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来到了项军营帐。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项梁有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刘邦考察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梁是不是个慷慨大气的好老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再大,也不能入股。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在项氏集团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前去考察一番。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带走了五千精兵。
借出一段奇缘来
刘邦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黥刑,此后被人称为黥布。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的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集团,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议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缘”来。
另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渡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的。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令项梁更加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还兵时,刘邦和项羽邂逅了。
陈婴的老母见识确实深远,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打死也不肯再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在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辍学后,刘邦与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一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帮结派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面对如此大好良机,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也不顾满地都是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再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后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陈胜革命的火种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请他来帮忙。因此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羽,这个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这里不妨来说说这两人。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至上法宝,古今通用啊。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小牧童一步登天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众人拥护道:“大王您英名果断,德高望重,应自立为王才对。”是啊,当大王多威风。就在项梁将要点头答应的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位老者。
势力迅速壮大
这老者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站出来,给项梁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他详细地分析了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这里简单地把他的话归纳为:陈王出身低微,不立楚王之后为王,刚起义就自立为王,违背了民心,所以失败。
公元前209年9月,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陈王起义失败的偶然和必然因素。是啊,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原本在庄稼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突然有一天坐在皇帝的龙椅上,对大家说,从今而后,我就是皇帝,大家都得对我三叩九拜。这是不是很怪异呢?信服的人又有多少呢?
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地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也许有人会问,古往今来,很多皇帝都是农民出身的啊!但问题是形势不同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他刚刚起义,天下还是大秦的天下,他只不过是一个造反者。如果他把天下打下来了,再称王称帝,那时候就算他不同意,大家也要把他推向皇帝的宝座。一个高明的谋臣就是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换句话说,此时项梁、项羽的处境跟陈胜差不多,虽然他们是名门之后,但如果刚刚起事就自立为王,那么他的下场将会只有一个,那就是步陈胜王的后尘。
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随后的进程证明,殷通的智商确实比婴儿还要低。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个糟老头便是范增。在日后灭秦及项刘两大集团争霸时,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里且先搁一搁,后面我们将看到他的更精彩的表演。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贸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地以为他身为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一语惊醒梦中人,项梁自然知道范增的意思,他项氏集团虽然发展快,现在已初具规模,但是毕竟刚刚成立不久,与其他地方的大型集团军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但集团要想有所突破,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走出去打天下。江湖路不是那么好走的,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有强大的后盾。如果把项氏集团依附在楚王这块金字招牌上,岂不是事半功倍?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接下来的事是这样,为了项氏集团美好的明天,项梁几乎发动了所有的部下去搜寻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娃,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
项梁先是客套地将“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当时没有DNA验证,他们凭什么就认为这个仅仅12岁的牧童娃是楚怀王之后,我现在都持怀疑态度。但当时项梁只需要一个并不需要讲话办事的楚王来做“品牌效应”,所以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并不重要。于是,这个山野牧童一步登天拥有了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而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当然,这一切幕后的操作人项梁先生自封为武信君。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凡是带君的人,当时要么就是公子王孙,要么就是封侯封王之人,总之都不是一般的人。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地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三大集团。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节制和管理。原因谁都明白,因为整个楚氏集团都是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刘邦同志势力弱小,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待在一起。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第一次亲密接触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就在项氏集团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有闲着。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首先得申明一下,章邯看似凶残,但并不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帝国,为了自己的前程,他那个着急万分。
