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本着治病救人,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但立马接受了张飞燕求和的请求,而且马上对这位识时务的“革命者”进行了奖励:封他为平难中郎将,给予他的主要权限有两个:
2、以退为进。
1、管辖河北山区的行政及汉安事务。
1、以和为贵。
2、每年可向朝廷推荐孝廉。
就在朝廷正为“黑山贼”苦恼时,张飞燕却主动找上门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求和。说的再直白天点叫投降。张飞燕为什么要率“黑山贼”投降呢?原因有二:
当然,尽管如此,朝廷还是随时“注意”着张飞燕的一举一动,后来,张飞燕在“投降”站稳脚根后,开始有步骤有预谋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扩展势力,扩展地盘,扩展梦想,部署向京师进逼的战略计划时。
张燕接管了张牛角的队伍之后,山区分散的叛匪纷纷归附到他的麾下,部队逐渐扩大到了接近一百万人马,号称“黑山贼”。黄河以北的各郡县,此时都受到黑山贼的侵扰,朝廷却无力派兵围剿。
汉灵帝派出了早已磨刀霍霍,恭候多时的朱儁,任命他为河内太守,最终,朱儁再次不负朝廷厚望,再一次干净利落地彻底消灭了张飞燕及其部众。此后,朱儁曾任光禄大夫、屯骑、城门校尉、河南尹,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而,这种态势并没有保持多久,因为很快汉灵帝英年早逝后,他便体会到了从天上到地狱的感觉,这是后话。
张牛角和褚飞燕联合进攻瘿陶(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张牛角被流箭射中,临死之前,他命令部下拥护褚飞燕为统帅,同时让褚飞燕改姓张。褚飞燕原名为褚燕,因他身轻如燕,又骁勇善战,所以军中称他为“飞燕”。
(3)夙夜在公,心不忘忠
随后黄巾革命的“后继者”主要有河北博陵人张牛角、河北常山人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根氐、张白骑、刘石、左觜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大小头目举不胜举,他们的奇怪姓名,有的至今无法破译。大致上于根氐、左觜丈八为多须者,雷公、大目为声大、眼大者,白骑、飞燕为骑白马与身轻如燕者,平汉、白雀为宗教名称者。他们的根据地是以黑山为中心的河北上党、赵郡、中山、常山、河内等地的山谷地带,各部少则六七千人,多则二三万人。
话说皇甫嵩在平定黄巾革命后,被当灵帝以左车骑将军的名号兼任冀州牧,爵位由原来的都乡侯升为槐里侯,享受八千户的租税。而在冀州牧任上,皇甫嵩考虑到朝廷与黄巾军的激烈战斗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耗,奏请免除冀州百姓一年的田租,得到皇帝批准。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传唱这样的歌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为官一任,能得到这样的美名,也算此生莫大的荣耀了。
最先呼应的是益州巴郡的五斗米道,他们在伟大领袖张修的策动下,攻占了郡城。五斗米道是太平道的一支。益州四面险要,但太平道却传播甚快。张角发动中原黄巾之际,益州有不少号称黄巾者与之响应。张修和张角一样,也用治病的方法传播太平道。草根出身的他自称“五斗米师”,因为他让病家出五斗米入教,并在一间静室之中思过忏悔,然后将罪过写成三份,一份埋于山上,一份埋于地下,又一份沉于水中,称为“三官手书”。教团之中,设“祭酒”、“鬼吏”,前者传习道经,后者为人治病。他们的道经不是《太平经》,而是《老子》,祭酒们按照宗教的思想重新解释这部哲学著作,使之成为宗教圣经。经过几代祭酒的解释,后来形成一部称为《老子想尔注》的道经。黄巾革命失败不久,张修的革命也被益州地方官吏及豪强们平定,张修本人也落得“出师末捷身先死”的下场。可他人虽然死了,但精神却长存,特别是他的五斗米道却变本加厉地传播着,形成了一种宗教信仰。
