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个关于“婆媳”的经典问题:“如果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只能救一个,你会救谁?”赞成救母亲的,似乎更多一些,因为“母亲只有一个,老婆却可以再娶”;还有人两边不得罪、非常狡猾地回答:“救母亲,然后跳下去和老婆一起死”——总而言之,还是要救母亲。
这里来看我们可爱的刘秀同学——不,应该叫将军才对。眼看败势无法挽回,他上演了千里走单骑的闹剧。因为他此时骑的是湖阳县尉的良驹,因此,无论速度还是气势都是别人无法相比的。正当他拼命逃的时候,突然,他眼睛的余光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赶紧勒住马绳,定眼细看,路边那人不正是自己的妹妹刘伯姬么。他二话不说,使出一招“旱地拔葱”把刘伯姬拉上马,来了个两人共乘一骥而跑。单从这一点来看,刘秀还是很厚道的,至少比当年刘邦逃命过程中,为了活命抛弃自己的一对儿女于不顾强多了。但很快,刘秀也面临艰难抉择。
但如果我们有一双慧眼,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应该是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那就是——救妻子!
革命军此时正遭受着煎熬。中了埋伏,又遭此大雾,战又不能战,退又不好退。溃败已成必然。这样的环境下,能不能逃得性命就看个人造化了。悲剧马上上演。
为什么?因为救助妻子关爱妻子,是丈夫的责任,至于救助母亲关爱母亲,那首先是父亲的责任。当儿子的不能越俎代庖,把老子的职责,揽到自己身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可以为之赞赏,但兵卒却为之心碎。
这个问题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点出了中国婆媳矛盾的根源。尽管孔夫子在编订《诗经》时,将《关雎》作为第一篇,以表明“夫妇为人伦之本”,但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提倡扭曲的“忠孝”,格外强调亲子关系,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结果造成很多中国家庭的失衡:太多的母亲,希望从儿子身上,得到本应由丈夫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太多的儿子越过疆界,把本应属于父亲的职责,扛到了自己肩上。
恐怖,超恐怖,超级恐怖,超级无限恐怖。他们只能学瞎子欧阳锋一样,挥着手里的刀剑,乱舞乱砍,其中也不管是自己的人还是敌人。
上溯一代:父亲为什么不能尽责,给自己的老婆以关心和爱护呢?因为父亲也和儿子一样,把关心和爱护,给了自己的妈。下延一代:被儿子冷落的媳妇,在有了自己的儿子之后,也和婆婆一样,把本该从老公身上获得的感情,全部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于是一代又一代,就这样轮回:每代儿子都更爱母亲,每代媳妇都痛恨婆婆。每代丈夫都不尽其责,每代妻子都黯然神伤……模糊不清的疆界,让中国人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纷纷扰扰了数千年!亲父子,明算账,各顾各的窝,各疼各的老婆——弄明白这句话,婆媳关系,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
也有不少不怕死的革命军想拼死抵抗,但无奈雾太大,敌人十面埋伏,五米之外不见人,想拼命,不知道怎么拼;想逃跑,不知道往哪里跑。只能凭着感觉和直感,乱砍乱杀乱冲乱跑,我们可以想象盲人摸象是什么样子,当你蒙着眼睛,四面都是杀声,你又看不见敌人在哪个方位,会是怎样的感觉?
“姐姐。”随着刘伯姬一声惊呼,刘秀抬头一看,差点没掉下马来。此时大雾渐散,人群中那个靓丽的身影不正是自己的姐姐刘元么?
接下来的描述跟三国演义里中埋伏的场景一样,革命军刚到谷口,只听见一声炮响,接下来山上滚下无数巨石和飞箭。革命军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猝不及防,顿时慌了手脚,只有溃退的份了。此时的新军从山上冲下来,喊声震天,大雾之下,只闻杀声,不见其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伏兵……
刘伯姬和刘秀很亲近,那是因为刘秀一直很疼爱和关照这个活泼而可爱的妹妹,什么粗活累活都不让她干。刘秀和刘元也很亲近,是因为刘元一直很疼爱和关照这个执著而憨厚的弟弟。他去太府读书时,刘元给他盘缠,并且在他读书中途,还时不时邮寄包裹银两,以解刘秀之急需。后来读书回来,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刘秀,又是二姐和二姐夫邓晨收留了他。再后来,听说他们要革命时,二姐和二姐夫毫不犹豫,放弃了富裕安定的生活,举全家大小毅然参加了革命。因此,危难中此时见到了二姐刘元,刘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心在滴血,他赶紧跳下马来,对二姐说:“请上马。”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
二姐看了看刘秀,又看了看刘伯姬,摇了摇头说:“你们走吧。”刘秀坚定地道:“姐不走,我就不走。”刘元急道:“只有一匹马,救不了我们。”刘秀这才发现刘元的三个女儿也在人群中。“快走啊!”刘元见刘秀还在犹豫不决,大怒道,“莫非你要看着你我都死在这里,咱刘家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你才甘心?”
