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东方 > 第四部 江声 第八章 来凤(二)

第四部 江声 第八章 来凤(二)

“他老齐叔,依我看,这闺女也算行咾!”

只听一个说:

“行咾?”老齐硬倔倔地说, “你听她刚才颠三倒四说了些啥!”

瞎老齐人口虽少,土改时候却分了一个能盛五六担水的大水瓮。平时很少挑满过,今天却被来凤挑得满荡荡的,那个破水瓢都快浮到外面去了。来凤放下水桶,又抄起扫帚打扫院子。这时候,几个老婆儿,还兴犹未尽地围着坐在大青石上的瞎老齐悄悄说话。

“疯是有点儿疯,可是模样儿挺俊。”

人们也都得到了很大满足,发着各式各样的议论,一路说笑着渐渐散了。

“俊不俊,能顶吃顶喝?”

为了摆脱人们的纠缠,来凤站起来,抓起靠在墙上的扁担,对人们说:“婶子大娘们,嫂子们,咱们干活儿去吧,等有工夫的时候,我再陪着你们拉闲篇儿。”说着,哗啦哗啦挑起水桶,从人群里挤过去到井台上去了。

“干活儿可真不赖。”

“再坐一会儿吧,嫂子!再坐一会儿吧!”来凤说着,一面轻声地低低地笑。

“不赖?不能光看眼皮子活!”

人们嘎嘎大笑起来。那个媳妇脸色绯红,动作慌乱,连声说:“瞧你这个闺女!瞧你这个闺女!”捂着脸往人群里一钻跑了。

“唉唉,他老齐叔,”一个说。“你这瞎公公,有人伺候也该知足了。叫我说,你这命儿就算不错。”

“哟,才半里地!”来凤笑着说,“要是我,坐个百儿八十里的才过瘾哩!”

“不错?”瞎老齐反驳说,“南跑北奔的,时间长了哪保得住?年轻人在家守着都不行,还说这!”

“多不过半里,她娘家是小于庄的!”有人插嘴说。

一个声音赶快制止道:

“你坐了几里?”

“别说啦,她在那边儿怕听见了!”

“哟哟,看你倒找寻上我了!”那媳妇红着脸说。

“听见就听见!”瞎老齐声音一点也不减小,“反正咱这坑养不了她那鱼!”

“嫂子,你来时候坐轿了呗?”

听到这里,来凤停住扫帚心中想道:“嘿,怪不得人说我这公公是个倔公公,真一点儿不假。往后,我得编法儿让他高兴才行。”

来凤见那媳妇脸刷地红了,又乘胜追击说:

自此以后,来凤在老齐家两手不停地干活儿。长期以来,这个又孤又瞎的老人少人照顾,使这个家显得又穷又破,又脏又乱,院墙没有栅门,屋门没有门插儿。院里不是鸡粪,就是烂草。屋里这里一只臭鞋,那里一只烂袜。那炕上的被褥,不知多少年不拆洗了,就像黑铁皮似的。瞎老齐身上的衣裳,又脏又破,虱子爬得到处都是。大妈和金丝她们,尽管偷工摸夫地来拆洗整顿一番,时间一长又是老样子了。来凤一连忙活了好几天,院里院外,炕上炕下,旮旮旯旯,全打扫得干干净净。又买了几张白麻纸,把窗户糊得明光瓦亮。还抽空到野地里拾了几大筐柴禾,烧了几大锅热水,把被褥都拆洗了,把瞎老齐满是虱子的衣裳,煮了又煮,烫了又烫。一时换不下来的棉衣,也让他脱下来,把虱子扫落到火堆里,把虮子一个一个地挤死。这家虽然还是那个缺柴少米的穷家,但因为添了这么一个人,却立时显得有条不紊,面目一新。

“你看这闺女可真能说!”

终于,在这个孤苦的盲老人的脸上,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笑容。来凤心里也畅快起来。可是为时不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由于来凤帮助大妈出去做了几天建社工作,瞎老齐嘴里没说,脸色却显得不太高兴。一天,来凤开会回来,看见他一个人盘着腿儿在炕上孤独地坐着,脸上显得虔诚而又神秘,两手捧着一个小圆木盒,在哗啦哗啦地摇着。摇了一阵,哗啦往炕上一倒,里面滚出好几个清朝时代的铜钱。然后,他瞎摸着,把铜钱一个个拾起,一共是六个,自上而下排成了一溜儿。接着又一个一个去用手指来辨认铜钱的正面和反面。随后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低头不语。

人群哄地笑起来,有人说:

来凤知道他正为什么事在算卦哩,也就没惊动他。把饭做好,就盛了一碗,端到公公面前,恭敬而柔顺地说:

“这冤什么!”来凤笑着反问,“你非坐在人家的肩膀头上噶悠噶悠才算不冤?你非叫人吹吹打打像耍猴似的才算不冤?”

