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 第二十一章 逃出个未来

第二十一章 逃出个未来

项羽这驾一直高速运转的马车,在成皋暂时停下来,有了修心养性的机会了。

他一走倒是没有什么,可就苦了那守城的军士了。眼看项羽的大军就要杀到城下来了,众将便都去找刘邦来商议破敌之策。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刘邦早就带上亲信夏侯婴走了。既然刘邦这么仁慈心善不给别人添包袱,守城的其他将领也就都跟风了,并美其名曰:去保护汉王。众将走得差不多了,后知后觉的成皋另一员守将英布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也不是省油的灯,二话不说,闪人要紧。于是等项羽大军来到成皋时,这里俨然成了一座空城。

微服私访

荥阳的突然失守让刘邦感到无比的震惊,在他眼里荥阳一直都是固若金汤,连荥阳都破了,那么成皋呢?刘邦不敢再想后果,对于几番死里逃生的他来说,凡是涉及“风险”两字的事情,他不会也不敢再亲自去体验了。于是,他选择了悄悄地离开,走时只带上了一个贴身保镖——夏侯婴。

清朝乾隆皇帝的几次微服私访在历史上很著名,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而最早微服私访的创始人可能就要追溯到楚汉时期的刘邦身上来了。当然,刘邦这次微服私访,完全是无心插柳所致。

项羽攻下荥阳后,士气大振,接着挥师向刘邦的所在成皋进军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段精彩的故事。

项羽最后不得已只得再练练手艺了。周苛被扔进锅里煮了,而枞公死得就痛快些,他是被直接杀头的(这还是项羽大发慈悲所赐)。

刘邦自“不辞而别”离开成皋后,他和夏侯婴两人向韩信和张耳所在的修武县逃去。而自从出兵平叛了魏国的“势利小人”魏豹后,韩信就一直在扫除不服从刘邦的各诸侯国。灭魏平赵后,随后燕王臧荼也很识时务地归降汉朝,唯有赵国还在拉韩信的后腿。他当时听了李左车的建议,再加上自己的军队也确实到了体能的极限,便在修武和齐地遥相对应,打起游击来。

据说攻下城后,一向以嗜杀活埋著称的项羽突然大发善心(也许是范增的死给他的影响),还想把骨气很硬的周苛和枞公两人拉到自己麾下来,于是和颜悦色地对他们两个人进行了劝说工作。但项羽好话说尽,承诺也给了不少,非但没有感动周苛和枞公两人,反倒还得到了两人一阵暴风骤雨的唾骂。结论是:想叫他们投降,白日做梦。

从成皋逃出来后,刘邦和夏侯婴没有好地方可去,韩信所在的修武县成了他首选的落脚地了。两人跋山涉水到达修武县后,对视了一眼,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两人都胡子拉碴,满面风尘,早已遮住了原来的真面目了。

事实上证明项羽歪打正着,这随手一招却是奇招。周苛和枞公自解了围,便开始了灾后重建工作,在接到上级的救援物资后,他们终于摆脱了饥不果腹最低温饱线。正在他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奋发图强准备有所作为时,项羽的“回马枪”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项羽的大军杀到城下时,他们正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等明白是怎么回事时,项羽的大军已经开进了城里,而周苛和枞公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阶下囚。

这样让手下将士看了岂不笑话?刘邦没辙了,当晚就在街上随便找了个人家休息。第二天一大清早,睡好吃饱的他便带着夏侯婴直接就往韩信大营里闯。到了营里,韩信非但没有给他接风洗尘,而且理都没有理他。原因很简单,韩信还没起床。他不但正睡得香,而且还把印信兵符放在床边的茶几上。

