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野葫芦引(南渡记) > 第四章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二节

过了几天,明仑来通知,让回学校取东西。李涟打电话来说,好几家太太去过了,城外尚平静,留守处很快要撤消。若去,早去为好,只是不能派人派车帮助,很不安。碧初说李先生留守担惊受怕,够劳累了,哪里还能管着这么多人家呢。

“午饭什么菜?”老人忽然睁眼,关心地问。这种对饭菜的关心,是以前没有的。小娃觉得他很馋。“黄鱼羹。”莲秀报告。这是许久没有的好菜了。老人点点头,静等开饭。绛、碧带小娃退去了。

放下电话和绛初商量,绛初说:“东西不是已经带进城了吗?还有什么值得折腾!”碧初想去,是想再看一眼方壶,这理由太不实际,自己也否定了。

小娃坐在躺椅一边矮凳上,用白胖的小手抚摸公公布满老人斑的瘦骨嶙峋的手,另一边是莲秀。他们把安定传递给老人,老人闭拢了眼睛,呼吸渐渐匀静。

这天晚上,地安门一带停电。北风呼啸,在黑暗中似乎格外凶猛。碧初在一支摇曳的烛光下为弗之织毛衣。她织几行便翻来覆去地看,理一理深灰色的毛线,再织几行。每晚这样织一会儿,似乎远人离家近些。

“娘!”小娃在门口探头。玮玮和小娃总是扮演风暴末尾的安抚角色,今天玮玮怕问起学校情况不愿来,小娃应召而至。他觉得公公很可怜,甚至心里有点看不起。公公不是两月前在方壶时那恬静的老人了。因为这一点,小娃也格外思念方壶。

有人敲门。

吕老人这时怒气已消,自觉惭愧。一篇文章,读了又怎样?能帮助抗日吗!小儿般隔些时闹一阵,使得家宅不安。好像还骂莲秀什么来着,记不起了。他用目光寻找莲秀,见她站在两位姑奶奶后面,便抬起手,弯弯食指和中指,召她进前。每次有这样的手势,就表示风暴已过,至少一周内无大波浪了。绛初还想说话,碧初拉拉她。

“三姑,是我。”是吕贵堂。“卫少爷的同学来看您,在南屋坐着。”

吕贵堂等了一会儿,抬头看看碧初,见没有话,退去了。

“什么名字?”

这么一说,绛初自然转向了他,冷笑道:“你要是体贴到老太爷栽培,也就不至于一本书也找不出来!老太爷忧国忧民,才要看书。你不是常说要当兵打日本吗,北平城落到了今天——”绛初说着,又想到子勤已一个多月没有来信,喉咙发哽,停住不说。

“李宇明。说是常上方壶去的。宇宙的宇——”碧初不待说完,忙命请进来。

“都怪我,都怪我。”贵堂已退到门前。本来没有他的事了,却忍不住说:“怪我没有能耐,辜负老太爷栽培。”

一会儿,吕贵堂带了一个年轻人进来。碧初在昏暗中见他身材较矮,脸庞较宽,定睛细看,不是李宇明,心中诧异。那人忙深深鞠躬,说:“李宇明先生着我来请安送信,说要交到您手上。还要回话。”说着递过一封信来,一面注意地看着碧初拆信。

莲秀穿着古铜色暗花缎夹袍,衣服很大,瘦小的身躯在里面微晃,低头不语。其实叫贵堂进来是老太爷的命令,二姑奶奶明明知道。可莲秀不能分辩,她在吕府这么多年,处理人际关系只有一条:沉默。

信上写道:“孟师母:方壶花园中樱桃树旁花坛西北角砖下有一纸包,务必烧掉。相信您一定会帮助,有这个直觉。”下款写着:“到方壶吃过蚕豆饭的李宇明”。这是怕碧初怀疑写信人冒名了。

绛初则对莲秀说:“婶儿也是的,何必叫吕贵堂进来,惹老太爷生气。老太爷的生活靠咱们安排。叫玮玮小娃来陪着刻图章,外头请人陪着讲经,都使得。要什么书可以找我们去。我们操持不到,都得你想着才好。”