应该说刘平日里还是熟读兵书的,部署得还是比较详细周到的,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然而,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情绪:盲目乐观。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王莽的新军不过如此,就算在前面设有埋伏也不足为虑。
“我……”
当然,他还是对进军进行了重新部署。除了李通这个自告奋勇冲在前面的开路先锋,他还令王凤和陈牧带领新市军和平林军也充当先锋。而他和刘秀率领革命军家小为中军,令刘祉率精锐部队殿后,如有不测,随时支援。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时,此时身后的追兵已追上来了。
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这样一个特坏的天气,引起了刘特别的注意。但注意归注意,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他没有选择停军、撤军,或是择日打探地势后再图进取,而是吩咐大家注意殿后,选择了继续前进。毕竟他和革命军一样,迫切希望尽快拿下宛城。
“你走还是不走?”刘元怒道,“你如果不走,我现在就撞死给你看。”说着把刘秀硬推上了马。然后拔出头上的发簪,猛地扎在了马屁股上。那马吃痛,带着刘秀和刘伯姬向前猛奔而去。
这一天,还有一特点就是:雾大。雾大到什么程度了呢?望山不是山(白茫茫的一片),望水不是水(几乎结成冰了),望人不是人(五米之外看不见人)。
刘秀回头再看时,刘元及三个小外甥女已被官兵乱刀砍死,不由得痛哭失声。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离自己而去,却无能为力。
这小长安聚村子虽小,但五脏俱全:村子附近高山深谷、林稠树密、怪石嶙峋,总之,一句话:地势险峻至极。
刘秀突然又急勒马绳,那马来了个急停,惯性差点把他和刘伯姬带下马来。刘伯姬也早已泪流满面,此时见刘秀圆睁双目,似要喷出火来,她以为刘秀回头要找官兵拼命去,正要劝阻。但谁料到,刘秀突然抹掉眼中的泪水,朝刘伯姬道:“妹妹,坐稳了,抱紧我。”说着,用力一拍马屁股,那马便以雷霆之势狂奔起来。风中隐隐传来这样的苍凉的歌声:“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纯粹的悲就是这样。悲是因为想到已经于事无补的往事。悲是因为想到往事中曾被那么温柔地对待却不曾好好回报。悲是因为遇到不可多得的人却没有伸出双手拥抱。悲是因为心中涌起千言万语,千叮咛万嘱咐,却再也无人可诉……
很快,革命军来到宛城外不到十里的一个叫小长安聚的村子。
人生苦酒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刘和革命军对此毫无知觉,他们还沉浸在三战三捷的辉煌中不可自拔,还憧憬着兵不血刃拿下宛城的风光场面。殊不知,他们前进的脚步越快,灾难离他们便越近。
一杯苦苦的咖啡
但宛城真是那么好拿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样,革命的道路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说攻打西长聚、湖阳、棘阳,王莽的新军是没来得及设防,那么已经对革命军引起高度重视的王莽,在宛城则是倾集了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刘带领革命军来钻了。
代表内心痛苦的滋味
拿下宛城,人心所望。
明明决定不想你
宛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南阳郡的门户,是革命军北进的必经之地。然而十七年前,刘氏宗族的子弟刘崇起义,就是在攻打宛城时落马的。李通的老家就在宛城,而且全家六十四口都死于宛城,死于王莽的魔爪之下。打回宛城,为家人报仇雪恨,是李通此时最大的心愿,刘直取宛城的作战意图正合他意。因此,他主动请缨为前锋。
你的影子挥也挥不去
棘阳的胜利,李通的加盟,就像给刘打了两针强力剂。于是他马上决定走第四步:全军北上,直取宛城。
自从我们各奔东西
当刘秀带着李通兄弟来到棘阳城时,总结大会还没有开完。正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刘见刘秀突然带着李通出现时,高兴地叫道:“俺得一臂矣!”说着把李通迎进去,并请上座。当年尽管有怨仇,甚至举事前还有不相为谋的念头,但此时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人像是故交一样相互尊重相互敬重。
才知相聚的甜蜜
原来李通横遭祸害后,带着李松选择了“小隐隐于野”的生活,躲藏在了棘阳一带的农村里。此时听说革命军占领了棘阳,他便带着李松连夜赶来投奔。
海角天涯何处寻知音
于是乎,他匆匆出了城。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来人正是李通和他的族弟李松。
后悔已经来不及
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更没有署名。但刘秀看完信后,感觉笔迹似曾相识,再仔细一琢磨,顿时惊道:莫非是他?
