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先来看蔡邕的第三次仕途生涯。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东南)人。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十四祖蔡寅辅佐汉高祖刘邦而被封为肥敬侯。六世祖蔡勋在西汉末年为郿令。他的父亲虽然官位不显,但是娶的妻子弘农袁氏属于阀阅世家。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大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蔡邕少时即博学,师事太傅胡广,通经,熟悉汉代史事,好辞章、术数、天文、音律等。二十岁时,师事年已六十二岁、名重当时的重臣胡广。从此,得到了朝廷有关要人的关注。但并蔡邕进入仕途生涯后,并没有一帆风顺。
第一次仕途生涯:半路而归。
那么,这个蔡邕又是何许人也?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的秋天,二十七岁的蔡邕被征召晋京。按理说,能够得到朝廷的垂青,对于蔡邕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展露才华的机会。但是,年青的蔡邕却没有特别的兴奋,因为这次赴京,多少带有一点屈尊的意味。不久前,也就是这年的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诣阙上疏》,请抑损梁冀擅权。涿郡崔琦以文章为梁冀所善,崔琦出于善意而作《外戚箴》、《白鹄赋》以讽。结果两人均被梁冀所杀。
也正是汉灵帝一决定,成就了蔡邕沤心沥血,写完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的《五经》之日,也完成了他的脱变,成就了我国东汉旷世奇才著名的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据说石经刚立,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人乘车前来,使车辆挤满大街小巷。从此,让历史让住了他的名字。据说对他的字的评价是“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随及,汉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八月,以帝舅之尊横行霸道的大将军梁冀终于咎由自取,招致杀身之祸。所谓有首策之功的中常侍徐璜等五侯并封列侯,专权选举,从此执掌大权。结果朝中正义之臣李云、陈蕃等人为此和宦官集团展开殊死搏斗的宫廷斗争。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三月,十九岁的汉灵帝灵帝终于做了一件大实事,命令儒学大师校正《五经》(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同时任命议郎(国会议员)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成样本,再让石匠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前,使一代代学子都能以此作为《五经》的正本,碑凡46块,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蔡邕深深地感到,自己第一次被征召晋京,就已在无形中被卷进矛盾的漩涡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徐璜等人所以有所垂顾,并非要委以重任,而是听说蔡邕擅长鼓琴,就敦促陈留太守招致蔡邕为他们鼓琴弹唱,娱宾遣兴。这对于立志“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的蔡邕来说,多少是一个讽刺。一路上,秋雨泥泞,许多贫民饥困冻饿,殒命街头。此情此景,叫胸怀大志的蔡邕百感交集,抑郁难遣。行至偃师,就再也不想前行了,于是称病而归,提前结束了自己第一次的晋京之行。
朝中的正义之臣一个个消亡殆尽后,汉灵帝身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宦官集团势力把持了。这个时候,汉灵帝似乎也对天下人对宦官的仇恨有所查觉,于是做了一件大实事,就是这件大实事,再度引起了朝中一个忠义之臣的绝唱。
蔡邕第一次踏上仕途、失意而返时并有空手而归,他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述行赋》,后来成了其辞赋代表作。《述行赋》中的“贵宠扇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这种描写,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真不是枉此行啊。
——罗隐《筹笔驿》
第二次仕途生涯。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此后,蔡邕在家乡闲居长达十年之久。回乡之初,静下心来,玩味着这一年多来的是是非非,深感“利端始萌,害渐亦牙”,于是想到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客戏》、崔骃的《达旨》,退而撰著《释诲》来安慰自己:“心恬淡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当然,自幼受到的传统教育,使他不可能完全离群索居,不交当世。一方面,他在悉心收集乡邦文献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乡贤在朝廷中的陟降。另一方面,他也在时刻留心着京城政局的重要变化,说明他没有一刻忘却现实,多少有点夫子自况的味道。三十一岁那年,尚书朱穆卒,他连续写下《朱公叔鼎铭》、《朱公叔坟前石碑》、《朱公叔谥议》等三篇影响较大的文字。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多年的用心终于得到回报。四十岁那年,蔡邕又被召回京城,出任东观著作。此后六年在京城度过,这是蔡邕学术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最重要的事件,或者说是蔡邕的最大功绩,就是极力倡议刊刻熹平石经,对儒家经典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影响极为久远。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然而,事实证明,蔡邕没有因此就在仕途生涯上飞黄腾达,反而再次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3)粉身碎骨全不怕
