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夺位
就这样,秦始皇用这样妙不可言的方法坑杀了这近千名儒生。当然,坑杀儒生的附带作用是,很多历史书籍典谱也被强行销毁了。这便是震惊历史的“焚书坑儒”。
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焚书坑儒这几件大事一折腾,已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据说当时有预言家说“亡秦者胡也”。表意上的胡当然是指北方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这其中包括匈奴。所以秦始皇当初在派蒙恬打败匈奴后,又不惜掏空国家的银库修建了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阻止匈奴的“胡”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后来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这个“胡”是指他儿子胡亥的意思,他只怕会后悔莫及,自己最后一趟出巡时,为何不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呢?
石头越滚越多,到最后便像是下雨一般。西瓜和儒生的脑瓜顿时混为一体。如果你认为是突然发生意外的山崩或者山体滑坡现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秦始皇一生放荡不羁,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外面游山玩水一番。在咸阳时微服私访是经常的事。当然,这其中也有遭人暗算遇险的时候,但他福大命大,很多次都有惊无险地化解了。然而,最后一次出巡却没有这么好的命了。
比赛地点在骊山一个叫马谷的地方。由于关系到“前程”问题,众儒生自然谁也不甘落后,几乎是同时到达那个狭小的山谷。山谷里的确有很多西瓜,只是众儒生还没来得及一饱口福,两边的山顶就开始滚石头下来了。
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先是到了云梦(游洪湖,逛洞庭湖),然后到九嶷山祭祀虞舜。沿江东下,登会稽祭祀大禹,到达钱塘江,沿东海北上,到达山东半岛海边的琅琊,当来到平原津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始皇病倒了。
秦始皇给众儒生安排的不是笔试,而是一场吃西瓜比赛,这倒闻所未闻。一些胸怀文墨的书生愁眉苦脸,而更多滥竽充数的儒生暗暗窃喜。
群臣们万分着急,秦始皇却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强打精神继续深入北国大地,涉济水,渡漯水,最后来到一个叫沙丘的地方。这时的秦始皇已病入膏肓。
于是乎,天下许多饱读诗书经文的书生蜂拥涌入咸阳。短短几天,就来了有近千名儒生。众儒生的屁股还没坐稳,秦始皇大手一挥,高声叫道:“炎炎夏日,各位千里迢迢而来,辛苦了,为此朕特意给你们安排了一次吃瓜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希望你们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我大秦国的气势来……”
作为一个皇帝,这次游山玩水居然超过一年之久,风寒所染之下,秦始皇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就这样结束了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当然,在告别这花花世界之前,他没有忘记行使自己最后的特权。他的最后一道圣旨是这样写的:(先省略那可恶的八个字)将兵权交给蒙恬,急速返回咸阳参加朕的葬礼(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朝中现在急需文才,欢迎各地的儒生入京来,以供国家之用,待遇不菲。”
秦始皇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没有直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道圣旨的意思,把兵权交给蒙恬,就是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扶苏的意思。应该说秦始皇的这最后一道圣旨含蓄至极,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道圣旨到最后竟然会变成一张什么也不是的白条。
在一个乌云遍布的日子,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生生活埋了。朝中的儒生被活埋后,秦始皇还不满足。他此时已产生这样一个想法,自己的江山要想稳定,最好天底下没有一个儒生。
据说秦始皇一生中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平常偏爱最小的儿子胡亥,此番出巡还把他带在身边。但在后继人选上,他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厚道仁义的长子扶苏。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非真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只是这颗棋子一挣脱“棋盘”的束缚就一去不回了。卢生一看风头不对,再这样下去,自己编的故事就要穿帮了。赶紧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卢生是逃得远远去了。可是和卢生一同出身的儒生们可没那么幸运了。
如果真让厚道仁义的扶苏继承了皇位,秦朝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向灭亡的道路。可惜这个世上没有如果,赵高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可能有人会问,寻仙丹的事,跟朝中儒士有什么关联啊?答案是肯定的。真正出寻丹主意的人其实是卢生。而徐福只是卢生指使寻找仙丹的一颗棋子罢了。
当时朝中分为拥苏派和拥胡派。
秦始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一次受人挑衅,感觉郁闷至极。他咆哮着,该发威了。既然徐福这小子暂时找不到,那么就得先委屈朝中的儒生了。