“爹,你吃饭吧!”

“说真的,连轿都没坐,你不觉着冤哪!”

“我不吃!”他气昂昂地说。

媳妇又惊讶又惋惜地叹了口气,说:

“爹,我今天有事儿,回来得晚了点儿,恐怕你早就饿了。”

“人都过来啦,还办什么!”

“你放到那儿!”他把脖了一扭,“不吃就是不吃!”

“我问你,”那个媳妇说,“等小堆儿兄弟同来,这喜事儿还办不办?”

来凤见他气大,正要耐着性儿解劝,还没有说完一句,老人把手里的小圆木盒儿往下一墩,跳下炕,摸摸索索地到院里了。

人们霎地静下来,听着她们的对话。

来凤一手端着碗,一手拿着筷子,在后面追着说:

“可不过来啦!”来凤笑着说。

“爹,当小的有什么不对,你只管说,说了我就改。可千万别饿坏了身子。……”

“妹子,你这就算过来啦?”

瞎老齐站住脚步,回过头问:

这一句虽是低语,但声音不小,引得哄笑声立刻滚过全场。笑声才住,一个媳妇带有挑逗的意味笑着问道:

“我问你,你来的那天是初几?”

“你没听人说,如今的闺女脸皮厚,追击炮,打不透!”

“是四月四日。”

“我们过门那阵儿,头上顶着块大红布,把脸遮得严严的,在轿里都不敢掀一掀;这可好,你问一句儿,她答一句儿。”

“不,你说阴历。”

“脸都不红一红了!”

来凤寻思了一阵,说:

“看,人家一点儿也不害臊!”

“是三月初三吧!”

人们一阵哄笑。笑声里又是一阵嘁嘁喳喳地议论:

“你想想这是什么日子?”瞎老齐咆哮说,“这不是黄道,这是黑道!还是个寒食,鬼节!你你,你干吗单挑这个日子?”

“那你们就看吧,”她也笑着说,“慢慢看,别挤,反正我也跑不了呀!”

“我没有多想。我…… ”

“挤啥哩,我们看你哩,看新媳妇哩!”人们纷纷笑着说。

来凤正要分辩。瞎老齐立刻打断她:

“看,婶子大娘们,你们到底挤啥哩呀?”

“你没多想!哼,你那当娘的也没多想?怕你没存心多呆吧,嗯?”

来凤把孩子们扶起来,说:

瞎老齐说着,把手一甩,又摸到门外那块大青石上坐着去了。

这时,又赶来一批看新鲜的。后面的人往前涌,把前面的人都挤到来凤跟前来了。有几个孩子也挤倒了。

米凤只好把碗端回到屋里,往灶台上一放,哭啦。

人群里流过一阵低低的笑声。

她哭了一阵儿,转念一想,自己叫着自已的名字说:“尹来凤呀,尹来凤呀,你哭啥哩呀,你是一个青年团员,你连这点儿困难都经不起么!他老人家生长在旧社会,怎么能没有一点旧思想呢,他多少年来一个人独自生活,半路失明,心里哪能那么舒畅!就是把这事放到我自己身上,我不是也会发脾气么!再说,是我把人家的孩子动员走的,老人没有拦挡,也就很不错了,还能叫人家不发一点气么?他在前方跟敌人拼命,每天不是子弹就是炮弹,我在后方连一点儿气都受不了么?只要他们两方面高兴,受点气就受点气吧,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来凤呀来凤,瞧你的泪珠儿多不值钱哪!恐怕还是你的锻炼很不够吧!……”

“看,有心眼儿还办出这事?一说来,背着大铺盖,噔噔噔噔就闯来了。你哪儿见过?”

她这么一想,自己又深感羞惭。呆了一会儿,估计公公的气消了,才把饭热了热,重新盛在碗里,给老人端去。……

“你怎么知道?”

清明过后,下了一场春雨。家家户户都忙着春耕播种。可是许多贫农家,不是没有牲口,就是没有农具,不是没有种实,就是没有吃的。老齐家就更是这样。幸亏大妈从县里给贫农们贷了一部分种子,来凤借了一个破耧,杨大伯又来相助,这才没有误了农时。

“就怕缺点心眼儿,脑子少根弦儿。”

耩地那天,杨大伯扶耧,来凤拉楼。这来凤虽然像小马一般的健壮,可是近来缺少吃的,体力也就赶不上从前。最近以来,她看瓦罐里粮食不多了,就只给公公吃点稠的,自己喝点儿稀的。这天早晨,破例吃了两个饼子,开头儿还很有劲,等耩了一亩多地,就觉着饿得心慌。又硬撑着拉了一阵儿,忽然跟前一黑,腿一软,就向前扑倒在潮湿的田野里。

“模样儿倒长得挺俊。”

慌得杨大伯赶快撒了扶手,赶到前面扶起她说:

“人家手不笨,自己个儿织的!”

