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副手、超级智囊团、超级部队,还有超级的粮草、军马、辎重相配套,王莽用“四超”实现着自己的承诺,力争一口把汉军全部吞灭。
巨无霸除了是“超人”外,还训练出一支超级“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是由老虎、狮子、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组成的,攻击力极强,战斗力惊人,跟现在的一些“魔兽”等网络游戏里描述的场景如出一辙。
王邑在感动之余,立马制定出作战方案,共十六个字:稳住赤眉,各个击破,先歼汉军,再图赤眉。
另外,王莽还给王邑配了一个“超人”,名叫巨无霸,一听名字就知道来头不小。巨无霸东海蓬莱人,身高一丈(约二米三左右)、腰大十围(约三米左右),他有四超:一般车装不下他,三匹宝马也拉不动他,睡觉的时候要枕战鼓,吃饭的时候要用铁筷子。单凭这四点,放在现在哪一条都可以入围吉尼斯世界纪录。
要稳住赤眉军,就要先稳住赤眉军的心,要稳住赤眉军的心,就要先给他们糖衣炮弹,以安其心。
同时,王莽还给王邑征调了精通兵法的人才共计六十三人,组成了一个强大无比的“智囊团”,作为军事顾问,以便让王邑随时随地向他们身上询问兵法的事情。
为了保证新朝的老巢安全,王邑起兵离开长安之前,特召见了两个人。一个是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菅的原涉;另一个是当年的旧部朱萌。命他两人一个守武关、一个守函谷关。守住贼子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的两道必经的关口。
首先,他给王邑配了一个响当当的超级副手,同为三公之列的大司徒王寻。三公之列排名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论名次王寻还在王邑之前,但此次出征却成了王邑的手下,一切调配权归王邑所有。可见王莽对王邑的器重,对承诺十分信守。
四月初五,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王邑选择这天正式起程,东赴洛阳,开始军事行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王邑同意王兴随军的回报,王莽倾调全国之兵,交给王邑指挥。
王莽亲自送到城外渭桥,对王邑道:“今日站在这里为你洗尘,送你上前线。他日我会站在这里接风,为你庆贺。”
沙场点兵
王邑心中一动,一股热泪便要往下流,他哽咽道:“臣虽肝脑涂地,亦要报答陛下知遇之恩。”
君臣的双手终于握在了一起,是开出胜利的花朵,还是结出苦涩的果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宁惜家中一抔土,莫念他乡万两金。”王莽举酒至王邑身前。
“朕老了,王将军正当年,王兴还年轻,将军定能明白朕的难处和苦心啊。”话说到这个地步,王邑还能说什么,看着王莽刺眼的白发和乞求的眼神,他只能违心地答应了。
王邑一饮而尽,把碗抛于地上,对王莽躬了三躬,然后跨上马,大喝一声:“出发。”
王邑心中一动,是啊,王莽虽然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但能放下架子亲临他的寒舍低三下四地求他出山,这已经是大年初一翻皇历——头一回。况且他还答应了他的三个条件,对他已经够包容了。但此时叫他带王兴出征,他还是心有不甘,只是嗫嚅着不好继续反驳。
大军浩浩荡荡而行,沿路绵绵不绝,让人叹为观止。风中似乎飘来这样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当时王莽有一种想喷血的冲动,但多年的政治生涯早已把他练就成修养和城府极深的人。他转念一想,沉声道:“朕亲自来请你出山,已答应了你的三个请求,你就忍心拒绝朕的一个小小的附加条件么?”
内力的较量
王邑如何不知道王莽的良苦用心,但要他带上这个“累赘”出征,又势必会影响自己的行军打仗,更重要的是,将来一旦凯旋,所有的功劳将会归于他身上,王邑虽然淡泊名利,但他也不想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拼尽了全力到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请恕臣不能从命,如果陛下非要臣带他出征,那就另择高明吧。”
话说王邑带领四十二万大军,再加上后勤部队数十万,其中还有特种部队、智囊团,信心爆棚,豪气大增,后来他干脆把这支雄军改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王百万”。号称他这支部队有一百万人,一来给自己人打士气,二来给敌人灭威风。
王兴是王莽的私生子。我们都知道,四个儿子死于非命后,王莽便把王匡和王兴两个私生子接到宫里,努力培养为接班人。然而,王匡福大命不大,到了宫中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王兴这根独苗就成了王莽的唯一希望。但因为是私生子,他又不好名正言顺地立他为太子,因此,才会想让他这次跟王邑一起参与军事行动,如果这次行动成功,他便会带着赫赫功劳而归,为以后立为太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路上又有被汉军打败的严尤、陈茂等军队的加入,使得“王百万”军力更盛,大有掷一鞭而截江断流,跺一脚而地动山摇之气概。
作为回赠,王莽在同意王邑的三个条件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这次军事行动,必须带上王兴。
就在王莽采取如此超规模的军事行动时,汉军又在干吗呢?他们将如何应对呢?