当时,因为宦官把撑朝野,全国上下的官场一片黑暗腐败,州郡的官场人士互相结党,做出营私舞弊,排斥异己的事,结果幽、冀两州成了政治斗争最严重的地方,官员与官员之间明争暗斗,结果是没有人能坐稳这里的刺史的位置。对此,朝议认为“州郡相党,人情比周”,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互相监临。随后,又制订了“三互法”,规定诸州郡行政长官,不仅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两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也不能交互任官。其目的是防止官吏来互相勾结庇护。结果“三互法”的政策一出台,出现的结果是“禁忌转密,选用艰难”,致使幽、冀两州太尉一直“悬而未定”。
都说落水的凤凰不如鸡,段颎的噩梦并没有因为摘掉了乌纱帽而停息。宦官集团中的中常侍程璜因为一直对段颎心怀“敌意”,因此,在其“落水”之际,与其女婿司隶校尉阳球来了个强强联合,来了个“痛打落水狗”。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遭遇陷害的段颎此时已是无官一身轻了,但这一次,他不愿再去坐牢狱之灾,享牢狱之罪,忍牢狱之痛了,在接到了入狱令后,他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个“拒不实行”。虽然后来,他的冤案遭到了平反,但逝者如斯夫,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地位,恢复了一切又如何,还不是一切都是空嗟叹,空悲切,空余恨。
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对此,刚刚写完石经样本的蔡邕,并没有闲着,马上站出来,来了个上书,说了两层意思。
然而,人在高处不胜寒,在太尉的位置上,段颎并没有干多久,因为老天爷“迁怒”——出现日食而被免官。要知道,在东汉后期,因为外戚、宦官专政,上演的是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结果总是拿老天说事儿,后来竟然形成了“每逢特殊天象,三公要轮流自动下岗,以应天时”这样的“不文明”规定,而原本一直顺风顺水的段颎遭遇人生的第三次滑铁卢,被免职。
州郡一日不可无刺史。我认真地观察了幽州和冀州的情况,本来这二州是盛产铠甲和战马的地方。这些年来,却遭受兵灾和饥荒,逐渐使这两州的物力和财力损耗殆尽。如今两州刺史空缺多时,官员和民众翘首以待,导致万里山河一片萧条,没有人去管理。应该早点确定刺史才对。
因为汉灵帝的无能,因为朝廷的黑暗,连段颎这样的抗羌英雄也蜕变成为了宦官的走狗,实在令人可悲可叹可惜。当然,段颎因为选择了和宦官集团靠边站队,很快从司隶校尉的位置上擢升为太尉,可谓权高人上,位极人臣。至此,他的仕途生涯到了最高峰。
如今应该重申朝廷的权威与神灵的精神控制,让幽、冀两州的人明确国家的法令。以前对方相互推选的刺史,尚且畏惧不敢结党营私;何况还有三互法的限制,有了朝廷的权威与神灵精神控制,加上三互法的限制,以后不足以再去担心!我希望陛下能上效先帝,撤消最近下达的三互禁令,对于各州的刺史,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及时重用或者更换,不应该受资历、三互的限制,使之成为定制。
汉灵帝听说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连调查都直接免了,直接下诏命令冀州刺史逮捕了刘悝,就地审问核实。结果冀州刺史在接到段颎的“暗示”后,采取各种严刑逼宫等办法,最终逼使无法忍受折磨和痛苦的刘悝自杀。随及把刘悝的妻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歌伎舞女二十四人全部进行了狱中斩。勃海郡国太傅、宰相以下的官员,全部被杀,当真做到了“斩草除根”。
总之,一句话,蔡邕希望汉灵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结果,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王甫在宦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连皇帝都是他的摆设,面对刘悝的出尔反尔,他十分生气,密派手下监督,并将这一情况对段颎进行了“暗示”。段颎也不吃素的,他先派人逮捕了和刘悝走得很近的郑飒,然后将郑飒关押在北寺重案监狱。随后对汉灵帝打了这样一个小报道:郑飒等人阴谋迎立勃海王刘悝当皇帝,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随后,年少轻狂的汉灵帝于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也许是受蔡邕的影响,迷恋上了文学,撰写了《皇羲篇》五十章。为了扩大宣传和知名度,汉灵帝来了个两步走:
勃海郡王刘悝,因为犯了错,被贬降为瘿陶县王时,为了“仕途”需要,他给中常侍王甫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能恢复他勃海郡王的封国,他愿意送给他五千万元作为谢礼。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王甫还来不及“行动”,汉桓帝却先“行动”了——去世了。结果汉桓帝死时,并没有忘了刘悝,遗诏恢复了他勃海郡王的官帽。于是乎刘悝经过一番波折后,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权势,但重新当勃海郡王的他却对自己当初对王甫的“承诺”食言了,原因是这是汉桓帝念血脉之情的善举,而并不是王甫的“抬举”。无功不受禄,因此不肯送这五千万的谢礼给王甫。
一是召开研讨会。具体办法:筛选大学中能创作辞赋的学生,集中到鸿都学府大门下,对《皇羲篇》进行学习研究,探讨。
另外,段颎还帮助宦官集团“维持秩序”。
二是刻书成石碑。具体办法:召来刻写文字的工人和擅长书写鸟篆字体的人,让这些人把《皇羲篇》刻成石经。
结果张贤在段颎的威逼利诱下,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不但斩杀了苏不韦,连同他的一家六十多人全都杀了。看样子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会疯狂这话一点都不假啊。
然而,因为这两步走,在负责人侍中乐松和祭酒贾护的“精心挑选”下,前来的学生中都属于“三无”人员,一是无才、二是无德,三是无能。结果每当灵帝召见时,这些三无人员却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以口若悬河的态度,尽做趋炎附势的事,通过“吹、捧、抬”的方式把汉灵帝夸上了天,让汉灵帝听了听了春风满面。汉灵帝高兴之下,立马给了这些拍马屁的小人进行封官加爵。眼看汉灵帝整天和这些人唱“双簧”,蔡邕立即来了唱“对角戏”:皇府里的下属官员,应该挑选有盛德的人来担任,岂能录用浮夸务虚的丑恶之徒呢!为了国家社稷,应该把他们都遣送原籍,以便辨明诈骗和虚伪的小人。”
接到苏不韦的拒绝信,段颎怒发冲冠,这时,眼看柔的不行,他直接来硬了,派下属张贤再向韦家行。临行前,段颎做了两件事,一是送了一把刀给张贤,并且向他使出了一个杀气腾腾的眼神。二是送了一杯毒酒给张贤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张贤此去杀不了苏不韦,你就把这杯毒酒喝下去!”