——摘自《苦酒咖啡》
而此时唯一没有参会的将领便是刘秀,他本来要去参会,但临进会场时,突然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说是城外有人找他。他打开纸条,但见上面写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爱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随风;欢笑一生,悲哀一生,谁与我生死与共?
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你打胜时,你收获的就是数不胜数的战利品;而当你失败时,就将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因此,革命革命,既可能革别人的命,也可能革自己的命。
众人对他的发言给以热烈的掌声,同时,达成以下共识:王莽的新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这场战役中,最失意的是刘。因为轻敌,他犯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错误,此时逃得性命的他,正独坐在荒草地上,体会失败的滋味,品尝失败的痛苦。这一战不但二姐刘元及三个外甥女死了,二哥刘仲也死于乱军当中,还有叔父刘良的妻子及两个儿子也命丧黄泉,宗族刘嘉妻儿也被夺去了性命。嫡系血亲加起来一共十个人死于非命,刘流下悲伤的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的刘何其伤,何其悲,何其痛!
兵不血刃地拿下原本认为是难啃的硬骨头的棘阳后,三战三捷的革命军马上在棘阳里召开了总结大会,刘在发表获胜感言时说:感谢祖国,感谢大家,感谢湖阳百姓,感谢……
这场战役中,最可怜的是邓晨。他自从参加革命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万贯家产充当军饷了,连祖坟也被官兵挖了。此时,他的妻女全部死于非命,他体会到了什么叫痛不欲生,什么叫一无所有。然而,坚强的邓晨却没有哭,因为哭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他早已化悲痛为力量,牙齿咬得格格响,他在心里说:“王莽,你等着,我还会再回来的,我一定会为妻女报仇雪恨的。”
按刘战前制订的“五步曲”,接下来是第三步,攻取棘阳(今河南新野县高庙乡)的时候了。棘阳县令岑彭听说革命军来,冷静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革命军现在气势正旺,湖阳县尉与之对抗,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眼下以他手下这点兵,和他们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愚;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是智。岑彭是聪明人,自然选择“智”了。所以,他赶紧收拾细软,带上大小老婆,潇潇洒洒地开溜了,单从这一点来看,他显然比西长聚聚长更胜一筹。全身而退,不拘小节,这才是逃跑的最高境界。当然,从以后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岑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将才,这里选择“不抵抗”,是他分析形势后,采取的战略性逃跑。后面我们还会经常看到岑彭活跃的身影,这里且按下不多表。
这场战役中,最大的“亮点”是刘祉。按刘的安排,刘祉是负责殿后工作的。事实证明,他是很好的“后勤科长”。当他听说前面的主力遭到埋伏,被重创,没有盲目地选择去支援,因为在特定的地点(别人的地盘),特定时间(雾朦胧,鸟朦胧,人朦胧)贸然前去救援,非但起不到救援的效果,反而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马失前蹄
他第一反应是:不能去救。第二反应是:立即撤军。第三反应是:死守棘阳。棘阳是革命军的根据地,一旦棘阳不保,整个革命军就会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离全军覆灭也就不远了。
其实,完美是每个人都心怡的境界,只有用它来填补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才有咬合的可能。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潜意识的要求。欲望的存在并没有错,它给人描摹出的那种理想状态能激发人们为其奋斗的情绪;关键在于要把握欲望的度。因为有很多事物并不能为我们所控制,既然触及不到这个彼岸,就干脆放弃,没有了这方面的欲望,你就会摆脱失衡的心态,变得刚毅。
“撤军,火速退往棘阳!”刘祉当机立断下达了命令。当刘祉前脚刚到棘阳,新军队后脚就到了,再稍慢半拍,棘阳就会不保。弄得刘祉直呼:“险矣,险矣!”