碧初先一惊,怎么把东西藏到方壶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再一想,本以为李宇明专会消遣时光,原来也和卫葑一路。可见爱国之心,人人皆有,尽管道路不尽一样。要烧这东西,必定于抗日有利。今有机会到我,义不容辞。因向来人说:“李先生说的事,我照办。”

“弗之的书都在西小院,一会儿我送来。”碧初想着《观我生赋》,记起几句:“民百万而囚虏,书千两而烟炀,溥天之下,斯文尽丧。”心头沉重,脸上却有温柔的微笑。这微笑像一副镇定剂,大家都平和多了。碧初便叫吕贵堂起来。

那人微笑再鞠躬,说:“那就谢谢孟师母了。我也是明仑大学的,姓刘,经庄先生介绍到李宇明那里。”

老人长叹一声,看着碧初,目光中还有余怒,说:“我想看看颜之推的《观我生赋》,《北齐书》有,随便一本《经史百家文钞》也有,偏说找不着!”

“那里是哪里?”

老人又走了几步,站住了,身体有些摇晃。三个女子忙扶住,送到躺椅上歇息。

“大家都好。得告辞了。”那人答非所问,不肯多留。

碧初走到老人身边,随着来回走,并不说话。她感觉到老人胸中的愤懑,对外界,也对他自己。走了几遭,才说:“爹,停停吧,爹太苦了。”

碧初吩咐贵堂送客,再去订两辆车,明天出城。那人听见,又一鞠躬。向呼啸的北风中走了。

“爹是为了找书吗?吕贵堂找不着,我们帮着找,何必发急。”绛初大声说。

次日清早,碧初出门上车,赵妈用细绒毡包住她的膝盖,两边掖好。车夫放下棉门帘,车篷两边和门帘上各有一小块玻璃,可透光线。车夫要用棉衣盖在吕贵堂膝上,他连说不用,好像暖着膝盖是非分之事。车夫就把棉衣横放在他脚下。

“实在我也不知太爷为了什么。”莲秀迷惘地低声说,回答碧初询问的眼光。

到西直门天已大亮,排队出城的人已开始向前移,提篮挑担扶老携幼各样的人都有。凡坐车的人都下来。车夫低声说:“不碍事,我出来进去拉过好几回了。”这话他已经说了不止一遍。

碧初立即过去将她搀起,绛初瞪她一眼,想着:“这是凑的哪一门子热闹!人家还以为犯了什么家规呢!”

碧初下车,在人群里慢慢走,忍不住打量高大的城楼。城楼巍峨依旧,它怎知换了主人!走过城门洞到瓮城,杂草锄净,地上光光的,显得比原来空荡许多。走进瓮城门,人们机械地毫无声息地向前移。碧初很快看见一排黄衣的日本兵站在城门口,不由得紧张起来,她负有特殊使命,是否已有人知道?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得咚咚响。一边往前走,一面想:“怎么倒是我害怕!我为什么怕!”想着渐渐镇定下来,越走近日本兵越平静。她前面几个人看样子都是市民,没有问几句话都顺利通过。挨着她站的像是一对夫妻,受到好几分钟盘问。问他们为什么两人同去,好像两人同去就有不回来嫌疑。后来日本兵做了个手势,旁边的警察命这两人站到一边,等候处理。

两人进屋去,见老太爷沿着他的方砖路线踱步,比平常快得多,脸上布满阴云,对她们视而不见。吕贵堂俯着身子跪在屋角,看见她们进去,就地磕头。赵莲秀令人意外地跪在椅前。

碧初镇定地走上前,说要到明仑大学搬东西进城。“他们一起去。”她指指吕贵堂和两辆车。两个日本兵自问自答说了两句,警察说:“听差的。”便放他们过去了。上了车,大家一路都不说话,好像怕人听见。