蔡邕的奏章呈上去之后,汉灵帝非但没有采纳,反而对蔡邕由热变冷,由敬重变厌恶,由重用变疏远。他此时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应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应该多享受美酒、美女、美景,应该让“孝敬”“懂事”的宦官进一步管理朝政,替自己分忧解难。为此,他还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他准备完全“交权”后,在宫中开一个集贸市场,自己转行来当“市长”的部长,那样多风光啊。
说这么一个小折曲,现在言归正传了,结果朝中的段颎却恰好和李暠是八拜之交。李暠被苏不韦气死了,段颎发迹后自然没忘了为朋友“公报私仇”,于是,段颎采取了“柔”功开始对“无罪一身轻”的苏不韦下手了,他派人给苏不韦送去了一封聘用书,书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聘用他为为司隶校尉府里的下属官员。要他去当段颎的“下属”,苏不韦显然知道这是段颎的落井下石之计,这显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也正是因为这样,知道这一去就是羊入虎的他选择了拒绝,理由是:身体有羌,恕不能从命。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同样,人逢梦想精神爽,于是,他马上来了个行动,再做了个大手笔,改“熹平七年”(公元178年)为“光和元年”。并且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当初,魏郡(今河北省临漳县)人李暠担任司隶校尉,因为以前的怨恨而杀害左扶风人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改换姓名,结交宾客为父报仇。随后李暠迁升为主管钱粮的大司农,苏不韦躲藏在草料库中,挖掘了一条直通李暠的卧室地道,结果却阴差阳错地杀了李暠的妾和小儿子。李暠因此十分恐惧,重新用木板铺好地面,一夜之间李暠怕被暗杀,换床九次。而这时的苏不韦因为对李暠下不了黑手了,于是又来了个“刨根问底”——对李暠父亲的坟墓进行了“扬灰挫骨”后,逃之夭夭。祖坟被挖了,李暠立即请求官府进行缉捕,然而,却找不到狡猾的苏不韦的踪迹。面对这样的情况,羞愤难当的李暠气因直吐血,结果这血一吐就吐的没完没了,最后竟然一命呜呼。人家诸葛亮三气周瑜才成功,苏不韦却只用了两气李暠就让他到阎王那里报道去了,看样子更加技高一筹啊。李暠死了,苏不韦却现身了,这个时候朝廷对他这样的“罪犯”居然不闻不问了,原因是这时候的朝廷大赦天下,他成了无罪之身了,李暠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气活过来。
改了年号之后,他的大行动还在继续,设立鸿都门学府,让那些浮夸之辈的学生全部派到各州郡,有的被任命为刺史(州长),有的任命为太守(郡长),有的留京担任尚书(部长)和皇帝的机要侍中(秘书),甚至于有的被封为侯。一时间,朝中被陷入一片风声?鹤之中。
张奂走了,段颎在坏人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了,很快又制造了一次惨绝人寰的惊天杀人案。
这个时候,连老天似乎都看不惯这个腐败如斯的朝廷了,第二年,也就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六月二十九日,继上次的“青龙”事件后,这时又出现了“黑龙”事件,有一道龙形状的黑气如流星般直直坠而下,落到了汉灵帝的温德殿中。把正寻欢作乐的汉灵帝吓的半死。
而在刀锋走了一趟的张奂情敌再呆在朝廷并但没有“前途”,反而随时会惹来了“祸端”,因此他选择了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弘农,闭门不出,与弟子千人,讲诵儒经,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字。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张奂卒于家,终年七十八岁,这是后话。
蔡邕见状,本着恪尽职守的原则,对汉灵帝进行了第三次上书,陈述了六件事。
这个时候的段颎虽然已误入“岐途”了,但良心还末泯,见张奂信中所写,情真意切,于是对他再也下不了“杀手”,选择了“收刀”。
第一,行祭如旧。建议:郊祭“五帝”,是为了“导致神气,祈福丰年”;庙祭祖宗,是为了“追往孝敬”。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应当排除一切禁忌,按故典行祭。
“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乡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夫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何者?朽骨无益于人,而文王葬之;死马无所复用,而燕昭宝之。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俱生圣世,独为匪人。孤微之人,无所告诉。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
第二,广开言路。建议:国之将兴,能听到至言,从而“内知己政,外见民情”,要“以劝忠謇”,“博开政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
俗话说好汉敌不过人多,对此,情知噩运难逃的张奂选择了“妥协”,以书信的形势向段颎谢错,其文曰:
第三,督察贤奸。建议:应当恢复朝廷遣使的办法,“纠举非法”,同时“更选忠清,平章赏罚”。对官吏要进行年终考核,处分优劣,“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
结果,段颎联合宦官王寓等人,对张奂进行了“狂轰乱炸”,想把张奂驱逐到敦煌郡去谋害他。
第四,广求贤才。建议:不能以“书画辞赋”的“小能小善”取士,而要取“通经释义”的人才。
段颎在对刘猛痛下“杀手”后,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原则,很快对准了朝中另一位大将张奂。当时段颎正在前线“破羌时”,张奂的招降主张让他遭到了一记“闷棍”,如不是他当机立断,来了个“君命有所不授”,只能他现在还窝在最前线抗羌呢?一想到这些,段颎就十分恼火,认为自己的仕途差点“葬送”在这上面的他开始对张奂进行打击报复。
第五,考察治民的长史。建议:应“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以政绩的优劣,定赏罚升黜。
正如前面所说,“好人”干了第一件“坏事”,由于受到“一日是坏人,一生都是坏人”思想的影响,“好人”在“坏人意识”和“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为了掩饰自己干的坏事,会不惜再次犯错!“好人”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成为“邪恶”的奴隶“恐怖主义”的傀儡!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好人”被逐步改造成了“人人怒弃”的“坏人”!
