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玛尔戈王后 > 附录三 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三国宗教战争比较

附录三 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三国宗教战争比较

后果:大片土地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把德意志变成松散的邦联,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被打断,发展长期落后于西欧各国。

持续时间:30年,1618-1648,史称“三十年战争”

说明:德国是最早出现宗教改革的国家,故其新教的传播达到很高的程度,再与德意志众多的诸侯政治势力相结合,这就使其天主教、新教之间呈现出较为势均力敌之势,而不像西班牙那样——新教势力只局限于尼德兰等少数地区。这也使德国的宗教战争范围更广、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在当时,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就被人们直接称为“宗教战争”,宗教成为人们互相杀戮的理由。而周边大国趁机纷纷插手,从而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欧洲大战。

德国的宗教战争:

战前双方的形势已经是剑拔弩张,而引发的导火索还是宗教压迫。当时帝国皇帝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1618年5月,激愤的群众冲入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这成为了新、旧教之间矛盾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双方诸侯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战争大规模展开,“在整个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蹂躏。到处是焚烧、抢劫、鞭打、强奸和屠杀”。而国内的诸侯在不利时,把周边国家的势力纷纷引入。这就使一场内战演变成国际战争,双方的阵营为:以德意志皇帝、天主教诸侯、西班牙为一方,背后得到罗马教皇、波兰的支持;另一方为新教诸侯、丹麦、瑞典、法国,而英格兰、荷兰、俄国等也在背后暗中支持。

尼德兰从西班牙帝国独立后,很快就成为17世纪最发达的国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海外贸易上动摇了西班牙的优势地位。在长期的消耗战中,西班牙那些来自美洲的黄金被大量耗费,战争最终拖垮了还局限于封建生产方式的西班牙,之后它不断衰落,成为了欧洲的二流国家。偏狭的宗教政策最终导致了西班牙帝国的迅速衰落。

战争分为4个时期,只有第一个时期是由德意志唱主角,而后三个阶段被称为“丹麦时期”、“瑞典时期”、“法国—瑞典时期”,全是外国干涉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最后,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无力消灭对立一方,才在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全德被正式分裂为300多个邦国和1000余个独立的骑士领地,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合体,当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正在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时候,德意志则成为一个地理名词。这场战争没有胜者,它只是使德国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许多地方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经济倒退了两个世纪,德意志长期失去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机会,直到223年后才由普鲁士完成了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30年战争结束,“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

说明:当时的西班牙帝国远远不止限于今日的西班牙半岛,而是囊括欧洲众多领地、几乎占西欧一半面积的一个大国,是当时欧洲第一强国。其中,西班牙是帝国的政治核心,这里曾长期与阿拉伯穆斯林作战,有着七百年“收复失地运动”的历史,所以对天主教有着狂热的信仰;而帝国最富庶的一块土地则是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最早,西班牙国库收入的一半都来自尼德兰,而尼德兰人则是执拗的新教徒。双方在宗教上的互不调和,终于使国内的局势恶化。本来,尼德兰与西班牙王室之间的渊源甚深,鼎盛时期的国王卡洛斯一世就出生于尼德兰并在那里度过其少年时代,尼德兰人对西班牙王室曾有很高的认同感。但由于卡洛斯一世及其子菲力普二世狂热的天主教倾向而残酷迫害新教,国王在尼德兰各地颁布“血腥诏令”,设立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把成千上万的信仰坚定的新教徒送上火刑柱。这种宗教迫害政策终于导致全面的新教徒起义。即使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尼德兰贵族也并不想脱离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而只是要求有宗教信仰上的自由。但王室一味采取高压政策,凭借帝国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妄图彻底消灭源自宗教信仰的“尼德兰叛乱”。在军事上,尼德兰是一片平原,无险可守,新教徒起义者经常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处境,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等重镇相继失守。但由于尼德兰是在为信仰而战,战争得到了全社会民众的普遍支持,故西班牙军队的军事优势并不能真正解决尼德兰问题;同时,英格兰、德意志等地的新教邦国则在背后不断地给尼德兰以支持,这使得新教徒方面不断获得“后援”,战争得以长期持续下去:从1568年尼德兰人民起义,直到1648年《荷西和约》签订,持续了整整80年时间!这期间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由于西班牙王室的宗教迫害政策,其最终没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是以尼德兰这一帝国最富庶的地区独立出去而告终。过去,这场被冠以“荷兰独立战争”之名的长期战争经常只是作为近代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来看待,其实它一开始是起自宗教上的纷争。弱小的尼德兰之所以敢于与当时庞大的西班牙帝国对抗,捍卫自己宗教信仰的决心才是根本的原因。