上房鸦雀无声,透出淡淡的鸡舌香的气味,不像有几次老太爷顿足咆哮,声震屋瓦。

到湖台镇时,碧初命把车帘卷起来。街道上人很少,店铺都开门,似乎很平静。碧初问车夫喝水不喝,到了明仑,怕是连水也没有的。两辆车在南大街一间小茶铺停下。

嵋的小脸儿发白,她第一次亲眼看见公公震怒。绛、碧二人留她在屋内,忙往正院上房来。

茶铺里走出一人,到车前看看说:“这不是孟太太吗?您回学校?”碧初一时认不得,再看,认出是如意馆送菜的老王,比原来黑瘦多了。

嵋说:“我背完《三字经》,公公还挺高兴的。吕贵堂进来了,公公问他书找着没有,不知是什么书。吕贵堂说不知道今天要,还没有找到。公公就大怒。”

“您下来歇会儿,没大碍的,这儿还平静。”老王说。碧初便下车,走进小茶铺。屋里很窄,只有半间,后面谅是住人的。

两位太太忙站起身,问是怎么回事。

“怎么今儿个能瞧见您!”老王真诚地高兴,“先生们都好?都走了吧?您瞧,我卖点茶水,找点吃儿。”

“娘!娘!”嵋跑上台阶掀帘子进来,她年纪虽小,素来稳重,很少这样大声。“公公发脾气了,是吕贵堂惹的。”

“如意馆关了?”

“那就是俗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了,也管不了那么远。”碧初安慰着。

“原先掌柜的还想拉扯着,日本人不好伺候,就关了门,各奔各的去了。说真的,大学一搬,这一带人可失了活路,日子难啊。凑合着过吧,能活下来,就不易!”

“有嘴说说的,说知道支撑这个大宅院生活不容易,可没有真办法。往后日子越过越难,看怎么办!”

老王一面说,一面沏茶递水,两个车夫蹲在廊檐下喝着。

“吕贵堂是不能走,家里需要管事的男人。别人嘛,各人有各人的难处。还有说要走的吗?”

碧初想起广东挑。可不是,老王活着,就算不错。她坐了一会儿,给老王两块钱。

绛初看着妹妹一副忍辱负重的样子,把到嘴边的更多挖苦话咽了下去,转了话题:“婶儿说吕贵堂想去当兵,又不放心爹。南屋的这些人里头,也就属吕贵堂有良心。”

老王反复说:“您也南边去吧!早点儿带小少爷南边去,我们还有个盼头。”黑瘦的脸上要做出笑容,倒像要哭的样子。

碧初深知女人的短处,不管是怎样有修养的女人,总要时不时向丈夫啰嗦几句,烦恼负担就似乎会减轻些。没有任何烦恼时,绛初还要造出些来找子勤的麻烦,这时国难临头,那烦恼真难负担。子勤又不在,她无人可说,只好对妹妹发泄几句。碧初只作不听见,一本正经地说:“你要觉得可以,我这就打电话,约个时间。”

明仑大门有日本兵把守,一个中国人陪着。碧初拿出通知就让进去。车夫刚拉起车要走,又给挡住,叫他们搬什么东西去。车夫说讲好拉来回,那几个人不理。碧初担心车夫安全,争了两句。那中国人吃惊地看看她,低声说:“会放回去的,快别说了。”碧初无奈,只好下车走进大门。

绛初听了,嗯了一声说:“素来三姑奶奶的话总是听的。三姑奶奶请的大夫总也高明些了。”

夹道树木已落尽叶子,路面扫得干净,连路边杂草也拔得精光,小溪近岸处结了薄冰。树、路、冰都是光秃秃的。走了一段,碧初离了大路,绕过子弟小学,从小山上翻过去。山上枯草盘结,原来的小径几乎堵塞了。她小心地登上坡顶,就见方壶、圆甑两座房屋,门窗紧闭,门前路上铺满枯叶,已是多时无人走了。贵堂及时上前开路,碧初不顾拦路的藤蔓,加快脚步走下坡来。阶前半枯的蓬蒿高可及门,落叶把台阶埋了一半,虽然有初冬上午的阳光,却驱不走几个月积下的荒凉和凄冷。

