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暗含了一点“钩沉”的意味。所谓“钩沉”,钩应夏,沉应冬,钩沉是夏冬,也是春秋;除了索引或重新挖掘散失的篇章、经典,“钩沉”的本意其实就是春秋,就是时代。我们阅读“小钩沉”,就是在重新回味经典的同时,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另一个时代其实也是与我们自身的一场邂逅和对话。
经前十余年出版业大浪淘沙,一度流行至泛滥的大开本、大部头图书逐渐令人生厌,那些装帧精美、视角新颖的小开本图书,有如一缕清风,又重新回归读书人尤其是更讲究视觉体验的年轻人的阅读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编选这套“小钩沉”多少有些与潮流合拍的意味。
本套丛书所选书目包括鲁迅、戴望舒、郁达夫等民国大家的翻译作品以及林徽因选编的民国小说集。在由现代出版业因经济效益而建构的浩如烟海、泥沙俱下的出版景观中,这样一个编辑视角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有趣,至少在我们有限的出版视野中是不多见的。
微小之物不会因其外观或形态的微小而缩减意义,相反,微小之物往往内含乾坤,其间所隐含的与宏大事物同构的真理与智慧,反而因其微小而更耐人寻味。
类似鲁迅、郁达夫、戴望舒这样的大家,他们的原创文字,市面上已有无数版本,但由他们翻译或编辑的文本却少之又少,构成他们文字生涯重要组成部分的这部分工作为何会被后人逐渐忽视以至遗忘?他们又是以怎样的眼光翻译或编选他人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翻译或编辑的文字又有着怎样的标准和诉求?
小,物之微也。
“我非所爱读的东西不译,且译文文字必使像是我自己作的一样。”郁达夫这样谈及自己的翻译,我们在重新编辑整理这套丛书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字大家在翻译和编辑他人作品时,所遵从的是同自己的创作一样严谨、苛刻的文字标准,而经他们之手流出的文字景观,也同他们自己创作的文字一样,值得后世之人反复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