就在王邑忍不住要说“皇上还是另请高明吧”的时候,王莽思来想去,决定“忍痛割权”,他痛苦地点了点头,从牙齿缝里挤出了一个轻如蚊声的“喏”字。
汉军听说敌人大军压境后,个个面如土色,汉军男女老幼算起凑在一起也只有十万兵马,而且还不是集中在一块儿,分散在南阳、颍川各地,各自为阵,各自为营,各霸一方。兵马本来就少,又是分散的,如何能应对王邑的百万大军?王莽在关键时刻想到了救世主王邑,汉军在关键时刻,也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便是曾被绿林军打压抛弃的刘。虽然绿林军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此时枪口一致对外的时候,团结才是力量。因此,他们这回充分发挥知人善用的作风和海纳百川的气魄,一致恳求刘来主持大局。
对于前两个条件,王莽想也没想,便立马答了“喏”字。对于第三个条件,他却选择沉默,犹豫了好一阵。毕竟他这个人毫无军事才能,但却喜欢摆弄权威,认为皇权的体现主要是在凡事都得听他调遣。此时王邑的第三个条件,则明显是要他当这场军事战争的旁观者,组织者,而毫无指挥权和干涉权。这与他的个性和一贯作风又相违背。
刘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披挂上阵了,毕竟能被大家这么看中,他还是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虽然下野只有短短月余时间,但重夺兵权的他却有种恍如隔梦的感觉。当然,他这个救世主也不是吃白饭的,他很快就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
王邑很是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权力:一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兵马统治权;二是后方粮草必须保证按时供应,军饷资金必须保证月月到位;三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一是调集南阳附近所有的汉军攻打宛城。如果能拿下宛城,那就等于给汉军留了一个强有力的后防根据地;二是命令颍川附近的汉军,加快攻城拔寨步伐,做好军事防守体系。多捞地盘,早做防御,拉长战线,牵制敌人;三是求援于赤眉。毕竟同是革命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时还跟他谈条件,王莽心里虽然窝火,但脸上却还是不动声色地道:“但讲无妨。”
应该说刘不愧为天才的军事家,单从他的防御三步走来看,很是细密和完整。如果真能按他的策略而行,王邑即使百万大军,也很难讨到便宜。毕竟拿下宛城后,汉军退可守进可攻,进退自如。扩张颍川之地盘后,就能分散新军的兵力。而如果赤眉肯相助的话,内外夹击,新军必败矣。
沉默半晌,王邑才幽幽地道:“陛下如果非要臣出山,须答应为臣三个条件。”
听完刘的分析后,汉军刚才还是个个愁眉苦脸,转眼间已是喜笑颜开了,仿佛看见了阳光。
去,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当年立下如此赫赫大功,也还不是被人鸡蛋里挑骨头?天下的形势他也不是不知道,但此一时彼一时,眼下的叛乱比以前更为凶险更为难缠。去,如果成功倒好,如果失利,他将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罪人。不去,不用担心承担任何责任,不用担心任何风险,不用担心任何后果。可是如果不去,作为臣子,作为王莽手下的重臣,身居大司空、隆新公的官位,即使他不上班,也是高官厚禄奉养着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臣子,他能袖手旁观吗?作为一个王氏家族的一员,他能无动于衷吗?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再说,当年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不能忘怀。也无法忘怀,十多年来,他如何不想再重温当年的英雄,一展当年的风采呢?
但问题是刘的三步走能否实现呢?
王邑一时不敢轻妄再答,只好选择沉默。但他脑中却在飞快地转动着,其实自王莽一来,他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也一直在纠结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还是不去?