拥苏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将军蒙恬。至于蒙恬的功绩,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了,他抗击北方匈奴的光辉战绩已名垂千古。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是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有修养的“四有青年”。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很重要,我们只要知道徐福把秦始皇忽悠了一回就足够了。
这一对强强组合,是当时百姓心目中最完美的组合,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
是啊,秦始皇长年征战,当上皇帝后更是日理万机(两大建筑就让他绞尽了脑汁),虽然每餐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身体却并不好,大有“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态势。为了长生不老,永享人间荣华富贵,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的谎言,于是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仙丹。仙丹没有找到,徐福倒是从此一去不复返,过神仙般的生活去了。直到今天,很多的史学家们仍在研究和调查,徐福带着五百童男童女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拥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赵高。历史上赵高的臭名远扬,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没有文才也没有武才,但他却拥有阿谀奉承之才。因此在官场上一路青云直上。此时他的目标很明确,坚决打倒以蒙恬为代表的拥苏派,以便日后更好地施展自己的空间。
如果说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是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那么派人去海外寻求仙丹就纯属个人的私事了。
胡亥和赵高亦堪称完美的组合,是黑暗与无耻的代表。
焚书坑儒
除了拥苏派和拥胡派,还有个不可小看的派别,那便是中立派。中立派的代表便是李斯了。李斯作为秦始皇最为倚重的老丞相,地位高得令人咋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李斯对拥苏派和拥胡派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本来平衡的两个天平,他只要加入任何一边,都会发生质的倾斜。
阿房宫的建造究竟有多豪华,气势究竟有多大,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只能靠古书典谱中的记载来猜想。后来项羽入住咸阳城时,放火烧了这座令人深恶痛绝之宫殿,那把大火燃烧了整整三个月,可以想象得出这座皇家宫殿的规模是何其之大!
这次出巡,秦始皇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走了。而此时拥苏派根本就不在出巡的队伍中(还在抗击匈奴保卫边疆),拥胡派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赵高出手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关键是搞定中立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就行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事实证明赵高就是赵高,果然非同小可。他审时度势,因人而异,这次改变了以往常用的“金钱美女”攻心方法,对正直廉洁的李斯进行了“语言”攻心。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舌战”,赵高有备而来,只用了五问就把“铁嘴铜牙”的李斯问住了。
无内忧无外患,一切都平静下来了,秦始皇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该享受了。
“丞相的才能与蒙恬相比如何?功绩与蒙恬相比如何?谋略与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与蒙恬相比如何?与诸位公子的感情与蒙恬相比如何?”
自修好万里长城后,秦始皇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打江山如此,守江山亦是如此。现在国家统一了,对自己有威胁的邻居匈奴又被自己建的一道墙永远地挡在了关外。
赵高这五问可谓一针见血,问得李斯头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都比不上啊(皆不如也)。”够了,赵高不用再说什么了。
如果说建造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抵御匈奴的入侵),或多或少还对国家有点实用价值。那么修建阿房宫,就纯粹是为了他自己的享乐了。
聪明的李斯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谓一朝太子一朝臣,如果扶苏当上了皇帝,那么丞相的位置肯定没他的分了,肯定非蒙恬莫属。再进一步来说,能不能保住丞相的位置是小事,掉脑袋的事才是大事。掉他一个人的脑袋是小事,掉全家及“九族”人的脑袋才是大事。
而且当时秦始皇觉得皇宫装修得太寒酸,跟他九五之尊的高贵身份简直就很不般配。阿房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工了。
思来想去,权衡利弊,李斯最终动摇了,选择了拥胡派这一边。他虽然是一个正直的人,但在“切身利益”这问题上他没得选择,否则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请注意,当时我们的第一个皇帝并非没有地方住了,才强烈要求广大劳动人民修建阿房宫。相反,他的房子很多很多。但他还嫌少(除了咸阳皇宫的房子,其他的根本就不够级别),因为他的女人太多了,后宫佳丽三千,如果每个人都安排一间房的话,皇宫里的房子虽多,但终究是不够用的。如果再招几千佳丽进宫来呢,岂不是要为争房子打破头了?
