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返城年代 > 返城年代 自序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返城年代 自序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身份不是文学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

反过来看就对了,就符合文学词典的本意了,即——作家们只不过在写是工人;是农民;是兵、学生、商人和干部的——“人”。

文学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乃是由人性怎样、人品怎样、人对自己有无做人准则来决定的。

同样,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兵、学生、商人、干部,都不可能对“全体”具有公认之代表性。

我笔下的许多知青人物寄托了我对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若言理想主义,这才是我身为作家的理想主义,与其他什么“理想主义”风马牛不相及的。

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农民,不代表“中国农民”;

在极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况下,是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底线,并在做人的底线上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心灵标杆的层级——这才是我后来一再写“知青小说”的原因。

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工人,不代表“中国工人”;

我将我的作品中表现没表现此点,一直当成我写得有价值或没价值的标准之一种。

是的,自《雪城》后,我只不过在将笔下的知青人物视为具体的“人”来塑造,这后来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绝不是唯一标准。但在我,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标准。

应该说,从《雪城》开始就不是了——那时我已十分明了,我笔下塑造的只不过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后人生几乎要从零开始的青年人。知青返城了,知青经历不论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有多么深——他们,不,我们也不再是知青了。这是常识。

这是理解我“知青小说”的一把钥匙。

但后来就不是了。

现在我将它交给读者,相信许多读者读后会有如下感受——我爱书中的许多人物;原来做一个心灵中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恶的人是如此值得的事。

怎么会不那样呢?

我相信许多人读过后,会乐于将我的书推荐给自己的儿女。

起初我写“知青小说”,当然很受所谓“知青情结”的促使。

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是受人尊敬的好人呢?

如果我不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断不会写那么多“知青小说”。

让做人的坏法似乎反而令人着迷的可恶现象见鬼去吧!

所以——当然的,我的“知青小说”中的知青们,也与别人笔下的“知青小说”之“气质”不同;这是由笔下知青人物们的不同所决定的。

中国需要补上好人文化这一课。

“气质”一词也是姑妄言之。

2015年10月2日 北京

军队编制、半军营化的集体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战士们(他们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团干部还是经历过枪林弹雨考验的人)对知青们的军人作风的影响——诸种因素使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当年与插队知青、农场知青总体“气质”上大为不同。

所谓年代是由冬季串联起来的。

我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我笔下的所谓“北大荒知青小说”,大抵写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当年又叫“兵团战士”。

“今年年头,去年年尾,年年年头接年尾。”

古今中外没有什么统一的称谓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样——任何人戴在头上便都是同一种人了。

世事乖张也罢,浮华也罢,荒唐疯狂也罢,都不可持续。

何况,“知青”这一概念也多种多样。它曾是知青的当年青年仅有经历的共同点、类似点;在人品、家教、学业程度、文化影响以及心灵的善恶方面千差万别,不能同日而语。

寒来暑往,唯有冬季,一脚去年,一脚今年,劈叉而至。万亿年来,亘古如兹。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永未改变。

莫衷一是。

而在北方,年代是由冰雪串联起来的。

“知青小说”四字乃姑妄言之;从概念上说是模糊的——知青写的小说?写知青的小说?抑或曾是知情者写的知青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