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就是选择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韩、齐六大旧集团的先后复辟,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魏国)开刀。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果然不假。
但六大旧集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明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于是联手来抗秦。齐和楚离魏国最近,自然最先去支援了。当时楚国项梁派出的大将是有着项氏血脉的项它,而齐国的齐王田儋为了显示抗秦的决心,更是亲自挂帅前往魏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陈胜起义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时,项梁知道他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十余年的光景,项羽也早已被他调教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才了。
于是小小的临济,一下子汇集了四路大军。三打一,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令章邯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战居然打了三天三夜还没分出个胜负。这下章邯急了,他自出道以来,打得陈氏集团落花流水,从来都没有打过败仗啊。
当然,项梁这么热衷红白大事的操办也不纯粹是想“为人民服务”,还有其政治目的。在操办过程中,他一边组织人员配合使用,一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本领,为日后起义做准备。
既然明着打不行,章邯就想出来一个歪招,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他手一挥,领着自己的兵马潇潇洒洒地退了。
项氏叔侄也不是省油的灯,闻得消息,脚底抹油,赶紧溜了。这一溜就到了一个叫“吴中”(现在的苏州)的地方。到这里后,项梁开始展现英雄本色,他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办事果断,不久,成了这里红白大事的操办人。
三国联军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见秦军退去后,几乎所有人都躺在地上蒙头就睡。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睡觉是他们最大的奢侈,胜过黄金白银。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以及第一个拉大旗起义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典型的“取代主义”者。至于是不是这句话惹的祸,现在已无从考证。反正项羽说完这句话,就有人把他们叔侄告到县衙里,罪名是“莫须有”的造反。
就在三国联军酣睡时,章邯的军队却没有闲着,他们先是拿出干粮来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后,乘着浓浓的夜色出发了。目标直指睡得像死猪一样的三国联军。
前面已经提到,那年春天(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巡。当时张良精心准备了一个暗杀行动,而项羽也没闲着。他和叔父站在会稽街头,望着秦始皇那宏大的气势,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将来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章邯军和三国联军一样,都打了三天三夜的仗,此时居然还能够作战,难道他们是铁打的身子不成?其实章邯军本来就不是一般的军队,他军队中的人大抵是在骊山服役的囚犯组成的,服役时他们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什么痛没尝过?这几天的连续交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然而,项羽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不到一年,就对兵法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一谈到兵法就大呼头疼。用现在的话来说,项羽每学一样东西都是半桶水。当然,半桶水虽然没有一桶水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半桶水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将来有领悟和提升的广大空间。每样都懂一些,自己就变成全能选手了,这对于只精通一门的人来说,反而具有更广泛的优势。当然,话虽如此,那时的项梁为此却没有少生闷气,其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势。
后面的进程很简单。章邯找到睡在地上的三国联军,然后就像切西瓜一样乱斩乱砍。
这小子志气倒不小,兵法正是项梁的长项,当年他在父亲项燕的耳濡目染下,自然学了不少用兵之道。最后,没辙了,他亲自教项羽兵法了。
项它闻到风声不对,来不及穿衣系鞋,就狼狈而去,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包括魏王、齐王在内的三国联军都成了刀下之瓜。
其次:教项羽练剑。光阴荏苒,又是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还是让他学点其他的吧。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项梁不禁有些生气了,将来光复楚国还怎么指望这小子呢?这时,项羽说话了:学书不过记个姓名,学剑也不过抵挡一个人,这些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听到项它的哭述,项梁知道章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了。与其等章邯来攻,到时候再被动地还击,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项氏集团大军主动地来到了章邯所在地东阿。不克东阿,誓不回军。项梁下了死命令。
首先:教项羽识字。光阴荏苒,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还是让他学剑吧。项梁看着先生愤愤而去,那个揪心的痛啊,那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两虎相斗,闲话免谈。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项梁几乎倾尽自己所有的精力。
项羽手中的银戟出手了。章邯岂肯落后,挥出宝剑迎战。
项羽字籍,从小力大过人,常常有举鼎过头的惊人之举。他长着一双双重瞳子眼(据说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间有一股英豪之气。
章邯打了这么多仗,从未一败,开始不免对项羽有轻敌之心,等两人交上手后,他才后悔莫及,因为对手比他更有能耐。就这样,战了几十个回合后,章邯知道他再不逃将性命难保,于是虚晃一枪便撤,章邯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道理。
项家也不负君王厚爱,几乎每代都有名将出来。到项梁的父亲项燕时,因为当时秦强楚弱,项燕成了保卫楚国的守护神。但项燕一己之力不可能阻挡得了强大的秦军前进的步伐。最终,项燕为国捐躯了。而楚国也随之灭亡了。项梁为逃避秦军的“斩尽杀绝”政策,不得不隐遁他乡。而项羽自幼丧父,十来岁时就被叔父项梁领养。
古代打仗很文明,将对将,兵对兵,主将能胜的话,这一战差不多就赢定了。章邯手下的士兵本来与项羽的士兵正打得难解难分,突然发现主帅这么拼命地逃跑,先是一惊,然后自然也不甘落后。项羽率兵猛追,章邯贯以出名的穷追猛打咬人战术,被项羽活生生地剽窃过来了。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少露面的刘邦。刘邦带领他手下那一批兄弟,提着一个大麻布袋子,捡回那些价值不菲的战利品。
先介绍一下他的家族。项姓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姓。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国的复兴和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勋卓越被楚王赐姓项。
章邯好不容易逃到濮阳,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濮阳是秦军的军事重地之一,项羽追来了也只能望城兴叹。项羽看拿章邯没辙了,心中一股子劲儿没处发,大手一挥,杀向了由李由把守的雍邱。这时李由的父亲李斯已被赵高陷害入狱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李由正焦头烂额,哪里有防备?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时,早已成了项羽的刀下之鬼了。
项羽同志终于登场了。
当然,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结束后,刘邦同志还是及时出现,分享战利品。就这样,项羽拼命地征战,刘邦却乘机大捞战利品,刘氏的势力已成迅猛发展之势。
项梁的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