项羽的头脑既然已经开始开窍了,难免不会继续开窍。他静下心简单地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势,最终觉得没什么好地方可去了,便决定继续围攻荥阳。他当时的想法还是不错的,这荥阳是刘邦的军事重地,攻下来对本军的士气和实力的增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冷落了刘邦,后果很严重。他拿起韩信的印信兵符到帐外,便把营中各大将领召集过来。他把士兵们的头衔和职位都稍稍调动了一下,然后分派到各营中去。本着头衔和职位大抵不变的情况下,顺应形势地给他换了个管辖部门而已。

项羽再度马不停蹄地赶到宛城时,刘邦躲到成皋去了。

韩信点兵是多多益善,而刘邦点兵却是公私分明。

但问题是彭越和刘邦他们好像心有灵犀,项羽不陪彭越来玩捉迷藏,刘邦又接着陪他玩捉迷藏了。

调理完毕后,此时韩信和张耳已从睡梦中醒过来向刘邦负荆请罪。

倒是钟离昧有点醒悟,他对项羽说道:“跟彭越捉迷藏咱玩不起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行行行……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游戏咱不玩了,咱抓大鱼刘邦要紧啊。”项羽的头脑经过钟离昧一提醒终于开窍了。

于是,刘邦当着韩信和张耳的面,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他说:你们的防备太松懈了些,巡逻的人数明显不够,这样敌人来偷袭就不妙了。再说太阳都照在屁股上了,你们两个作为主帅的却还在睡觉,连印信兵符这样重要的东西都乱丢乱扔,如果有敌人突然来袭,就不仅仅是丢兵符这么简单的事了,连脑袋也要搬家的。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项羽在不知不觉中已错过了楚汉之争的优势期,从此以后他由主动开始变为被动了。他现在只凭着自己亲手操作的这辆不断奔跑的马车在前进,哪一天这辆马车耗尽了最后一点力量,那么也就是一个时代终止的时候到了。可惜这一点当时项羽并没有察觉出来。

上完政治课后,刘邦做出了这样的决议:张耳率本部回赵地镇守。韩信招募一批兵马,日夜操练后迅速攻齐。而驻守在修武的士兵全都留下来归他管。说白了这个决议就是假戏真做,真的把韩信的兵权给夺过来了。

打不起躲不起么?彭越充分发挥了他“游击战术”的风格,跟项羽玩起了捉迷藏。今天躲到这里,明天躲到那里,反正越是深山老林他就越喜欢钻,据说从此他的绰号由“拼命三郎”变成了“钻山豹”。项羽正在气头上,开始还不惜一切代价去追,但追了一阵才悲哀地发现,这样追下去的结果只有一种——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刘邦就是刘邦,他的小算盘打得就是好,张耳去赵地,可以镇住那里不时发生的小暴动,也可以和他形成掎角之势,这在战略上很重要。韩信可就可怜了,他的兵被刘邦夺去了,还得去临时招兵买马,然后还得亲自去给他们进行“魔鬼似的军训”,最后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平定齐地。

彭越算是摸到了老虎屁股了,他手下就那么点人,怎么敢跟项羽硬碰硬呢?

当然,刘邦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情非得已的。他从成皋走得太匆忙太慌张了,只带着贴身保镖夏侯婴。他知道他手下那些的良臣猛将们很快就会像跟屁虫一样跟到这里来。那个时候他们肯定会对他的“贪生怕死”颇有怨言。的确,当时他的行为不太光明磊落。但如果自己拥有修武军马全指挥权那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么多士兵做后盾,就可以向众将展示其超一流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到时候谁还敢小看他?

