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云梦》是朝鲜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小说作品之一,关于小说成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最初以汉文本行世,后译成谚文本;一种是最初为谚文本,后翻译为汉文本,韩国学者多持此观点,并认为是金万重的堂孙金春泽(1670-1717)将其译为汉文本。两百多年来,此书以汉文本、谚文本两种广泛传播。从现存汉文版本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繁本系统,主要有两个版本。六卷十六回抄本,因首回回目为《老尊师南岳讲妙法 小沙弥石桥逢仙女》,韩国学者丁奎福教授称其为“老尊本”;三卷十五回抄本,表题《玄化录》,天地人三册,扉页有图像一幅,书法精美。二是简本系统,主要有三册六卷刻本,第三册第六卷卷末题“崇祯后三度癸亥”,即嘉庆八年(1803)刊刻,简称“癸亥本”。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有《九云梦》三册六卷本,与韩国癸亥本为同一版本。
《九云梦》之命名源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乌有先生对楚王称楚有七泽,其中最小的一个名“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后人以云梦指称广阔浩渺的大泽。宋人喜欢化用“云梦”典故,苏轼诗云:“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同正甫表兄游白水山》)。朝鲜文人也喜用此典,高丽著名诗人林椿诗云:“临轩一望大千界。不啻胸中九云梦。”(《游绀岳正觉僧舍书其壁》)“胸中九云梦”,指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小说以“九云梦”命名,并非叙写九个梦,而是叙述主人公杨少游不仅有曹子建之才,而且有管仲、诸葛孔明之谋略,胸含云梦之志。小说以中国唐代为历史背景,叙述西域天竺国高僧六观大师的弟子性真与衡山卫真君娘娘的八位仙女邂逅,彼此产生情愫,萌动凡念,于是被谪下界投胎,经历人生磨练。性真投胎于淮南道秀州杨处士家为子,名少游,字千里。八位仙女托生为秦彩凤、桂蟾月、狄惊鸿、郑琼贝、贾春云、兰阳公主、沈袅烟、白绫波,个个才貌超群,聪明颖慧,且各有所长。小说以杨少游的游学、科考、仕宦生活为中心,叙述他与八位奇女子相逢、相爱的经历,突出了杨少游出使属国、征伐吐蕃的丰功伟绩,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上得君心,下协人望,最终位极人臣,一夫八妻,家庭和睦幸福。杨少游享尊安贵,正当家族鼎盛之际,忽感于世事无常,参禅悟道,与妻九人顿悟本性,皈依佛门。故事婉转曲折,颇有情致。
本次校点,我们将《朝鲜汉文小说集成》中陈庆浩先生校勘的老尊本《九云梦》析出简体排印,由于时间紧迫,陈先生远在法国,无法对原稿一一校对,由孙逊先生和《朝鲜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代为处理校对出版事宜,具体校对工作由赵维国、池洁两位老师担任,前言由赵维国撰写。
《九云梦》是朝鲜17世纪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标志着朝鲜汉文小说创作的成熟,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者金万重(1637—1692),字重叔,号西浦,祖籍全罗道光州,是朝鲜显宗、肃宗时期的名臣。朝鲜显宗六年(1665),进士及第,官拜正言,次年转为修撰。显宗九年,朝廷设经书校正厅于成均馆,以金万重为校正官。显宗十三年(1672),右迁为吏曹正郎。肃宗十二年(1686),官拜大提学。肃宗十三年(1687),肃宗因仁显王后无子,将庶人张氏收入后宫。据《肃宗实录》:“时贵人张氏,宠冠后宫。而东平君杭缔结张氏,出入非时,恩幸无比,与张氏谄事赵大妃,私窦大开,外言皆入。赵师锡卽大妃之再从弟,而杭与张母,又与师锡连。”(《肃宗实录》卷十八,肃宗十三年年九月丙戌)贵人张氏貌美,与肃宗叔辈东平侯李杭私通,声名狼藉,却得到朝廷南人党赵师锡的支持。赵师锡是肃宗母亲赵大妃的从弟,官拜吏曹判书。张氏、东平侯在肃宗面前花言巧语,再加上赵大妃的支持,蛊惑肃宗王废闵后。肃宗十三年五月,赵师锡升任右议政,为时人所讥刺。金万重为官耿介,在为肃宗侍讲时,以朝野议论告知肃宗,并极谏肃宗。肃宗大怒,罢黜金万重,流放南海,废黜闵后,立张氏为东宫正妃。肃宗十八年(1692),金万重病逝于贬所,年五十六。金万重素有文名,与朝鲜名儒宋时烈、李敏叙等交好。金万重著述颇丰,有《西浦集》、《西浦漫录》、《九云梦》、《谢氏南征记》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