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解放奴婢。
总之,第二步走就是打造了一支和谐精干的官场队伍。
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从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公元26年5月的诏令宣布:民有出卖妻子,其妻子想归父母者,从其便,如主人刁难,按律令论处。建武六年诏令:王莽时吏民被当成奴婢而不符合西汉法律的,一律免为平民。公元31年的诏令:吏民因饥饿战乱沦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强制不让走的,以卖人罪处置。建武十年诏令:取消奴婢因射伤人处死的法律。公元35年2月诏令:天地之间人为贵,杀奴婢者罪在不赦。同年6月诏令:炙灼处罚奴婢的,按律治罪,被伤害者免为平民。公元36年诏令:陇、蜀的人民被劫为奴的,如要离去,一律免为平民。公元38年诏令:益、凉二州奴婢八年来向官府上讼者,一律免为平民,也不必偿还卖身钱。这个政策是针对积存已久的奴婢问题,在严重缺少劳力的情况下,免奴婢为庶民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诏书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尊重奴婢的人格,提高奴婢的地位,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因为王莽篡夺了帝位,长年的征战,全国人口在战乱中减少了80%。人少了,官位和机构就得减少,否则那么多公务员,都需要财政拨款,也够戗的。更何况,税收等都减少了,压缩开支是当务之急啊!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光武帝下令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还这样繁多。兹令各郡、国、县削减吏员。县级机构不够设置长吏的,可以撤减合并。”这一年,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当官的编制减至10%,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在封建社会,能够这样大规模地精减官吏,确是少有之举。另外他又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地区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设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郡国。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总之,第三步使大批奴婢获得了自由,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二是精简机构。
如果说刘秀用武力平定了天下,那么,这三步走无疑安定了天下。
总之,第一步走就是想从根本大法上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
精兵简政
家乡都免税了,为恢复因战乱被破坏了的萧条局面,刘秀下令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三十税一”就是指农民收三百斤粮食,交十斤公粮,这是当年“文景之治”时休养生息的减田租最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刘秀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笃、癃、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要知道刘秀虽然出生在皇族,但成长在民间,在革命前曾长年在农田里“锄禾日当午”,知道“汗滴禾下土”是怎么回事儿,知道再苦莫过于农民,知道再穷莫过于百姓,知道只有得民心才能让这天下长治久安。
刘秀在安定天下百姓的同时,还不忘做另一项工作,那就是强化皇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归纳起来为“四步走”。
一是减轻赋税。
第一步是加强中央集权。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雄才大略的刘秀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刘秀在建国之前出镇河北时,就首先清除苛政,理结冤狱,罢黜贪官,延揽人才,广施恩泽,取悦于民。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面临的是“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的残破局面。为此,他顺应民心,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在家乡施行“怀柔三部曲”后,刘秀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来了个“怀柔三步走”。
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尚书由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他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并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等职责。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
柔道治国
第二步是废除地方兵权。
三管齐下,家乡人对刘秀自然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刘秀这次回乡也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像刘邦那样吟出千古绝唱来,但后人却用千古绝唱来歌颂他,诗曰:“汉武秦皇终化土,江山代代易新主。唯独我剩半丝情,陪你同游夕照处。”
长期的戎马生活,使刘秀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体会息肩思乐的幸福;长期的动荡混战,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也正是因为这样,崇尚和平之道的他,除了建国初十几年“剿匪”的需要外,当政的33年中,没有主动发动过任何战争,包括匈奴的频频挑衅,西域的屡屡告急,边境的持续动荡,他都选择了“忍”。
三是大兴建筑。对老家的宗庙和祠堂进行重新修建,打造一流的皇帝故居,此后带来的“红色”旅游业,进一步促进了家乡人的经济和发展。大兴建筑,无疑是一项提升家乡人形象的“惠民工程”。
与此同时,刘秀还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销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二是免除徭役。这个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以后家乡人都不用交粮食不用纳税了。刘秀这个提议等于直接“剽窃”了当年刘邦的做法。当然,这个提议也是最实惠最让家乡人看得见体会得着的。免除徭役,无疑是一项造福家乡人生活的“效益工程”。
第三步是限制外戚权力。
一是把舂陵乡改成章陵县。现在由乡改镇那都得达到经济和人口等条件,经过上级领导的层层审批才能通过。而现在舂陵一下子由乡变成了县,那上升的速度比广东上海经济特区还要快,只能用坐火箭来形容。乡改县,无疑是一项改变家乡人面貌的“达标工程”。
西汉两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亲身经历了王莽窃位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外戚十分谨慎、格外提防。在建国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的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他们非常喜欢能诗善文、尤擅辞赋的冯衍,常有礼尚往来之举。刘秀却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都依法治罪,重者被直接送上断头台,轻者也要被摘掉乌纱帽。这样一来,冯衍也因此获罪,落得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的悲惨下场。这样,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到他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高祖皇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说着,不怒反喜的刘秀马上给了父老乡亲三个优惠的“柔”政策:
第四步是力倡儒学教化。
按理说对皇帝说这样的话,绝对是大不敬了。然而,刘秀听后却不以为然,只见他哈哈大笑道:“柔是我的制胜武器,我很感谢它,因为柔我才打下了天下,现在我治理天下,也打算采取柔啊!”
