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冬牧场 > 第二章 荒野主人 十 加玛苏鲁

第二章 荒野主人 十 加玛苏鲁

她快要哭了:“这是树——苹果树……”

我只好指着另一幅说:“这个白菜也好看。”

尽管如此,我还是得承认: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都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她要是也像乔里潘那样学画画,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

她大喊:“豁切!那是苹果!”

我曾在乌伦古河畔定居点的居麻家中见过加玛绣的一块圆形花毡。四周倒是中规中矩的传统花纹,中间却非常可爱地绣了一只佩戴着红色领结的泰迪熊。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啊。她说是照着妹妹T恤上的图案绣的。

我指着其中一幅说:“这个萝卜不错!还开了花。”

因为画得好,萨依娜做新毡子时,也来请加玛过去帮忙画花样子。她问我:画什么才是别人没绣过的呢?我想了半天:“天安门。”她说:“豁切!”大笑。

大约手巧的人心气也高,加玛绣毡子非得别出心裁,非要绣得和任何人的都不一样。画花样子之前,她在小本子上设计出好几套方案,并让我评价。

总之,加玛苏鲁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可偏就没有男朋友。如果和她聊起这个话题,会让她小受惊吓,“豁切”个不停。唉,再过两年就是结婚的年龄了,怎么还是小姑娘心态呢。

我家床榻上铺的花毡,加玛绣的部分明显比嫂子绣的针脚匀称美观。

我俩在背雪途中休息时,加玛翻起身上的衣服念叨起来:上衣捡弟弟的,毛衣借妈妈的,棉裤是爸爸的,牛仔裤是姐姐穿剩下的,袜子是奶奶的……算来算去,全身上下只有手套和鞋子属于自己。

加玛手很巧。很多姑娘的“灵巧”源于经验上的熟练,可加玛不是,许多初学的事情,一上手立刻心领神会。她织的花带子逻辑复杂,图案变化丰富,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像隔壁萨依娜编的花带子,就隔三行织个圆点,再隔三行织个方块。

我说:“没关系,快结婚了嘛。等结了婚,啥都是自己的,对象也是自己的。”

有了新什别克一家参与劳动,这个冬天加玛不会太忙了。于是她给自己列出以下计划:依着一个旧的花样子绣两条用来搭在壁毯上的装饰性白围巾(尽管是比照着旧样子绣的,可绣出来后明显比旧的匀净、漂亮),绣两条新毡子上的长毡条,给自己绣一套新的黑色平绒的马饰(她是大姑娘了,要体体面面地骑马出行),再绣一块四十多种颜色的十字绣,以及一块小毡垫。计划完毕,还嫌打发不完时间,可材料却不够了。她唉声叹气道:“全绣完了又该干什么呢?”

加玛捏一把雪洒过来。

在隔壁家喝茶时,加玛也以主人的态度为大家切馕沏茶,从不把自己当作客人杵在席间。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结束完牛棚的工作后,在等待羊群回来的空隙里,我俩在没点灯的地窝子里静静坐着。外面很冷,我们打算等羊群离得再近一些才前去迎接。黑暗中,谁也不想说话。这时加玛唱起歌来。

年轻女孩总是勤劳又细心的。隔壁的女主人萨依娜便总是请加玛过去帮忙收拾房子。这种要求并不是指使和贪图,而是对伶俐女孩的认同,是对她的赞美。

加玛的嗓音虽然不是很明亮,却真挚动人,唱出的旋律婉转又惆怅。我默默听着。炉火闪烁在她的脸庞上,她的身体消融在黑暗中。青春多么美好,却再无人看到。

可在自己的家庭里,加玛是个自在、快乐又淘气的孩子。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赖进爸爸妈妈的热被窝撒娇,一点儿也不像十九岁的大姑娘。夫妻俩则享受一般地对待这种撒娇,无限溺宠之。但到了劳动时分,两口子就不客气了,非常严厉。每当我看到清晨找马归来的加玛冻得脸发青,不停搓手,就很难过。可夫妻俩神情淡然,只招呼一下“来喝茶”。我简直都觉得这样的父母太狠心了!再一细想:哎,情感这个东西,只需快乐时流露一下就够了。其他时候嘛,还是节制些比较好。