首先我们先来看三步走中最为关键的求助赤眉这一步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我且问你,你是去还是不去?”王莽不怒自威。
为了征求赤眉相助,刘亲自挥毫泼墨,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书信,中心思想归纳起来是:我们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唇亡就会齿寒,联合才是唯一出路。
王邑推诿道:“臣早已不习兵事,退隐江湖十多年,不能担此大任,请陛下以国事为重,另寻高人才是啊。”
然后派出使者紧急送到赤眉那里去了。赤眉的人做事也毫不含糊,同样挥毫泼墨,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书信,然后交给使者,叫他带给刘。
王莽如何不知,但他此时却忍住怒气,强颜欢笑道:“朕已年老矣,如今能为朕为忧,唯使君耳。”
刘打开信笺,但见里面空无一字,只有一幅画,画中一绝世美人,手拿胭脂,正对着镜子左描右画,一双秀目发出勾人魂魄的光芒来。
王邑话中带话,暗讽当年的事。
“莫非赤眉要我们使用美人计来对付王莽的百万大军?”
“陛下雄才大略,可亲率大军去平乱,定能使盗贼闻风丧胆,不战自败,到时候千万要记得别让叛军的头目给逃走了。”
“莫非叫我们去哪里请神仙姐姐来助不成?”
“如今,盗贼四起,宛城已岌岌可危,只怕不久咱新朝就要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莫非……”
“臣现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钓上鱼。”
众人都不解,议论纷纷,但见刘此时面色凝重如铁,大家顿感不妙,很快就停止了议论。
“司空大人,好清闲啊,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吧。”王莽说着,话锋突然一转,厉声道,“你可知如今天下的形势么?”
“赤眉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他们没有神笔马良的功底,可以画个美人点石成兵,弹指一挥间就把新军消灭于无形。他们只想告诉我们一句话:他们现在是美人照镜子——自顾不暇,没空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刘道。
“臣在家闲着无事,便学姜太公钓鱼,不然怎么打发这无聊的时光呢?”王邑笑道。
什么美人照镜,我呸!我看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众人骂归骂,但骂声背后,分明含着无限的叹息,很显然,求助外援这一步棋算是落空了。
“司空这般钓得到鱼么?”王莽问道。
其实赤眉之所以婉拒了联军的请求,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忙,不是照镜子,而是忙着进城。进什么城?进新军特意留给他的城。原来王邑兵马抵达洛阳后,马上就进行了军事部署。也是“三步走”。
王莽一边摆手一边拾起竿子,抬出水面一看,钓竿的钩子竟然是直的,且没有鱼饵。
第一步,命大将军阳浚带精兵五千屯守敖仓粮道,以确保百万大军的后勤供给。
钓鱼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然而,王莽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节奏。他感到很意外,毕竟他不入朝好多年了,王莽也好多年没有来府上了。怨恨归怨恨,但礼节却不能少。见了王莽,他扔下竿子,赶紧行礼。
第二步,命车骑将军王巡带精兵一万镇守洛阳的门户荥阳,确保洛阳万无一失。
王莽到达王邑府邸时,王邑正坐在府院的后花园的湖中心钓鱼。
第三步,命太师王匡、国将哀章撤出青徐二州,集重兵于定陶,扼守赤眉继续西进之路。
绝地反击
王邑不愧是军事天才,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保证了百万人马最重要的吃饭穿衣供应问题——这是个重要问题,民以食为天,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有力气打仗啊,不然,什么都是白搭。第二步同样重要,洛阳是前线指挥中心,确保了洛阳固若金汤就能少去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去剿灭汉军。第三步是关键中的关键。赤眉军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一旦和汉军联合,那就会祸害无穷,因此他才会在出长安城之前就派朱萌和原涉两员爱将分别带精锐部队镇守武关和函谷关,确保长安城的安全。但这只是防止赤眉军乘机攻长安,或者一旦他们和汉军联合,使用“围魏救赵”之计,长安也可安然无恙。此时叫王匡和哀章放弃青徐二州,退守定陶,是为了喂食给赤眉军吃,迷惑赤眉军,让他们无心再和汉军联合。而定陶却不能再失,因为定陶一失,赤眉军就趁机向洛阳进军,这样洛阳就会有危险。因此,王邑一边给王匡和哀章两人调去兵马支援外,一边还叫他们两个签了守住定陶的军令状,八个字: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为此,一向清高自傲的王莽放下自己的架子,亲自去请王邑,当真是:清高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江山故,二者皆可抛。
