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四卷) > 第七章 再战匈奴

第七章 再战匈奴

路充国这一次“盘缠”比上一次更多、更好、更珍贵,除带着匈奴贵人的棺柩,还带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装满了黄生生、白光光、亮晶晶的金银珠宝。

汉武帝摇头叹息之余,为了消除误会和不良影响,他只好又派路充国出使匈奴。

按理说匈奴贵人一个人的性命换来了这么多的珠宝,死的也是“重于泰山”了。然而,汉武帝不会料到,他的千金,竟然“买”不回匈奴一贵人之命。

匈奴的贵人刚到自己的地盘就病了,汉武帝急了,御医们有得忙了,结果是重金赏请天下名医了,但贵人却不给面子,连挥一挥手的多余动作都没有就走了。

路充国一到匈奴,就向乌维单于汇报了贵人之死的原因,以及汉武帝送上千金对这件事处理的诚意。他满以为乌维单于肯定会对他“感恩戴德”,毕竟这护棺柩之辛苦,千里迢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因此,他说出这件事的原委后,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乌维单于给他奖赏。哪里料到,乌维单于听后,脸上阴晴不定,半晌都没有说一句话。

事实证明,匈奴的“贵人”果然是“贵人”,高贵到了弱不禁风的地步。贵人一到长安,就受到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汉朝的高级待遇,但屁股还没坐稳,就只能躺在床上了,原因是有二:一是长途跋涉伤了身体,二是水土不服伤了身心。

“你们为什么要蓄意谋害我匈奴的贵人?”乌维单于终于说话了,不言则已,一言惊人。吓得一脸期待的路充国冷汗如雨,忙对贵人的死再次进行了“解释”。并且一再表示,贵人的死是因为“水土不服”等自身原因,没有人敢动大王您身边的贵人啊。

乌维单于哪里料到汉武帝会这么执著,忽悠了一批使者,又来一批使者,大有绵绵不绝之势。最后,没辙了,只好派出匈奴同样身为“贵人”的一名高级官员出使汉朝。并且美其名曰:来而无往非礼也,贵人对贵人,这次我够意思了吧。

“你们为什么要蓄意谋害我匈奴的贵人?”路充国说得口沫横飞,满以为一定会得到乌维单于的“谅解”,结果,乌维单于还是这句话。于是路充国又用汉朝千金补偿进行攻心。

汉武帝没辙了,只好派路充国去匈奴请乌维单于入京。路充国怀揣着两千石的铁石官印(证明富贵身份的,马虎不得),累得也够呛。

“你们为什么要蓄意谋害我匈奴的贵人?”乌维单于以不变应万变,反反复复只是重复着这么一句话。

公寓建好了,汉武帝验收合格,一切都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只等乌维单于的大驾光临了。然而,汉武帝等啊等,就是不见乌维单于的人影,最终等来的是乌维单于代为转达的一句话:“非汉朝最为尊贵的官员来请,我是不会去长安的。”

见过无奈的,没见过这么无奈的。面对乌维单于咄咄逼人的“第三问”,路充国一时语塞。接着路充国就被作为“嫌疑犯”拘留起来。可怜的路充国,一下子由“贵人”成了“囚人”。

事实证明,这一次汉武帝也糊涂了一回,他也对乌维单于的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下令修建豪华公寓,只为等乌维单于亲临长安。

偷鸡不成反蚀米

王乌是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再一次对“巧嘴”乌维单于的话信以为真,于是又屁颠乐颠地回去向汉武帝“复命”了。

路充国被“囚禁”的第三个年头,乌维单于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这个反反复复的小人,以其特有的“流氓”作风,以根本就没有诚意的“和亲”作为诱饵,害得聪明一世的汉武帝,糊涂了N回。直到路充国到匈奴“千金散尽”人却未“复还”时,汉武帝这才从南柯一梦中惊醒过来,从而明白了这样一个关键词:忽悠。

乌维单于这时为了以和亲蒙住汉朝,他继续“忽悠”王乌,说杨信并没有真心来谈和亲的事,他也是没有办法才说了几句气话。最后,又给了王乌一个承诺:“我一直景仰大汉天子,想一睹天子的尊容,如有缘,理应当面与他商谈。”

可惜这时汉朝的大军都在东西南北对周边小国进行“征服”之旅,根本就没有精力和匈奴“动武”。饶是如此,汉武帝把战略的重心还是慢慢地又向匈奴这边偏移,总之,一句话:磨刀霍霍,只等时机一到就进军。

杨信回来向汉武帝汇报了乌维单于的真实用心,但汉武帝却对乌维单于还抱有幻想,于是王乌再次披挂上阵。

然而,乌维单于的死让汉武帝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感。汉武帝一生南征北战,没有攻不下的城墙,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唯独对乌维单于这个“难剃头”束手无策,这么多年的和亲和招降,结果是赔了大量的珠宝,还赔了一批又一批使者的“前途”(多半被乌维单于拘留或是放逐到荒凉之地去了)。

直到这时,杨信才知道乌维单于一直是在“忽悠”他们,他明白再多说也是徒劳,于是来了个“拂袖而去”。乌维单于也不“挽留”,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心里却道:“看你大汉有多少使者可以忽悠呢?”

