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三卷) > 第十九章 张骞的“西游记”

第十九章 张骞的“西游记”

第一个选择,张骞其实已经想了很多遍了。曾几何时,他多少次回头看来时的路,路早已不是路,早已被杂草和荒漠给覆盖了。曾几何时,再看前面西行的路茫茫戈壁,瀚瀚沙漠,路是有路,不知道下面埋了多少白骨和冤魂。

张骞的隐忍终于等来了逃跑的良机。要出逃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回大汉还是去西域;二是选择前妻还是选择后妻。

前路茫茫,后路渺渺,饶是如此,张骞的心志最终还是没有动摇,不西游成功,怎么回去见汉武帝,怎么给大汉上上下下的百姓一个交代呢?怎么对得起那些殷殷期待的目光呢?

但自从“国际形势”风云直下,张骞再次出逃的心越来越强烈了。岁月还在一天一天地流逝,而张骞在岁月的磨合中,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入乡随俗”,到后来已看不出半点汉人的痕迹来。再加上他又早已娶妻生子了,匈奴人对他的看管也在一天一天变松,最后把他当自己人来看了。

张骞最终决定还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西游在人间”。第一道选择题搞定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道了。

阿达并没有对张骞因爱生恨,反而是将“单相思”进行到底,匈奴女人这份敢爱就永远不言恨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啊!

前妻是受父亲之命、媒妁之言而娶的,妻子虽然长相平平,不漂亮也不美丽,但却贤惠;儿子虽然长得跟他母亲有的一拼,但虎头虎脑的,甚是可爱。总之,一句话,得妻如此,一生足矣。

然而,正在张骞日日夜夜思念中原时,此时“国际形势”已发生了严重变化,汉武帝的“马邑之谋”未遂,匈奴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了“彻底决裂”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军臣单于便欲把张骞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好在他女儿阿达出面求情,才使得张骞幸免于难。

后妻是经自由恋爱、自由结合而娶的,妻子既漂亮也美丽,更贤惠;儿女长得和他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聪明又活泼。一句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春去秋来,秋去春来,转眼六个春秋如同白驹过隙般过去了。这期间张骞和阿双已生了一对儿女。男孩张骞给他取名思念,女儿张骞给她取名中原。可以说儿女的名字合起来正是张骞无时无刻不在想的问题:思念中原。

而现在张骞选择去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西游记”,那就势必脱离后妻的怀抱,脱离儿女的相伴,势必和最开始选择西游一样,离开前妻和儿子。更重要的是这一去可能就是一去不复返,永远都没有再相聚的时候了。

军臣单于最终妥协了,就这样,张骞和阿双走到了一起,一段传奇般的异国恋情至此花开结果。

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热血男儿张骞在选择生和死时都没有犹豫过,但在这个选择上却犹豫起来。在张骞心里,面对娇妻,面对儿女,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双重责任,不是说断就能断,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啊!

“我留下来可以,但我非阿双不娶。”张骞本来打算把对阿双的情感永远都埋藏在心底,但阿双的话唤醒了张骞求生的愿望,使命没有完成,不能这样死去啊!

大爱无疆

对于张骞的选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包括阿双,她虽然早就对这个异国他乡的美男子动了情,但她一直埋在心里,她知道有的东西永远都得不到,也就懒得去幻想。相见不如怀念,人生苦短,不过如此。

人,一生要走很多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

张骞重新又走回来了,军臣对张骞的回心转意很是欣喜,随即把“卖身协议”拿出来叫张骞签字。张骞终于还是签了字,不过他签的“卖身协议”的对象不是阿达而是阿双。阿达,军臣单于的女儿,金枝玉叶;阿双,军臣单于的侍女,卑奴贱妾。身份、地位、权势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得比啊!