第六,慎选太子官属。建议,须知今虚伪小人,“假名称孝”,应当“搜选令德”。
这个时候的抗羌英雄段颎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扫黑英雄”,成了臣服于宦官的鹰爪和走狗了,实在令人叹息。看样子好人变坏人只隔着一扇门啊。
蔡邕认为,天上投下黑龙,天下就有怨恨,这预示着海内将会大乱。天灾人祸与官吏良莠有密切关系。
就这样,段颎虽然没有把真凶找到,但至少找到了“替罪羔羊”。曹节和王甫对于段颎雷厉风行风行的办事风格和态度感到很满意,因此,对已经遭贬的刘猛更加恨之入骨,于是,立即“授意”段颎寻找理由和借口千方百计地弹劾刘猛,结果在段颎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波中,本就已“立足不稳”的刘猛立马“中弹倒下”——被定“卖国求荣”罪贬到皇宫建筑工地的劳改处(左校营)罚做苦役。
为了这自己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他还说了三个关键词: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段颎接替刘猛的位置,成了校全国最高司法局局长。段颎一则出于“感激”,二则出于职业军人出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真凶的原则,立马派人四处搜捕,结果包括在大学游学的学生在内,一共乱抓关押了一千多人。
1、在其位谋其政。我希望陛下忍痛割爱,专心治理国家,以此来报答上天的厚望。
结果刘猛成了“代罪羔羊”,因为“搜查不力”马上被贬为谏议大夫。
2、上梁不正下梁歪。陛下既然能亲自带头约束限制不正之风,左右近臣也会跟着效仿,如此就会上下谦和,以此来堵塞灾祸之源。天道将会亏待自满的人,鬼神也会把幸福赏给谦和的人。
刘猛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后,却并不高兴,他认为写标语的人并没有罪,因为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报道的方式也厚道的。因此,他只是派人象征性地进行搜捕。结果一个月后,还没有找到真凶。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臣之间如果不能严守秘密,皇上自有泄密的戒律,臣子会有丧生的灾祸。请陛下千万不要泄漏我的奏章,以免让尽忠的官员与奸佞小人结怨成仇。
意思已很明确,直接赤裸裸地指责曹节、王甫等宦官害死了窦太后。结果自然触怒了曹节和王甫,他们马上借汉灵帝之手,下了这样的诏书:命令司隶校尉(相当司法局局长)刘猛全城追查搜捕凶手。
总结陈词:只有革除吏制的弊端,惩治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任用,才能消除天灾人祸,还太平盛世。
汉灵帝把窦太后安葬到了宣陵,但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对独特专行,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怨恨起来。京城洛阳的民众更是不满,太学生书朱雀阙为了泄愤,悄悄地在城南的朱雀门(皇城的正南门)写上了一行字,当然不是写某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而是说:“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谋杀太后,公卿都空受皇家的俸禄,没有人敢说忠言。”
应该说蔡邕上书的语气坚定而沉稳,犀利而直白,汉灵帝看了奏章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叹,转入“内寝”费思量去了。结果一直“如影相随”的宦官曹节乘机偷看了奏章,他这一看不打紧,惊的云里雾里,目瞪口呆,于是马上来了“泄密”,很快蔡邕“诽谤”宦官的事就泄露出去了,于是众宦官自然对蔡邕“横眉冷对”,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闲话少说,下面就来一个好人变坏人的故事——段颎浮沉记。
当然,聪明的宦官集团并没有因此而采取“群而攻之”的下下策,而是派出了“枪手”作代表,进行了“暗攻”。这个枪手就是中常侍程璜。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一切的事都是心魔在作怪,你想错了就会做错!”
程璜之所以甘当枪手,那是因为他跟蔡邕有不共戴天之仇。蔡邕动了他的女婿阳球。身为大匠(建设部部长)阳球素来和蔡邕的叔父蔡质不和,担任卫尉的蔡质一直看不惯阳球的无法无天行为,多次和他公然“作对”,对此,两人闹的剑拔弩张之际,程璜却认为蔡质之所以敢在太岁爷上动土,那是因为有幕后推手蔡邕在,于是“迁怒”于他。此时眼看蔡邕成了宦官集团千夫所指之人,便来了个“拔剑而起”,采取的战略还是诬蔑:“蔡邕、蔡质为了自身利益,多次找刘郃进行徇私舞弊,结果都被正直的刘郃婉言拒绝了。但这却触怒了蔡邕,他们怀恨在心,蓄意中伤,猪狗不如。”
随着“外在刺激”,与“某人”的矛盾和对“某人”反感、厌恶的积累,产生了“愤怒”,“愤怒”日积月累又形成了“仇恨”!“仇恨”一旦强化到掩盖人的“理智”主宰人的“行为”,那么“好人”就开始产生了“以暴制暴”的想法!接下来,“好人”干了第一件“坏事”,由于受到“一日是坏人,一生都是坏人”思想的影响,“好人”在“坏人意识”和“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为了掩饰自己干的坏事,会不惜再次犯错!“好人”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成为“邪恶”的奴隶“恐怖主义”的傀儡!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好人”被逐步改造成了“人人怒弃”的“坏人”!
身为皇亲国戚的大鸿胪刘郃原本与蔡邕叔仔井水不犯河水,此时居然被程璜拿出来当“子弹”用,当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躺着也中枪啊。
首先,好人要有“坏人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要知道什么是“坏人”,当他知道了什么是“坏人”,那么他也就是种下了“坏因”,有了这个“因”才有可能结出“坏人”的“果”!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了“坏人”的概念之后,在这个人的心里“某人”就会和“坏人概念”联系在一起,如果“某人”经常出现在他的“感知范围内”,那么“好人”大脑中就会因为“外在刺激”而经常出现“坏人意识”!即使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会开始隐约出现“坏人的概念”,于是他开始对“所有人”有了“坏人假设”,“防范心理”得到加强!
汉灵帝一听,引起了高度重视,马上叫蔡邕到宫里来进行“单兵较练”——质问。
现在社会上,一些好人因为种种诱惑,好人往往容易变成坏人。其实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呢?
