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野葫芦引(南渡记) > 第六章 第三节

第六章 第三节

三个孩子呆呆地站住,看那花朵,看那蝴蝶。蝴蝶的颜色在阳光下变幻着,带动花朵的颜色也在变幻,如同片片流动的彩云。四周的绿为这变幻的彩色稳住阵脚,好像在说:“看吧看吧,难得有人看见!看吧看吧,难得有人看见!”他们同时听到也想到:要是李之芹大姐姐在就好了,她该多高兴!但是谁也没有说出来。

每天下午,他们在校园里探险。循着青石板铺的宽道,走过五十米长的蔷薇花架,绕过园中的主楼,走上一条窄道,因为植物太茂密,就知难而退。以后胆子愈来愈大,把一条条窄道都试过,有缝可钻就挤过去。有一次,他们沿着一条弯曲的小道,踩着侵到路上的枝蔓叶茎,走进一块凹地,只觉鲜艳明亮的色彩扑眼而来,原来是一片荒花在四面绿墙中跳动。繁茂的花朵上飞舞着大大小小的蝴蝶,他们还从未见过这样多的一起飞舞的蝴蝶。

他们站了一会儿,玮玮见隐约有一条小路向一边的小丘上伸去,便引嵋和小娃爬上小丘。他们推开眼前密密的枝条,眼前的景色使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发现自己站的地方相当高,下面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大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周围树木纠缠在一起,阴森可怕。那黑色的水中,似乎就要跳出什么妖魔怪物。

大花园里纠缠扭结难以抵挡的茂密植物中,有一排平房,其中有弗之的一间办公室。窗下一张白木长桌,没有油漆,三人每天在桌前学习。弗之请来一位教逻辑的先生教玮玮数学。嵋和小娃则仍是背诵诗词古文,念简单的英语,写大字小字。

“我怕!”小娃拉住玮玮,小声说。那些蝴蝶和花已经让他害怕,这潭水更神秘了。

校园的年轻人中增加了三个孩子。他们有时随弗之早来,但从不到操场,只远远站着。第一次看见国旗从绿阴中升起时,玮玮高兴得跳将起来,又赶紧肃立,等国旗升到杆顶,才大声叫嚷:“又看见了!又看见了!”嵋和小娃也高兴地拍手。他们曾亲手烧了国旗,现在,又看见了!

嵋也害怕,但她不说。她似乎觉得李之芹姐姐住在这潭水里,这时正从水底向上升起。照说李之芹不可怕,可她还是怕。

明仑大学有注重体育的传统。办军训,上早操,都比别的学校积极。龟回这里,宿舍集中,场地方便,每天升旗跑步,是体育课内容之一,由当地驻军一位连长任教官。不少学生懒得早起,叫苦连天。弗之素起得早,常来参加升旗仪式。他喜欢看鲜艳的国旗冉冉升空,让蓝天衬托着,迎接新的一天,觉得晨风孕满希望,朝霞大写憧憬。学生们不很整齐的步伐,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祖国的力量。

“这气氛——”玮玮喃喃地说,“回去!”便率领他的兵急忙向原路逃走了。

总司令啪的一声立正。小娃高兴地大声笑了。

这次探险后他们有几天没有到园中漫游。小娃不大舒服,不能到学校。嵋接连梦见之芹站在潭水上,周围上下飞舞着蝴蝶。玮玮则想乘这时没有小娃累赘,再到那潭边去看个究竟。虽然碧初一再告诫不准胡行乱走,他还是说动了嵋,再做探险。

碧初向玮玮抱歉地一笑,说:“你多管着些,你当总司令。”

玮和嵋这次有意避开那蝴蝶纷飞的热闹,走了一条新路。这路很细,旁边的树木却高大,走一小段便似乎进入森林了。路向下斜,愈来愈潮湿,嵋拉着玮的上衣后摆,有些战战兢兢:“玮玮哥,你说这儿有蛇吗?”这园子里蛇多是有名的,他们还没有遇见过。

嵋马上帮助小娃:“让他去吧,我会照顾,还有玮玮哥呢。”

