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顺帝很重视李固的建议,很快就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
嫉恶如仇的他如何看贯外戚专权的局面,又如何能让这黑恶势力一直把掌朝廷。为此他一方面在勇于参与朝政的同时,另一方面力劝一些有识之士不要在黑暗势力站起来,不要畏惧,不要低头,不要退缩,要坚强,要勇敢,要执着,要有信念,要有信心,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对此,李固来了个“投石问路”——向汉顺帝提出聚集贤士的建议,理由是:气之清者为神,人之清者为贤。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需得到才干之士的辅佐。
大将军的梁商见状,也来了个顺水推舟,为了掩饰外戚专权的真相,对李固的举动显得很支持配合的样子。然而,梁商征召的所谓的天下名士多名不副实,大有滥竽充数之嫌。
那时梁冀的父亲梁商实权在握,是朝中的真正的“摄政王”,并精心培植梁家势力。原本一直淡泊名利的李固这时却追逐起权力来,原因是:为国为民,臣之大者。
对此,李商却真刀实干,任人为贤,尽召开下才俊之人。
到汉顺帝时,李固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了,是该参与朝政的时候了。永和年间,荆州盗贼蜂起,好几年都平定不了,便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遣官吏慰问境内,赦免盗寇之前的所挑起的争端,让他们改过自新。于是盗贼的首领夏密等人聚集其他的盗贼首领六百多人,自己捆绑着前来自首。李固都原谅了他们,放他们回去,让他们自己互相召集,开始威严法令。半年之间,其余的盗贼纷纷归降,荆州恢复了清净和平。便很快从荆州刺史荣调到京城为大司农。
其中江夏的黄琼最为李固所钦佩,于是他派人送了一封“聘用证书”给黄琼。然而黄琼知道这时朝中已是一片黑暗,不愿来朝中趟这趟浑水,但又不好直拒,只好回了一封书信,信中很简单明了,只有三个字:在路上。对此,李固为了打动黄,马上写了封信给他。信分三层意思:
二、壮年雄心不言悲。
1、人生如白驹过隙,应该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现在正是时候了。
五是好志向。他不急于功名,当时的司隶校尉五次推举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举他做茂才,他都没有答应和接受,有的官府连连召他去做官,他也托病退去。他不愿在学业未成之前,过早地踏入宦海。他虽然不急于去朝中做官,但他还是不断挂牵着国家大事,对于当时外戚宦官的专横造成的腐败政治,更是忧心忡忡。王纲失坠,善政不行,每每想到这些,他心中就难于平静。
2、有史以来,清明政局少,世俗混乱的时候多,倘一定要等待尧舜那样的圣君,那末,有志之士就永远无做事的时机了!
四是好结交。他结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读书人慕名而向他求学,但他却做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很快他的威名远播,京城的人对此给予最高的评价:“又出了一位李公。”
3、坚直的东西易断裂,洁白的易玷污。阳春之曲虽然高雅,但和的人少,名声大的人,很难做到名实相符。近来有些被朝廷征召来的人,不是“名声太盛”就是“纯盗虚名”,但愿先生深谋远虑,大展宏图,以付众望。
三是好谦虚。在太学里,也从不因自己是大官员的子弟而傲视同窗,同学们与他多年共学,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儿子。
李固言行一致,他对黄琼的要求,也正是自己所要身体力行的。对此,黄琼感动之余,不远千里,进京为官,只为了李固的期盼。一到京城,经李固的极推荐,黄琼得到了仆射的官职。
一是好读书。为了求知识,他经常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访名师,研究学问,研究人生。二是好专研。他的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
李固便条陈政见说:臣下我听说同时,为了达到聚集贤士的效果,李固聘用南阳的樊英、广汉的杨厚、会稽的贺纯,用大夫的礼仪接待他们。同时推荐了陈留的杨伦、河南的尹存、东平的王惮、陈国的何临、清河的房植等人。因而全国山野幽人、智术之士,无不弹冠相庆,乐意为国家效力。四海欣欣归服于圣德。
与他的父亲低调隐忍相比,李固表现的更为另类。首先是长相奇。他的额头上有像鼎足一样突起的骨头,脚底下踏着龟状的纹。其次是心智奇。他自少年时代起就胸有大志,虽说是一个贵族子弟,然而毫无纨绔弟子的习气。是个典型的五好学生。
三、中年执着为哪般。