与此同时,王邑还命扬州牧李圣扼守彭城,以阻挡赤眉南下之路,便以获水为界,叫李圣签下军令状,八个字:河在人在,河开人亡。
可是要想王邑挂帅,难度系数9.9,但王莽还是决定试试,毕竟他还是希望王邑能再复当年之勇,再来个力挽狂澜,打败日渐强大的汉军。
定陶不失,赤眉军便不能西进,无法威胁洛阳;彭城不失,赤眉军便不能南下,无法和汉军会合。丢青徐二州给赤眉军,便可迷其心智,毁其斗志。可以说,为了阻止赤眉和汉军联合,王邑考虑到了方方面面,退一万步来说,赤眉军即使和汉军联合,在他层层部署下,也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而现在要想打败汉军,放眼整个朝廷,竟然找不到能挑起大梁的将帅来。因此,他才会再想起王邑来。
事实上,王邑的非常3+1策略果然有威力,“赤眉”还不是真正的须眉,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有风情的一面,也有真情的一面,新军退出青徐两州后,他们忙着在城里“淘宝”忙得不亦乐乎,面对汉军的求援,来了个直接拒绝。
此时,汉军又是称帝,又是攻城拔寨,属于王莽的地盘被汉军一点一滴地蚕食了,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只怕到头来王莽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
何去何从
王邑和王莽的冷战一打就是十多年,其中任凭王莽如何努力、如何弥补都无济于事。
话说刘三步走中求援赤眉这一步宣告失败后,刘充分发挥不灰心不气馁的优秀品质,努力去争取实现另外两步。而这两步中重中之重就是拿下宛城。拿下了宛城便有了和新军对垒的强大根据地。可是,要拿下宛城,就必须要颍川一带的汉军先牵制住新军,以给他赢得攻城的时间。换句话说,颍川若能把新军拖住,一旦他拿下了宛城,颍川军部再率大军来支援,便可以赢得和汉军进行生死大决战的机会。可是,颍川一带能否顶得住王邑百万大军的血腥洗礼呢?
但王莽还算是个有良知的人,称帝后,他没有放弃收服王邑的心,封他为大司空,拜隆新公。然而,王邑还是不领王莽的情,他长年累月告病不去上班。
此时的王邑在安排好后防的工作后,率领四十二万大军东出洛阳,过偃师、出巩县,很快就逼近昆阳了。
王莽被吓坏了,赶紧叫来御医对王邑进行紧急治疗。因为抢救及时,总算把王邑从死亡线上成功抢救过来了。但脖子上却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事后,王莽后悔不已,毕竟军功章里有自己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啊。他想弥补,又是说对不起,又是给王邑升官加爵。但王邑并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疼,他的心仿佛被这一剑给刺碎了,从此不再过问朝事,这跟三国时的单福投奔曹操后,因为忌恨曹操逼死了他的母亲,选择了淡泊名利,终身不为其出一谋献一计如出一辙。
昆阳是颍川汉军的中心地。眼看敌军这么快,如从天而降,颍川汉军诸军将领便齐集昆阳,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商议汉军何去何从。
剑,悄然而落;血,喷薄而出;眼,怒瞪王莽;人,屹立不倒;心,随风缥缈。
因为大军压境的压力,会议一开始就乱糟糟的,呈白热化的争论状态,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是战?是守?
当时因为平定了叛乱,王莽很高兴,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便带着责备的语气对王邑说:“王将军怎么让刘信成了漏网之鱼呢?”应该说这本是一句无心的责备。但在生性耿直刚果不阿的王邑耳里就变了样了,他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当即愤而起身道:“臣无能,理当以死来谢罪。”如果王邑只是作秀到这里,王莽肯定会收回“承命”,给他颁发“安慰奖”。然而,王邑是什么人,是雷厉风行的实干家,他可是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眼里容不下一粒沙的王邑,拔出身佩宝剑,然后照着自己的脖子就抹了下去。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成国上公王凤。
打败叛军后,王莽马上就在白虎堂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他原本是想犒劳有功的将帅,不料却弄巧成拙,这一场庆功宴因为他的一句极要面子的话而成了他和王邑的“告别宴”。
防守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常。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时境况之凶险,只有王莽自己知道,如果不是王邑的横空出世,如果不是王邑一身绝技,如果不是王邑力挽狂澜于即倒,就不会有他后来的登基,就不会有他独领风骚数十载,就不会……总之一句话,没有王邑就没有新朝的成立。
主战派的理由:攻其不备。乘敌人初来乍到,出兵阳关,打新军一个措手不及。