“不知道。没有遇见就别想它。”玮玮说,顺手从路边拿了一根木棒。他们很快进入一个小峡谷,两边土丘,丘上参天的大树,遮天蔽日。不少树根露在泥土外面,像是有力的筋肉。路仍下斜,转过豁口,那潭黑水猛然呈现在面前。

“你吗?天天走去走回,你行吗?”碧初抚着他的手,低头商量。

这次他们站在低处,离潭边很近。潭水平静得吓人,似乎下一秒钟就会冒出一个大龙头或是别的什么。潭水四周的土丘上各种植物形成一圈围墙。他们屏息静立,忽然听见对岸有窸窣之声。

“我做什么?娘,我也要去!”小娃拉拉娘的衣襟。

“蛇来了!”嵋低声说。

第二天,碧初向玮、嵋宣布,他们得每天随弗之到学校去做功课。玮对嵋耸耸肩,嵋对玮闭一下眼睛,其实两人都很高兴。他们习惯于规律的生活和不断获取新知识,闲散长了并不舒服。

玮玮想:“要是蛇,还好办。”他怕是什么没有见过的东西,又希望是。他们定睛望着对岸,不敢动一动。

“嵋,你看什么?”碧初一手拿着正在折叠的衣服,一手来拿嵋的书。“这是什么?剑仙侠客?”碧初近来有时要发火,自己也觉得,便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她放下衣服,停了片刻,才把书大略翻了一下,仍还给嵋,拍拍那黑得发亮的头,说:“现在该睡觉了,自己关灯。”

“啊咿——啊咿啊——”一阵啸声从对岸传出,紧接着从茂密的植物中走出一人。玮玮先不觉得那是人,拉着嵋想跑,脚却钉住了似的。再细看时,原来是李涟先生。

最吸引他们的,是雷稀饭旁边的一家书铺,卖书也租书。最多的是武侠、侦探和公案小说,诸如《七剑十三侠》《青城十九侠》《福尔摩斯侦探案》《亚森罗苹侠盗案》,还有《施公案》《彭公案》等。来看书的大都是城里的居民,他们对迁来的学校中人有一种敬意,就像湖台镇居民一样,总是对玮和嵋笑,自谦地说:“我们瞎看看。”有一次,玮玮做主,借了一部书,名叫《芙蓉剑》,以后又借了续集《凤凰剑》,都是以宝剑为信物的武侠加言情小说。嵋看得很起劲,晚上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

“终有一死!终有一死!”李涟衣着邋遢,神情疲惫,大声自语着沿潭边走来,忽然发现了两个孩子:“你们怎么到这儿来了?当探险家吗?”

每到赶集时,卖菜的,卖果子的,卖竹制品草制品的,各种叫卖声不断传来。孩子们随时受到云南语言的熏染。最初大家都奇怪声音何以如此之近,再一想,整个县城没有多大,随便走到哪儿,都很容易。出门不用经过几重院子,跑几步就到街上。真像捉迷藏,原来躲着的街道,忽然冒出来了,横在眼前。街上店铺有限,内容简单,但他们觉得很有趣。雷稀饭老板早成了熟人,见了他们总要邀请:“进来坐下子嘛,给你家盛一碗!”那稀饭在大锅里冒着小泡,透亮的,黏黏的,好不诱人。但他们总是说谢谢,从不接受邀请。稀饭老板又会大声称赞:“先生家的公子么,懂礼数!”