刘秀是个力倡教化的儒者皇帝。一是重视,不但自己学儒学,而且号召朝中文武大臣一起学习。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曾到长安跟随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力求通览博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因此,他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平定天下后,刘秀深知,夺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将,而治理天下更需要远见和卓识,靠的是文吏。他下令广泛收集、整理古代典籍,以达到“采求阙文,补缀漏逸”的目的。他迁都洛阳时,曾有“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辆)。自此以后,三倍于此”的壮举。二是培养、兴办了大量以“儒学”为主的学校。公元29年,刘秀在洛阳城门外兴建起第一所国家级的一流“大学”——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引得饱学之士、民间高人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刘秀还亲自巡视太学,赏赐儒生。在他的倡导下,不仅中央设立太学,建武年间,许多郡、县也都兴办学校,“兴庠序之教”,而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无论是博士还是经生,都为儒学的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三是重用,刘秀在柔兵权柔功臣的同时,开始选用大量“柔弱”的儒生为官吏。可以说刘秀走上了一条自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标本,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大鱼大肉地免费连吃连喝了好几天,父老乡亲高兴了。父老乡亲一高兴,说话同样很给力。父老乡亲的话匣子一打开,便如同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席时无非是谈一些感激之类的恭维话,到后来就越聊越来劲儿,越聊越开心,渐渐地无话不谈了。都说言多必失,说着说着就把刘秀的老底儿给揭出来了。还原他们的话,大致是说:“文叔从小就诚实可信,诚信待人,礼貌待人,和人打交道时,既爽快,又柔顺,真没想到能有今天的成就啊!”
三管齐下
闲话不多说,且说刘秀风风光光地回来了,父老乡亲当然十分给他面子了,首先来了个“十里相迎”,规模隆重而热烈,气氛热烈而和谐。此情此景,刘秀自然感慨万千,非常高兴。都说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同样的道理,皇帝一高兴,说话很给力,只见刘秀高兴之余,大手一挥,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摆筵席,宴请父老乡亲们。”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说的是在宋朝初期,宋太祖组织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组织了一场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结果,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功臣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此次事件史称“杯酒释兵权”。殊不知,赵匡胤的这一绝招其实是山寨于东汉刘秀的。
那么刘秀“模仿秀”似的回乡又会弄出什么新的“创举”来呢?
只是刘秀的招数更加含蓄,更加老到,更加全面,比“杯酒释兵权”更好听,叫“柔兵权”。
我们都知道,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淮南王叛军,命别将追杀,自己便道还乡,召家乡父老欢聚,那是把酒言欢好不热闹。趁着酒兴,他吟出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随后,刘邦给了家乡人一个特惠——免除沛县世代的徭役。结果他回京时,受到了家乡人“十里相送”的礼待,并且世代感恩于他。刘邦此行名利双收,当真是不虚此行了。
众所周知,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是君臣亦是兄弟哥们儿,不是一般地铁。现代有人用“四铁”来调侃铁哥们儿的标准——一铁是一起同过窗,二铁是一起扛过枪,三铁是一起嫖过娼,四铁是一起分过赃。刘秀和他的开国功臣们的关系铁到除了是否一起嫖过娼不清楚外,一起“同过窗”的有不少,而一起扛过枪和一起分过赃的那是一个都不少。
要知道刘秀已十多年没有回过故乡舂陵乡了,光阴荏苒,长年的金戈铁马炼就了刘秀的铮铮铁骨,但刻骨铭心的却是故乡情。正如费翔在《故乡的云》中所唱的那样: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
同患难共呼吸,正是因为这样,开国皇帝和功臣们的关系很铁也很微妙,微妙到如果处理不当,会危及皇权。刘邦对此采取的措施是诛杀,以彻底防止政权不稳。毕竟这个方法最稳妥,死则死尔,死人总不能再对我构成威胁了吧,死人总不会来跟我争权夺位了吧?但这种手段过于残忍,毕竟这些功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以德报怨,善莫大焉;反过来,以怨报德,恶莫大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临死前的呐喊是凄苦辛酸的,是孤立无援的,也是死不瞑目的。
但刘秀现在的确还“在路上”,在回归故乡的路上。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平定了天下后,刘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故乡。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北风呼呼地吹,如寒魔在狂舞。然而,寒冬、大雪、北风这“三座大山”丝毫不能阻挡刘秀归乡的步伐,曾几何时,压在身上命悬一线的几座大山都没能压垮他,这点儿风霜雨雪又算得了什么?