在冀州仅仅呆了四个月,皇甫嵩又被派往关中镇压以边章、韩遂为首领的叛军。这支叛军来自金城郡(今甘肃、青海交界),其中夹杂着不少羌人,战斗力较强。他们一路东进,日益迫近三辅地区。所谓三辅,是指西汉设立的拱卫都城长安的三个行政区,分别叫做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东汉沿用了这些行政设置。由于三辅是西汉皇帝陵墓所在地,而东汉开国之君刘秀又认为自己打败王莽是复兴了汉家天下,因此,一直很注意对西汉帝陵的维护。金城叛军逼近三辅,意味着皇家祖坟受到威胁。万一祖坟被掘,那对皇帝来说,将会是奇耻大辱。为守住三辅,维持朝廷的面子,皇帝便又想到了皇甫嵩。不过,关中战事进行得很不顺利,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战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自黄巾革命之后,各地革命之声不断。
前线困局持续的同时,皇甫嵩还面临着宫廷宦官赵忠、张让的陷害。
压迫——反抗——压迫——反抗——压迫——反抗……任何末代皇朝都离不开这样的循环。东汉衰败如斯,汉灵帝昏败如麻,广大百姓被压迫的走投无咱了,因此才会爆发大规模的黄巾军革命进行反抗,尽管因为革命队伍太不“专业”,结果革命失败,但在镇压革命队伍后,汉灵帝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而是选择了将“昏庸”进行到底,继续重用宦官,继续打击忠臣,继续鱼肉百姓,继续聚敛横财,继续收刮民膏,继续……汉灵帝上演的是继续压迫百姓,而百姓为了生存只能选择继续革命。
原来起初征讨张氏兄弟时,皇甫嵩行军经过邺城,看到赵忠的私家宅院规模宏大,超越了礼制规定,便上奏朝廷,予以没收。而张让曾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遭到拒绝。因此,两人对皇甫嵩恨之入骨。皇甫嵩在冀州时,由于是刚刚立下大功,并且很得民心,赵忠、张让一时还抓不到他的小辫子。待到他进入关中平叛,连续数月不能报捷,赵、张二人迅速意识到泄愤的机会来了,向汉灵帝抱怨说:“皇甫嵩显然不能胜任,已经几个月了,浪费了朝廷这么大财力,丝毫没有进展。这样的无能之辈,应当撤职查办!”
(2)前赴后继
汉灵帝听信了宦官的谗言,于185年7月命令皇甫嵩还朝,宣布三项决定:
然而,汉灵帝偶尔“昙花一现”的“醒悟”,显然弥补不了“长年累月”的“昏睡”。他把自己的“亲生父母”遗忘于脑后,而把张让、赵忠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来贡奉,百般信赖,百般呵护,百般顺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长此一往,这使得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因此,尽管朝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黄巾军的革命,但这个地道并没有因此就太平,那些小股的革命不断,虽然不能气侯,但已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终究会破土而出,推翻和压垮这个腐朽不堪的政权。
1、还免掉他的左车骑将军名号。
眼看朝廷连给他保全“清官”美誉的机会都不给,司马直怒了,他挥豪泼墨,写了一封上书:极其详细地陈述了当时的政策过失,然后做了一件事:服毒自杀。结果他的奏章呈上后,汉灵帝受到震动,说了这样一句忏悔的话:原来这才是忠臣啊。然后做了这样一件事:停止征收修宫钱。
2、降爵为都乡侯。
路见不平一声吼,眼看宦官集团嚣张到这种地步,百姓靡穷到这种地步,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县)太守司马直不干了,他挺身而出,说了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后做了一件事:称病辞职。结果他的辞呈递交上去后,朝廷直接给了他两个字:不准。