李固是汉中南郑人,生于永元八年(公元96年)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李邰,长于河图、洛书、风星之学,汉安帝时,做过太常、司空。少帝时,做过司徒,曾参与拥立汉顺帝的谋划,因为有“拥立”之劳被封为涉都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婉言拒绝了,理由是:臣本布衣,不适当官。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的地震、山崩、火灾等异常现象。朝廷为此很惶恐,特下诏书,要求人们指出时政弊端,提出良策,结果却是“无人应征”。对此,公卿大臣们一致推举李固为“出头鸟”来“献策”。
一、少年壮志不言愁。
首先,李固直接教会了大家三个关键词。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李固:
第一个关键词:动之于内,应之于外。解析:王道通行则阴阳和畅,政事乖张则地震山崩。政治成就是由供职之人办成的,官府的功能是靠能吏来实现的。古时候,当官是凭着品德,而今,当官只是凭着“财与力”,多数官吏都以杀伐而获得声誉和迁升,而为政“宽和”不结党营私的人,反而遭到“斥逐”。这都是关于天心民意而见于往事效验的啊。
(3)正人君子是这样炼成的
第二个关键词: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道无亲,实在可怕!加以近日发生月食在端门一侧,月亮是大臣的象征。俗说太高了就危险,太满了就溢出,月满盈会亏,日正午就会偏,四者都是自然规律。天地之心,降福于谦退而忌盛满。所以贤达之人功成身迟,全名养寿,不生怵迫之忧。倘若真能令国政一清,道能行而忠已立,您老人家就可以追踪古贤人伯成的足迹,保全自己的终身荣誉了。那怎么会与那些庸俗的外戚之流,贪位恋禄者相提并论呢!我李固很是愚昧,不识大体,只是有感于古人一饭必报的榜样,何况受您知遇之恩怎能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呢?
那么,这个李固究竟是什么来头,敢如此“不识时务”呢?
第三个关键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解析:自古以来,后妃家族之所以很少保持长久,主要是因为他们爵位高,权柄重,而又不知克制退让,终于不得不颠仆毁败。不说远的,在此之前外戚阎氏专权受祸就是一例。如今的情况,跟以往差不多,应该决心考虑如何推行善政的时候了。
总结陈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了避嫌,请太后陛下速速发丧。
其次,李固引用了三段名人名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二个关键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解析:当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先皇汉安帝驾崩,阎太后秘不发丧,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先害已,这是大忌啊。
一是《老子》中的:“其进锐,其退速”。解析:如今梁氏亲人贵为皇后,其父礼在不臣之列,尊以高爵,也还说得通,但其子弟群从们一个个荣贵显赫,飞黄腾达,大有鸡犬升天之势。要知道以前的明帝和章帝时可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让步兵校尉梁冀回到他本有的位置上去,让梁家任侍中者退回去当小黄门,从而使大权不归外戚,政事全由国家,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第一个关键词: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解析:汉冲帝虽然年幼,但也是天子名分,怎么能掩盖真相呢?
二是《诗经》中的“上帝板板,下民卒瘅”。解析:昔日周幽王变更祖宗法度,而使下民受尽苦难呀!政教上一有差失,一百年也弥补不了啊。建议:应该坚持祖宗留下的法度。开石室、阅图书,召会群儒,征询得失,分析灾异,弄清天意。
果然,新皇帝的两位人选刚刚出炉,汉冲帝就挥一挥衣袖,带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报道了。为了达到自己期望值和目的。梁太后决定“重走长征路”——学阎太后当年的方法,决定对汉冲帝暂时不发丧。对此,太尉李固进行了坚决的反对,直接说了两个关键词:
三是《周颂》中的“薄言震之,莫不震叠”。解析:本朝号令,不能失误间隙一开则邪人心动,利益启动则仁义之途梗阻。刑罚不能禁绝,教化因而凌夷。这才是天下万事的总纲,国家政治的急务啊!建议:应该罢退宦官,削其重权,只设两名常侍,让方正有德之人在皇上左右管事;小黄门五人,选才智清明者在宫中侍奉。如此,舆论就会平息,天下太平也能实现了。
按理说刘蒜都成人了,梁冀不会是脑残了,把他纳为候选人,一旦选上,那岂不是掀自己的台么?事实上,梁冀这么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刘蒜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办事老练果断,举止文雅有度,在公卿中是典型的“后起之秀”,享有很高的威望。梁冀把他选为皇帝侯选人,只是为了“作秀”的需要,只是为了堵住天下众人悠悠之口。而八岁的刘缵才是梁太后和梁冀早就商量内定的新皇帝不二人选。