就在张骞左右为难的时候,早已“心中有数”的阿双却主动和他来了一次摊牌,远离了帐篷,远离了人世的喧哗,两人坐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阵阵微风吹过,时大时小时急时缓,时而带着呼啸的悲鸣,端的变化万千,非止一端。

而阿双此时的出现,却改变了倔犟的张骞的想法,这三问把张骞问住了。是啊,自己的使命,家中妻儿的期盼,难道就这样忘了吗?良久,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张骞的眼中滑落,接着是第二颗、第三颗……

两人默然不语,相对而望,那是柔情的翻转,还是离别的忧伤?微风刀削般刮过他们的脸庞,他们却毫无察觉,这一刻如果非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它。

而阿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那是因为她是军臣单于身边一个当红侍女,皇帝身边的女人,匈奴人能不给她面子吗?事实证明一般人都给了,但却有一个人没有给,这个人便是军臣单于的宝贝千金阿达。阿达听说阿双的事后,就专门跑来看张骞,结果这一看不打紧,竟看出了爱的火花来,结果才来了劫钱劫色。但结果张骞宁可选择“头断”,也不选择“娶她”,这让阿达伤心欲绝。

良久,张骞伸出手握住了阿双的手,阿双身子一颤,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美丽的眼眶里流出来,她扑进他的怀里,泣道:“你真的要走吗?”

而阿双为了感谢张骞这些从东土大汉来的使者的救命之恩,她非但指点张骞去大月氏往哪里走才对,而且还沿途对匈奴人“打招呼”,也正是因为这样,张骞凭着阿双给他的“绿卡”,才会畅通无阻。而一路上张骞和这个异国女子谈天说地,竟然是滔滔不绝,绵绵不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张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良久来了一句: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那个陪你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原来张骞在匈奴境内一次无意中邂逅并且救了阿双一命,据说那次阿双骑马太快,当碰到张骞一行时,因为勒马躲避自己从马背上摔下来。当时张骞出于人道主义马上对阿双进行了紧急救援,结果把摔成“脑震荡”的阿双治成“脑清醒”才继续上路。

阿双抬起头,定定地看着张骞,喃喃地道:“我知道你一心想完成你的‘西游记’,这里就算留住你的人也留不住你的心,男儿志在四方,你走吧!”说着,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她白玉般的脸庞往下流。

那么这个阿双到底又是谁呢?她便是张骞到匈奴后娶的第二个妻子,以后在漫漫的岁月里,这个女子将陪张骞度过。

“我走了,你和孩子怎么办?”张骞为自己能娶到这么通情达理的老婆而欣慰,只是心中放不下对他们的牵挂。

“阿双。”张骞终于回过头来看了那个美貌女子一眼,突然眼中一热,一股热泪竟要往下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如果说张骞有什么“伤心”的话,就是阿双这三问了。

“我和孩子等你西游成功后,来接我们回大汉去。”阿双坚定地道,“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接我们的,我会一直等你回来。”

然而,正在这时,又一个女人出现了,这个女人比阿达成熟了许多,但论相貌和身材却比阿达更加强上十倍,她语出惊人,一张口就是连环炮般的三问:“你真的不想再回到中原去了吗?你真的不想再看到你的妻儿了吗?你完成西游的使命了吗?”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张骞哭了。这是张骞来匈奴后的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是在他将要赴刑场时,为阿双那三句反问的话而泪流满面,这一次也是为阿双离别时的两句赠言而哭泣。

情为何物

和妻子定下“西游成功再来接他们母子”的约定后,张骞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带着那一百余名早就约好的随从,来了个不辞而别,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中断了六年之久的“西游记”重新开演。

都说爱屋及乌,同样的道理,“恨屋及乌”。张骞对军臣单于痛恨至极,自然对他的女儿没有好感了,因此,面对天仙少女梨花带雨般的恳求,军臣单于都有点动摇了,但张骞却害怕军臣单于反悔似的,根本就不给他机会了,义无反顾地昂首走向断头台。

因为这次“西游”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马是上等的好马,干粮齐全,所以张骞一行很快就出了匈奴边境,再向西的路就不仅仅用“难于上青天”可以形容了,详情可以参考《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的惊险场面。当然,唐僧还好,就算没有路没有桥,开路先锋孙悟空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畅通无阻。