那天晚上我俩顶着寒流在星空下赶羊,各走在羊群一端。不知怎么了,一路上加玛止不住地唱着歌。虽然歌声是平静的,但我猜她一定沉浸在激动之中。果然,快走到沙丘下时她才告诉我,前两天找骆驼路过我家喝茶的牧人带来了沙阿家的卡西帕去阿勒泰上学的消息。她非常羡慕,也想去上学……其实卡西帕上学的消息当时也令我非常吃惊。我很熟悉卡西帕,她也是辍学后放了好几年的羊(不过不像加玛这样奋斗在放羊的最前线……)。以前天天嚷嚷着要上学,但家人一直不同意。没想到争取了这么多年,还真的美梦成真了。天啦,那个勇猛又混乱的超级牧羊女……我才不信她能学成什么花样回来!

虽然牧羊女多得是,但像加玛这样进冬窝子放羊的年轻姑娘太少见了。

我不知该对加玛说些什么好。一个姑娘实现了梦想,另一个则再也没有希望一般。加玛是这个传统家庭的重要支柱,一旦抽脱,几年之内难以为继。

加玛还告诉我,在阿克哈拉的“黑走马”宴会厅,年轻人聚会时,每人都会轮流站在麦克风前唱歌。其实那时她也非常想上去唱,却怎么也不敢,无论大家怎么怂恿都不敢。真是个自卑又胆怯的孩子……想想看,一年到头,这个姑娘能够在人群聚居地——比如阿克哈拉村——停留的时间还不到半个月。其他的日子全是沙漠戈壁、森林草野,青春只与牛羊为伴……

接下来加玛又主动提起了结婚的事。说来提亲的人家不多(我估计都怕和居麻这个大酒鬼当亲家),而且男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又说自己许多女同学都订婚了,还有的已经结婚了。说这些话时,她显得有些迷茫,又说:“不结婚的话,就是老姑娘了。老姑娘以后结婚更难了。要是结了婚呢,就和妈妈一样了,天天干房子里的活,牛的活,羊的活……现在这样,老了也这样。”

其实加玛远比一般的同龄姑娘聪慧。如果能一直上学的话,也会非常优秀。

那天她说了很多很多。还透露想去县里打工,学点手艺。并认为一个月只要有五百块工资就满意了,只要能够离开荒野……

我无从安慰,只能一个劲儿地说:“哪里,哪里!……胡说,真是胡说!……”

没想到这个平时快乐又坚强的姑娘,居然还有这样小小的、忧伤的野心。

对此,加玛的确有些伤心,但毫无怨言。她很爱自己的姐姐和弟弟妹妹。一提到她们,就滔滔不绝历数每人的优点——姐姐画画儿好,跳舞跳得好;妹妹莎拉古丽唱歌唱得好,学习也好;弟弟最聪明,摩托车都会修……最后黯然道:就自己什么也不好,所以只好放羊……

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加玛才一直努力地向我学习汉语。而且心高气傲,不但学说,还要学写。她借用我的哈语自学材料,抄写后面的汉哈单词、词组对照表,还一一注了音,学得像模像样。但内容却一点也不实用,什么“礼尚往来不可缺”,什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却是无限的”……真不晓得编材料的人都怎么想的。

加玛十四岁那年,十六岁的姐姐乔里潘想去伊犁的师范学校学画画。乔里潘是这个平凡家庭的最大光荣,她从小心灵手巧,看到什么图案都能依样临摹,在亲友族人间小有声名。大家实在不忍中止她的梦想。但当时家里唯一的男孩扎达未满十岁,妹妹也还小,再没有合适的劳力了。于是加玛就辍了学,开始跟着爸爸放羊。

我也会向加玛讨教一二。她却总是一教就是一大堆,我说:“行啦,够啦,这么多,得一个礼拜才能记住!”她微笑着说:“要是我的话,一天就记住了。”

她说:“我放了五年羊,姐姐画了五年画。”

果然,头一天晚上学的单词,第二天早上听写,几乎全能写对。过好几天再抽查,还是能写对。我便提高要求,错一个笔画也大力扣分。这下,她只得了九十五分。她很生气,划去九十五的字样,硬要我改成一百分。我接过笔改成了八十五分。她一看,连忙说:“好吧好吧,九十五就九十五吧……”认真极了。

