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的房屋经过一年的重建修缮,于1960年秋冬之际完工。在我们迁入此房前,周总理特意请父亲去吃饭并对他说:“行老对中国共产党有过许多帮助,这幢房屋是按照行老需要修的,算我们送给你的。”父亲笑答:“你们是无产阶级。我一生也是既无动产,也无不动产,要是收下这房子,我倒在解放之后反成有产阶级的房产主了!”大家哈哈一笑,周总理说:“那也好,房子永远归你行老和家眷居住,由我们管理。”
不久,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可能是高登榜同志)就登门看望父亲来了,并且说根据总理指示提出了东城西城几处房屋请父亲选择。此后母亲就忙着到处看房,最后选了灯市口史家胡同的房屋。母亲在东城住了十年,觉得周围环境熟悉了,因而还愿住在东城。灯市口又距当时主要商业中心王府井大街仅咫尺之遥,更使母亲高兴。她到北京后生活也比在上海单调多了,逛王府井变成了她的一种经常的消遣。
从此,我们离开了居住十年的东四八条那半个后院,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史家胡同24号(当时的门牌)。父亲在这里真正地有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他在这里住了十三年,一直到1973年5月赴香港,7月病逝香港。父亲去世之后,我和女儿洪晃赶去料理后事,随后同继母殷夫人、大哥章可以及从美国赶回来的妹妹章眉一起护送父亲骨灰回北京。在追悼会前周总理会见了殷夫人和眉妹,亲切地对她们说:“行老虽然去世了,但是北京的家仍是你们的家。我们说话是算数的,欢迎你们随时回来。”
这年,周总理到我们家看到父亲的住房情况后感慨地说:“行老,你解放十年还住在朋友家里,怎么从来不告诉我们为你找幢房子?!这怪我疏忽,没有想到,很对不起你啊!”父亲无所谓,他对周总理说只要有个地方写字、看书就可以了。总理说回去后立即告诉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替行老修一幢房屋。
在我断断续续写下这一段段父亲的往事,把他同毛主席、周总理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友谊穿在一条历史的长线上时,我更加懂得了正因为这长达半个世纪的相交相知,所以后来在那十年浩劫的非常岁月中,父亲仍能够这样肝胆相照,不顾个人安危向毛主席陈言自己的意见,而主席和总理在那混乱的日子里仍设法保护了父亲,并帮助他把那部显然应属“四旧”范畴的《柳文指要》奇迹般地在1971年出版了。
父亲一生帮助过许多人,但解放后他却从未因自己的需要向党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他的需要倒是毛主席、周总理主动为他考虑到的。例如他的住房就是总理亲自解决的。1959年,不记得哪个月了,周总理到家中看望父亲。那时,我们家在朱启钤老先生家的半个后院中已经住了整整十个年头了。居室十分狭窄,客室兼书房中到处都是父亲的书籍。我们同朱老先生家合用一个厨房,做好菜端进后院有好远一段路。比起解放前父亲的居住条件,一切都差多了,也很不便。但父亲一住十年从无一句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