“明仑校医院的章大夫在城里,可以请他。他认识爹,就不提看病,说是一起谈谈佛学吧。”

因为四周太静,开门的声音似有鬼气。碧初轻轻走进,百叶窗关着,室内很黑,一股久不通风的气味扑面而来。碧初试着开灯,竟还有电。光线暗而惨淡。各房间还是走前收拾的样子,挑剩的家具堆在屋角,已经尘封,空中蛛网拦路,罩了碧初一头。碧初抹去蛛丝,顾不得看,径往花园。过道门里一团白东西,呲的一声,吓人一跳。“小狮子!”碧初马上意识到,柔声唤着。小狮子仍然发出战斗的呜呜声,退到猫洞前,转身蹿出去。

“郑大夫随时可以来,爹好像不大信他。”

碧初开门出来,不及管猫,先到花园。那花坛有樱桃树遮挡,还有冬青树墙,高而严实。转过几丛丁香、迎春,便照李宇明信上所说,认准了花坛西北角的一块砖。轻轻一推,果然松动,用力移开,拿出一个小小油纸包裹,不顾脏净,忙藏在外衣里。这才左看右看,见满园萧瑟,阒无一人。快步走向厨房小院时,觉得从秦家移来的荷包牡丹,也已经枯萎了。

“爹决不会去医院的。”碧初说,“医生也不见得有用。不过总得有一位来观察,免得有什么变化。”

碧初刚到小院,忽然门铃声大作。全栋房子都响起回声,震得她心慌意乱。忙划着火柴,点燃纸包,偏因潮湿,几次都刚燃便熄。铃声歇了片刻,一会儿又响起来。这时火已燃着,因对贵堂低声严厉地说:“务必烧净!”自己往前面开门。

老人一向待人宽厚,体恤下人,尊重莲秀,近来却动辄大发脾气,只对孙辈还较正常。原因显而易见,大家都能体谅,只都担心后果。请过与澹台家相熟的郑医生,郑医生说,病源太大非吾辈力所能及,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开的无非是镇静药物。服后精神不振,把药全扔在地下。绛、碧二人因商量是否要另请高明,或往医院走一遭。

门外站着李涟,矮胖身材如旧。只脸上神色沉重,一反过去笑嘻嘻的模样。碧初抚着胸口,放下心来。

转眼节气过了立冬,一天天冷了,不到小雪就飘了一阵雪花。因为上海陷落,人们心里凉飕飕的,臃肿的棉衣也暖不过来。三号宅院里气氛阴沉,各在房中,久不练拳了。变化最大的是吕老太爷。

这李涟和他的家很有与众不同之处。李太太信仰一种奇特的教派,类似会道门,李先生也受影响。似乎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大讲因果报应的奇闻,明仑校方曾有意解聘。弗之因他在明史方面有精深研究,为之斡旋,维持下来。这次派他协助留守,颇出人意料。

这样一来,玮玮不得不辍学了。两位太太吩咐不准议论这事。底下人从外面传说估摸出事情大概,刘凤才孙厨子等人都认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是玮玮喊的,但他们不敢说。

李涟见无坐处,站着叹道:“总算应付到今天,没有出大乱子。再过几天,我们就离开了。我恨不得马上往后方去。老太爷还好?”

玮玮意识到一个少年逛公园惹人注意,便不走水边大路,从濠濮涧山石中穿过。那些熟悉的大大小小的山石像是许多亲近的友人,遮蔽着他,保护着他。他在石桥上站了一会儿,加快脚步出了北海后门。见无动静,急速地跨过马路,从香粟斜街西口回到家。

“脾气坏极了,心情不好。”碧初苦笑,“本来,谁又能心情好呢!”

玮玮见胡同就拐,拐了几个弯,不见追兵。很快到了北海东门,他把车扔在门口,进了北海,故意闲适地漫步,可什么景色也没看见。北海里人很少,一位五十来岁穿西服的人,向他一笑说:“逃学?”