记得有一句至理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前半句讲的是做人要尽量宽宏大量,强调的是对他人;后半句讲的是做事情不要索求太多,强调的是对自己。
当然,即便如此,刘祉还要面临一道“险关”。那就是亲人关。因为此时,新军绑架了他七十岁的老母,三十岁的妻子,十岁的儿女作为“威胁”,要刘祉以“城”换“命”。
俗话说,舍生取义,此时刘氏宗族子弟,是舍财求和。也正是因为刘秀积极动员,刘氏子弟纷纷醒悟,这才让原本愤怒到极点的新市军和平林军得到了慰藉和满足。
但刘祉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可是刘最为器重的大将之一,身为刘氏宗族子弟,其人品、觉悟和修养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面对新军的威逼,他冷笑数声,厉声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家老小,还有后来人。”
行了,话讲到这里就足够了。接下就看刘氏子弟的领悟能力了。事实证明,刘氏子弟毕竟不是一般人,他们很快就从思想禁锢里解放出来,从境界里升华开来,从灵魂上超脱出来,并且马上就做出同一动作:掏钱。从身上的钱包里,从家里的保险柜里,从情人的枕头下……总之,他们个个自告奋勇,把从湖阳夺的不义之财都献了出来。
话说到这个份上,对不起了,刘祉的亲人想不去阎王那里报到都不行了。
第三个关键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解析如下:我们刘氏家族现在虽然处于最低谷最落魄的时候,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只要我们坚持革命,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自己嫡亲的血为代价保卫住了棘阳,刘祉的思想境界真可谓很高。也正是因为这样,小长安战败后,刘和刘秀依然有信心和新军继续死扛到底。
第二个关键词:退一步海阔天空。解析如下: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人家小小年纪都懂得谦让,我们身为刘氏家族子弟,为什么就不能发挥高风亮节,谦让一回呢?
然而,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这时,革命军中闹起了“独立”。
第一个关键词:不差钱。解析如下:咱刘氏家族世代富有,一直视钱财为粪土,平日里都没有把这臭铜烂铁放在眼里,如今为什么要做这金钱的奴隶呢?
闹独立的不是别人,而是新市军和平林军。他们开始选择依附刘,只是觉得刘的革命军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因为这支革命军是只绩优股。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他们是刘氏宗族子弟,他们拥有一呼百应的感召力,毕竟在当时百姓的心里,老品牌的效应还是根深蒂固的,此时入股对改变自己“农民股”的卑微身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地位大有益处。第二是因为这支军队是只潜力股。虽然当时的刘氏革命队伍势单力薄,但具有很好的潜力,刘、刘秀等人都是颇有将才风范的人物。
刘秀接下来充分发挥从太学府学来的渊博知识,引经摘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并且教会了大家三个关键词:
但也是因为这样,他们选择了合伙入股,虽然名义的总裁是刘,但他们拥有自己的实际控股权,他们藏锋于刃后。他们打算必要的时候一脚踢开刘这个“傀儡”股东,一跃成为董事长。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又是刘秀,只听他一声暴吼,朝着刘氏子弟怒道:“你们这是干吗,才刚刚拿了一座城池,才刚刚得到了点财物,才刚刚跨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们就翅膀硬了,忘了都是兄弟姐妹,忘了同生死共命运的山盟血誓么?”一席话说得刘氏子弟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原本就是怀有二心才入的股,此时见这只绩优股和潜力股突然遭到重创,大有成为垃圾股的迹象,为了不连累自己,他们决定临时撤股。