3、所享受的租税也由原来的八千户减为两千户。
而在这种“权钱”交易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受伤”的却是百姓。是啊,各地刺史、太守被宦官集团剥削的“赤裸裸”“光秃秃”“身空空”,为了不“位摇摇”、“官丢丢”、“死翘翘”,只好把这一切强加到百姓身上:增加赋税,贪污受贿。结果搞得天下百姓更加“穷当当”“泪沱沱”“怨声声”。
短短的九个月时间里,皇甫嵩由剿灭黄巾的首功之臣被贬为无能的将领。皇甫嵩遭遇人生的大起大落。
眼看这样“亏大了”,州郡只好重新购买,而宦官集团采取的策略还是如法炮制,仍然严格把关,仍然百般挑剔,仍然对“不合格”的建材进行进行“合理化”地“建议”贱卖。结果导致木材堆积腐烂变质。
就在此时,曾做过信都县令的阎忠认为,经过黄巾军的折腾,刘家天下的实力已大不如前,况且朝廷内宦官当权,朝政混乱日甚一日,这正是改朝换代的绝好机会,而能够完成这桩大事的人选,非皇甫嵩莫属。于是乎,他马上主动来求见正处于落拓中的“老朋友”皇甫嵩。
宦官集团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为了牟取暴利,在验收时进行严格把关,百般挑剔,并且对“不合格”的建材进行“合理化”地“建议”:贱卖。结果价格压低到原价的十分之一。
“恭喜将军,贺喜将军。”一见面阎忠便道贺。
他下诏让各州、郡向朝廷进献木材及纹理美观的石料,分批送到洛阳。
“喜从何来?”皇甫嵩二丈摸不着头脑。
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加税风波”还未平,汉灵帝又制造新的风波来:赌石风波。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回头者,机也。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机而发。”阎忠道。
第三件事: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皇甫嵩听了,摇摇头,直言不讳地表示听不懂。
2、陆康活罪不免——贬为布衣。
“将军的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啊!否则,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啊。”
1、陆康死罪可免——放出监狱。
“此话怎讲?”
事实证明,汉灵帝对“父母”还真孝顺,他再次听从了“父母”的话,决定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把“叛逆、不孝”的陆康送到监狱去反思。好在宦官集团中的侍御史(监察官员)刘岱实在看不下去了,“良心发现”地上书为他辩解,于是乎,汉灵帝选择了“折中”的办法,对陆康进行了判决。
“将军扫灭黄巾,功高震主,在冀州又深得百姓爱戴,皇帝怕是容不下您啊!即便皇帝不怀疑您,他身边的那群宦官哪个不嫉妒您,他们天天说您的坏话,现在已经夺印削户,这样下去能保全身家性命吗?”
结论:陆康这是大不敬,大不道,大不义。
“我为朝廷出生入死,对皇上忠心耿耿,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3、陆康这是公然亵渎皇上。
“此言差矣!”阎忠随及说了一个关键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解析如下:将军千万不要忘记韩信的前车之鉴,当年刘、项纷争之时,他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胜,有人劝他顺势自立,三分天下至少可得其一,但他优柔寡断,没有抓住机会。结果呢?天下统一于刘姓后,因为处处受到压制,他又后悔跟着刘氏走了。可悔之晚矣,吕后一个妇人就能置他于死地。历史的教训不可不细细思量。随后,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皇甫嵩处境之险恶,提出了改朝换代之策略。并且建议皇甫嵩凭借自己在军民中建立的声望,以冀州为根据地,传檄天下,托名诛除宦官,进兵洛阳,夺取朝廷控制权。然后就可以假借天命,逼迫皇帝禅位给皇甫氏。