最后,结束语有两句话:
于是乎,梁冀很快按梁太后的要求,从众多诸侯王中选来了两位小王子。他们都是汉章帝的玄孙,乐安夷王刘宠的孙子,一个是渤海孝王刘鸿的八岁儿子刘缵,另一个是十八岁的清河王刘蒜。
1、我冒昧地上书皇上,所提意见不成熟的地方,请原凉海涵。
的确,此时汉安帝的骨肉仅汉冲帝刘炳一脉相传而已,刘炳一旦有个三长二短,那就只能从先帝旁系中选皇了。
2、我想通过上书使皇上觉悟,所提观点可行的地方,请认真考虑。
其实就在汉冲帝刘炳“眼睛一睁一闭”这段时间,梁太后和梁冀等梁氏集团却正紧张的在忙碌着,他们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新太子。
汉顺帝看了李固的“真知灼见”后,做了三件事:
汉冲帝刘炳死时不到三岁,即位不到半年,他果然对得起他的谥号中的“冲”字,一路前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朝中很多大臣甚至都他的面也没有见过,发出恨不能相逢的感概来。
1、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
出乎皇甫规意外的是,正当他还在“歹活”的时候,傀儡之王刘炳却来了个“好死”。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即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刘炳却提前上演“眼睛一睁一闭,一辈子就没了”。这当真是:福大命不大啊。
2、责令诸常侍叩头请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的确,梁太后这算是对皇甫规客气了,俗话说子不孝父之过,在梁太后这里就是兄不仁妹之错了,可是现在梁太后那是国家的掌握实权的一把手,“皇叔”梁冀岂是皇甫规这样的无名小辈可以亵渎和玷污的。因此,梁太后有意放心直口快的皇甫替一马,但得知此事的梁冀知道后却不干了,他充分发挥残暴的本性,对皇甫规进行了拍砖游戏,结果砸的皇甫规遍体鳞伤,只等“眼睛一睁一闭,一辈子就没了”的这一天的到来了。
3、封李固为议郎官。
有事例为证:有个叫皇甫规的大臣,本着忧国忧民的原则,在梁妠面前打了梁冀的小报道。委婉地劝梁太后严加管束梁冀,让其多行善事,少去游乐,减省宅第,不要做“房叔”之类的话。结果梁太后对他的小报道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知道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汉顺帝的“花样表演”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梁太后不会袖手旁观的,她开始吹耳边风了。事实证明,梁太后的耳边风胜过九级台风,汉顺帝很快被“温柔乡”所惑,非但没有“降”梁商的级别,反而马上升他为大将军,同样还升梁商的儿子梁冀为河南尹,梁氏势力进一步膨胀。
稳住了羌人,实权在握的梁冀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握手中权”。他他利用手中实权,铲除异已,培养亲信,在朝无恶不作,当真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了。
梁氏进一步发迹后,自然容不下李固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了。在梁商父子的经心策划下,奠出一着杀手锏:诬陷。
“双子星座”马贤和赵冲以同样的方式以身殉国后,东汉政策知道凭武力,很难摆平羌人这个“南剃头”了。因此,在硬的不行的情况下,选择了柔——以金钱色等糖衣炮弹让羌人退兵,以“纳贡”的言式暂时稳定了贪婪的羌人。
也正是为这样,摊上大事的李固头上的乌纱帽很快就掉了,原因是犯了错。罪名是:莫须有。好在正直正义正气的大司农黄尚为了李固,放下架子,低着头到大将军梁商面前求情,仆射黄琼联合众臣力保,梁商为了息事宁人,李固才免去了将牢底坐穿的牢狱之灾。随后,梁商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把他外调去做广汉的雒令。眼不见心不烦,只要你李固不在京城,总不能再掀风鼓浪,总不能再来闹事儿。
然而,这个时候的马玄既然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自然会有所防备,羌人早就派大军前来接应他的到来了。结果赵冲火急火撩地赶来找马玄“讨说法”时,遭遇马玄和羌联手布下的“迷局”,最终全军覆没,赵冲本人也来了个“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按理说九死一生的李固应该很庆幸才对,但在赴任的路上,他的心却随着颠簸车子心潮起伏,感触万千:在一方为官为王,福利待遇都不菲,对个人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但这并不我所求啊。我所求的是要靠手中三尺利剑,整顿腐败的官吏,肃清外戚的专政,打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朝政来。既然在朝中不能施展抱负,为国分忧,为民谋利,去做地方官又有何用呢?