“阿父,你不能杀了他。”关键时刻“阿达”出现了,自从第一眼见到张骞,这个如花的少女,从此心里已多了一个他。虽然上次张骞“决不娶胡女”深深地刺痛了她幼小的心灵,但她对他还是一往情深。古代爱情经典之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诚不欺人也。

总之,张骞一行越过千重山,涉过万道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大”的国家——不是大月氏国,而是大宛国。

对于军臣单于的选择题,张骞不屑一顾,他说了一句:“头可断,血可流,匈奴不可降。”说完像革命烈士一样,准备毅然踏上刑场。

大宛国听说东土大汉来了一群和平的使者,国王毋寡亲自出来相迎,随后是盛大的接风宴,接风宴后毋寡和张骞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由于大宛和匈奴同出一系,语言相通,对于已在匈奴生活了六年之久的张骞来说,交流不成问题了。

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后,军臣单于这次没有再用什么“甜言蜜语”攻势了,而是直接给了张骞一道选择题做。题目其实很简单:一是娶他女儿“阿达”为妻,死心塌地归顺匈奴;二是走向断头台。

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先就两国经济进行了交流。张骞首先向大宛国介绍了中国的丝绸、金银、珠宝、字画等宝物,然后推销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

第一次说服工作就这样宣告结束,结果是军臣单于的“忍气吞声”换来的却是张骞的“狂妄至极”。然而,这一次军臣单于并没有直接选择杀死张骞。他是明白“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道理的,于是马上进行了第二次说服工作。

毋寡对这些东西闻所未闻,表示大开眼界。随后他向张骞介绍了大宛的特产——汗血宝马。为了给张骞一睹汗血宝马的威力,毋寡表示愿意免费赠送两匹价值连城的汗血宝马给张骞,并且很有希望两国以后能进行友好互助互利的贸易往来。

“对不起,尊敬的单于大王,在下早已娶妻生子,他们正在中原盼着我早点完成西游任务,早点回去呢!再说,就算我没有娶妻,也不会娶一个胡女为妻。”张骞说这话时已豁出去了,大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了。

张骞表示回国后,一定会向大汉皇帝汉武帝转达国王的诚意,建立永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会议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张骞和毋寡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只要你愿意归顺我匈奴,我把宝贝女儿嫁给你为妻……”连女儿都用上了,可以说,军臣单于动用了老本了,都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放在张骞这里就是舍不得女儿套不住郎啊!

就这样,当张骞辞别大宛、继续西游时,毋寡果然没有食言,以两匹汗血宝马相送。而正是这两匹汗血宝马,后来竟成了汉武帝的“宠物”,从而引起了汗血宝马之争,这些是后话,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话不投机半句多,按理说两人的对话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是杀是剐就看军臣单于的心情了。然而,军臣单于是个明白人,他自认定张骞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后,自然不会这么快就放弃“拉拢”的机会,看来用“甜言蜜语”的攻势是行不通了。于是,他马上调整战略思想,使出了“美人攻势”。

随后又经过了康居等小国,张骞一行在行了九百九十九里路,涉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道水,终于到达了月氏。当年匈奴赶走月氏时,顺便还砍掉了月氏国王的头颅,此时月氏国王是由他的夫人继位,也就是说月氏国王此时是女王。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张骞傲然道,一副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鉴于在大宛所受到的高级待遇,张骞满以为大月氏女王一定会把他尊为上宾。然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张骞一相情愿的想法,大月氏女王只把他们视为“过客”,待遇可想而知了。

“跪,跪下,跪下说。”军臣单于见他敬酒不吃吃罚酒,马上就翻了脸。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骞乘女王召开“记者见面会”时,就对女王进行了一次攻心政策。