“老太爷又不同。”李涟认真地说,“一生为国奔走,现在亲身经历了沦陷,老人怎么经得起。听说要迁都重庆,是这里日本人说的。”

好多人怔住了,竖起耳朵还想听,日本兵顾不得追玮玮,连忙往东查看,见只有几个扶杖老人,问话听不清,说话声音嘶哑,谅来喊不出那洪亮的一声。再来查究那些学生,一个也不见了。后来据这一带居民传说,当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喊口号的人想必借土遁而去。日本兵多迷信,以为有神佛相助,没有扩大事态。

上海已经沦陷,迁都是意料中事。碧初听了还是震惊,半晌说不出话来。

玮玮看见北面是日本兵,东面南面是高丽浪人,他向日本兵轻蔑地微笑,猛地把自行车一转,跳上车向西猛骑。在圆台旁的几个中小学生好像配合他,哗地四散逃开。东面忽然有人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声音在空中飘荡了许久。

“偏安江左也不可得,还得逃,还得躲!好在中国地大,有地方逃。”李涟说,“日本人打算速战速决,没有那么容易。”

玮玮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逃脱这种耻辱。近在咫尺的日本兵完全是执行任务的神气,脸上并没有特别狰狞凶恶的表情。“看见了?”他等着玮玮鞠躬,这时有几个在街上闲踅的高丽浪人围上来,等着皇军差遣。

“不知我们什么时候能走?弗之来信没有提。”

“学生!学生!”忽然一声大吼,吓得玮玮停住了车,又听见一阵叽里咕噜的大声责骂,半晌他才分辨出这是朝他来的。那日本兵下了圆台,几步便走到他面前。“你,你没有看见?”那兵指着圆台边贴着的一圈告示,斗大的字,写的是:“每天清晨中小学生过此岗必须向皇军一鞠躬。”

“总得到昆明后安定下来再说。”李涟沉吟一下说,“走时让内人和孟太太一起,好彼此照应。好不好?”

地安门门洞两侧,本有东西相对的两个巡警阁子,从前是一个巡警两边站,随时变换。后来为了便于管理交通,巡警站在中间门洞北边,地安门大街上。最近那里换了日本兵站岗,虎视眈眈地看着东西南北四条街。刘凤才吕贵堂都叮嘱玮玮,骑车小心些,不知日本人要找什么岔子。一天玮玮上学去,经过地安门时,见几个小学生正在街上鞠躬。他定睛细看,发现他们是向站岗的日本兵鞠躬。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过去问,又想到母亲和三姨妈的千叮万嘱,最好离日本兵远些,便骑车冲过去。

“那当然好。”碧初微笑。

经过和碧初商量,又好说歹说,玮玮还是去上学了。过了半个多月,又发生一件事。使得玮玮终于辍学。

“出门的通行证由日军办事处发,不让我们办。就在图书馆地窨子。上面住着伤兵,常往外拉死人。体育馆养马,能看见操场上遛马。带的人呢?怎么没见车?”

“妈妈,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玮玮扑到母亲身上。绛初拍拍他,心想要是让这样的儿子当亡国奴,我宁可死!

碧初说了情况,李涟说他派人去湖台镇找车,让吕贵堂随碧初去开通行证,“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伪军或伪保甲长。”李涟苦笑,告辞了。

“可别这样,要惹祸的!”绛初忙拾起书,说道,“好孩子,别计较这些了,日子长远得很,我们总要离开北平的。”绛初安慰着。

这时小狮子不知从何处钻出,跳到碧初脚下,仰头凄凉地大叫。它瘦多了,长毛结成疙瘩,脸变尖了,那厮杀面目已换了温顺的表情。

“你有什么办法!”玮玮把书摔在地上。

“什么吃食也没有。”碧初苦笑道,俯身摸摸它,“你怎么活过来的?等会儿跟我们进城,别再逃走了。”

“偏偏我不上这样的学。”玹子得意地说,她十分相信自己的好运道,“要是我呀,我自有办法。”

小狮子就前前后后跟着碧初,在脚底下绊来绊去,不时仰头叫几声。

“轮到你上学,该怎么着?”玮玮没好气地问。

碧初先检查了那纸包确实已烧净,只剩下一撮黑灰。又到书房检点些字纸交给贵堂烧,自己到了卧室。

“我说,你们怎么不吃饭?”玹子一阵风刮进来。她抢过那本书,一看就哈哈大笑:“这才是满纸荒唐言啊,也值得这么认真!”

