烛、献花。以色列人默默地看着我们。中国人在这里做这样的事,还比较罕见。
这地方现在有一个三十平方米左右的黑色大理石祭坛,祭坛前的石碑上刻着: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
遇刺地点北侧是一条小路,路边长长的墙上密密麻麻留着大量祭奠者的题词。由于太多太乱,当局正在用水龙头冲洗,以保持祭坛附近的整齐肃穆。
先找到特拉维夫政府大楼,登上他那天演讲的平台。然后顺着他那天的路线,朝东北方向的露天楼梯下楼,一共二十六级。楼梯底下,就是他倒下的地方。一个年轻的极端分子,永远切断了老人呼唤和平的声音。
我对这些题词很感兴趣,便一把拉过妻子,来到水龙头还没有冲洗的最后一块墙上去辨读。冲洗邻墙的水珠已洒落在我们头上,我们不管,满脸湿漉漉地在希伯来文、阿拉伯文中间寻找英文,我一句句翻译给妻子听:
到特拉维夫的第一件事,去看拉宾广场。拉宾遇刺已整整四年,回想那时在遥远的中国,我和妻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为他流过眼泪。
我的儿子出生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你倒下的那天,他现在已经知道你,并将生活在你带来的和平中。我们全家感激你……
使一座伤残的城市慢慢复元的,并不是什么痛快的复仇计划,而是普通民众对寻常生活的渴求。
事件发生的那年我还不知道你倒下的意义,但这几年我明白了。这个国家需要你……
在雅法临海的圣彼得修道院近旁,我们发现了一条最动人的小街。起伏弯曲、层层叠叠,结构隐蔽,一看就知道是一些躲避战乱、又舍不得离开的居民搭建的。直到今天,一个个小门洞里还可找到雅致的小店铺、作坊和家庭式博物馆。你看,即便在恶潮般的动荡中,人们对寻常生活的渴求,仍然像血管般弯曲而强劲。
生在你这样伟大的人物身旁,居然还有人与爱为敌,向你举枪,真是可耻……
那么,雅法和特拉维夫,构成了一部怨仇难解的“双城记”悲剧。
给和平一个机会吧……
一九〇九年,这座小城的犹太人都纷纷离开了,不得不到北部不远处去开辟新的居住地。由此可见他们当时与阿拉伯人冲突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这个新的居住地,就是今天举世闻名的特拉维夫。
世界不会忘记……
当初,所罗门王朝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所用木材就是经由雅法港口转运的。这座小城直到近代,还记录了一场大冲突、大驱逐、大迁徙。
妻子说,我们也写吧,尽管明天就可能被冲洗掉。
第二个地方离特拉维夫很近,叫雅法(Yafo),一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港口小城,它的名字曾出现在《圣经》中。
我说对,写。
在中国,我至今没见过一个进攻性城堡。即便是万里长城,也只是坦荡荡的一堵单面外墙,筑在自家门口,不存在任何侵略含义。这已经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造型,永久性地嘲笑着一拨拨幻想状态的“中国威胁论”。
于是我找了一个空白处,用大大的中文字写了三遍“和平”,然后签名,再用英文注明,我们来自中国。
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进攻性的城堡。此前看到过的一切城堡,都是防守型的。进攻性城堡的特点,一是小,可以快速建造,快速放弃;二是只驻扎兵马,没有正常居民;三是建造的材料大量取自于刚刚被毁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破坏色彩。
在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呼唤和平的人。
先看到的是一座十字军的城堡。我爬上城墙,看到上方是城垛、箭孔,下方是饮战马的水槽,为防战马失蹄而凿下深深纹路的石板。再仔细看,发现城堡的建筑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是罗马式的精致残柱。泥石裹住了破碎的辉煌,这就构成了深刻的象征,让人联想到,野蛮如何裹胁了文明。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夜宿Mercure旅馆
今天去以色列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特拉维夫,半道上曾在两个地方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