手下干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赵冲很是窝火,立急带大军去“拦劫”马玄,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想到这里,突然醒悟过一的李固到白水关时来了个“怒而罢官”,他解下印绶,归隐山林——回到故乡汉中,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梁太后当仁不让地派赵冲出马了,想让再展雄风。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赵冲的部将马玄却来了个“胳膊肘儿”往外拐——投叛了羌人。
这个时候的大将军梁商人品还不很坏,眼看自从李固“罢官”后,朝中才俊纷纷选择赴其后尘,非隐即散,马上采取了补救措施,重新重用李固。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家赋闲快一年的李固又被征召到朝廷,官职变成了从事中郎。梁商的用意有两层,一是想通过重新重用李固达到获取好名声。二是想因此而把李固拉拢据为已用。
因为赵冲的出现,不可一世的羌人在连吃败仗后,终于发出了“憾山易,憾赵家军难”的感概,于是选择了“归隐”。此时的汉朝的局势每况日下,羌人抓住这一时机,再度兴风作浪。
然而,事实证明,梁商还是看走了眼,因为李固毕竟是李固,玉树临风的李固,个性鲜明的李固,独一无二的李固。因此,如果仅仅因为梁商给他升了官这个小恩小惠就可以收买他,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以此为契机,开始了第二轮更为猛烈的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
东汉政府对此派出了很多大将平乱,但结果都是无人能掠羌人其缨。实事造英雄——这位英雄就是护羌校尉赵冲。
李固对当时的梁商还看不透,认为他虽以皇后的父亲的身分辅政,但对自身还有所约束,假如他能带头放弃权势,外戚专权的事就好解决了。于是,李固再度上奏,建议梁商辞退高位,作个表率。对此,李固还引用了一个关键词: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劝梁商道:“爬得太高虽然风光,但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如今大将军功成名遂,为了保全名声和享有福寿,避免忧祸,可以自动引退。假如你能这样,就不是一般的贪荣禄好权位的外戚之辈所能同日而语的了。结束语是:我这般掏心掏肺地跟你说,完全是为了报答你对我的知遇之恩啊,请三思而行。
这让羌人仿佛如黑夜中看到了光明,于是信心更足了,野心更大了,脚步也更快了——深入渭河平原,偷袭长安城,大有不可一世之气概。
结果呢?梁商却不解李固的一片赤诚,不领李固的情。于是,梁商又借故将李固调离朝廷,去地方做刺史了。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盗墓笔记告一段落时,边塞风云又起。首先是西北边的一直不安份的羌人来了个“第二次革命”。3年前,也就是公元141年,当羌人第一次革命时,东汉政府派出平乱的是征西将军马贤。马贤带领十万精兵西征,去时鸟啼鸣——壮志凌云,归时花溅泪——惨遭屠龙,马贤父子三人阵亡,十万大军仅剩数千人还。
李固走了,梁商却突然患病死了,当真印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末到这句话。
(2)福大命不大
然而,朝中外戚专政并没有因梁商的突然病逝烟消云散,因为梁冀很快接过了梁商的接力棒——继承父职为大将军。
是啊,吃一堑长一智,汉顺帝让梁太后吃了“临时抱佛脚”的亏,这一次自然要吃一堑长一智,未雨先绸缪了。考虑到洛阳城边的土地确实紧张的珍贵,于是汉冲帝的陵墓选在汉顺帝的宪陵的陵园内,20顷的地,浪费也是白浪费,不如再建个“陵中陵”,一来省的招来非议,二来厉行节约。于是乎,“护陵使者”段颎又开始新的一轮工作了。
这个时候的李固还在地方上也没有闲着,开始发威了,做了一件事很给力的事:打击贪官污吏。别人做这些事时是点到为止,李固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挑最带刺的果子挑,他剑直指梁冀的直属部下南阳太守高赐,并且给高赐的评语是:见过贪的,没见过你这么贪的。是自首,还是等着送堂受审,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双管齐下,效果是看的见的,很快,陵园修缮的完美一新,治安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梁太后对他赞不绝口。马上又给了他一项新任务——帮年仅2虚岁的汉冲帝预造新皇陵。