对此,蔡邕先是一惊,然后一怒,说了四句话:
(2)人在官场,身不由已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这个人啊愚昧而又憨直,无知而又耿直,无畏而率直,做人做事都是“直通车”,坚决按原则办,丝毫没有顾及到日后的灾祸。
段颎能建立奇功,在此时这个宦官集团专政的王朝里,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
2、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陛下如果怜惜我是一个忠臣,就应该加以保护。如果放任让诽谤延续下去,那么臣就会死无葬身之处了。
公元170年春季,征调段颎回京师,将秦胡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生口万余人。诏遣大鸿胪持节慰劳于镐。军至,拜侍中。
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今年已有四十六岁了,马上要“奔五”了,我死不足惜,死后如果能以“忠臣”名义相托,那么,这样我生的不伟大,死的也光荣。
对此,东汉政府封免除了段颎的“抗旨”之罪,特封他为新丰县侯,采邑万户。颎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里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死后,唯一担心的是,恐怕陛下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到忠言了。
段颎先后在汉阳郡经历了一百八十次战役,斩杀三万八千多人,俘获各种家畜四十二万七千余头,花费了国家财力四十四亿,其将士只死亡了四百多人。东汉朝廷改封段颎为新丰县侯,让他的待遇每年征收一万户的租税。
尽管蔡邕以“壮士断腕”的大无畏气魄对汉灵帝进行了交心交底交融地“坦诚布公”,但却无法让已被迷失双眼的汉灵帝“回心转意”,汉灵帝很快就把蔡邕和蔡质变成了“阶下囚”。
而冯禅等人所招降的有四千人,被分别安置在安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汉阳(甘肃省天水市)、陇西(甘肃省定西市)等三郡。于是,东羌各个部落的叛乱全部平定。
天真而率性的知识分子,涉足末世宦海,正如狂风疾雨中的一叶扁舟,完全任凭命运的簸弄,最终难免倾覆的结局,这是末代士子的共同命运,蔡邕亦不例外。
到了初秋的七月,段颎派遣一千多人到西县(甘肃省西和县)用木柱结成栅栏,纵深二十步,长达四十里,进行阻拦羌人逃走。然后,分别派遣田晏、夏育率领将士七千向射虎谷进军。为了防止士兵说话,他令士兵口中衔枚,乘着夜色攀上西山安营扎寨,然后挖凿壕沟,进入离羌人屯兵一里的地方。又派遣司令员(司马)张恺等人,率领三千人攀上东山。直到这时被蒙在“谷里”的羌人才发觉汉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但已为时已晚,段颎和张恺分别由东山和西山纵兵夹击,大破羌军,追击到射虎谷的上下山门和穷山深谷之中,结果势如破竹杀了羌酉长以下的将士一万九千多人。
(4)琴赋悲歌
于是乎,段颎马上带领,挺进到离羌人所驻守的凡亭山四五十里处,派骑兵司令员田晏,借调司令员夏育率领五千兵力作为先锋,打败了羌人。羌人向东撤退,重新聚集到射虎谷,分兵把守射虎谷的上下山门。段颎计划一举将他们全部歼灭,阻止羌人再度逃亡。
入狱这并不是宦官集团想要的最终结果,他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是要让蔡邕和蔡质“永远的消失”,于是宦官集团对在牢狱已是“鱼楠“的他们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攻势,强烈要求汉灵帝将蔡氏叔侄斩首示众,理由是:公报私仇,大逆不道,残害忠臣,罪大恶极。
结果,段颎认为现在春农时段,粮食不足,羌虏很快又要造反。不如趁现在时机解决它们。于是乎,这年夏天,段颎采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原则,不招安,而是进军。
结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宦官集团中的中常侍吕强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敬佩蔡邕的为人,来了个“奋而救人”三步曲:一是对汉灵帝求情,二是对宦官集团同胞求爱,三是对寺庙高党求佛。也正是这种精神,他的善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汉灵帝,于是,他马上做出了如下终极审判:
按理说这是一封感动天感动地的上书,然而事实证明,却感动不了朝廷。这个时候的傀儡皇帝汉灵帝在听取宦官集团的“高见”后,来了个两步走,一是直接拒绝了段颎继续进军的请求,二是派谒者冯禅说降汉阳散羌。
1、减除蔡邕叔侄的死罪。
对此,段颎上书进行了反驳,提出了现在正是彻底消息和解决边境问题的时候了,不应该在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而选择了“退缩”。最后的结束语是“臣每奉诏书,军不内御,愿卒斯言,一以任臣,臣时量宜,不失权便。”
2、贬逐蔡邕叔侄及其家属到朔方郡(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黄河西岸)。
就在眼看就要最终解决羌虏问题的关键时刻,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上书阻止段颎:“东部地区叛羌虽然破败,但对羌民族无法消灭,段颎性情轻率果干,应考虑到胜利形势,难以永远把握。最好用恩德接纳,就永远不会后悔。”
对此,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阳球一路上接连派出刺客,想在路上把蔡邕“干掉”,结果这些无论武功和轻功都很“行”的刺客,上演的不是“刺客行”,而是“刺客逃”——他们都为蔡邕的大义所感动,他们都为蔡邕的人品所折服,不忍下手,而选择了“归隐江湖”。
同年夏,段颎率领轻装部队,追击诸羌,出桥门谷,日夜兼程,1日1夜奔袭二百余里,在奢延泽(内蒙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落川,令鲜水等地,与羌军连续作战,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最后在灵武谷决战,段颎被甲先登,士卒无敢后者。诸羌完全崩溃。又追之三日三夜,士皆重茧。