然而,他选择拥胡派就真的能“富贵依旧”?官场如战场,站在十字路口选择何去何从时,这回就连久经沙场的他也没能选对自己的路。中立派的李斯站在拥胡派这一边后,这次宫廷之争已毫无悬念可言了。
这话说得很客气,但谁都知道这也是命令,谁敢不从谁就得掉脑袋。
随后赵高和李斯制定了两步走的方针路线。
万里长城修好了,总不能让这些长年劳动的民工们下岗失业吧。首先解决的是最基层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和就业问题,失业和没有就业的,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也要安排就业。秦始皇真是体察民情,他大手一挥,毫不含糊地说道:同志们,你们没事做了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帮我建房子吧。
一、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发,火速回京。为了掩盖尸臭味,鲍鱼派上了用场。不知道秦始皇以九五之尊,和鲍鱼亲密接触这么多天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还能说一句话,他恐怕会说,下辈子我再也不吃鲍鱼了。
阿房宫是怎样炼成的
二、偷梁换柱,假传圣旨。在火速回朝途中,一封由赵高主笔,李斯做技术总监的“伪诏书”却早已飞到了拥苏派那里。
秦始皇在无形中创造了一个神话(万里长城现在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只是秦始皇如果知道他在创造这个神话时,已经破坏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的形象,他一定会后悔的,毕竟神话和江山相比较,哪个重要,不言而喻。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对于一个人心还不是很稳定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万里长城虽然成了北方一道屏障,但在修建过程中却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有倒塌的一天,只是这一天到来有早有晚而已。
伪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巡幸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令扶苏与蒙恬率大军与匈奴作战十余年,至今仍无尺寸之功。不仅如此,反而一直从政治上批判朕之所为。为抵扶苏不孝之罪,赐此剑以与将军蒙恬一起自裁。
至今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何等的凄凉,令人几不可闻。但在那时,像孟姜女丈夫这样为修长城而累死困死饿死的人却数不胜数,孟姜女把长城哭倒的那一幕已定格成永恒,历史已被添上了浓墨色彩的一笔,这一笔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边境营帐里的扶苏接到敕命后,二话没说,挥剑便自刎了。扶苏在没有搞清情况下就轻易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叹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长城之悠悠,哭冤魂而泪下。
蒙恬没有扶苏这么傻,他没有选择自裁,但主子已死,已是孤掌难鸣噩运难逃。他最终被赵高落井下石,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大牢,在领教了各种刑法后才追随主人去了。
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秦始皇当时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那就是在当时科学技术超级落后的时代,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要修建这样一项举世闻名的大工程,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万里长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统计,但有史学家说,万里长城是人们用尸骨堆积而成的,这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场宫廷之争中,胡亥和赵高不费吹灰之力便搞定了扶苏和蒙恬。原因很简单:扶苏和蒙恬太谦让对手了(或者是太小看对手了),对手出拳后,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意思,直到倒下的那一瞬间,他们才明白,原来有的时候过分谦让不是一种美德,而是要付出代价的——生命的代价。
多么伟大的想法啊,单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夺得天下了。他太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而这个世上只有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人才会取得最大的成功。秦始皇的设想的确是不错的,他甚至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做好了守江山的打算,真可谓高瞻远瞩。有了这样一条万里长城的存在,那些匈奴只能望“城”兴叹了。
胡亥夺位后,他继承了秦始皇在位时大兴建筑的光荣传统,同时还进一步发扬了专权独断的作风。把朝中元老级大臣功臣(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该杀的杀,该贬的贬。然而,令胡亥想不到的是,他按照赵高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施行下去,不久就光荣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傀儡皇帝”。
冥思苦想了N天的秦始皇,突然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从陇西的临洮到辽东,将原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起来,做一条人工屏障,彻底把匈奴关在国界之外!
指鹿为马
匈奴人是跑了,但秦始皇的脸上却并没有笑容。因为他在考虑一个问题,匈奴只是为避我军锋芒而逃走了,等我军撤退后,他们还会来的。由此可见,那些看似粗鲁野蛮的匈奴人也不是傻瓜,居然这么早就发明了“游击战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匈奴的骚扰呢?