面对李固的“口语逼供”,高赐害怕之余,马上带上RMB去找大将军梁冀。梁冀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派人持文书给李固,主要观点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中心思想是:网开一面。对此,李固回了一封文书,主要观点是:闻名不如见面。中心思想是:不羞当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梁太后立即封段颎“宪陵园丞”,让他全权负责汉顺帝陵园的修缮和治安工作。段颎上任后,一边抓紧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地完成陵园的修缮。另一边大力开民用工展“扫黑除霸”行动,肃清宪陵周边的黑恶势力。
接到李固的回书,原本就兽心人面、鸠形鹄面、獠牙青面的梁冀表情为:面红耳赤、面目可憎、面缚舆榇。尽失颜面的他怒道:真是个不识庐山真面的面谩腹诽之辈,得让他体会到什么叫乱首垢面。于是他施展八面玲珑的功夫,把寒铁冷面的李固调去做泰山太守,大致意思是让他灰头土面地去面壁思过。
绰号来缘:段颎拥有至孝、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十大特点。
然而,他不会料到,灰头土面的李固并没有因此而蓬头垢面,洗心革面的他,来了个就汤下面,很快便能独当一面,把管割地治理的别开生面,百城富面的民众对他声望愈来愈高,千里犹面的有志之士将振兴朝政的希望寄托在春风满面的他身上,希望他能“装点门面”——回朝执政,做到“以点带面”——重振太平盛世。
绰号:十全十美。
嗔拳不打笑面,出于社会的压力梁冀汗流满面,只得两头白面地将李固调回朝廷,“三进宫”的李固和梁冀这对仇人见面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朝廷内开展了更激烈的牛头马面之斗争。
拐点:浪子回头金不换。潜心研究古籍,所以受到武威太守的器重。
两人争夺的焦点是人才。李固构思是用刚正不果的人去代替骄侈循私的外戚。这是他一贯坚持和主张的路线,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固到京师后,马上就给汉顺帝上疏,还是老调重弹:治理国家要以广集贤人为道。他建议:召还已托病还乡的杨厚、贺纯等隐士出山,重用已在朝的黄琼、周举、杜乔。推荐重聘流落在野的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四大草根奇才”入宫。
缺点:嫉恶如仇,曾一度误入“黑道”。
对此,“幡然醒悟”的汉顺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召还了杨厚、贺纯等人,重用了黄琼、周举等人,征用了杨伦等四大奇才。
特点:行侠仗义。
然而,正当年“三十而立”的汉顺帝想依靠李固、杜乔、黄琼、周举等人励精图治,重振国威时,却来了个“死去元知万事空”。
书名:举孝廉。
最受伤的当然是“泪满襟”的李固,没有顺帝这个依靠了,他想改革朝政的理想和抱负等于是黄粱梦了,等于是井中月了。因此,痛定思痛的李固先是“痛也不说痛”。然后实干——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皇帝,否则,他不但抱负不能实现,仕途生涯也就此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汉顺帝死后,李固和梁太后、梁冀上演的是最后一搏的终极PK战。
姓名:段颎。
(4)你摊上事了
下面就来看这个简历。
此时梁太后想学邓太后对汉顺帝的死“秘不发丧”,李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对梁太后进行赤裸裸地威胁:“这样做将你摊上事了,你摊上大事了!”
梁太后高度重视,现在一考验,居然发现这个人全部符合这三个条件。不由发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概来。
“你以为你是谁呢。”梁太后对此很愤怒:“你不就是朝廷的一条看门狗的吗?”