“您怎么来了?找李姐姐吗?”嵋几乎说出来,忙咽住,抬头望着玮玮。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天地。这里没有明仑校园或香粟斜街三号的高墙,使他们不知人间烟火。芸豆街小院和龟回县城的生活是相通的。

玮玮说:“我们来玩,打扰您了。”

以后孟家人回想起龟回的生活,都觉得像是激流中间短短的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让他们绷紧的心弦松弛一下。脚踏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头上没有日本统治的压力,那种自由的感觉,是没有当过“亡国奴”的人感觉不到的。尽管因为语言不同,习惯不同,有时会生出背井离乡的惆怅,那小县城色彩浓郁的民俗,亚热带景色的诗情画意以及家人的团聚使他们常处于欣悦的状态。外来人的经济情况优越得很。云南省自己发行的滇币有新旧之分,一元新币换十元旧币。中央法币一元换十元新币,相当于百元旧币。有的卖鸡鸭蔬菜等生活用品的摊贩还用旧币。外来的人等于平白加了数十倍工资,难怪钱明经可以兴冲冲准备搜拣古董了。这种经济优势当然不能消除所有不便,对于碧初来说,首先没有得心应手的下人使唤,样样要自己操心。弗之与峨,是做惯老爷和小姐的,想不到帮忙或不肯帮忙。倒是嵋和玮,常常问:“娘,有事吗?”“三姨妈,有事吗?”当然也帮不上忙。

“这儿不错,很好玩。这是黑龙潭,我起的名字。”李涟微笑,“我到这儿躲一躲,亲近自然。也有学生来这儿看书。还没见小孩子来。”

峨瞪他一眼,不再说话。

“蛇!蛇来了!”嵋大叫。只见潭边草丛里,两条蛇笔直地竖着上半身,嗖嗖地窜向潭的另一边,随即隐在草丛中不见了。

“抗战期间,一切从简。”玮玮刚看到一张《新滇日报》,报上有几个结婚启事,都有这句话。

“不用害怕,这园子里没有毒蛇,据说如此。”李涟安慰道,又说:“害怕也不要紧,那不是最坏的感觉。”

“爹爹能想到预备几张床和饭碗,就不简单了。”碧初说,“应用的东西,慢慢再添置,不用忙。”

“您说最坏的感觉是什么?”玮玮好奇地问,“是痛恨?是悲伤?”

“问题是没有办法吃饭写字。”峨冷冷地说,“总不能席地而坐吧?”

“最坏的是那种让人难受的感觉,”李涟似乎在考虑,慢慢地说,“是厌恶。”他忽然打起精神,说话节奏快了一倍,“还有黄龙潭、白龙潭呢,都比这个潭小。今天你们该回家了,下回我带你们玩。”他点点头,矫健地登上土坡,一下子就不见了。

碧初仔细看时,好些碗都是用过的,没有洗。只好忍着笑,分派打扫收拾,说:“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以为得住草棚呢。”

“他去找蝴蝶了。”嵋辨别着方向。

“你们来了,要吃饭啊。”弗之理直气壮。

这时黑龙潭似乎已经不那么神秘,一缕缕夏日的阳光从树枝间隙照下来,也少了些阴森。但两个孩子却觉得心里沉甸甸,逃一样离开了。

“这是怎么了?”碧初笑问,“要开饭馆?”

孟家人根据“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不准孩子们在饭桌上多说话。只是晚饭后,大家一起闲坐时,才争相发言。这天晚饭后,嵋说了黑龙潭探险经过,并学说李涟的话。

楼下正房里空荡荡,只有几张木板,拼起来,就是床了。弗之在厢房暂住。一张行军床歪斜着支在当地,窗下一张未上油漆的白木案上书稿凌乱。奇怪的是一面墙边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饭碗,一摞一摞,排了两排。

弗之对碧初说:“李先生怪自己没有去海防接,总想着如果去接了,不至于的。”

正说着,钱家的帮工王嫂带来一个妇女,说是姓张,就叫张嫂。碧初和她谈了几句,留下做事。孟家人遂都下楼。

碧初说:“千说万说,若不是日本鬼子打来,李大姑娘何至于这样。”停了一下,黯然道:“也怪我没有坚持留在海防治病。”

“给你找了一位女仆,这儿叫帮工,一会儿就来。”惠枌道。

弗之摇头,道:“有李太太在,你怎么管得了。”

碧初道:“国家有难,搬几回家算不得什么。”

“孤魂万里,真是可怕。”玮玮忽然说。他从阴森的黑龙潭想象着荒无人烟的林莽和在林莽中飘荡的游魂,由衷地替李之芹害怕。

弗之道:“学校的图书大都运到昆明了。在龟回上课不是久长之计,还要搬家,搬到昆明。”他对碧初抱歉地一笑,“你看,你刚到,又说搬家的事。不会马上搬,还得几个月。”

“子蔚来信,这星期要来龟回,商量学校再次搬家。”弗之对碧初说,“七月中旬在昆明举行转学考试,我看峨可以随子蔚先去昆明。”

明经说:“看她多熟悉市场,足见是个好主妇。只是这里文化落后,风气闭塞,书籍缺乏。到县图书馆看看,什么书都没有!”