还好,正当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以雷霆之势压倒进犯,为他分忧。这人便是时任虎牙将军的王邑,他当时虽然只有二十三岁,但却初生牛犊不怕虎,他选择的是“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一骑绝尘如入无人之境,他首先东至陈留,大破翟义的军队,然后追击至圉城,大败翟义的军队,最后穷追至固始,斩翟义于野,大获全胜而归。挟着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击溃赵明、霍鸿。平息了叛乱。
防守派理由:冲动是魔鬼。官兵人多势众,正面交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不如先按兵不动,待我军援军到来,再从长计议。
长安岌岌可危,随时有沦陷的可能,幸亏有王舜和甄丰等心腹悍将顽强防守。但即便如此,时间一长,长安终究会城破人亡。当时王莽甚至有了把权力交给刘婴的想法,以平众怒,保全自己的性命。
当然,很快王常就处于了绝对的劣势,因为大家一边倒的支持主动出击,而防守派几乎只有王常这根独苗在支撑着。
这个绰号缘于十六年前……那时的王莽还没有篡位,处于“居摄”的揽权时代。眼看国将不国,东郡太守翟义没有让王莽耀武扬威,而是直接拥立刘信为天子,然后起兵十万来讨伐王莽。他的星星之火,引起了不满王莽把弄朝纲的民众的共愤,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县盗贼首领赵明、霍鸿带领民众纷纷支持翟义,因“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逼近长安了。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就在王常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关键时刻站出一个人,大喝一声:“我来也”,然后呼啦啦地站在王常一边,当王常激动地正要说“缘分、缘分之类的话”的时候,这个人却抢先开口了。只见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海枯石烂。”
王邑是成都侯王商之子,是王莽的堂弟,因为血浓于水,王莽对这位堂弟向来倚重。王邑拥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东方不败。
这个人便是刘秀。要知道汉军大都是老农出身,没有几个读过书,面对他这样的绕口令似的语句,大家纷纷表示听不懂,请他翻译成白话文。刘秀只好解释说:“坚守昆阳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摘自《错觉》
然而,此时又有谁会听刘秀这个无名小卒的建议呢?
看窗外的世界,繁华喧闹的夜,孤独身影随风在空中摇摇坠跌,秋风萧瑟凛冽,满天飞舞风雪,因为你的出现打破所有的一切,月儿阴晴圆缺照着疲惫黑夜……我的爱没了解,你在哪一个世界,如果当初没拒绝何苦不辞而别,我若坚定一些不曾将你忽略,再多一些体贴爱是否还会终结,错觉……
很快汉军就倾巢而出,开赴阳关。接下来的进程果然和王常、刘秀所料的那样,两军一交战,拥有特种部队的新军便显示强大的战斗力,汉军很快就丢盔弃甲地逃回了昆阳。
错觉
通过这次摸底,绿林军原本风发的意气消失殆尽了,无论数量还是实力都不在一个等级上,和这样一支超级部队打仗,结果无非三种,死是意料之中,不死是意料之外,伤残已是万幸。恐惧笼罩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狼狈不堪的领导们又齐聚一堂,这回他们讨论的不是战或守的问题,而商量如何分赃散伙的问题。与其坐在这里等死,不如各自卷起自己的铺盖早点闪人,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
那么为什么王莽会选择性地对王邑选择“忽略不计”呢?那是因为他一想到一提到王邑,就会头痛,很痛很痛,痛得不能呼吸。
散伙之前,大家终于豪放了一回,拍桌敲碗,唱起了散伙歌: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也有生死情,也有离别恨……
其实一提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非但不陌生,而且很熟悉,因为他在新朝里论地位论权势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人的名字叫王邑,他拥有一个响当当的头衔——大司空。位列三公。
正当大家伤感至极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刘秀站起来了,大声道:“亏你们枉为英雄,大敌当前,居然不思忖抗敌办法,却这般自甘堕落,散伙散伙,伙散了大家到哪里去,天下之大也没有我们的藏身之处啊,王莽会放过我们吗?再说敌人现在就在眼前,想逃也逃不掉啊!”
其实活人中,也有一位人才,只是王莽不愿提他也不愿想他,因为一提他一想他就仿佛伤口撒了盐,贼痛贼痛的,甚至痛得不能呼吸。
众人愕然地看着刘秀,纷纷对他进行了一番声讨:
逝者如斯夫,王莽再怎么想怎么思念也没有用。还是想活着的人吧,毕竟死了的人只能求他们的保佑,而活着的人则才能真正为自己排忧解难啊。
“你一个小小的偏将,你算哪根葱啊,要你来指手画脚啊!”
这时他思念起一个人来,这个人不是佳丽,而是须眉。他的名字叫廉丹,如果老将廉丹在,他认为扫平这些乱党,肃清这些乱臣,只是分把钟的事。根本就不用让他这么费思量、黯神伤。
“先前我们伏击敌人,就是你百般阻挠,坏了我们的兆头,如今又来放秽气,真臭真臭!”