2、陆康这是公然藐视皇上。
“不可,不可,万万不可。”皇甫嵩头摇的象拔浪鼓,随及回了一个关键词:夙夜在公,心不忘忠。解析如下:非常之事须待非常之势,建立新朝代,岂是平庸之人办得到的?我这几年能博得些微声名,不过是因为作战对象乃黄巾乌合之众而已,并不是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冀州百姓虽然对我印象不错,但我在此地时日不长,想让他们为我卖命,恐怕是不可能的。再说普天之下皆知当今皇帝姓刘,我若起事,在名份上就是叛逆,上天也不会保佑我的。能安天下,就不当乱天下。我只求保持好的名声,死且不朽。
1、陆康这是公然对皇上进行人身攻击。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阎忠沉默了好一会儿,长揖而别,从此不知所踪。
对此,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马上进行了反驳:
随后一个叫王国的人自称“合众将军”在凉州发动“革命”,围攻战略要地陈仓。汉灵帝重新起用皇甫嵩,任命他为左将军,领兵两万人,前去解陈仓之围。当时,董卓为前将军,麾下也有两万人,不过,朝廷要求董卓须接受皇甫嵩节制。董卓求胜心切,认为行动迟缓的话,王国必攻破陈仓城,因此建议从速赶赴陈仓。而皇甫嵩说:“不必着急,陈仓城虽小,但守备固若金汤。王国不自量力,妄图攻取此城,必将深陷于消耗战。等他们耗不起的时候,自然就会退兵。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大获全胜。救它作甚!”战局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王国从冬至春,围陈仓八十多天,也没能攻破。久攻不下,部众锐气尽失,王国自知胜利无望,命令退兵。这时,皇甫嵩与董卓再次发生意见分歧。皇甫嵩主张追击王国,董卓说:“这不行。兵法上常讲,穷寇莫追。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将军追击敌兵,反倒会刺激他们死战,这对我方很不利。”皇甫嵩说:“你说得不对。王国围城之初,他的士兵群情激昂。我不出兵,那是避其锋芒。如今敌人退却,他们并非为了逃命,而是因为锐气耗尽、心理疲惫,根本无心作战。此时出击,定有收获。”事实证明,这一次又是皇甫嵩的见识拔得头筹。皇甫嵩穷追不舍,屡战屡胜,前后斩敌万余人,叛军首领王国也在逃跑过程中死于乱兵之中。
结论:皇上怎么能不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呢?
皇甫嵩胜利了,但却遭到了董卓的“忌恨”。后来汉灵帝死后,发生了“董卓之乱”,皇甫嵩成了他手上的“鱼楠”。壮志难酬忠义留名骄横之人难以长久。再后来董卓在长安被吕布所杀,皇甫嵩重获朝廷赏识,先后任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然而傀儡皇帝汉献帝的三公九卿也就光环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军阀割据之势已成,天子无兵,皇甫嵩在汉献帝身边做官,军事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忠于朝廷,却不能再为朝廷扫除叛逆,对于一个一心为国的将军来说,最痛苦的事情大概莫过于此。因此,当董卓部将李傕、郭氾作乱长安时,皇甫嵩眼看着汉家天下兵连祸结,重归一统再无可能,在忧愤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终于走完了自己这一生。此时东汉将才中的“三剑客”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朱儁也在这期间“愤懑发病而死”。
3、怎么能去效仿亡国君主的作法呢?
忠臣良将的结局如此悲剧,悲哉、叹哉、壮哉。
2、怎么能将圣人的告诫弃之脑后呢?
(4)台前幕后
1、怎么能强行搜刮民众的财物去铸造无用的铜人呢?