令梁太后感到意外的是,招聘广告刚一下达,凉州武威郡就推荐了一个人才。
“我就是一条看门狗,我看的是国家的大门,防止鼠辈进入,我骄傲。”李固傲然道。
对此,梁太后采取了公开招聘的方式,对边疆人招“护陵使者”,条件有三:一是品德好,能做到洁身自爱,廉洁奉公。二是武艺好,能够制服武装盗墓集团,能胆大心细,不惧“鬼吹灯”的枯燥生活;三是管理好,土木建筑工程毕业的拥有优先权,能管好施工队,能把陵墓建造的堂皇富丽。
“好,我今天就叫你骄傲不去了。”梁太后怒不可遏,大有对李固进行“武力”的冲动迹象。
为了防止派出的人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梁太后选这个“护陵使者”时,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首先把“中原人”否决定了。原因是中原人都不老实,都不靠谱儿。而把目标转向了“边疆人”身上。他觉得边疆人心善厚道,是护陵的最佳人选。
“这个时天下百姓的眼睛都在盯着你,千万不要狂躁哦。”李固脸上平静的稳若泰山,喃喃地道:“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
大汉法律规定,敢偷盗皇室物品者一律杀无敕,敢擅自在皇陵区内动土者更要诛灭九族。然而,此时的梁太后忙于自己的权力发夺都来不及,哪里有心思来管这些“身外事”,于是乎,一边本着法不责众的原则,声张虚势地派人去追查这样件,作秀给天下人看。另一边再度采取亡羊补牢之举,在百姓把宪陵掀个底朝天之前,派人重修和保护宪陵。
“咱们什么也不玩,就玩点钞票游戏吧。”梁太后说着命人提了一大厢黄金丢在李固面前。
天怒人怨的民众上演的完全是一出现实版的“盗墓笔记”,可怜的汉顺帝刘保刚刚入土为安,又恢复了“赤裸”之身,上演了“五被”之闹剧:被刨出坟墓,被抢光陪葬品,被剥光金缕玉衣,被停尸荒野,被路人免费参观。悲哉,哀哉,惜哉,壮哉,痛哉!
“你不用贿赂我,反腐从看门狗做起……”
西方谚语说:离罗马越近,离上帝越远。因为罗马本是天主教廷所在地,而和欧洲其它地区相比,这里的民风蛮横狡诈,治安恶劣,丝毫不像天堂。同样的道理,离洛阳越近,离上帝越远。这个时候的汉朝,在一个接一个的外戚专政下,这个腐败无能的政权越来越让民众反感和不受尊重了。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梁太后只是“大赦”——释放囚犯,并没有对民众“大援”——成立红十字协会,提供物品、食品救灾的情况下,民众采取了自救——通过地震造成的裂缝冲进宪陵,哄抢陪葬品。
“我告诉你,造谣诽谤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梁太后气的花容失色。
当然,汉顺帝下葬时没有下雨,而是地震。天要下雨娘要嫁,这原本是天经地仪的事,然而,这个时候的梁太后和梁冀因为做了“亏心事”,对地震一事很是震惊,迷信地认为这是老天对他们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鬼敲门”的严重后果,赶紧下了这样的命令,八个字:释放栾巴,大赦天下。
“我不怕。”李固道:“咱两人看谁先进去,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以为你有钱你就能买通一切吗,你以为你有权就能操纵一切吗?你以为你对顺帝的秘而不宣就能控制无息无声吗?送你两个字:玩完。
把栾巴从天堂打入地狱后,在梁冀的日夜督促下,汉顺帝的宪陵工程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只有十来天,高的八丈有余,占地面积二十顷的墓园就宣告峻工了。随后,梁太后为汉顺帝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据说下葬时,下雨是非常吉利的事,是后人有福的样子,古人美其名曰叫“发后雨”。据说刘邦下葬时就下了这样的“发后雨”,随后他的曾孙汉武帝开创了汉朝盛世。
对此,梁太后无言以对,是啊,话到这个份上,李固的话字字如千斤重,让没有反驳的理由和借口。最后思来想去,为了不做天下人唾骂的“小人”,她来了个“双管齐下”,一是在当天夜间便发布了汉冲帝归西的讣告,堵住天下众人之口。二是立马派人去迎接梁冀火速入京。梁冀执着到信息后,快马加鞭,第二天便赶到了洛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怒形于色地来了个为民请愿,为民上书。这个人便是尚书栾巴。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候,栾巴的不识时务,让梁太后“怒不可遏”,梁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以“大逆不道”之罪,将他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缓期一个月执行——深秋执行。什么叫枪打出头鸟,可见一斑。
直到这时,梁太后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下来。
祖坟被扒了,洛阳的老百姓个个“怒气冲天”,但都是敢怒不敢言。是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是帝王的天下,就算窦太后的所作所为过于残忍,过于恶毒,过于无情,那又如何?他们只不过是苍海一栗罢了。正如郑智化在“游戏人生”中所唱的那样:有钱的当老大,没钱的难过活,就算是看不贯我又能如何?