各地告急的文书如雪花般飞进宫来,飞到王莽的办公桌前。据说有一次,他一个星期没有上朝,宫殿里竟然堆满了文书,让王莽还以为自己糊涂,走错地方了呢。王莽再老再糊涂再昏庸,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看样子如果再让汉军这么闹下去,他的江山会玩完。
“识相的滚一边去!”
就在他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时候,汉军却东边不亮西边亮,刘因为缺兵少将,对固若金汤的宛城强攻不下,只能打日久消耗战。而新开拓的颍川战线却捷报频传。很快昆明和定陵成了汉军的囊中物。颍川一失,洛阳岌岌可危,王莽的大半江山便会全部落入敌人之手。
正当众人的唾沫快要把刘秀淹死时,刘秀冷笑数声,很识相地走了。然而,一个最新的情报很快让大家对刘秀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王莽新军先头部队已抵达城北,军队的阵营连绵数百里,神龙见首不见尾。
成天在花草丛中转,别人都笑他是老牛吃嫩草,但王莽却美其名曰:修炼房中术,只要修炼成仙了,好带天兵天将来消灭天下反贼。
完了,现在想逃也是插翅难飞了。怎么办,不能坐以待毙啊。好在大家关键时刻终于想起刘秀来,于是赶紧笑容可掬地把刘秀又请回来,就连一向天不服地不服的王凤也是“超级大变脸”,他对刘秀甚是客气:坐、请坐、请上坐。
与此同时,他还再选和嫔、美御、和人三人,爵位如公;嫔人九人,爵位如卿;美人二十七人,爵位如大夫;御人八十一人,爵位如元士。
刘秀也不客气,气定神闲地坐下,然后指着身前地图,对众人说:看、请看!请细看。
谁不想当“皇后”?因此糟老头王莽的传单一发出去,前来应聘的佳丽便络绎不绝。这正是王莽想要的结果。接下来,他充分发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风,在万花丛中,发现了杜陵史氏女阿沫,阿沫不但长得羞花闭月,而且还有年龄优势——只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小萝莉。这正好符合王莽爱“小”的口味。于是,一向吝啬如命的王莽,从国库里拿出三万斤黄金作为聘礼,迎娶阿沫小姐,而且马上封她为皇后。阿沫之父也时来运转,一夜之间头上有了两顶乌纱帽:拜宁始将军和各平侯。
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地图,只听见刘秀继续道:“眼下昆阳城虽然只有八九千人马,但昆阳城池坚固,坚守半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当务之急,应该派人前往拥军近万人的郾城和定陵这两个地方去搬救兵,这样才能解昆阳之围。”
我们都知道富家女或是又有长相又有本事的奇女子,一般都会弄个“比武招亲”之类的新鲜游戏来,从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王莽认为“比武招亲”过于俗气,就打出3个“比才招亲”的牌子:广征天下靓女、淑女、才女。
可是此时昆阳城已经被包围了,想要突围恐怕比登天难,因此,一听说要突围,众人的头都摇得像拨浪鼓。
其实他当新郎也是实至名归。他明媒正娶的妻子两年前就病逝了。而后他虽每天都在温柔乡里睡,也没有公然续弦。此次他觉得是个“再婚”的大好机会,也就不再谦让,马上付诸行动。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才能制胜。”刘秀道,“因此,人多突围,必然不能成功。我觉得应派几个奇兵出围去求援军。”
关键时刻,王莽没有犹豫,决定亲自来当新郎官。
这是一险招,众人眼看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办法可施,便只能默认刘秀的策略了。
喜从何来?他想的是结婚,考虑到自己的四个亲生儿子都直接或间接死于自己的手上,而两个私生子又只能养在温室里,不能见阳光。
刘秀接下来开始挑选敢死队,挑选的都是将帅级的人物,精华中的精华,很快,十二名敢死队员新鲜出炉:邓晨、宗佻、李轶、马武、王霸、刘隆、傅俊、任光、臧宫……
汉军这边接连打胜仗,攻城拔寨不说,而且还弄出个皇帝来。按理说自认为是“准皇帝”的王莽应该不会善罢甘休啊!然而,前方虽是军情万急,但我们可爱的王莽皇帝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无计可施。可身为皇帝又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好办法——冲喜。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吧,因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势汹汹
是夜,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寂静且吹着寒风的夜里,刘秀带领十二名敢死队员开始了他们的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