项羽这下不干了,他掉转兵马又来攻打彭越。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他果然料事如神,那些随后跟风而来的众将们,本来个个都窝了一肚子的火,无不在心里埋怨刘邦薄情寡义,但看到他一夜之间又兵强马壮,拥者如蹙,无不对他刮目相看,打心里对这个流氓主子更多了一分敬意。

后来,项王来齐地“剿匪”,田荣死于非命。彭越正走投无路时,接到了刘邦抛来的橄榄枝。就这样,一个有情一个有义,两人玉手一牵——确定了君臣关系。因此,在项羽使劲攻荥阳时,作为真心归降刘邦的彭越来说,他也没闲着,充分发挥了流氓草寇的光荣作风,在外围跟项羽打起了游击,今天偷你的粮食,明天打劫你的军饷,后来拔你的营寨。总之让你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安。只是当时项羽全力对付刘邦,哪里有时间来和他计较呢!这让彭越的胆子越来越大,听说项羽被刘邦骗到宛城去了,他乘此机会来了个大动作,一举拿下了下坯。

政治会议

还好,这种逍遥的霸王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齐国的大将田荣对项羽在“英雄大会”分封的事不满(他没有被封为王),起兵反对项王。彭越也许是土霸王当久了,觉得很不过瘾,就忍不住出山了。田荣见他是一个人才,便对他委以重任。彭越也知恩图报,帮田荣立下了不少战功。

待众将领汇集到修武后,刘邦顺应形势的需要及时召开了一次政治会议。会议的目的:确定下一步的行军路线和行动方针。这次会议充分贯彻民主自由的精神,刘邦引出本次会议的议程后,众将领便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说白了他就是巨野一带的土霸王。

于是,在怎么对付楚军的问题上形成了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

先来简单地概括一下彭越这个人。彭越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曾作为渔夫在巨野的沼泽里打鱼为生。后来见打鱼的生意实在难做,便借着打鱼的幌子,做起了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杀人放火、奸杀淫乱无所不干。他因作风硬,下手狠,本事高,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再后来全国上下处于一片革命春风中,他也顺应形势的需要参加了革命,只不过他打上了革命的幌子,依旧守在他的地盘上,哪里也不去,别人也休想来找他的麻烦,否则就有好颜色看。

首先我们来看防守反击派。防守反击派的理由是:楚军本来就强大,现在连克荥阳和成皋(其实是兵不血刃),士气正旺,现在主动跟他们去交锋,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彭越这个人前面虽然已经提过,他既然是张良“三步走”计划的第二步计划要搞定的人物,自然不是简单的人物。

防守反击派的行动方针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其代表人物是夏侯婴和卢绾。夏侯婴自从彭城逃难一来,就一直陪在刘邦身边,后来又陪刘邦经过了荥阳和成皋两大胜利大逃亡,对逃亡的凶险深有体会,因此,他不主张再和项羽硬碰硬了。还有和汉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卢绾当年虽然和刘邦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人,大字不识几个,但在革命道路磨砺中,好歹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比说这句“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就是他提出来的。

比泥鳅还滑的彭越

由于卢绾和夏侯婴两个人一个是小时候的贴身保镖,一个是现任的贴身保镖,刘邦对这两人宠爱有加,他们的防守反击战术思想一提出,便禁不住频频点头,大有当场就批准的迹象。

挑衅他的威信,这对项羽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主攻派人物再不闪亮登场就没机会了。

终于到了第三关了。面对高墙壁垒,这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项羽来说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就在项羽准备“一本道”地进行第三关攻坚战时,张良“三步走”搞定的第二号人彭越出场了。他乘项羽闯关之际,就开始从项羽身后捅暗刀子了,他突然发兵一举拿下下邳(这个下邳就是张良当年刺杀秦始皇未遂而隐居的地方)。攻下下邳也罢,关键是他还杀了项羽的大将薜公。薜公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这对项羽来说是一种极不礼貌的挑衅行为。

主攻派的理由是:楚军与我军长期交战,被我军牵着鼻子长期走,已是一支疲惫之师,到了强弩之末;荥阳和成皋是我军的军事重地,现在把它们夺回来,既能鼓起大家的信心,又可以狠狠地打击项羽。