汉灵帝一生作恶多端,荒淫无道,卖官鬻爵,醉生梦死、花天酒地……面对外族的入侵,他可以做到面不改色;面对黄巾革命,他可以做到面如土色;面对韩遂之流的反叛,他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面对宦官与党人之争,他可以做到面目可憎;面对后宫的温柔乡里,他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在东汉王朝处于暴风骤雨这中,处于风雨飘摇,处于摇摇欲坠时。汉灵帝依然是那个汉灵帝,他依然过着他潇洒快乐的帝王生活……
面对这个天灾人祸不断的乱世,减锐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汉灵帝居然“逆天”而行,这显然是往“一本道”的不归路高歌高行。对此,乐安郡(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太守陆康立即进行了劝阻,提出了三个反问:
然而,青山掩不住,毕竟东流去。汉灵帝再潇洒也只是最后潇洒了,再荒淫也是最后的荒淫了,再昏庸也是最后的昏庸了,因为,他马上要延续东汉末年皇帝的老传统——英年早逝。
对全国的耕地加收田税,每亩增收十钱。并美其名曰:修建宫殿,铸造铜人,震慑妖魔,造福百姓。
当然,汉灵帝在“死去原知万事空”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这件事关系到东汉江山的“后继人”的问题——立太子。
面对接二连三的火灾,汉灵帝上演的依然是“火与冰”的较练。在他的“父母”张让和赵忠等人的“劝说”和“建议”下,他再次发挥贪焚的本质,开始大肆敛财,极力打造在黄巾革命中倾家荡产的个人“小金库”,具体表现有二:
汉灵帝一生荒淫无度,嫔妃众多,所生皇子也有十几个,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刘辩和刘协。
对于汉灵帝的昏庸,老天似乎也愤怒了,它尽到它应有的职责——进行了及时的警告: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二月初十,洛阳南宫的云台阁发生了无名火灾,烧死数十人,烧毁房屋楼阁无数。紧接着,皇宫的乐城门又发生特大火灾,烧死数百人,烧毁房屋楼阁无数。
前面已经说过,汉灵帝在立何皇后为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后,何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灯,毒杀了汉灵帝的最爱王美人。虽然最终何皇后在宦官集团的帮助下,汉灵帝对何皇后网开了一面,但汉灵帝从此却“哀莫大于心死”,把何皇后打入了“冷宫”——对这位母夜叉采取的是“三不政策”:不闻不问不看。非但如此,在爱屋及乌下,汉灵帝对何皇后生的儿子刘辩采取的也是“三不政策”:不封不用不立。
第二件事:苦海有涯,回头无岸。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灵帝在立太子时,想也没有想,便把首选目标定在了王美人所生的刘协身上。
后来王允隐姓埋名,隐匿他乡,做了个隐者神龟。王允原本是忠于朝廷忠于党的人正义人士,因为揭露了张让等“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等宦官集团,反而遭到打击报复,身陷囹圄,在水火不相融之际,汉灵帝对待宦官集团的包容、宽容、能容,他的眼里能容宦官集团,却容不下天下黎明百姓。
在嫡长制的世袭制度下,刘辩是长子,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而现在要废嫡立庶,却并不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这人时候何皇后尽管失庞,但她的身份却还是摆在那里的——后宫之主。尽管何皇后失意,但她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她的两位哥哥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掌权于外。
2、王允活罪不免——流放偏远。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灵帝不敢乱来,立刘辩,心不甘;立刘协,心不敢;就在他左右为难,费思量时,整天沉溺于酒色他来了个“突然”病重,知道大限将至的他在临死前,上演了“临终托孤”。托孤对象自然是他最心爱的女人的最宝贝儿子刘协。托付人是蹇硕。
1、王允死罪可免——放出监狱。
原来,汉灵帝末期,已感觉到世运不济,东汉政权岌岌可危,于是他亲手组建了一个以“西园八校尉”为核心的卫戍部队,任命“壮健而有武略”的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帅这支部队。蹇硕借灵帝的威力发号施令,连何进也要受其命令,可见其权势之大,四个可以形容:虎假狐威。
内兄来求情,这边的手足情义面子总是要给的。可是“父亲”张让那边的孝顺也不能少的,于是乎,汉灵帝选择了“折中”的办法,对王允进行了判决。
此时,汉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咐给自己的心腹蹇硕,让他拥立刘协为皇,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许真到这一刻,汉灵帝才会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皇宫,身不由已。