仗是一起打,血是一起流,干吗分赃的时候就变成了你们是大娘养的,我们是小娘养的?矛盾一触即发。到最后眼看要演变成了械斗事件了。
本着入股自由的宗旨,按理说撤股也可以自愿。但刘氏兄弟知道此时的形势,如果新市军和平林军一旦真的把股撤走了,他们便是孤掌难鸣,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如何留住这两位股东,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两个字身上:分赃。这很容易理解,打了胜仗,占了城池,那么,原本属于别人的地盘,就归自己了。也就是说别人地盘上所有的东西就归自己了,这里面自然包括钱和物。因为开始没有制定相关的分配政策,因此,城破之后,冲在最前面的刘氏子弟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把金银珠宝揽入怀中。等后面跟来的新市军和平林军到来时,就只能吃“残羹剩饭”了。
可既然别人想撤股,强行去留别人,恐怕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落得贻笑大方。既然强留不行,只好“挽留”了。
正当湖阳大捷,原本联盟军应该举行庆功宴、犒劳三军的时候,革命军和绿林军却剑拔弩张,一场生死决斗一触即发。
如何挽留法呢?刘和刘秀两人一阵交头接耳后,决定举行一次“分手宴”。这分手宴类似现在的年轻夫妇,因为种种原因,感情不和而决定离婚,为了让世人知道,特举行“分手宴”一样。
不差钱
新市军和平林军本来收拾好家当就要走了,听说刘搞了免费的“分手宴”,心想,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吃饱了喝足了再走也不迟,于是呼啦啦地去赴宴了。
接下来,革命军一鼓作气向湖阳进军,湖阳的新军听说县尉被杀死了,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声空枪,就把根据地让给了革命军。
如果你认为刘和刘秀会弄出“鸿门宴”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当年连项羽都对伪兄弟刘邦下不了毒手,以刘和刘秀仁义厚道,自然更是下不了这个黑手。更何况这样自相残杀,坐收渔翁之利的便是新军啊。这只是纯粹的分手宴。
就这样,革命军使用“釜底抽薪”的雕虫小技,很快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也取得了革命征程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分手宴果然非同凡响,桌上鸡鸭鱼肉、美酒瓜果应有尽有。直看得新市军和平林军欢天喜地,垂涎三尺。然而,晌午开饭时间过去了,左等右等,就是没听见席长刘宣布开席。大家个个饿得头晕眼花,王凤代表众人发话了:“请问刘将军,什么时候开席啊?”刘原本正襟危坐,作闭目养神状,此时闻得王凤声音,悠悠地睁开双眼,不急不慢地道:“还有一位最为重要的贵宾没有到来,因此烦请大家再等等。”众人只好再等,这一等就等到太阳快下山,鸟儿要归巢了。
然而,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就在这些新军喝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集体放鸽子的时候,革命军以饿虎扑羊之势扑杀过来。新军此时已醉得像一摊泥,听到杀声早已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逃命去了。后知后觉的县尉因为惊吓过度,连穿个衣服,手都不听使唤,半天也穿不上,最后只好来个裸奔。但他上马时,脚又不利索,半天没上去。这下怪不得刘秀了,他一直在新军中搜索县尉这个贼首,结果县尉的有实物表演很快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刘秀满腔愤怒化在手中的刀上,一刀下去,人号、头落、血溅、泪洒。
“妈的,要等到什么鸟时候啊,再等下去,花儿也要谢了。”王凤终于忍不住,跳将起来,对刘怒骂道:“你以为老子好忽悠,好消遣是吧。”说着双手托起身前的红木桌就要掀它个“四脚朝天”。
享受两个字是一边享一边受,新军在对美酒佳肴“享”的同时,“受”的便是一醉方休后的快感。
“且慢!”说时迟,那时快,此时门口一声暴喝唬得王凤硬是把伸出的手给缩回来了。他回头一望,见门口站着一个满面胡须,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汉子,不由惊叫道:“兄弟,怎么是你,我没看错么?”