也许是第一关闯得太容易了,项羽对第二关的栅栏估计不足,那栅栏里设有机关,一震动那些密如雨的箭便直射过来,那些身先士卒的先锋队员刚踏过木板,顿时都成了刺猬。项羽吃一堑长一智,叫士兵们都拿着盾牌匍匐前进,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资源总算过了第二关。但这一关损失着实也不小,光死人就把那条壕沟给填平了。

主攻派代表人物:樊哙和陈平。

第一关,不就是两米宽两米深的壕沟吗?项羽命手下的木工队上去,用超级大木板往壕沟上那么一搭就完事了。

主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重量级的,他们丝毫不比防守反击派的人物逊色。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战功显赫,是刘邦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而陈平自从弃暗投明后,在荥阳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首先他使用“反间计”干掉了楚军的大刺头范增老儿,然后又利用“真假刘邦”计使刘邦从死亡线上逃出来。因此,此时的陈平在刘邦心目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如果非要说得更确切些,他目前已排在刘邦手下谋臣第四的位置。前三位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萧何、张良、韩信。

项羽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就来闯关了。

两边都是重量级人物撑腰,这下可苦了刘邦。他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下我们来看刘邦布置的三道机关:第一道关其实很简单,只是一道两丈宽两丈深的壕沟,沟里灌满了水,再加一点其他的暗招子而已。第二道关看似更简单,是树木做成的栅栏,绑扎得密密麻麻。第三道关肯定不简单,是高墙巨石做成的壁垒,易守难攻,可谓是关中之重。

就在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左右为难时,中立派顺应形势顺应潮流诞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中立派最好。他可以不轻易得罪任何一方的人。中立派的理由是:既然攻又不能放手去攻,守又不能消极去守,那就攻守结合,边攻边守,边守边攻,既可养兵秣马,又可以骚扰打击敌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项羽急着去算两人之间新老旧账,刘邦却根本就不给面子。来找我算账,需得过我在宛洛设下的三道机关。这跟武侠中的闯关大同小异,据说少林弟子要想出师门就必须要闯过铜人十八阵。每一关凶险万分,能闯过去着实不容易。

因此他们建议:大部队按兵不动,养精蓄锐,以待天时;派少数人迂回到楚军后背去使暗招子,扰乱敌人后防。

荥阳城中的周苛和枞公本来已支撑到了极限,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不料项羽大军一夜之间走了个精光,直呼神灵保佑。

中立派代表人物是:郑忠。郑忠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按理说他的计谋谁也不会听。但问题是他很巧妙地照顾了防守反击派和主攻派两方人的颜面,因此,他的理论一出台,刘邦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欢心鼓舞。

此时项羽身边只有钟离昧和龙且几位猛将了,大谋士范增已被陈平的反间计给弄掉了,已经没有像样的谋士来给作战略分析和战略部署。事实再次证明,项羽的四肢比大脑发达得不仅仅是几倍这么简单。他一听说刘邦出了武关,直奔宛洛,可能要对他的老窝彭城再度开涮,二话不说,带兵火速救援去了。

刘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大部队停留在这里,养精蓄锐。由卢绾和刘贾率两万人马,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深入楚军后方,与那里的玩游击战术的彭越彭大将军联手。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强我弱,贸然去救荥阳并不太妥。随后,他给刘邦献出了“围魏救赵”之计。刘邦对这个计谋很满意,立马就付之于实际行动。他带领众将士出武关,直奔宛洛而去,做出进攻项羽老巢彭城的迹象。

旨意是:杀人放火,强取豪夺,奸淫污秽,让这一切的后果由那个地盘的主人项羽来买单。

刘邦逃到成皋后,听说纪信已被项羽动了火刑,他自然很是悲愤。更为重要的是周苛和枞公还在坚守,这让他不得不去救援。就在他要发兵相救时,一个姓辕的书生来献计了。

于是这次政治会议就这样戏剧性地收场了。会议的结果虽有些中庸,却是当时根据形势做出的最佳战略方针。

“围魏救赵”解荥阳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