提到学校,加玛话就多了。她说她们学校的汉语老师叫“小老师”,并问我为什么不是“大老师”(我估计姓肖)……又说这个“小老师”是粮种队(阿克哈拉村附近的一个汉族村)的,原先是卖菜的。大约生意不好,就改行教书……又怀念地说:“‘小老师’真好,经常表扬我!”我也由衷地说:“是啊,加玛是个好学生,爱学习,又爱劳动。”她听了便有些悲伤。

因互相学习语言,说话时不知不觉双剑合璧。我闹过的笑话有:“加不加黑?”她最有名的笑话是:“波儿阿达姆波儿毛驴子。”前者意为:“(炉子)加不加羊粪?”后者为:“一人一个毛驴子。”

加玛初中一年级辍学,已经放了五年的羊。虽然五年过去了,她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当年的汉语课文:“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雨沙沙地下……小草绿了……”还会说“黑黑的眼睛”和“蓝色的大海”这样较为复杂的汉语词组。她还会做广播体操,总是就着《黑走马》的音乐做。还喜欢让我压着腿做仰卧起坐,再做俯卧撑,立定跳远,三级跳远……温习一切学校里才有的花样。

按说,在所有孩子里,唯一留在父母身边的加玛应该是最不让人操心的一个。可事实上她最让父母不安。居麻很少有针对某事特别激动的时候,那样的激动往往与加玛有关。比如,某天他花了一个小时怒斥当今哈萨克小伙的酗酒行为。起因是好容易有人给加玛介绍了一个样样都好的对象,可又打听到小伙子爱喝酒……还有一次他感慨读书无用,并一口气举了十几个例子。起因是加玛羡慕卡西帕,流露出也想去阿勒泰上技校的想法。

我说:“那倒是。”心里想:“还好意思说别人,你自己就是酒鬼!”

其实加玛已经很乖很懂事了。这些年来,她为这个家庭做出的牺牲令父母都感到愧疚。之所以逆悖女儿的意愿,不要她去上学,并非出于“舍不得一个劳动力”这么自私的原因。我想,作为父亲,居麻是希望这个女儿永远不变。他希望她能够和牧场上的大多数姑娘一样,稳稳当当地定一门亲事,就此稳稳当当地生活下去。他担忧变故,他想继续把握这个孩子,想永远保护她,照顾她,不愿她吃苦——照他看来,只有一切如故,才不会吃苦。

居麻说:“我也考虑过这事,但哈萨克的酒鬼太多。一个小姑娘开店,让人不放心嘛。”

大女儿乔里潘曾是父亲最大的骄傲。可是每当谈到孩子们,居麻却总说:除了乔里潘不好说,其他几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让人放心。见我追问,又解释道:乔里潘毕竟在外面上了五年学,有五年时间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不知道这五年令她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认为开店是杂乱劳碌的营生,利润又薄,还不如开个小馆子。加玛做饭那么好吃,生意肯定好。然后我又把阿克哈拉仅有的两三个小馆子挨个评价一番,最后结论:都不如加玛。

我见过乔里潘。当时她还很小,还没有去伊犁上学,整个寒假都在用旧毛线头拼织一幅繁复的风景画。那时她因毛线不够而发愁,而我因绣花攒了好多毛线头,便答应全送给她。她很高兴,麻花一样绞着我的胳膊不放,催我立刻带她回家去取。那时的她,像加玛一样快乐、机智又爱撒娇。现在却远离了家庭,胡乱谈恋爱,每个月的工资一分钱也存不下来。和家人团聚时,骄傲又寡言,和大家都有些生疏了。

居麻说,等到明年夏天,说什么也不让加玛放羊了。他打算给她投资一笔钱,让她在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上开个小杂货店。同时把李娟也安排了进去,说加玛负责卖货,李娟负责进货。两人一起努力,便宜地卖东西,气死别的老板……他对当下物价的飞速上涨相当愤恨。

不管怎样,加玛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迟早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曾深深依赖的父母和家庭。也就这两年还能留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帮家里的忙。那两年之后呢?等加玛离开后(或打工,或结婚),谁又来放羊?

姑娘放羊,在牧场上是很少见的。哈萨克有句谚语是“姑娘是家里的客人”——她只在这个家里出生、成长,总有一天会嫁为人妇,成为别的家庭的一员。因此要善待女儿,给予客人般的尊重。其实,就算没这样的礼性,父母也会为之愧疚吧?让自家的姑娘像男孩子一样干活……

到时剩下的两个儿女也该初中毕业了。我问居麻,继续供他们上学还是叫回家干活?