当杨赐声情并茂地述说王允的正直和忠诚后,何进感动了,感动的一蹋糊涂,感动的马上向汉灵帝进行了“上书”。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二十四日,汉灵帝在“想立不能立,才最遗憾。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的感叹声中走完他的短暂而可耻的一生,他在嘉德殿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亿万卖官的脏款,结果很快被他庞幸的宦官集团吞没。
对话到此嘎然而止,杨赐流着泪目送王允慷然登上囚车而去后,冒着大无畏的精神,再去打朝中的大将军何进进行求救。
汉灵帝死时,只有“托孤人”蹇硕在场,他不想做“收尸人”,而是想做“人上人”。
“与其不明不白地窝囊自残死,不如清清白白地坚持到底。
为了完成汉灵帝的“托孤”,更为了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位极人臣。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诛杀兵权在握何进后再立刘协。
“与其入狱受尽欺凌折磨而死,不如痛痛快快地一醉解百愁。”
对此,蹇硕马上精心设下了一个局,在汉灵帝停放灵柩的殿中,蹇硕秘派刀斧手埋伏四周,“恭迎”何进入殿拜奠时,乘机动手将其杀死。
“二进宫又如何?身人臣,得罪了君王,理应由司法机关定罪。饮一杯毒酒,毁万世英名,不值得。”
结果因为保密工作不到位,何进还在前来拜奠的途中便听到了消息,于是马上来了个两步走:
“你这是一个月之内的二进宫了,此次恐怕凶多吉少了。饮一杯毒酒,留万世英名,值得。”
一是立正,少稍,向后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自己的“快乐大本营”,确保自己的人生安全万无一失。
“你这是想害我。”
二是吹哨集合,部署军队,向何皇后汇报。何太后位居正宫,占有优势,于是与何进一起拥兵入宫,升朝议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宣布14岁的皇长子刘辩为皇帝,史称汉少帝。何皇后以太后身份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负责军国事务。
“我这是在帮你。”
骞硕的计谋失败后,并不心甘的他找宦官赵忠和宋典等商量先下手为强,商议一起捕杀何进。这几位都是见风使舵之人,此时觉得跟着骞硕干,是提着脑袋在冒险,于是乎,赵忠和郭胜等人上演了“大义灭亲”的真实版,出卖了蹇硕。结果何进这一次没有再手下留情,立马派兵捕杀了骞硕,接掌了西园禁军。
“无它,不想喝,也不能喝。”王允喃喃地道。
何进以皇帝舅舅资格辅政,不久又拉拢了“累世宠贵,海内所归”的袁绍、袁术,权力日益膨胀。骠骑将军董重看着何进横行朝廷,心中十分不平。董太后也忿恨不已。于是发誓除掉何氏外戚。何太后却先下手,与何进设毒计,除掉了董氏。
“无它,毒酒一杯。”杨赐淡淡地道。
蹇硕、董氏虽除,但宦官的势力并未彻底铲除。袁绍看到这一点,便向何进献计尽除宦官。但何太后却没有同意。袁绍几次进言,何进都未置可否。袁绍于是私自行事,诈托何进之命,致书州郡,命其抓捕中官亲属,归案定罪。何进按照袁绍的建议,召集天下豪杰带兵入京,何太后被迫解散中常侍、小黄门,只把几个与何进关系好的宦官留在宫中。何进、袁绍的行动引起了张让的恐慌,他们得悉何氏正在密谋诛杀宦官之事,于是发动宫廷政变,以“加速度”杀死了何进。
“你这是什么礼物?”王允愤怒地问道。
何进部将吴臣、张章获悉何进被杀,急忙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虎贲中郎将袁术也率兵攻打宫殿,放火烧了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逼迫宫中交人。
“你这是为何?”杨赐不解地问道。
张让和段珪等人见状,保好挟持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往宫外逃。结果在逃命的过程中,张让和段珪等人只顾自己的安危,结果跑丢了“人质”何太后、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但尽管张让和段珪等人上演了夜走小平津,逃到了黄河岸边。但这一条黄河却成了他们的葬身之。面对逼进的追兵,自知难免一死的他们,最后只好投入滚滚东去的黄河之中。
王允入狱时,朝中正义之臣的代表人物临晋侯杨赐及时“伸出了援手”,送了件礼物给王允。随之王允接到礼物后,一把摔的稀巴烂。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而这时,听说朝廷有变的董卓带领大军在赶往洛阳的途中,听说少帝失散,便率公卿到北芒阪找到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
然而,如果你认为王允从此又开始“发迹”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并没有对他松手。开始发动新一轮的攻击,一阵狂轰乱炸之后,不到半个月,宦官集团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重新?捕入狱。