梁太后打下的小丸丸,李固自然明了于心,为了防患梁太后和梁冀“武断”地册立新皇,他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趟戒等人,直接给梁冀一封信,信中说了一个关键词:以天下给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解析:以前昌邑王被立之后,一天比一天昏乱,霍光忧愧发愤,后悔之极。要不是霍光的忠勇,田延年的奋发,大汉的政权,几乎就要倾覆了。这是最大的责任,最重的担子,可要深思熟虑万分用心呀。悠悠万事,只有这一件才是最重大的。国家的兴衰,在此一举了。远的追寻前代废立的故事旧典,近的见到国家拥立的前例,未尝不询问于公卿,广泛征求意见,希望能上合天心,下符人望。而且永初以来,政事多有错谬,地震毁宫殿,彗星贯长空,实在是您将军要专心考虑的时候了。
面对朝廷这样赤裸裸地“占有”,当地民众自然不满了,因此,很多人都对窦太后的武断专行选择了“怒而不尊”,结果三天过去了,平民公墓的情况可以用“坟丝不动”来形容。面对这些“叼民”的所作所为,梁太后没有选择“姑息迁就”,而是立即来了个“怒发冲冠”——派梁冀扒除这些平民坟墓,然后就地开始皇陵工程的建设。
对此,梁冀选择了“妥协”,于是马上召集朝中重臣,召开政治会议,商议册立新君人选。
什么叫“平民公墓”,说白了那就是百姓农民的坟地场。因此这平民公墓自然有很多小坟墓了,梁太后可不管这么多了,马上对民众下了达了“迁坟令”,三天之类把这里的坟墓全部搬起,而且方式是“无偿”。什么叫无偿,那就是且不说“补偿费”,就连基本的迁搬费、重新安葬费、人工费、误工费等统统都没有。
会议一开始,当梁太后抛出“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观点,请大家“定夺”新君人选时,众大臣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刘缵和刘蒜两位皇帝候选人展开了“人肉搜索”似的真情碰碰对。
洛阳是一国之都,周边的土地都是稀有之物,想找风水好的土地那便是“难于上青天”了。然而,窦太后开了口,更何况这是为了一国之君找墓址,因此,土地尽管稀少,但正所鲁迅所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挤总会有的!最后总算在洛阳西郊“挤”到了一块各方面条件都还算可以的风水宝地——“平民公墓”。
拥刘蒜派的代表人物是太尉李固和胡广、趟戒及大鸿胪杜乔,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解析:刘荆不得年长,而且德才兼备,选他为太子,国之在幸也。
汉顺帝驾崩了,他的皇陵还不知道在哪里。直到这时,梁太后只好马上进行“亡羊补牢”——给汉顺帝临时找墓地。本着就地原则,选择的墓址就是选择在洛阳边。墓址要求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风水好。
拥刘缵派的代表人物是梁太后和梁冀。作为梁氏集团的“大姐大”梁太后和“大哥大”梁冀这个时候不可能站出来进行辩论,于是他们派出“枪手”出面进行反驳,理由杨起来就也是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解析:刘蒜是哪根哪根蒜,刘缵少年聪颖,他才是最佳皇帝人选。
或许他继位后,正为“此权无计可夺回来”而发愁着,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这些“身后事”呢?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三十而立的他却来了个“归去来兮”。
事实证明,胡广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掌声和喝彩声,但却得到了一锤定音的声音,他话音刚落,梁太后便当场拍板:立刘缵当皇帝。
自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开始,汉朝皇帝形成了这样的制度,那就是新皇帝一旦即位,在治国国家的时候,还得干一件大工程,那就是为自己修建陵墓。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没有忘祖,把这古训继承下不断出现。然而,到了汉顺帝这里,这项制度却突然中止了,他没有为自己建皇陵。
李固等人固执地追问理由时,梁太后充分发挥“狮子吼”的呼声,怒道:“立贤不立长,这个道理岂是你们这些圩腐书生所能明白的。”说罢,拂袖而去。
梁太后“执政”后,考验马上就接踵而来了——给刚刚“龙驭上宾”的汉顺帝建皇陵。
为了以防夜长梦多,当天夜晚,梁太后便派梁冀持节用青盖车将刘缵迎入南宫,第二天,就让“小宝贝儿”刘缵亮相了: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刘缵就是汉质帝。
(1)盗墓笔记
就这样,梁太后以自己铁腕手段,再次以皇太后的身份进行垂帘听政,向着自己野蛮的政治野心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