眼看使用刺客这一招“暗”的不行,阳球马上又使出一招“明招”——通过“软”(贿赂)“硬”(威逼)兼施的策略,“指使”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刺史和朔方郡太守对蔡邕下毒手。然而事实证明,并州刺史和朔方郡太守并不是阳球“想买就能买”的,而是来了个“想说就说”,将事情真相告诉了蔡邕后,协助其逃生,最终蔡邕在这些正义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得已保全生命。
说完之后,段颎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三军感奋,突而击之,羌虏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朝廷这时是窦太后临朝。窦太后听闻后,大为惊喜,做了两件事。一是以中藏府调金钱彩物,增助军费,解决了汉军的温饱问题。二是拜颎破羌将军。
后来,汉灵帝脑中突然又“灵光一现”,觉得对蔡邕“谅刑”过重,大手一挥,又赦免他。赦免之后,蔡邕并没有再回朝廷,而是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为的是躲避宦官集团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最后,他躲到自己的故乡陈留去了。
二是动员。在大决战前,段颎大声说道:“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
对此,宋代大诗人陆游写下著名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对蔡邕进行了感慨,诗曰:
一是布阵。段颎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芒翁正作场。
这个时候的场面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虏兵盛,汉军恐。面对敌人士兵多而,而且士兵气旺的场情,已军末战先怯了。这是个关键时刻,如果段颎不能指挥好,汉军将会败的一败涂地。段颎上演了两步走: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但这个时候朝廷支持他的军力已不足,因此段颎因带领千余人就开赴战场了,在途中,段颎做了两件事,一是召:召凉州军屯兵。二是放:释放刑囚。双管齐下,效果是看的见的,很快两人得兵万人。有了兵力,段颎马上使出了兵法上的招数——破釜沉舟:每人轻衣简装,只携带15日粮秣。出奇不意地从彭阳,奇袭高平,在逢义山跟先零等部进行了大决战。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在隐居故乡的那些日子里,蔡邕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公元168年二月,段颎见西羌已经平定,东羌(金城郡以东)如先零等部,依然武装对抗。而这时度辽将军皇甫规和中郎将张奂采取招抚政策,结果却是敌人见不利就投降,见机又叛乱。面对这种竹叶一场空的场景,段颎于是上书请战,并且信誓旦旦地承诺,用三年的时间,平定羌胡。结果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一弹三欷,凄有余哀。”关于他的“琴事”很多,这里且举三个蔡邕听琴的故事,管中窥豹,看看这位旷世奇才的“神笔”之举。
5、洗雪逋负。
一、取竹制“柯亭笛”。
公元167年春季,正月,内附之东羌先零部落,包围祋蛡(今陕西省耀县),劫掠云阳(陕西省敦化县)。再寇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这就是怀柔移民,汉胡杂居的好处。胡人移到那里祸水就流到那里)。与此同时,塞外西羌当煎等部,再度兴兵。与之内外呼应。攻武威。段颎在鸾鸟(甘肃省武威县南)邀击诸羌,大胜,杀其渠帅,斩首三千余级,西羌于此弭定。
在遗回故乡的的途中会稽高迁时。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终于同意了。笛子作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
公元165年2月,护羌校尉段颎,击破勒姐部落。斩首四百余级,降者二千余人。之后,段颎连破诸羌叛军,穷追猛打,转战山谷之间,自春及秋,无日不战,诸羌部终于全面溃散,共计杀二万三千人,俘虏数万人,万余人投降,封段颎为“都乡侯”,邑五百户。
二、烧桐制焦尾琴。
三年之后,鉴于西北边事再度吃紧,在举国之中找不到“合适”的挂帅人选时,才想到了还在“监里蹲”的段颎,于是把他无罪释放出来,拜议郎,迁并州刺史。11月,官复原职,再度出任护羌校尉,出镇凉州。结果,段颎再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当月即攻破当煎羌。斩其酋豪,首虏四千余人。总之一句话,凉州汉军军势复振。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之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4、三战成名。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这架“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公元161年冬,段颎遭遇第二次滑铁卢。当时西羌先零部落,沈氐部落以及其他部落,攻击并州、凉州。段颎于湟中招募义从羌讨伐。不料,凉州刺史郭闳为分享段颎的功劳,故意阻挠,使段颎无法前进,羌族雇佣兵在战场上羁留太久,思念亲人,一哄而散。郭闳将所有罪过推到段颎头上,于是段颎被召回洛阳,囚入监狱,判处苦工,交付左苦工营服役。西羌势力遂不复可挡,攻城掠寨,招诱其他部落跟其他民族,羌族势力再度旺盛。凉州当地汉族军民思念段将军,集体到京城上访伸冤数以千数。朝廷迫于舆论压力,只得重里调查复核案件,面对这次千载难逢的“申述”机会,结果段颎却只是言自己有罪过,却不说自己冤枉,结果,自然没有获得释放和减罪。但他的此举,却得到了京师民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直接给他一顶亮闪闪的高帽子——长者。
三、听琴而逃为哪般。
3、第二次滑铁卢。
乡亲们听说蔡邕回来了,都很高兴,因为蔡邕为老百姓做过好事,威信一直很高。一到家乡,亲朋好友一个个请蔡邕到家中去促膝叙谈家常和国事。蔡邕被乡亲们的热情所感动,久久积压心头的万端愁绪好象慢慢解开了。
公元160年闰正月,西羌部众联合烧何部落,攻击张掖。凌晨时分,逼近段颎军营,兵力悬殊之下,段颎亲自下马与敌步战,两军白刃战。缠斗至中午,汉军固然是刀折矢尽,羌军更是吃不住劲,全线溃退。段颎率领汉兵追击,且进且战,昼夜相攻,一路上割肉食雪,历四十余日,长途奔袭,追出塞外二千余里。终于在积石山追上羌军,阵斩烧何部落酋长及其部下五千余人。接受残余部众投降后,班师途中又于允街击溃西羌勒姐部落及零吾部落联合,斩首虏三千余人。这就是有名的积石山大捷(今阿尼玛卿山)。