刘秀显然不是刘邦,他不会像刘邦那样铁血无情。他登基后,马上玩起了知恩图报的把戏。功臣可以按单个字来理解,一是(有)功,而且功不可没。二是臣,永远的臣子。有功就得奖赏嘛,但又不能什么都给他,否则他一旦权势太大了,翅膀太硬了,就会有飞出林子“单干”的可能。既要报恩,又要防止功臣们的势力坐大;既要奖赏,又要防止功臣们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总之,刘秀做到了得体、得力、得当,具体归纳起来可以叫“三管齐下”。
15年来,无论是处于险境还是顺途,很多人都会对他提到“成功”二字,但每次刘秀都会回答五个字:成功,在路上。这几乎都成了刘秀的口头禅了。是啊,没有到最后胜利那一刻,成功,都只是在路上而已,不能停歇,也无法停歇,否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此时,按理说统一了天下、雄霸天下的刘秀应该摒弃这句口头禅才对。然而,刘秀还是那个刘秀,口头禅还是那句口头禅,只是更加浓缩和精练了,由五个字变成了三个:在路上。的确,刘秀此时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去掉这两个字很容易理解,但“在路上”这三个字却还是让人有点儿看不明白。这天下都是你刘秀的了,还有什么在路上可言?
一是以重赏代替重用。刘秀对功臣中除了个别有较高政治才能的仍然加以重用外,对绝大多数功臣采取的是用重赏代替重用的办法。总之,想要封妻荫子,想要荣华富贵都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但要实职实权却很难,难于上青天。如马成,在刘秀征讨河北时,他弃官步行,追到满阳才赶上刘秀。他杀李宪,败隗嚣,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为平舒侯、扬武将军,最后被封为全椒侯。再如马武,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战斗中却每次都冲锋在前,勇猛无敌,屡立战功。刘秀称帝后,拜他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刘秀有一次和功臣饮宴欢聚,他问道:“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马武则不假思索地说:“我有勇力有胆量,可以当个守尉,专管捉拿强盗。”刘秀听了,笑着对马武说:“你呀,只要不做贼,不被人逮住,能当上一个乡村里的亭长,那就很不错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秀与这些功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如此,刘秀仍只是奖功封侯,让他们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却坚决不授予实际权力。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刘秀眼里却变成了防臣之心甚于防川。
历史是一个幽默大师,他总是漫不经心地开着玩笑,让人感到他的深不可测,变化无常。话说刘秀剿隗嚣、灭公孙述后,终于一统天下,实现了四海臣服的夙愿。他28岁起兵,此时已经43岁了。15年艰苦又残酷的戎马征战,他芟夷群雄,扫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终于结束了豪强割据的局面,成为这块领土上唯一的统治者,使中国又一次走向了统一。多少艰辛换来的结果,多少泪水浇灌的花开,多少感动化成的点滴,多少……在这一刻,却终于化作相思泪,开出幸福花。
二是退居二线不如直接退休。和现在很多企业联手“骗保”、“骗购”不一样,刘秀是主动鼓励和支持朝中文武百官们提前“内退”的,免费享受“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并且信誓旦旦地承诺,三金(公积金、公益金、养老金)一险(医疗险)一样不少。在刘秀的政策影响下,有着“赛韩信”之称的耿弇在只有35岁的黄金年代就提前退休了。据说刘秀奖励他的是一块儿孙三代可用的免死金牌、一辆“桑塔纳”和一栋超级别墅。与此同时,刘秀还大力开展“下基层、转作风”活动,鼓励功臣们“下去”任职,并且美其名曰体验生活。耿纯就是第一个带头交出手中兵权去邺城“锻炼”的,结果在那基层的热土上,勤劳耕耘,无私奉献,竟然成了一方名士,受到了万民景仰。当然,对于那些既不主动内退,又不愿下基层的,刘秀采取的措施是把他们“雪藏”,让他们退居“二线”,空有职务,却毫无实权,成了不折不扣的“摆设”而已。
——苏秦
三是联姻。大家都知道,开国皇帝刘邦的夫人吕后为了打造自己的“吕氏王朝”,乱点鸳鸯谱,吕家的儿女和刘氏宗亲子弟大搞联姻政策,是男孩娶对方的姑娘,是姑娘嫁对方的男孩,总之一句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说,吕刘联姻打造了强强联合的模范和典型,此时的刘秀把吕氏的招数“复制”过来了,他和手下的功臣大搞联姻。皇子娶功臣的女儿为妻,女儿嫁功臣的儿子为妻,这其中很著名的是,名将马援的小女儿嫁给了刘秀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代皇后,这是后话。
三尺龙泉万卷书,老天生我竟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三管齐下”,刘秀在“柔”字上下足了工夫,取得的效果显然易见。开国功臣要么被刘秀的“弹衣炮弹”击中,“坠落”下去了(内退或是下乡“享福”),要么成了刘秀的亲家(联姻)。总之,通过柔兵权,刘秀成功地处理好了这些烫手的山芋头,把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
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