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旅路:我挚爱的风景 > 伊豆·汤之岛附近

伊豆·汤之岛附近

说着,她绕到前面开启拉门,招呼岐部落座。岐部本想回应几句,但女子拒绝聆听,逃离一般地晃动着她大块头的身子,小跑着去了后门。

女子突然惶恐起来,急急忙忙将还在吃奶的婴儿从乳头抽离开,她裸露的胸部也跟着头一起,胡乱地俯首鞠躬了几次。之后,她好似幡然醒悟般跨入屋内,对着婴儿嘀咕道,“宝宝乖乖在这里待一会儿哦,”便将婴儿仰面放平在屋子一角,推到里间去。紧接着,她说,“我去叫孩子他爸来,您在这里稍等片刻。实在抱歉,门口乱糟糟的……”

岐部外套也没脱,席地而坐。他觉得打量屋里的陈设太不礼貌,便尽力将视线移向门外。可没多久被丢在一旁的婴儿着火了似的哭闹起来,三四张榻榻米大小窄小昏暗的房间内,脱掉后随意丢弃的衣物,装着剩饭的容器,极其不卫生地杂乱无章地摆放着,这场景不可避免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视网膜。岐部一看表,已是两点。昨夜从大阪出发,换乘火车、电车、巴士还有其他拥挤不堪的交通工具,一路摇摇晃晃来到这里,疲劳感突然沉重地袭来。

“啊,您是伊之的……原来是这样啊。这样的话,这样的话……”

门口小路的对面是一面缓坡,四五块稻田铺陈开来,没隔多远好像碰到了断崖,土地一下子就陷落下去从视线中消失了。断崖下方是广阔的低地,从此处难以看见。对面远处是一座丘陵,面向这边的斜面被开垦成几段梯田。丘陵之上,旁边村落的住家或隐在竹林间,或被树木围绕,散布各处。下田街道就在丘陵的山腰部缓缓地画着蜿蜒的曲线。小山丘连绵起伏,好像要将整个村落都包围住一样。每座山丘都被杂树林覆盖,竹林随处可见,像是在大地上抹上了一层黄色颜料,也不知是不是因为高处有风,竹林翻腾起伏着。虽说这是山麓,但这里离山顶还有三里距离,天城山仿佛这幅盆栽般微缩景观的巨大背景,拖着长长的山脊线横亘东西。

之后岐部又介绍了一遍,自己是来自大阪的谁谁谁,这样对方才反应过来,说:

岐部累极了,眼睛看什么都像在看陶瓷器上的绘画一样,觉得一切虽然明亮但却清冷。这两三年来,岐部脑子里总是浮现出野田口老家的样貌,想着一定要去他墓前参拜一次,现在终于从大阪长途跋涉,在野田口老家门口坐下了,不知为何心中却好似突然被浸入了冰凉灰暗的显影液[1]中一样。

“我和野田口君曾经是同一个部队的,在战地我一直承蒙他照顾。这次想来给他扫个墓……”

岐部本以为这样对方便能明白,然而面对眼前这位身着洋装的陌生访客,女子惊诧的神情并未消解,一脸搞不清状况的样子。

岐部告知说自己明日再来扫墓。他一问墓地的位置,得到的回答是:只有村子南缘的这三家人的墓地,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和邻村墓地一起被安置在熊之山的山顶,野田口也长眠于那座山上。接着嫂子又告知岐部,既然今晚住在温泉那边,明天就不用绕到这附近来了,从温泉街那边就有直接登上熊之山的近道,虽然坡陡一些,但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

“我是光荣战死的野田口君的朋友,从大阪来。我叫岐部。”

“您瞧,那座山就是熊之山。从这里去墓地路途相当遥远,但伊之助葬礼时,一路上村子的人还有学校的孩子们都排着长龙跟着,虽说感觉对不住列队的人们,但确实葬礼因此显得很气派。那时岳母也还健在,她站在这里看着熊之山那边通向墓地道路上的人群,反复说着伊之这葬礼也算是够风光了,够风光了。”

岐部站在门口叫了一声,里面一片寂静。他还以为无人在家,正准备绕到后门去,这时门突然开了,一个将和服裤脚挽到膝盖,一身做农活装扮的四十来岁的女子邋邋遢遢地出现在门口,她怀里的婴儿还在吃着奶。岐部立马认出这就是野田口的嫂子。

与其说熊之山是位于邻村西面一座起伏的山峦,还不如说就是些不高的小丘陵而已。从此处眺望,也能看见对面林间若隐若现的小道。野田口的嫂子说着说着逐渐变得健谈起来,岐部听后想象着野田口的灵柩当年是如何被抬上山的。野田口回村安葬的日子应该是在他战死后第一年,也就是战争结束那年的秋天。岐部想,当时熊之山的杂树林应是多么美轮美奂啊,眼睑上又描绘出野田口母亲目送长长的丧葬队远去时的身影,可是,一想到这位母亲现已不在人世,岐部才恍然大悟,野田口的死亡所带来的悲凉早已在这片土地销声匿迹,如今完全化作了风景的一部分。

岐部想,这竟然就是自己三年来无数次想要造访的野田口的老家。吃惊之余他呆站在路边,望着午后淡淡的阳光随性地映照在两张采光隔扇上,那隔扇还是把护墙板直接割下草率安装而成的。

选自《早春的扫墓》[2]

这小屋像个长方形箱子,乍一看还以为是仓库或是柴火房。前院宽阔,纵深处的屋子却很小,整个透露着贫穷的味道,显得极不均衡。虽说是有个前院,其实充其量也就只有右手边那株老紫薇树萧索孤傲而立,勉强算作这家屋子的标志,除此之外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不如说是块空地,一穷二白地承受着日晒雨淋。两侧邻居的院子里都竖立着几棵大树,树木间屋顶大大方方地耸立着,总归是给人一种像样的住家之感。而且两家整体都比野田口家要高出一头,中间还都垒出了两尺多高的石墙充当分界线,这么一来野田口家便更加凹陷其间,显得磕碜无比了。

[1]洗相片时适用的化学药剂,具有强腐蚀性。

从路口处走过约半町之后,三间农家顺着坡道并排地呈现在岐部眼前。中间那家门前种着一棵高大的紫薇树,这便是岐部要找的野田口伊之助的老家了。来到这家门口,岐部心中顿觉难以踏入。他把包放在路边,原地伫立着。野田口生前性格文静、沉默寡言,即使这样,偶尔提及老家的点点滴滴之时,他总是面含喜悦。就因为这样,岐部脑子里已经自然而然地刻画出一幅他自以为的野田口伊豆老家的模样,然而现在眼前他所看到的这屋子,和他的想象还是相差甚远。

[2]小说。刊载于1950年9月号《人间》。

岐部从骏豆线终点修善寺站坐上巴士,沿着下田街道往里走了三里左右,在一个叫做市山的小山村下了车。接着按女乘务员所说,在水车小屋处右转,踩着斜坡上散乱着的小石子缓缓下行。此时已临近三月底,岐部曾听闻伊豆的气候要比大阪早一个月,现在樱花都该含苞待放了,可杵在天城山面前的这个小村落,春天反倒来得特别晚。寒风瑟瑟,岐部不得不竖起厚外套的衣襟以抵御风寒。细柱柳荫蔽着水面,透过柳树间缝隙可以窥见,小溪的水流依然泛黑,给人冰凉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