乌维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师庐继位,号称“儿单于”。之所以称为“儿单于”,是因为师庐继位时,年纪还小,小到刚刚摆脱“尿不湿”的地步。

“是吗?我许过这样的承诺吗?”乌维单于反问。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认为“儿单于”不过是一个小孩,无须动武,只需利用“诱惑”和“威逼”这两招就能搞定他。于是,他派出了两名使者,采用了“两步走”政策方针。一个使者负责搞定儿单于,另一名使者负责搞定实权在握的右贤王。

谎言和真实的区别在于,一个听的人当真了,一个说的人当真了,显然,杨信属于前者。

当然,话到使者的嘴里,这一趟匈奴的“凶险之旅”就变成了“慰问”。大家看到这里就知道,汉武帝使出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常用一计——反间计。

“可让太子去大汉朝,那是大王您的承诺啊。”杨信道。

但这样的“雕虫小技”很快就被“防备森严”的匈奴人识破了,结果两位使者都被以“贼”的名义抓起来,接受儿单于的“听审会”。

“这样太麻烦你们了,还是按老规矩,把你们的公主请到我们匈奴这里来体验原生态草原生活吧。如果怕公主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可以顺便带些丝绸、珠宝、字画、土特产等东西过来。”乌维单于“含沙射影”地提醒杨信,不要忘了以前汉朝和他们和亲都是汉朝派遣公主下嫁给单于,并且还附带上不菲的“嫁妆”。

别看儿单于人小,但办事也毫不含糊,他马上就对两位汉使进行了“严刑逼供”,给他们的忠告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大王如果想和亲,请派太子殿下到大汉去吹吹风。”会谈一开始,杨信便来了个“开门见山”。

为了免除皮肉之苦,争取“从宽”处理,两使者不得不出卖使者的使命,交代了所有的一切。

杨信因为不肯“入乡随俗”,这使乌维单于很是不满意。双方开谈前气氛就不很融洽了。

结果儿单于很生气,后果是两使者也得到了“拘留”的处理。恭喜两使者,匈奴的大牢又多了两名可能把牢底坐穿的人。

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汉武帝脸上露出了少女般灿烂的笑容,于是杨信成了第四个出使匈奴的使者,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很简洁明了,和乌维单于去商谈“招降”的具体细则。

随后,儿单于将父皇的优良传统作风继续发扬光大,汉朝的使者来一批就扣一批,来两批就扣两批,总之,他要让汉武帝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送出的使者犹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王乌把乌维单于的“敷衍”当成了“承诺”,他的使命完成了,满意地回去向汉武帝报告去了。

就在汉武帝陷入对匈奴“断交”的苦恼时,匈奴使者却不期而至。汉武帝当时正对儿单于随意扣留汉朝使者的行为大为愤怒,这时见了匈奴使者,也不问青红皂白,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拘留再说。

王乌是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人,对匈奴人很是了解。知道他们吃软不吃硬,于是,他这一去匈奴,并没有像任敞和郭吉那样仗着强大的汉朝做后盾,作威作福。他以诚恳的态度和乌维单于进行了双边会晤,结果乌维单于碍于情面,这样敷衍王乌的:只要汉朝愿意和亲,他愿派太子作为人质以显示他们的诚心诚意。

匈奴使者满怀热情,带着一颗火热的心,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后,激情浇灭了,热情消失了,感情变淡了,但使命却不曾忘记。于是,他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为哪般?