赵高串通胡亥夺下皇位后,朝中虽然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但在他眼里还有一根“刺”必须要拔。这根“刺”便是李斯。
接诏书的蒙恬自然不敢怠慢,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向那片广袤而神奇的草原进发了。名将就是名将,蒙恬带领的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威不可当,不消几个月就把匈奴赶到遥远的北方去了。
此番胡亥能顺利当上皇帝,多亏了李斯相助,胡亥自然对他也格外看重。然而一山不容二虎。赵高待时机一成熟,就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把刀子开向了李斯。可怜的李斯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赵高的组合拳击倒。
面对匈奴的不断骚扰,秦始皇发怒了,当时他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份对匈奴的宣战诏书。那诏书的内容很简单,除了“奉天成命、皇帝诏曰”几个必须的字外,就只有一个大大的“杀”字。
李斯一定会后悔的,当年他居于宰相之职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辉煌?如果他那时能急流勇退,就不会有今日之灭门之灾了。退一步来说,他即使选择了拥苏派,凭公子扶苏的为人和蒙恬的正直,他也不会落到这种凄惨的地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六个国家刚刚被自己的铁骑征服,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有人敢造反。但北边的匈奴却是他的一块心病。
李斯是冤死的,在狱中屈打成招,然后赵高拿着他画押的“罪证”放到胡亥面前。胡亥只得痛苦地下了“立处斩”的命令。
修建万里长城
被斩的那天,咸阳城的百姓们泪如雨下,他们都知道,朝廷现在唯一一个还算正直的清官就这样走了。据说那一天的雨下个不停,导致黄河的水泛滥成灾,也许老天也在为李斯鸣不平吧!
但是,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却没有得到人心。他随后做了几件惊天动地、毁誉参半的大事。也正是这几件大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强盛迅速走向衰败。
没了李斯,赵高的权力一手遮天,他说一谁敢说二?连秦二世胡亥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管理天下,他还废除了藩王诸侯制和贵族制。各地设立了郡县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天下都归我姓秦的所管,天下亿万苍生都归我一人所有。”“中央集权制”说白了就是“一切权力皆归于中央”,而中央也就是他秦始皇一个人说了算。
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顺便试探一下自己在群臣中的地位,聪明绝顶的赵高打出了一张诡异的牌。
秦始皇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他史无前例地统一中国后,首创了“皇帝”这个新鲜的词语,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随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这两个字一直沿用下来。从此以后,皇帝下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
一天上朝,他牵着一头鹿就往皇宫里闯,卫士们自然谁也不敢阻拦,谁也不敢询问。
干掉赵国后,他的信心和野心更大了,他领导的秦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秦王二十二年,灭魏国。秦王二十四年,灭楚国。秦王二十五年,灭燕国。秦王二十六年,最后一个诸侯齐国也被他的铁骑征服了。短短十年间,他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嬴政这名字也因此流传千古。
见了胡亥后,他便说自己牵的是一匹马。胡亥也不是好糊弄的,就问群臣到底是鹿是马,结果毫无悬念,大部分人都说是马。
九岁时,嬴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他的身份是秦公子。十三岁登上秦王之位时,他雄心勃勃磨刀霍霍,开始了复仇之路。进程出奇的顺利,韩国很快被他吞食了,赵国也轻而易举地拿下了。
“嗯,这明明是一匹马嘛。”胡亥揉了揉眼睛最后无奈地下结论了。“皇帝英明。”赵高说这话时,一双刀子般的眼睛早已扫视了一遍那些说是鹿的人。连皇帝都说这是马了,你们居然敢说是鹿,太没有眼光了,还是收拾行李回家吧。
也许只有嬴政他自己才知道,为了这一刻的君临天下,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他的曾祖父秦昭王执掌秦国时,当时赵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为了稳定两国关系,他的父王作为太子不得不去赵国做人质。赵国当时给他父王的见面礼也是一个人,一个容貌绝佳的女人,这个女人叫赵姬,也就是这个女人生育了嬴政。寄人篱下,嬴政的童年是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中度过的。那时仇恨的种子就在他小小的心中埋下了,只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就这样,待那批指鹿说鹿的人走后,朝廷只剩下指鹿为马的人了。从此,赵高一手遮天,在朝中打造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诸侯六国。从此,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各诸侯割地为王的战国时代。
朝廷腐败如斯,天下百姓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大秦王朝,那便是一个如昙花一现般的王朝。但就是这样一个朝代,我们不可能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嬴政。
救世主,你在哪里?
中国第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