这是方壶中最舒服的一间房,她在这里度过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十多年来弗之的学问事业年年精进,嵋和小娃都在这里出生,峨初到方壶,比现在的小娃还小。室中件件家具都是她精选心爱的,大都已运走。剩下镜台因形状不规则不好装车,现蒙着白布套子靠在墙边,像是已经死去。那椭圆的大镜子映照过三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各种憨态,也映照过自己青春的流逝。

玮玮挺直了腰,还是说:“能不能在家里学,就像嵋他们。”

“不知道还能不能再住在这里。”碧初想,有一种前途难卜的浓重的凄凉之感。差可安慰的是总算烧了那材料,也总算又看到方壶。既然来了,总得带点东西,把镜台运走吧,再挑几件一起运。可谁还有心情临镜梳妆呢!

玮玮忙读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信中有一段要他们姊弟好好读书,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做有用的人,又含蓄地说到要谨慎。玮玮感到父亲的关心慈爱越过万里关山支持着自己,保护着自己。他不会让我当小亡国奴,受愚弄、供驱使!他们大人们不会放过日本人的!

碧初收拾好,出门往图书馆去。穿过方壶后面的小树林,见倚云厅外拦着铁丝网,只好顺着铁丝网走。到大礼堂前才见入口,两个日本兵站着,碧初心又咚咚乱跳,她放慢脚步,一会儿镇定下来,顺利地到达图书馆。

“那怎么行!瞧,爸爸的信!”当时绛初能拿出这信,真感到无比幸运。

弗之原来在图书馆地窨子有间研究室,碧初曾带嵋和小娃来过。有时去楼上借文史方面的书,也往那间屋子去看看,现在不知什么人占着。她走进地窨子的边门,抬头见盘旋上升的楼梯,忽然想起前不久嵋和小娃在这里跑上跑下。他们从门前饮水处吸一口水,赶快跑上楼从上面吐下来,两人笑作一团。于是受到申斥,图书馆这样肃穆的地方怎容孩子胡闹!这时碧初惘然地抬头看,四周显得阴森森的。

玮玮打断她的话,一字一字地说:“我不想上学了!”

一个日本兵在甬道门口定睛望着他们。她猛省地不再张望,忙找到办事处,说明来意。那绷着脸的小军官立刻开了通行证,朝她一扔。还好没有落到地上。

羞辱、愤怒和无可奈何的各种情绪也在绛初心中汹涌着,她暗想:“真要培养小亡国奴!”亲生儿子和亡国奴这一概念有联系,使得她心痛。但她极力克制,向儿子爱抚地一笑:“谁信这些!每个家庭都会告诉孩子们真相——”

她们出来走过体育馆,远远见一伙兵拖住一个人,一面大声嚷叫,把那人绑在操场旁的柱子上,那原来是挂彩旗用的。十几个人转眼站好队,一个一个轮着大喊,跳上去打。那人发出撕裂人心的喊叫,使得周围的凄凉景色更添了几分恐怖。

“以后的书上也得写上我们邀请日本皇军驾临北平!”玮玮说,又翻到一页,“您看!连二十一条条约也说是中日友好的标志!”

“唉!”碧初脸变白了,回头看看吕贵堂,又低头用力放稳脚步。

绛初看着,头直发晕,只明白大意是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军经中国人民邀请,不辞辛苦远涉重洋而来协助成立满洲国,建设王道乐土。

“幸亏办好证才瞧见打人。”吕贵堂想。低声说,“三姑别怕,别怕。”体育馆边的路好像特别长,那打人和被打的呼叫撕裂着寒冷的清新的空气,许久许久刺痛碧初的耳鼓。

“您看历史书。”玮玮翻到一页递过来。

因为找不着车,碧初只好坐在拉家具的排子车上,用手拉着草绳上了几次才坐好。吕贵堂则找了一辆旧自行车骑着。

绛初藏着信,满面笑容地问:“发新书了?”玮玮不答。绛初拿起一本翻着,一面看着玮玮清秀的脸上堆满愠怒,遂问:“日本人又怎么了?”