郭吉一去匈奴,结果如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两次招降失败后,汉武帝并没有灰心,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时正值火热的夏天,王乌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再向虎山行”。

是啊,明明知道当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这个使者偏偏还敢在这个风头上来汉朝,这是为哪般呢?解押的官员及时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匈奴使者的问题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他马上召见了他。

有多少使者可以忽悠

“我不是匈奴的使者。”匈奴使者说的第一句话让汉武帝惊住了,这小子该不会为了活命,连自己的国籍都想背叛了吧。

汉武帝的第二次招降又这样不了了之。

“我是匈奴左大都尉派来的使者。”匈奴使者说的第二句话让汉武帝喜出望外,他听出了使者话中有话。于是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请到上座,招待了一番,然后才说:请继续。

然而,示威后,匈奴人还是没有动静,汉武帝急了,又派出了一个叫郭吉的使者出使匈奴。结果郭吉这一去和任敞的下场一样,一听到“招降”两字,乌维单于怒不可遏,结果把郭吉也“拘留”起来,放在草原上看羊去了。

“儿单于残暴不仁,动辄诛杀,我左大都尉为了免受牵连,决定弃暗投明。”

此时朔方郡已修建得差不多了,汉武帝调集了十余万军队在朔方郡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演习”。

“非常好”。

匈奴这边的事一天不搞定,汉武帝心里就一天不踏实。对于他来说,数十年的打打杀杀,对匈奴的脾气已了如指掌,正如武侠里所说的那样,只要匈奴人还有一口气在,他们就会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会想东山再起,就会反击。

“不过,我左大都尉投降之前,还有个条件?”

而汉武帝也因为定南夷、平南越,对匈奴进行了放纵。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大汉周边小国四海臣服,汉武帝这才腾出手来,把目标再次瞄向好久都没有“动静”的匈奴。

“什么条件?”汉武帝满以为匈奴使者提出的是“高官厚禄”这类条件,然而,匈奴使者接下来的话更让汉武帝又惊又喜。他说什么都不要,只要汉朝的兵。接着他进行了详解:左大都尉决定提儿单于的人头来见大王,只怕势单力孤,因此,还请大王派兵前去边境接应,里应外合,方可稳操胜券。

光阴荏苒,一晃三年过去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伊稚斜单于追随霍去病的后尘,也来了个“病去”。他的儿子乌维单于即位。乌维单于知道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两国的关系,于是采取了“疏远”的政策。厉兵秣马,以待天时。

有这样的好事,汉武帝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他封赵破奴为浚稽将军,派他率两万大军从朔方郡出发,目标直指匈奴腹部之地——浚稽山(今蒙古的阿尔泰山脉中段),在那里和左大都尉进行“交头接耳”。

至此,匈奴和汉朝的合谈宣告彻底失败。而狄山的死,汉武帝并没有马上给予匈奴人以反击。原因是大将军霍去病“病去”了。

然而,当赵破奴火急火燎地赶到浚稽山时,没有等来左大都尉,却等来了匈奴的大部队。原来,左大都尉是个毛手毛脚之人,还没举事,却不甚走漏了风声,结果来了个“举事未遂身先死”,儿单于杀了叛徒,还不解恨,面对送上门的赵破奴,一股怨气正无处可发,结果来了个将计就计,躲在浚稽山下来了个“以逸待劳”,结果可想而知,中了计的赵破奴如果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逃。

狄山不会料到,就是这句只有一个字的谎言,让他走上了不归路。既然你当一个亭的父母官就能保证阻止匈奴的入侵,汉武帝也不吝啬,马上就让他到亭障去上任了。事实证明,自从狄山到达亭障后,他的生命也就进入了倒计时,半个月后,他就死于匈奴人的“铁骑”之下。

逃啊逃,带了些残兵败将的赵破奴逃了几天几夜,终于甩开了穷追不舍的匈奴士兵。此时,天渐渐地黑下来了,夜朦胧,鸟朦胧,人更朦胧。于是朦胧中的赵破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管他安全不安全,就地夜宿一晚,明天一大早再继续逃亡的生活。

“能。”狄山眼看汉武帝这般没完没了地问下去,结果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心中一急,只好硬起头皮,说了句“真实的谎言”。

对于N天没有睡觉的士兵们来说,又饥又渴,体力达到极限,睡觉是最大的奢侈,听主帅开口可以睡觉,差点没对赵破奴叫爹了,当下蒙头就睡,不久,便个个酣睡如泥,睡得像死猪一样。

“朕派你去当一个亭的父母官,你能保证不让匈奴入侵吗?”汉武帝再问。

然而,事实证明,赵破奴饱睡一晚的想法太过单纯和一相情愿了。因为,就在汉军“睡在地上成一统,哪管白天与黑夜”时,匈奴士兵来了,他们没有再给汉军任何反抗的机会,以“铁桶”的方式包围了酣睡中的汉军,接下来就是“砍瓜”比赛了。

“不能。”狄山摇了摇头,还是实话实说。

结果惊醒过来的赵破奴想再反抗、来个“鱼死网破”时,已晚矣,当他身先士卒往外冲时,被重点“关照”的匈奴人活生生地擒住了。擒贼先擒王,主帅被擒,汉军哪里还有斗志?骨气硬一点的,战死,骨气软一点的,投降。