法国的宗教战争:

后果:国家分裂。

持续时间:36年,1562-1598年,经历8次宗教内战。

持续时间:80年,1568——1648,史称“80年战争”、荷兰独立战争。

后果:以宗教宽容政策弥合了分歧,国家迅速转入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正途。解决得最好。

西班牙的宗教战争:

说明:法国的情况在一开始也非常类似,都是巨大的宗教分歧和仇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比德国的“掷出窗外事件”更加血腥,几十年的内战把国家折磨得极度虚弱,此外也有强大的外国势力插手:西班牙此时虽然本国内也有尼德兰低地的“叛乱”,但仗着西欧第一强国的国力,仍然派出干涉军配合天主教阵营的作战。然而,在亨利四世登上法国王位后,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法兰西遍地的烽火就烟消云散,实现了普遍的国内和平。这与亨利四世夫妻二人独特的身世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亲历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血腥后,亨利靠着玛尔戈的搭救才避免了杀身之祸,又小心翼翼地熬过了4年在宫廷中的监禁岁月。当多年后他终于成为法国的国王时,他意识到,没有占法国大多数人口的天主教徒的支持,无法在国内实现普遍的宗教和平,而作为一名法国国王,他必须成为天主教徒才能获得大多数臣民的认可。他的政治意识最终战胜了情感,主动做出了皈依天主教的决定,放弃了自己有生以来就一直秉持的新教信仰,这为他带来了法国大多数人的效忠;另一方面,他起家于新教徒行列,不可能真正去迫害新教徒,而是明智地奉行宗教宽容的政策,为两种信仰和平共存创造条件,1598年《南特敕令》颁布,允许新教徒在各自地域内自治。这在当时的欧洲实在是极为少有的、大胆的政策——同时代的英国,“血腥玛丽”女王还在成批地把新教徒烧死在火刑柱上;即使过了一百年,英国的詹姆士二世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还是不为新教的社会所接受,由于他坚决不肯改变宗教信仰,于是出现了“为了一堂弥撒,丢掉三顶王冠”这样的历史奇观。可以说,在宗教问题的处理上,亨利四世远远走在了他的时代前面,因他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以他独有的雄才大略,而开创了西欧最早的宗教宽容的局面,最终使得法国在17世纪崛起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在这个过程中,玛尔戈多次给予亨利四世以重要的支持,而玛尔戈本人也是宗教宽容政策的支持者。这对通过政治联姻形成的夫妻,虽然并不恩爱,但他们的政治胸怀、相互在政治上的配合,却对结束法国的宗教纷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法国的幸运,而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德意志,都缺乏这样在宗教问题上明智的领袖。

本书的故事围绕着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仇杀——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展开。在这一历史时期,宗教改革带来的教派纷争在西欧各国普遍发生,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矛盾与仇杀,社会长期动荡。欧洲刚刚进入世界近代史的门槛就陷入了宗教改革带来的流血与战争中。类似本书中描写的宗教仇杀不仅仅发生在法国,是当时西欧各国普遍的现象,多个主要大国都发生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其中,法国是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由于国王亨利四世(即原纳瓦尔国王亨利,玛尔戈王后的丈夫)本人就出身于新教徒,其特殊的身份与经历使他成为国王后采取了当时西欧很少见的宗教宽容政策,从而迅速地弥合了社会分裂,使法国走上了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正途。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西欧三大国——西班牙、德国、法国的情况,会对有关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对亨利四世、玛尔戈等人的活动有更深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