天空灰暗零星地飘下细细的雪花和霰珠。拉车的父子二人很费力,吕贵堂不时从后面推一把。那孩子不过十三四岁,和玮玮差不多大。脚上一双破鞋不合适,走一段提一提。路上,车夫指了几处说,这儿接触过,死了不少人。车过双榆树时,“您瞧!”车夫指着破烂的巡警阁子,“这儿死了十来个人,有吃粮的也有过路的。”

十二点过了,刘凤才在院里说:“少爷回来了。”绛初便一叠连声叫开饭,一面拿着信到玮玮屋里。见玮玮呆坐在书桌前,桌上摆了一摞新书。

碧初眼前出现了广东挑红白相混的脑袋,耳边还响着日本兵的呼叫。她用力抓住镜台的一条腿,稳住不要摔下去。

老人处禀告过了,相熟的人家打电话通知了,峨和玹子从学校回来高兴过了,绛初就等着玮玮回。玮玮伤风,几天没有上学,今天刚去,绛初觉得他去了很久似的。

“不少人往西山那边跑了。我有累赘啊!”车夫低声叹息。

“爹爹很好,爹爹很好。”碧初不断地说,不时擦着眼睛。信不长,却翻来覆去看了多遍。绛初过来又交换着看。两位先生的信都很简单,不敢多写。子勤信中有一句“初到南昌,公司事忙。渐趋就绪,谅团聚之日不远矣”,暗示安排好就可接家眷。弗之信中没有这话。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又侠义地想:“得等着一起走,不然她一个人怎么办。”

“奔哪条路?”吕贵堂兴奋地问。

碧初好不容易拆开了信,赶快看了一遍,知道平安,又一字一字再读。信中说,学校准备再迁昆明,明春也许能安定下来。嵋和小娃依偎在碧初膝边,睁大眼睛看信纸背面。

“听说先上妙峰山,几十人凑到一起就能打一家伙。”

贵堂退下时记起,加了一句,说:“二姑父也来信了。”

弯着腰用力拉车的孩子回头看,眼睛在暮色中打闪似的一亮。吕贵堂不知妙峰山在哪儿,只觉得能和外边相通,就有希望。碧初想,卫葑、李宇明也许就在那里活动。今天烧掉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总算为抗战做了一点事,有些安慰。这几个出身、环境、思想方法完全不同的人,这时精神聚注的中心是一样的。在这阴沉的道路上,有一种亲密与和谐。

碧初接过,手颤颤地撕不开,进屋取剪子。

车过西直门,简单的盘查把妙峰山冲远了。他们都沉默下来。

吕贵堂跑到后面西小院,嚷嚷道:“来信了!来信了!”

霰珠随着暮色愈来愈浓密了。碧初用外衣蒙住头,不时挺一挺身子。两侧房屋愈见隐晦,北海后门早已关了,一条大街落入茫然之中。什刹海成为一片跳动的灰色,就要把香粟斜街的入口淹没了。

一天上午,那徘徊的阳光忽然亮了,照得满宅暖融融,喜洋洋的。吕贵堂和刘凤才高兴地从大门口跑进来,各举着一封信。刘凤才递给绛初,一面说:“老爷来信了。孟老爷也来信了。”

家,就在前面。

香粟斜街三号整天关着大门,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几层院子中每天都有不同的骚动,经历着苦辣酸涩。十月中旬,秋风瑟瑟,夹衣挡不住寒气,不少人都穿上薄棉衣了。若照往年,吕、澹台、孟各宅每到寒露就生火取暖了。今年煤源不畅,只在老太爷上房装了火炉,别的屋子都阴森森的。正院里夏天的棚还没有拆,把院子遮了大半。逐渐微弱的阳光更显微弱,只在高大的槐树上徘徊,不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