这个时候的刘辩虽贵为天子,但已被吓得“语不可了”;而刘协虽比刘辩小五岁,但却能把他们的遭遇详叙原委,无所遗漏。再加上刘协为董太后抚养长大,于是心中便产生了废掉刘辩,更立刘协的想法。
这个时候,汉灵帝大赦天下,无疑给了王允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很快官复原职。
九月初一日,董卓率领公卿到崇德殿,强迫何太后诏策废除少帝,贬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汉灵帝饶过了张让。可张让并没有从此改过自新,而是变本加厉,他马上选择了报复王允,拿出的还是贯用伎俩:诬陷。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打入死牢。
这一幕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十六日发生的事,离汉灵帝死只有一百四十天。公元190年,东汉王朝又生了“董卓之乱”,中央大权逐步落到了董卓等权臣手上,从而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于是乎,袁绍、曹操、孙坚、刘备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们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梦之旅”……
张让眼看多说无益,本着言多必失的古训,他选择了沉默不语,而是选择了叩头谢罪,直磕的头破血流,老泪纵横。结果,“心太软”的汉灵帝见此,心生怜悯之心,竟然就此饶过“父亲”的罪刑,不再追究。
江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没袭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在位31年的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大魏”,东汉彻底灭亡。而苛活于乱世的汉献帝刘协后来卒于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终年53岁,谥“献帝”。
王允赶紧将这一重大“机密”上报给朝廷。汉灵帝知道后怒发冲冠,马上叫张让进宫来给他一个“说法”。
这正是:
就在汉灵帝改年号的时候,豫州刺史王允打败了豫州的黄巾军后,在审理俘虏时,他发现了中常侍张让派自己的宾客与黄巾勾结的书信。
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子收到了王允送来的这封信,把张让、这个被自己称为父亲的大太监叫来,大光其火。张让叩头认罪,又巧言令色地为自己开脱了一番,天子的脸色缓解,叫他一边去罢。
浪花淘尽英雄
豫州刺史王允,字子师,太原人。十八岁时即得到郭泰的赏识,说:“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十九岁为郡中小吏时,就敢收杀回乡搜刮民脂的小黄门赵津。张角之乱,朝廷拜其为豫州刺史,讨黄巾。他与卢植、皇甫嵩配合,连战告捷。他征辟了两名助手皆是天下的名士和党人,一个叫荀爽,字慈明,战国大哲学家荀子的第十二世孙。荀氏为颖川大族,其父荀淑为孝安皇帝时郎中,李膺、李固的老师。苟爽兄弟八人,并有德行才名,而他最为突出,时号“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他是一个经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有《公羊问》、《汉语》和《新书》等著作传世。另一个则是孔融。
是非成败转头空
宦官集团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首先把火力点瞄准在了豫州刺史王允身上。为什么是王允呢?是有原因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第一件事:清者自浊,浊者自清。
白发渔樵江楮上
或许汉灵帝的意思是想“中原平定”“中国平安”的意思,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汉灵帝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天下又不太平了。首先是他最宠爱的宦官们又开始兴风作浪。有三件事例为证:
惯看秋月春风
公元18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二十九岁的汉灵帝在即将赴入“而立”之年之际,一是觉得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虽然风不调雨不顺,这一年虽然风不平浪不静,这一年虽然风起又云涌,但到年底算总帐时,却是这一年相安无事,这一年和和谐谐,这一年甜甜美美。总之,一句话,平定黄巾军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一个奇迹。因此,汉灵帝在这一天再出大手笔:大赦天下,改“光和七年”为“中平元年”。
一壶浊酒喜相逢
(1)糊涂无止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