碧初沉吟片刻,说:“二姐他们大约下旬到昆明,或者玮玮也一起走,都先到大姐那儿住。”

惠枌见峨打量她,因笑道:“我是学画的,也学过些乐器。现在是家庭主妇,主管我们两人的生活。”说着向明经颔首微笑。又向碧初说:“内地生活费用便宜多了,火腿两毛钱一斤,鸡蛋一毛钱一百个。活下去很容易。”

孟家到龟回后,素初曾遣人来问候,要接孩子们去,但他们都不愿去。

峨听得钱郑惠枌是柳郑惠杬之妹,不觉看她几眼。见她着一件暗蓝色布旗袍,周遭用花布镶细边。鹅蛋脸儿,眉目清秀,不及柳夫人妩媚,却有一种飒爽之气。

玮玮说:“我想晚点,好不好?”他想着那大园子里还有许多隐秘处没有去过。

“我上星期到昆明开会,听说惠杬找不到钢琴,子蔚帮着在一家教堂里借到了。”弗之说。

“跑马场还没去呢!”小娃叫起来。

“是歌唱家柳夫人,她是钱太太的姐姐。”碧初答,又对惠枌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喜欢音乐,可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再商量吧。”碧初说。只有峨不说话。

“哪个柳夫人?”峨在人多时很少说话,这时好奇地问,“是唱歌的吗?”

过了几天,萧澂来到龟回。当晚在孟家吃饭。他还是那样潇洒,穿着依然讲究。到后特地到厨房看碧初,称赞正在拣掐豌豆苗的峨“真能干”,给嵋和小娃带来糖果,向玮介绍昆明飞机厂的简况。大家把萧伯伯喊得震天价响。峨尤其高兴,自告奋勇要炒那豌豆苗,碧初含笑答应了。

“现在昆明,可能要到重庆去。”惠枌答。

子蔚带来最重要的消息是中央政府陆续从武汉撤退。我方为阻挡敌军,六月份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堤,大小淹了十七个县,有灾民百余万。政府又封锁新闻,最近才透露。这一年来,人们经历了不少撤退,很明白抗战的艰巨与持久。但中央政府——抗战的领导核心——的迁移总是大事,让人心头沉重。

“柳夫人现在哪里?”碧初问。

弗之沉默片刻,评论说:“中国兵法里有火攻水攻,但要得当,若借不来东风,岂不烧了自己。”

“爸爸的伤全好了,他们就要到昆明去。”玮玮说,按按口袋里的信。那是父母的信,弗之交给他的。他预备一个人静下来好好看。

“还有关于你的事。”子蔚背着手,来回踱步。

“在方壶见过你们,不止一次。”明经笑道,“只有澹台玮没见过。”这种郑重的称呼,孩子们听了很高兴。他又专对玮说:“我见过你父亲,只见过一次。”

弗之推推厚重的眼镜,定睛看着子蔚颀长的身材。

“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小娃挣出娘的怀抱,仍端正坐好。

“也是关于我的事。”子蔚站住了,踌躇道,“关于你有一种说法。说你和那边有联系,至少是思想左倾吧。这些议论你早知道了。还有亲属问题,说是老太爷已往那边去了。真是无稽之谈!”