“闺女!闺女!你怎么啦?”

“她穿那小方格花布,倒挺是个样儿。”

“不咋的。”她停了停,轻声地说。

“那不是,换了双新鞋,换了根新头绳儿!”

杨大伯见她满头满脸的汗水,乌黑的短发湿漉漉地粘贴在前额上,不住地喘气,就说:

“你看,连身新衣裳都没有换。”

“闺女,是不是太累啦?要累咱们就歇一上歇。别说你一个闺女家,这种活就是两个大小伙子也够累的。”

院里人越挤越多。姑娘媳妇们趴在伙伴的肩头上偷偷地议论:

“不,不,”来风定了定神,勉强笑着说,“是我一时不在意,一个小坷垃把我给绊倒啦。”

瞎老齐披着大破袄坐在院墙外一块大青石上,脸色并不十分高兴。来凤刚刚放下铺盖卷儿,人就挤了满满一屋。屋小人多,吵嚷得不行,孩子们趴了一窗台儿,把窗户纸也捅破了。来凤看见这阵势儿,就干脆走到院里。她坐在小板凳上,用一条新毛巾擦汗。

说着,她站起身来。拍拍旧花格夹袄前襟上的湿土,跑到地头上端起大肚儿瓦壶,就着它的小嘴儿,咕咚咕咚一气喝下了一半,精神为之一爽。心想:“那在前方的人,不也常常饿肚子么?难道饿肚子就不打冲锋了?干!”这样一想,精神立刻振作起来,抹了抹嘴唇上的水珠儿,说:

瞎老齐家,只有三间小破坯屋,院墙塌得只剩半人多高。院里院外挤满了嘁嘁喳喳的年轻妇女和老婆们。也有少数年轻小伙站在墙头外面观看。孩子们吵吵嚷嚷地从人群里钻到最前面去。

“大伯!把它耩完。”

“走走!我刷了碗立时就去。”

说着,跑上去,从湿垄沟里抬起绳套,套上肩头,又扑着身子拉起来。种子在耧里发出轻微的响声,和她那滴滴点点的汗水,一起落在未婚夫家的田土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多少不知名的妇女们,她们用同样艰苦的脚步配合着前线上的步伐,用自己忠贞的心应合着丈夫们的杀声!来凤勤苦的劳动,终于传到老人的耳朵里。一天,来凤从地里回来,听到屋里老人家正同一个人静静地谈话。

“快看看去吧,老奶奶, 快快!”

“写吧,你快给我写吧!”老人说。

“咦,这疯闺女!可真给咱凤凰堡兴了新规矩了。”

“到底写什么呀?”另一个声音问。

“害臊,头都不低,谁给她打招呼,她就点点头儿,对你一笑。”

“我知道你们有字眼的人会编。”老人笑着说,“你就说那孩子不赖,比亲闺女待我还强。”

“哎哟,我的老天爷!她就不害臊么?”

“你不是嫌人家太疯了么?”

“还骑马坐轿哩,干人一个,连个人送都没有。背着个大包袱。踮踮踮踮走得可快着哩!”

“唉,年轻人你不管严点儿还行?”

“也没骑马,也投坐轿?”

“老齐大伯,”另一个声音笑着说,“你不说人家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么?”

“小路?就从这大街上大摇大摆走过去的。”

“我,我,我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走的大路,走的小路?”

“听人说,你在她面前连笑都不笑,表扬的话没有说过一句儿。”

“看见了,看见了。”

“那,那倒是真的。”老人说,“这,你还不懂,年轻人不能夸,你一夸,就把她举上去了。”

“你真看见了么?”

这话引起另一个人叽叽嘎嘎的笑声。

人们,尤其是那些老婆们、姑娘和媳妇们,都在津津有味地议论。

站在窗外的来凤也几乎笑出声来。心里说:“不夸你就不夸吧,谁指着你表扬呀!我比起人家前方的人还差得远呢,我连人家一个小指头儿还赶不上呢!只要你们父儿俩两头喜欢,也就是我的福分了。”

凤凰堡人们吃早饭的时候,一件稀罕事儿轰动了这个村庄。

她捂着嘴儿,因怕笑出声来,一扭身子又己跑到外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