“坐无好坐,不如不坐。”张骞一语双关,说这话的表情,想必大家都能猜出几分来。

“我等奉大汉皇帝之命,不远千里而来,只求女王陛下与大汉东西夹击,打败匈奴。”张骞一心想唤起他们回去重建家园的梦想。

“坐,请坐,请上坐。”军臣单于一开始就对张骞很是热情和尊重,他认为这个大汉东土而来的俊男是一个“潜力股”,如果能成功把这个股份拉入匈奴集团,对提升本身实力和对抗汉氏集团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块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回去的事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呢!”女王的话差点没让张骞吐血。

因为张骞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军臣单于也很快知道了“擒住一批汉吏”的消息,当时汉朝和匈奴还处在“和亲”的关系,并没有撕破脸皮,但国际形势却很复杂,因此,敏感的军臣单于自然马上就召见了张骞。

“匈奴杀你国王,屠你臣民,您难道忘了吗?”张骞想勾起女王对大月氏国被匈奴赶走屈辱的血腥史。

按照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所提到的唐僧遭遇美人场景,一般被美人看中后想脱身很难。随后的情景是,买路钱留下后,张骞也留下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是来当和平使者的,还是来当主战使者的呢?”女王的话再次让张骞吐血。

这位阿达公主年方十六,长得娇艳可爱,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而张骞身高八尺,又面如冠玉,眉清目秀,所以阿达自从见到张骞后已是芳心大动,情愫暗生。因此,当其他匈奴人看中的是张骞一行所带的大量的珠玉金帛时,阿达却看中了张骞这个人。

随后,记者见面会匆匆结束。张骞心不甘,千里迢迢而来,中途风里来雨里去,几经生死,几多磨难,岂能白走一趟?他没有再进行劝说,而是选择留下来,让时间来拖垮女王的意志。

劫他的人,为首的是当时尚在的匈奴军臣单于的女儿,具体名字有待史学家去考证,野史记载叫“阿达”。

光阴荏苒,这一留就是一年,女王的态度依然没有转变的迹象,反而拒绝接见这位来自东土大汉的和平使者了。张骞知道再这样等下去,只怕没有拖垮女王,自己要先垮了,于是他决定打道回府。

按理说像张骞这样的“浓眉大眼”的七尺男儿,劫了他的钱就行了,哪里凉快还是到哪里凉快去吧。但匈奴人不但劫了张骞的钱,而且还劫了他的“色”。

持续了八九年的西游记想不到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张骞悻悻而归,唯一的收获就是大宛国王送给他们的两匹汗血宝马。按原路,过了康居,又和大宛挥手而别,继而又到了匈奴境内。时隔一年多,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他仿佛看到了娇美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一对儿女在草原上嬉笑怒骂的场面……

事实证明,匈奴人的抢劫方式明显属于“超级流氓类型”,按照我们的规则来说就是“抢劫中的败类”。因为如果按照文明的抢劫方式,只要对方乖乖交出身上所带的金银珠宝,一般还是不会伤及到人,极个别的人劫了钱还会顺便劫一下色,当然,这个前提是被劫的一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妙龄女孩,而且还至少有几分姿色。

于是乎,接不接阿双母子又成了一个问题。接,意味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说白了无异于虎口夺食,自投罗网;不接,一年前的旦旦誓言还历历在目啊!

然而,正如潮水一样,这平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惊涛巨浪。张骞一行一到匈奴境内,就马上被警觉的匈奴人“监控”起来,只是匈奴人怕张骞这么一点点人只是一个“饵”,所以一直没敢轻举妄动,眼看张骞一行一直向西走,再观望下去就只能望人兴叹了,这时的匈奴人已发现张骞后面并没有“大部队”,于是来了个半路抢劫,只见他们拦在张骞等人面前,嘴里唧唧哇哇说着“匈奴语”,大概意思应该是:“此山乃我开,此树乃我栽。欲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

张骞没有犹豫,选择了去接阿双母子,而结果可想而知。

而张骞的“西游”一开始很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阻,可惜那时还没有《无雨无阻》这首歌,不然张骞嘴里唧唧哈哈哼唱的就不仅仅是欢快诗词了。