“孟合己很勇敢。”明经看着他。

“株连攀附是中国人的老习惯了,我们不必计较。”弗之笑道,“我的思想则在著作中,光天化日之下,说左倾也未尝不可。无论左右,我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我希望国家独立富强,社会平等合理。社会主义若能做到,有何不可。只怕我们还少有这方面的专家。当然,学校是传授知识发扬学术的地方,我从无意在学校搞政治。学校应包容各种主义,又独立于主义之外,这是我们多年来共同的看法。”

“我还没骑过马呢。”小娃正啜粥,以为坐的还是家中椅子,向后一靠,哐的一声,翻倒在地。碧初忙去抱他,大家都慌忙站起。小娃很想哭,但见这么多人都看着他,拼命忍住。

子蔚点头道:“学校的工作是教和学。若无广博全面的教,不受束缚的学,不能青出于蓝。现说关于我的事。到昆明后学校做长时期打算,教育部要派人协助建校。有人建议由我来任教务长,这实在很可笑。”

大家尝粥,都说很好,但都吃不下。明经见孩子们闷闷的,便说:“别看龟回是小地方,原先海关设在这儿,检验滇越铁路的货物,有不少商人来往。有一家很大的洋行,现在关了,学校就在那花园里头,还有一个跑马场呢。过几天我带你们去玩。”

弗之听了,感到不被信任的不悦,微微一笑。若卣辰在,定会睁大眼睛,奇怪国共合作还分思想倾向。其实斗争无处不在,我们都是书生,有些呆气。子蔚多谋,且善于掌握分寸,是很好的人选。想到这里,恳切地说:“这建议我同意。”

说话间,大家落座吃粥。明经介绍道:“这里有一家甜粥小店,也算得县城中的闻名去处。主人姓雷,人称雷稀饭。你们尝尝,和北平口味不一样。”

“我不同意。”子蔚坚决地说,“我不像你那样认真执着,鞠躬尽瘁。我还要听音乐,打桥牌。秦先生仍以为你最合适。我们应该坚持。明仑以后困难很多,你年事长,声望高,工作方便得多。”

“你还有这闲心啊?”惠枌略有些嗔怪。

“这点工作,在你不过谈笑间的事。”弗之笑道,“听歌聆唱之余便打发了。明仑难得集中了这么多第一流的头脑,怎样能让大家自由地充分发挥能力,是最大的事。”

“这里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没有人搜罗过,准能找出古董来。”钱明经兴致勃勃,笑嘻嘻的。

子蔚微叹道:“听说本地有些人以为明仑设备差,不让子弟上。可是青年争相报名,比报本地学校的多多了。当然因为有这些头脑。”他想到弗之博闻强记的本领,曾戏称这头脑相当于北平图书馆。又想到各系的学术泰斗,想到对中文系教授江昉的议论,因说:“对江昉江先生也有议论,说他学鲁迅,又学得不像。”

“东西少些好,”弗之说,“省得收拾。尤其不能要考究的东西,哪有那精神照管。”

“岂有此理!”弗之大声说,随即克制,放低了声音,“春晔的性格我很了解,他绝没有一点软骨头,这确实像鲁迅。但他不想学谁,他是一派天真烂漫。其实我不赞成鲁迅的许多骂人文章,太苛刻了。”他推推厚重的眼镜,修长的手指在夕阳的光线中有些透明,慢慢地说:“我们有第一流的头脑,也有第一流的精神。”

“这对椅子我看是顺治年间的。保存得多好!”钱明经得意地说,“这里离个旧锡矿近,有些做锡生意的商人成了财主,咱们的房东就是一位。还有好东西,他运到昆明去了。”

“要有所作为,还得先求生存。”子蔚道。

钱太太郑惠枌道:“这都是房东的家具。明经喜欢,和房子一起租下了。只有客厅这几件,别的房间什么都没有。”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弗之慨然道。

“你们不像逃难来的,哪儿来的这些东西?”碧初再看摆在两头的太师椅,大理石靠背,螺钿镶嵌扶手,不禁走近去仔细端详。“什么年代的?考证出来了吗?”