不管你们是什么人,在没有查明身份以前,对不起,先里面请。进了敌人军营后,刘终说他是江夏的夏郡掾吏刘终,奉严尤将军的命令,特送来美酒佳肴来犒劳三军。湖阳和江夏相隔不是一里二里这么近,而是好几百里,按理说,刘终“真实的谎言”,他们一听就能明白。但也不知是被美酒佳肴的香味冲昏了头脑,还是被刘终淡定儒雅的气势所折服,总之,他们没来由的就信了,而且是深信不疑。深信不疑的具体表现就是喝光了刘终带来的所有的美酒和吃尽了所有的肉。
“你没看错,是我看错了,在别人的地盘,也有这样撒野的么?”来人一席话说得王凤面红耳赤。
装也化好了,道具也带上了。接下来,随着刘终一个OK的手势,他们开始表演走模特秀了。别人是在宽阔的台上表演,他们却选择在山间的小路上表演。一边走一边演,结果很快就到了新军的防御区了,新军见了这群不伦不类的人,拔刀就要砍了他们的头。关键时刻,刘终站出来说话了:“两军交战,都不斩来使。更何况我们不是敌人派来的使臣,而是朝廷派来的使臣。”
此时,原本一直没露面的刘秀出现了,他朝刘高声叫道:“大哥,我把王常兄弟请来了。”
其次,表演还少不了要道具,而刘终带的道具很特别:粮食和酒肉。据说一时间找不到猪肉,为了凑肉,刘秀把他心爱的坐骑——水牛也宰了。
“想不到多年不见,王常兄弟还是这么快人快语,雷厉风行,风采不减当年啊。”刘站起身来,笑着上前去迎接王常。
接下就看刘终的表演了。表演首先要化装,刘终也不例外,他叫上几个亲信士兵,换上东拼西凑来的王莽新朝的官服,再描眉画眼一番,最后站在自己的老婆面前,问她我是谁,结果老婆惊讶地打量了他一圈后,连说不认识。刘终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多年不用,自己的易容术还没有失效。
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想了,这王常又是何人也?
刘听说有献计的人,赶紧迎进屋来,刘终在刘耳边轻轻言论了一番,刘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马上批了个大大的“诺”字。
王常,颍川舞阳人,年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的弟弟报血海深仇,成了“亡命之徒”。后来加入了王匡、王凤的“凫茈”协会,因为身手不凡,为人厚道,很快坐上了绿林军的第三把交椅的位置。绿林军解体后,他带领下江军驻扎在宜秋聚(今河南唐河西南的淮河边)。
等又不能等,突又不能突,革命军刚起步就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刘脸上阴暗得几乎可以拧出水来,他赶紧把“智多星”刘秀找来商量对策,但刚出茅庐的刘秀也是头一次遭遇这样的困境,因此,兄弟两人大眼瞪小眼,就是瞪不出个办法来。就在刘要发出“莫非天要亡我刘氏乎”的言论时,一个人的出现,让革命军又柳暗花明起来。这个人便是刘氏家族里的一个叫刘终的人。
在革命军遭受挫折,联盟军又闹分离,刘和刘秀相商后,决定去联盟请王常来稳定联盟军。因此,刘秀带着刘的邀请函,连夜前去宜秋聚请王常前来相助。
可要想突围也非易事,一来革命军刚刚大败,士气低迷;二来新军占据有利地形,正以逸待劳。强行突围是下下策,因为即便突围成功也会几乎伤亡殆尽。
接下来就看刘秀的口才了。事实证明,刘秀没有令刘失望,他到了宜秋聚后,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夫,很快就搞定了王常。他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服的。
革命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此时的革命军全部被围在唐子乡,如果不能尽快突围,等新军的大部队到来,他们就只有束手就擒了。
首先,刘秀阐述了为什么要革命?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说王莽暴虐无道,天下百姓无不愤而思汉。他参加革命完全是为了匡复汉室,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但现在革命才刚刚跨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势单力薄,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的。如果将军肯助我大哥,大事可成也。
败与退是相辅相成的,革命军很快就退到了唐子乡。但新军也不是吃素的,马不停蹄地追到了那里,并且把唐子乡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常听了,点了点头,心道:“这小孩还算识时务,知道我的重要性,这天下没有我就办不成大事。”
然而,革命军在兵不血刃地取得第一场胜利后,骄傲情绪滋长,再加上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作战能力和纪律都很差,而且武器装备方面也很落后,因此,与以逸待劳的新军进行真刀真枪的接触战后,尽管革命军的热情高,尽管他们血气方刚,但是骡子是马还是立见分晓,很快,革命军就被打败了,而且是溃败。
其次,刘秀阐述了革命的劳动成果的分配方法。这个是关键问题,不可能叫人家帮忙,去打义务工,这可是在钢丝绳上走,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这么辛苦的忙碌能得到什么?刘秀给王常的承诺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事成之后,必与将军同荣华共富贵。”
湖阳县尉可不像西长聚的守卫那样,听说革命军要来,立马组织新军恭迎革命军。革命军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王常一直没有吭声,等的就是刘秀这句话,他心中虽然早已坚持“下山”的决心,但嘴中却问道:“现在的王莽顽石也,而刘只是蛋卵而已,何以鸡蛋击石能不破呢?”