“朕派你去当一个县的父母官,你能保证不让匈奴入侵吗?”汉武帝又问。

总之,一句话:赵破奴两万大军全军覆灭。

“不能。”狄山摇了摇头,实话实说。

轮回

“朕派你去当一个郡的父母官,你能保证不让匈奴入侵吗?”汉武帝问道。

赵破奴全军覆没后,尝到了甜头的儿单于充分发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不顾疲劳,对汉朝进行了“赤裸裸”的入侵。但边防大元帅公孙敖早就有准备,坚壁清野,逼使匈奴最终高高兴兴地来,垂头丧气地走。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汉武帝本来就对匈奴扣留使者的野蛮行动很是震惊和愤怒,以他的牛脾气,恨不得立马就派兵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却哪料到不识时务的狄山哪壶不开提哪壶。

春去秋来,寒时暑亦转,第二年,儿单于忍不住“手痒”,亲自挂帅,率匈奴主力部队欲和汉朝“试比高”。

眼看反对派遭受挫折,支持派又开始进行了活动,博士狄山又一次大胆地第一个站在了最前线,强烈要求和亲,并且一再强调和亲才是唯一出路。

而此时,汉武帝因为赵破奴的全军覆没,也对匈奴下达了“必杀令”,光禄勋徐自北出五原塞,兴建“密密麻麻”的亭障;强弩都尉路博德延边筑城;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率大军进行一级备战,随时听命。汉武帝还亲自坐镇边境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朔方城“恭候”儿单于的到来。

好在最后伊稚斜本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只是“拘留”了任敞。

双方磨刀霍霍多年,一场旷世大战迫在眉睫,即将上演。

伊稚斜满以为任敞带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如花似玉的公主,哪里料到任敞开口闭口不谈“和亲”的事,要谈只谈招降的事,结果伊稚斜火冒三丈,当场就要给任敞“五马分尸”。

然而,儿单于走在中途却突然变卦了。这次绝代双骄的世纪大战也就这样戏剧性地宣告结束了。

万国来朝,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场面。于是最终汉武帝被反对派的观点说服,并派出反对派的代表任敞作为使者出使匈奴进行谈判。

儿单于爽约不是因为害怕汉武帝和汉军的强大,而是因为他病了,结果这一病就带走了他年轻而奔放的生命,最终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凄凉下场。

反对和亲的说:匈奴已遭我军重创,现在已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了,怎么能再给他们这么优厚的条件呢?他们理应向汉朝称臣,每年定期纳贡才对。

儿单于本来就是小孩,因此,还没有能生下继承人。于是儿单于的叔父,也就是乌维单于的弟弟右贤王呴梨湖当上了单于。

支持和亲的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可以给匈奴一些银两,以安其心。并以“假冒”的皇室的公主嫁给单于,以丧其志。安其心丧其志使其最终堕落,如此,边境再无战争矣。

呴梨湖继承了匈奴单于“贪婪无度”的本性,他上任后,对汉朝进行了不间断的“打草谷”,结果使得汉朝边境又重新回到了“烽火连三月”的状态。但好在汉武帝早有准备,边境防守得力,呴梨湖单于带领匈奴人常常是这里抢了汉朝一些牲畜和财物,那里又被汉军的游击队击毙千把人。总之一句话,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面对匈奴提出的和亲要求,汉武帝也犹豫过,思索答不答应这个问题。于是他马上召开了朝中会议,商议这件事。结果,自然出现了支持派和反对派两大派系。

但呴梨湖单于却铁了心,非要完成儿单于未完成的事业,和汉武帝血拼到底。结果,打打杀杀,东奔西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朝还是那个汉朝,匈奴也还是那个匈奴,但呴梨湖却不是那个呴梨湖了。他病了,原因是:疲劳过度。结果和儿单于大同小异,病了之后,接下来的进程是:

也正是因为如此,匈奴人开始和汉朝议和。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伊稚斜单于派使者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了和亲,表示只要汉朝把公主嫁给单于,双方就不打了。

太初四年(公元101年),呴梨湖单于含恨而去。呴梨湖单于死后,儿单于的另一位叔父,也就是乌维单于和呴梨湖单于的弟弟且鞮侯时来运转,登上了单于的宝座。

汉武帝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对匈奴进行了十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一世的匈奴遭受的打击是巨大的,最后士兵少得可怜了,国力殆尽了,没有实力入侵了。

这真是:单于轮流坐,今年到我家。

小摩擦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