他们互相望着。

楼上三面廊子,雕花木壁,做工尚称细致。东厢是钱家客厅,四扇隔扇大开,空气流通,斜阳的光辉照着室内雅致的陈设。室中央摆着硬木圆桌,四周是同样的圆凳,一色细花雕饰。圆桌上摆着温热的甜粥和果酱煎饼。

晚上,弗之向碧初说了子蔚的话。碧初在铺床,转过脸说:“真的,爹怎样了?他常幻想游击队会来接他,是不是真来了?”

芸豆街小院的建筑是凹字形两层楼。孟家住楼下,楼上是钱明经夫妇。那位叫钱明经的笑嘻嘻的先生以精明著称,有人说他的名字顺序应颠倒过来。这座房子,便是他找下的。他们已经来了几个月,一切俱已就绪,有余力帮助孟家人。因估计碧初等在车上未必进午饭,楼上预备了点心。

“估计不会。”弗之沉吟道。

萤火虫的小灯笼又能亮多久呢?它们累不累?嵋吃力地迈着步子。他们原以为下了火车会上汽车,最好来个马车。直到那位笑眯眯的钱先生催他们走,才知道路是要自己用腿走的。街两旁站着许多人是做什么?他们知道李之芹这个人吗?她再也不能走了。嵋牵着玮玮的袖子,跟着大人一步步走到芸豆街,他们的家在这里。

碧初默然半晌,说:“子蔚这样坦率很好。其实你早该辞去行政职务。年纪渐长,以后怕吃不消。”她铺好床,先躺下了。

玮玮很难过,为了所经历的一切,也为了嵋。他低声安慰:“来接的钱先生说,城外有一个洋行大花园,我想里面有萤火虫。”

“我的抱负是学问与事功并进,除了做学问,还要办教育,所以这些年在行政事务上花了时间,到昆明就辞掉好了。现在书已快写完了,真是大幸。”

嵋没有哭,只是低头拭泪。孟家人都有坚强的自制力。玮玮轻拍她的头,她便抬起眼睛,浓密的睫毛上挑着半圈小水珠,像碎钻石般亮晶晶。

弗之说着,奇怪碧初早睡,走过来看,才见她精神不好,容颜惨淡,因安慰道:“这不是什么大事,有人议论,总免不了的。”

尤其是嵋,方壶和香粟斜街的日子,都隔在一具遗体的那一边。她已经不是原来的孟灵己了。在碧色寨车站上,碧初曾领她去洗手,用肥皂洗了好几遍。这也许能洗掉什么不洁净的东西,却洗不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为李之芹大姐姐的悲伤。她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情绪,似乎不是为之芹,而是为她自己,为爹爹和娘,为所有的人,想要大哭一场。

“我不是为这个。我是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不知爹怎样了。”碧初的声音很轻。

李家人留在碧色寨办丧事。孟家人还没有从死亡的阴影中解脱,他们阴郁沉默,慢慢拖着脚步。亲人团聚的欢喜抵消不了那种毫无救援,听任死神支配的恐怖。

“不要瞎想,爹那里谅不会有错的。今天菜很好。你太累了,太苦了。”

在朦胧暮色中,孟樾一家和来接的朋友走过十字路口。抗战以后,已来了不少外乡人,还是有人围观。“又来了!又来了!”孩子们用云南话大声叫。他们大都戴一个沉重的镀银项圈,挂一把小锁,好锁住他们,留在人间。一个绣花的肚兜,显出慈母的功夫,下面却光着,露出自然的伟大。

“苦日子还在后头呢。”两滴清泪,流下碧初苍白的腮边。

龟回本是滇南较繁荣的小城,兴建滇越铁路时,城中人士拒绝由本地通过,于是铁路绕道而行。碧色寨成为大站,得到一切交通发达的好处。龟回落得安静,保持着古朴的风格。这城很小,站在城中心转个圈,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近在眼前。城门却也雉堞俱全,且甚为讲究。城南一个小湖,雨水盛时,大有烟波浩渺之概。几条窄街,房屋格式不一,有北方样式的小院,南方样式的二层小楼,近城处还有废弃的法国洋行,俱都笼罩在四季常青的树木之中。满城漾着新鲜的绿色,连那暮霭,也染着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