有一次,多年不见的朋友林仁听说蔡邕回乡了,特意准备了一桌酒席,邀请蔡邕到家里去作客。老朋友盛盛情难却,蔡邕只好应约。他兴致勃勃地往林仁家走去,走到大门外时,突然停止了脚步。原来屋里正在弹琴,琴声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门外倾听。
2、积石山大捷。
开初,琴声悠扬,优美动人。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浑浊,有一种紧迫感。蔡邕蓦地听到琴声里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杀”气。他本能地愕住了。十年来死去活来的亡命生涯,使他对任何一种细微不祥之兆,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突然警惕起来:林仁请我赴宴,为什么琴声里隐藏着杀机?莫非多年不见的朋友变了,心怀鬼胎,也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今日请我赴宴是假,伺机谋害是真……想着想着,他感到可怕。再一听琴声,呀!杀气不但未减,不更加紧张了,正是生死存亡之际,莫非他们立即要下毒手了?于是蔡邕转身回头就走。
公元159年,外放为护羌校尉,西羌八部反叛,寇陇西,金城塞。段颎带了汉军以及湟中义从羌1.2万骑兵出湟谷,渡南度、越绝岭、战罗亭,小试牛刀,斩其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虏皆奔走。
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门口,未进大门就转身回去了,认为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接待客人,有失礼的举动。于是主人连忙亲自赶到蔡邕住的地方,再一次请他赴宴,并且再三向他道歉,说是忙于屋内张罗,有失远迎,请老朋友不要介意,今日看在老朋友面子上,一定要到家里去坐坐,家里还有其他客人正在等候。好说歹说,总算又把蔡邕请到了宴席上。
1、初试牛刀。
客人们热情洋溢地频频举杯祝福,个个开怀畅饮,唯有坐在首席的蔡邕好象惊弓之鸟,心魂未定,左顾右盼,掩盖不住内心的恐慌。真是一人向隅,举桌不安。主人再也忍耐不住心里要说的话了。他非常坦率地对蔡邕说:“蔡兄,我们是多年的知己,虽然许久不见,情谊却仍然如同当初,亲似手足。不知道今日你心里有什么不快的事情,能不能对小弟讲讲,也好分担优愁。如果是小弟家中有失礼怠慢的地方,只管讲出来,千万不必介意。”
段颎出狱后,他又立即被封为拜议郎。同年,太山、琅邪山贼东郭窦、公孙举昭造反,司徒尹讼一想,段颎刚从苦窑里出来,肯定对处理黑道上的事有经验,于是推荐段颎平乱。结果临危受命的段颎一战功成,平定了叛乱。结果段颎名利双收,被拜郎中,封列侯,赐钱五十万。
客人们也帮着为主人说话,争先恐后、开诚布公地请蔡邕不要计较主人的过失,也许有什么误会,有什么难言的心事,为什么不可以跟故乡的亲朋好友倾诉呢?
二、中级阶段。
听了主人和客人们的一席肺腑之言,蔡邕慢慢地觉察到刚才也许是自己产生了一种错觉,老朋友这里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不会危及他的安全,主人态度很诚恳,客人更是有话直说,没有把自己当作外人。
结果皇帝也感到左右为难。“矫诏”严格来说是砍头的,然而,这一次,段颎的“矫诏”一来是“善意之举”——为国为民御敌之需,情有可愿。二来是打了胜仗——为国为民立了功勋。最后,本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的原则,给他坐了几年的牢。因此,段颎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
蔡邕这时才放心地举起酒杯,把久久不敢进口的酒喝了下去,并直截了当地把刚才在门口听到琴声里带有“杀气”而产生的疑虑讲了出来。
“矫诏”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因此,有自知之明的段颎在取胜后,别人是向皇帝道喜,他却是“道忧”——请求处罚。
蔡邕的话一说完,整个宴厅里响起了一阵善意的大笑,那位刚才弹琴的客人马上进行了“解惑”:原来,蔡邕在门口时,他正在弹琴。弹着弹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树上,有一只螳螂,张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蟑的身后。螳螂正要扑过去了,千钧一发之际,弹琴的人发现那只蝉要飞走了,他担心螳螂扑不住蝉,手上情不自禁地为螳蝉助威。大概就在这时,琴声时充满了“杀气”,正好被蔡邕听出了这琴声中隐藏的杀机。
乌桓和鲜卑这一次输掉了“裤衩”,但段颎却没有赢得“盆满钵满”,相反,同样“伤痕累累”,原因是他,这一次胜则胜矣,但却胜之不武。因为整个过程中他使出了“矫诏”这项危险的技术活。
听了弹琴的客人介绍,一场误会才最后解除。平静之后,大家对蔡邕听琴的本领,欣赏琴乐的能力,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之至。
引蛇出洞,关门捉赋。结果,信以为真的鲜卑人认为这是他们“窃取胜利果实”的大好机会。结果,他们率众哇啦哇啦地前来追赶,像一群北欧旅鼠冲向灭顶的海洋。结果,他们正中段颎的伏兵计,结果,败的一踏涂地。
“不迟不疾,如行如留,放一敝六,功无与俦。”对古琴的演奏,有欣赏能力的听琴者,可以理解琴声的内,在含义和声外之音,这种欣赏能力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要有这种欣赏能力,还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有其作的《琴赋》为证:
周密部署,严格落实。段颎带领士兵一边佯装撤退,一边在路上设下伏兵。
“言求茂木,周流四垂,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丝叶参差。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鹤巢其岐。考之诗人,琴瑟是宜。尔乃清声发兮五音举,发清商兮动角羽,曲引兴兮繁弦抚。然后哀声既发,秘弄乃开,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仰按藏摧。于是繁弦既抑,雅韵乃扬,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兹歌,一低一昂。”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伪造一封皇帝的诏书,伪称皇帝让他即日班师回营。
当然,“绰号三绝”的蔡邕除了书法和音律上有登锋造极的高度和造诣外,在文学上也是出类拔萃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
具体实施如下:
其中代表作品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次仕途生涯弑羽而归所作的《述行赋》。将统治者的穷奢极侈与人民百姓的极端贫苦,奸佞之徒的受到纵容与忠贞志士的横遭迫害进行比照,不仅强烈抨击了腐败政治,而且抒发了整个王朝陷入穷途末日的悲愤之慨。最后表示既然无亮采以匡世兮,亦何为乎此畿·故决心爰结踪而回轨兮,复邦族以自绥。尽管未免消极,但拒不为垂死王朝作点缀,也真切显现了作者的反抗和血性。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鲁迅说,必须看了《述行赋》,才能明白蔡邕“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之道”。
英雄事迹:事实证明,段颎这个都尉并不好当,当时辽东属国内附的乌桓、鲜卑难民暴动。段颎本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立马领兵前去平暴,当时乌桓和鲜卑采取的是来去无踪去无影的战术,跟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一是需要本钱,二是需要体力,三是需要耐心,然而,段颎却不一样,他没有跟他们死耗到底,而是采取了“因地制敌”的策略。
蔡邕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好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爱她的姿容:盻倩俶丽,皓齿娥眉;爱她的勤快:精惠小心,趋事如飞;爱她的能干:中馈裁割,莫能双追;爱她贤淑:关睢之洁,不陷邪非;热情地赞扬她:察其所履,世之鲜希;为她的社会地位不平而惋叹:金生砂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散在卑微;同时也为由于门第相隔而不能结合深感痛楚:寒雪缤纷,充庭盈阶。兼裳累镇,辗转倒颓。昒昕(晓明)将曙,鸡鸣相催。饰驾趋严,将舍尔乖。蒙冒蒙冒,思不可排!感情是真挚的,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
一、初级阶段:因为能文能武,能说能唱,以能力闻名于庙堂的他,很快被汉政府官员看中,迁升为公务员——辽东属国(辽河以西至锦州一带)都尉(相当于大汉朝的移民官,管签证兼作保安武官)。
如此题材的作品在汉赋中可谓惊世骇俗,绝无仅见,甚至招来卫道士的谴责,如当时的张超就写了一篇《诮青衣赋》,讥其文则可佳,志卑意微,因此愈显难能可贵。
仕途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汉灵帝死后,宦官集团被诛灭,后来董卓擅权,为了取得“招贤纳士”的美名,想起用一些名士作为心腹,就强迫蔡邕出来做官。下车伊始,拜官祭酒,又举博士,任侍御史,转治书侍御史,旋即迁任尚书,再迁为侍中;三日之内,由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升为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当真算是不苛一格用人才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拜官左中郎将,从此人们便称他为“蔡中郎”了。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又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对蔡邕很重视,而蔡邕并不甘心做他的政治点缀品。曾对堂弟蔡谷说,想要东奔兖州。蔡谷说:“你的相貌和常人不同,出门总是有很多人围观。以你这样的相貌却要躲开人的耳目,不是很难吗?”蔡邕听了这话,只好打消了逃走的念头。董卓被杀后,王允掌握了朝政大权,凡是阿附董卓的官员都被下狱处死,蔡邕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以浓重的悲剧气氛结束了一生,终年61岁。他的女儿蔡文姬也是一代才女,这是后话。
个性特点:折节好学。段颎从小就喜欢武刀弄枪,不爱文学爱武装,不爱美人爱朋友,不爱钱财看义气,常常做出一些“侠客行”的豪爽之举来。后来渐渐长大了,突然“懂事”的他慢慢收敛了放纵不羁的脾性,开始弃武学文,从而博览天下群书,熟读天下兵书。
这里且引用其所作《伤故栗赋》算是对他的缅怀吧,其赋曰:
家庭背景:名门之后。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段氏一门源出东周郑国之共叔,祖上还做过西域都护,但到他这一辈,不过作一个小小的宪陵园丞。“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不过区区六百石工资,当真是落拓的名门之后啊。
树遐方之嘉木兮,于灵宇之前庭。
那么,这个段颎又是什么来头呢,敢“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呢?这里不防简单来回顾他的个人经历。
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生。
段颎的简明而有力,对此冯禅觉得很道理,在批准同时,还交给了段颎一个顶美名:急先锋,一个光荣任务:打头阵。
弥霜雪之不凋兮,当春夏而滋荣。
择日不如撞日。不如趁他们空虚的时候,纵兵出击,一定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
因本心以诞节兮,挺青蘖之绿英。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春天是农耕季节,农夫布满田野,羌人即使暂时投降,地方官府也没有能力供给他们的粮食,最后一定还会起兵。
形猗猗以艳茂兮,似碧玉之清明。
汉桓帝对此派遣谒者冯禅前往汉阳郡(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去说服残余的羌族部众投降。谒者冯禅到了前线,按照汉桓帝的“意思”,对羌人“招降”为主,正当他积极配备这方面的工作时,这时一直在前线做战的破羌将军段颎却跟他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他对手下士兵们说了这样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招降不如招魂。并且说了两点理由:
何根茎之丰美,将蕃炽以悠长。
而这个时候,东汉皇朝不但“内忧”不断,而“外患”不绝。边疆上的羌族乘东汉朝廷不稳定,开始发挥“不安份”的本性,又兴兵作乱,结果弄得边疆锋烟四起。
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目摧伤。
(1)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