尤其去年,遇到罕见的雪灾和高寒天气,家里冻死了一大半牲畜,又丢了家里唯一能用的坐骑。居麻便长时间出门找马,只剩加玛和嫂子在家。加玛每天徒步放羊。嫂子打理家务,管理牛群和骆驼。据说当时雪极大,深掩一切。为了让羊群能够走出沙窝子出去寻食,每天早上母女俩都会驱赶骆驼蹚雪开路。可是早上开出的路,下午就被大风吹平了……当时艰苦,可想而知。

为此居麻想了好久。我都以为他不会回答了的时候,却听他突然叹道:“就看娃娃们自己咋想的吧!如果不想上学了,就回家分一份财产,参加劳动。还想上的话就上。实在没人放羊的话,就把羊全卖了,只留二十多头奶牛,回阿克哈拉定居点种地。别人种地都能过日子嘛,我为啥不能?”——而不久前,他还嘲笑农民太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肉。

今年这片牧场上多了新什别克一家。两家轮值,放羊的工作轻松多了。等最寒冷的日子一过去,加玛苏鲁将完全代替爸爸轮值放羊。而在往年,一家人主要是靠这个女孩放羊。因人口单薄,作为一家之主的居麻还有其他更繁重的工作。

虽然居麻表示自己做了两手准备,但我知道,他已经清楚了孩子们的选择。据说小女儿非常刻苦,已经把读书当成人生的唯一出路。而小儿子则一心热爱摆弄机器,想做一个修理工。

当我第二次喊她“加玛苏鲁”时,她迅速回应:“你的眼睛不行。”

因此,这个家庭的现状,其实完全维系在加玛一人身上……

我是近视眼,虽戴有眼镜,远些的地方还是看不清。总是抱怨:“我的眼睛不行。”

我天天都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些内容。加玛问我写了些什么,我说:“写加玛的事。”她说:“豁切,有那么多的事?”

有一次我称加玛为“加玛苏鲁”——“加玛美人”。她不好意思地否认,并也叫我“李娟苏鲁”。

时间久了,大约她也有所触动,也决定写点什么。有一天轮到她放羊了,出发时找我借了一支铅笔和一张纸。等晚上赶羊回来时,纸上就写满了漂亮的阿拉伯文字。晚饭时,她认真地念给大家听。夫妻俩放下茶碗,听得津津有味。听完都说“好”,还把那张纸要去默读了一遍又一遍。我问:“写的什么啊?”居麻说:“给李娟写的信。”我一听急了,非要他翻译不可。结果这家伙只翻译了一句:“李娟在我们家的工作情况。”

奇怪的是,虽然天天干粗活,这姑娘却偏长了一双细白而清洁的手。只是指甲严重扭曲,一片片深深凹陷在指尖上。大约常年缺乏维生素吧?为掩饰这个缺陷,她用染头发的染料把指甲染成了鲜亮的橘红色。

我们在这片荒野上刚安定了不到一个月,加玛就要回乌伦古河畔的定居点了。因为奶奶病了,需要住院,家里的奶牛和山羊没人照料。于是地窝子里只剩我们三人了,想想都觉得寂寞啊。但加玛却显得非常高兴。大约定居点有她念念不忘的“黑走马”宴会厅吧?——有年轻人的世界,有可能前来的爱情,有打工的机遇,有改变生活的可能性……不知这个冬天,我们已经成为大姑娘的加玛苏鲁能否积攒足够的勇气,终于站出去为大家唱歌?

加玛虽然长着娃娃脸,顾盼间却颇有几分动人的女性美。当然,再仔细看时,会发现她额头眉梢已经初显老相。游牧生活的辛苦太煎熬人。

加玛走后我们都备感寂寞。一月初,她托兽医捎来一封信。这回居麻认真地翻译给我听了。开头第一句是:“冬窝子里的爸爸妈妈,还有李娟,你们好吗?身体好吗?”只这一句,就让人想要流泪。

十九岁的加玛,一米七的个子,颀长苗条,行动轻盈。肤色很白,眉毛很淡。脸颊上有漂亮的红晕。头发虽然过于稀薄细软,但柔顺又明亮,和睫毛一样泛着漂亮的淡金色。眼珠则是灰绿色的,镶着一圈清晰的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