第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的士气。接下来该轮到革命的第二站——湖阳了。
刘秀回答的很是简洁明了,只有四个字:“仁者无敌。”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同理,第一战不管是打胜的,还是别人拱手相让的,总之,能取得胜利就是好样的。
“好一个仁者无敌,哈哈……如此,某愿与将军合力,共灭王莽,匡复汉室!”通过刘秀的话语,王常认定刘是只不可多得的绩优股,当下不再迟疑,高声叫道:“君子一言!”
革命军很快就把西长聚拿下了。几乎没有动一刀一枪,也没有一人伤亡。原因是西长聚的守军听说革命队伍第一个光顾的是他们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根本就不给他们祭旗的机会,个个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撒开脚丫子就跑,结果革命军还没有来,西长聚就成了一座空城。
刘秀赶紧答道:“驷马难追!”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支看似洋不洋,土不土的队伍,却成功上演了鸡蛋撞碎石头的好戏。
言毕,两人拍掌而笑。
在汉时,城郭周围的乡村,大的叫“乡”,小的叫“聚”,因此,西长聚(今湖北省枣阳市寺庄乡)按现在的说法可以叫西长村。因为战略需要,西长聚这个小小的乡村一下子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因为这里将成为革命打响第一枪的试金石。革命军的武器是最原始的,他们举起的多半是平日里干农活的锄头、耙子、叉子、铁铲等,农村气息十足。而当大将的因为没有马,骑的是耕地水牛。连起义大元帅刘的弟弟刘秀也不例外,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他身先士卒,独自一人骑着高大的水牛冲在队伍最前面。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武器这样的装备,和王莽的正规军相比,天上地下,硬拼起来,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然而,这个世上,只要努力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然而,王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当他把合作的事跟他的下属商量时,立马招来反对声一片。“好好的跟别人搞什么联盟,当初我们绿林军这么大一个集体,到头来还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跟着刘他们能有什么好果子吃,还不如现在占山为王,独霸一方,逍遥自在。”
都说哀兵必胜,这话果然不假。刘没有选择安葬自己的母亲,就是为了更快地安葬王莽王朝。
王常眼看大家这样没完没了,当即拔出手中长剑,只见剑光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身前的木桌便被劈为两截。众人惊魂未定,只听见他大声喝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今天下形势混乱,凭我们这点力量只是暂时保一时之平安,但长久呢?将来呢?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怎么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兄弟们的大好前程白白葬送在我的手里。我听闻新野刘为人慷慨,豪气云天,又是刘氏宗族的后裔,咱们跟着他干那才是明智的选择,总胜过这样得过且过的过日子吧……既然大家一致反对,我现在就辞职,从此浪迹江湖,也省得……”
该准备的准备了,该联合的也联合了,该部署的也部署了。接下来就看实行了。
众将军眼看再闹下去,王常就要卷铺盖闪人了,赶紧齐声道:“大哥别生气,我们只是不想受别人的窝囊气,既然大哥觉得刘是个好人,我们绝不再反对,我们愿意跟你走。”
应该说刘的思路还是很不错的,制订的进军计划也很详细周密,如果果真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中原军事重镇——宛城(今河南南阳一带),那么推翻王莽王朝就指日可待了。因此,刘的作战方案说夸张点,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来媲美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王常带领江下军出现在分手宴上时,原本剑拔弩张的局势顿时缓解了。王凤和陈牧的态度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变,赶紧对刘鞠躬道:“刚才纯属开玩笑,误会,误会。谁说咱们不合作了,咱们合作了这么久了,不是一直合作得很愉快么……我们不但要合作,而且要一直、永远合作下去……”
刘不愧为将才,联军后马上制订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迅速北上,先取西长聚,再取湖阳,然后进军棘阳,再图宛城。最后传檄天下,北伐洛阳,成就霸业。
四军联盟,革命军很快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生机,而刘把这支军队取名为汉军。接下来,就来看他们的复仇之旅了。
首战告捷
而甄阜和梁丘赐正想趁着小长安聚的胜利,一鼓作气,彻底歼灭革命军。因此,汉军VS新军,一场世纪大战不可避免地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