正如当年抗日战争初期发生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活捉蒋介石逼他就范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样,张学良完全可以不去的,但出于他对蒋介石的尊敬,出于内心的歉意,他明明知道这一去多半将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去了。结果这一去就不复返,被蒋介石来了个“终生软禁”。

张骞带着一百多名随从,出了陇西很快进入了匈奴境内。按照《西游记》里所写,唐僧当时出关后的第一险情是遇到了一只老虎,结果就在老虎选择“饿虎扑人”时,一个老猎人“一箭穿心”救了唐僧,再随后就是在五指山下救了被压在下面五百年的孙悟空,从此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开始了漫漫的西游之路。

这就是做人的道义。

就这一句话,改变了张骞一生,也成就了张骞一生。

同样的道理,张骞知道这样一去也是自投狼口,但为了阿双,为了儿女,为了那个承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去接阿双,结果张骞又成了“阶下囚”。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也就是汉武帝继位的第三年,由汉武帝做总导演、张骞主演的《西游记》正式上演。出发时的情景和《西游记》的场面如出一辙,汉武帝亲自为张骞送行,临行前,汉武帝为张骞亲手斟了一杯“告别酒”,嘴里的话是: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这一关又是四年。我不知道四年究竟算长还是算短,对于有的人来说,四年太短,正如光阴的流逝,四年太渺小太不值得一提;然而对人短暂的一生来说,人生又有多少个四年可以等待呢?

张骞,男,汉族,汉中人(今陕西汉中),在朝中的职位是郎中。入选原因:有勇有谋,浑身是胆。

正当张骞以为他的一生将就这样在这里度过时,机会却突然降临了。前面已经说过,军臣单于被汉武帝的第四次反击得手,收复了被匈奴人拥有了八九十年的河套地区。结果军臣单于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惨败气得怒火攻心,最后吐血而亡。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看一下张骞的个人资料吧!

随后,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稚斜和太子於单为单于的位置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一时间兵戈相见,国内动荡自然也在所难免。乘此机会张骞带着妻儿逃了出来。一路上饮毛茹血,个中艰险不一而足。

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后来被匈奴人越赶越远,长年累月地进行着“西游”,因此骨子里对匈奴人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汉武帝觉得只要联合大月氏,来个东西夹击,那么匈奴将会腹背受敌,这样胜算的把握无疑是最大的。寻找来寻找去,张骞有幸成为联络大月氏的“和平使者”。

因此,当张骞回国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时,他还怀疑是听错了,对于一个已经“失踪”了整整十三年的和平使者,他早已由当年的牵挂变成了淡忘。张骞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虽然张骞这次算是属于失败的“西游记”,因为他并没有说服大月氏联兵抗击匈奴,但汉武帝却认为收获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张骞告诉他的异国风情,比如说他告诉匈奴的一些实际情况,比如说这个世界有很多个国家,除了汉朝、匈奴、大月氏,还有大宛、康居……真是天外有天,国外有国。

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汉武帝想对匈奴动武,自感有点势单力孤,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公司太小,决定拉人合伙入股。汉武帝决定找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

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而在第五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中,汉武帝因为产生了找人取代卫青的想法后,毛遂自荐的霍去病是他的一个期待,而另一个期待就是历经十三年、完成“西游记”的张骞。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一上台就雄心勃勃,先是风风火火地进行了“思想革命”,虽然最后在窦太后的打压下推迟了近十年才革命成功,但这并没有打击汉武帝“雄起”之心。在对匈奴的问题上,他不再走汉高祖、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的“和亲”老路,而是决定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主张以“武力革命”来解决匈奴问题。

结果霍去病和张骞都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待,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旧地重游如儿科。霍去病因为率八百骑兵灭匈奴士兵数千、擒匈奴二王杀一王,战功卓越,被封为冠军侯;张骞因为向导当得不错,除了先锋部队苏建受重挫,其他在他的正确带领下都没有大的伤亡,功劳也算不小,被封为博望侯。

天降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