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杨广知道自己已经回不了那个烽火连天的中原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江东而已,为此杨广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以防李密兵锋越过长江。
萧皇后大惊失色,问他为何说出如此不祥之语。杨广凄然一笑,幽幽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杨广把此事拿到朝会上讨论,文武百官立即产生激烈的争执。以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首的大臣都极力赞成,表示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计划了;而右武候大将军李才等人却坚决反对,认为杨广应该立刻返回西京,借此安定天下。
杨广到最后似乎也看淡了死亡。有一天他忽然似笑非笑地对着镜中人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最后心直口快的李才说不过巧舌如簧的虞世基,愤然离殿。门下录事李桐客依然坚持说:“江东低洼潮湿、地势险恶,而且耕地太少,如果要对内奉养皇家,对外供应三军,百姓难以负荷,恐怕最终仍将激起变乱!”李桐客话音刚落,御史们立刻发出弹劾,说他毁谤朝政。
够了。纵使失去所有,杨广相信自己依然能拥有一个帝王最后的高贵与尊严!
反对的声音就此被彻底打压。公卿们纷纷阿附杨广,说:“江东之民盼望圣驾已久,陛下南下长江,亲临安抚,此乃大禹之事功也!”
尽管这个镜中人已经变得让杨广感到陌生,但是他并没有过于失望。因为这个镜子里的人仍然拥有一个宽阔饱满的额头,一个端正挺拔的鼻梁以及一个微微扬起的下颌。
迁都之议就这么定了下来。丹阳郡随即破土动工,开始修建皇宫。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自恋。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在这个春天里,杨广看见的不再是那个玉树临风、英气逼人的潇洒帝王,而是一个鬓发散乱、面目浮肿、神情倦怠、目光空洞的中年男人。
可是,杨广已经无福消受丹阳的这座新皇宫了,因为军队早已离心离德。
杨广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习惯,即使是在这个迷乱而颓废的春天里也依然保持。他经常会长时间地揽镜自照——长时间地凝视甚至是欣赏着铜镜中的那个人。
一场震惊天下的江都政变马上就将爆发。
没有人知道,就算死神在下一刻马上把他从世界上剔除,他也要在这一刻把属于自己的世界收藏。
刚开始,将士们想到的还仅仅是叛逃。
没有人知道,杨广是想把这些良辰美景深深地烙印在心间。
因为他们都是关中人,思乡心切,见杨广毫无西返之意,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禁军郎将窦贤首先率部西逃,结果被杨广的骑兵追了回来,马上把窦贤斩首示众。
从不厌烦。
然而杀一却不能儆百。将士逃亡的现象仍然有增无减、屡禁不止。
从不疲倦。
杨广绝对想不到,就连他最为倚重的心腹将领也有了叛逃之心。
他一遍又一遍地走过它们。
这个人就是虎贲郎将司马德戡。
于是就有另一些夕阳西下的黄昏,许多宫人看见她们的天子穿着短衫,拄着手杖,像一个飘然遗世的行吟诗人一样,独自游荡在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之间。
司马德戡不光想一个人逃,而且想煽动大家一起逃。他首先对他的两个好友发出了试探。一个是虎贲郎将元礼,一个是直阁将军裴虔通。司马德戡说:“如今士兵人人都想逃亡,我打算告发,又怕先被士兵杀了;要是不报告,一旦事发,也难逃灭族之罪。到底该怎么办?还有,听说关中已经沦陷,李孝常就因为献出华阴叛降,皇上就逮捕了他的两个弟弟,准备处死。我们的家属都在关中,万一有人步李孝常之后尘,那我们岂不是大祸临头?”
公元618年的春天,在半梦半醒之间踉跄行走的杨广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不独快乐变得越来越珍贵,就连感伤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元礼和裴虔通也是一副恐惧无奈之状,只能愁眉苦脸地说:“事已至此,该怎么办?”
没有多少了。
司马德戡盯着他们的眼睛,说:“和士兵一块逃!”
还会有多少日子让他这样忧郁和感伤呢?
元礼和裴虔通相视一眼,重重点头:“善!”
在那些宿醉乍醒的夜晚,江都的离宫中玉体横陈、杯盘狼藉,杨广一个人怔怔坐着,看蜡烛泪尽,听更漏声残。每当这样的时刻,那些被他苦苦压抑的痛苦、忧郁和感伤,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袭来,把这个心事苍茫的帝王一口吞没。
一个大规模的逃亡计划就此启动。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员和军队将领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些人包括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几乎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文武官员全都卷入了这个计划。
然而,最让杨广难以承受的是,再怎么烂醉也有醒来的一刻。
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逃亡计划逐渐从秘密转为公开。最后将吏们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他们的叛逃行动。有个宫女再也看不下去了,只好报告萧皇后:“外间人人欲反!”萧皇后面无表情地说:“任汝奏之。”宫女随即向皇帝禀报,杨广勃然大怒。
人生何妨长醉,杯中自有乾坤!山河破碎又怎么样?社稷覆亡又怎么样?只要能像陈叔宝一样保有爵禄和富贵,只要美女、美酒和美景常在眼前,他的下半辈子就可以过得与世无争、自在逍遥!
皇帝很生气,可后果并不严重。
是啊,星光如此美丽,岁月如此静好,杨广有什么理由悲观呢?
因为只有一个人掉了脑袋,就是那个告密的宫女。
杨广通晓天象,并且喜好吴语。某个春天的夜晚,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杨广与萧皇后坐在璀璨的星空下,静静地仰观天穹。突然,杨广粲然一笑,对萧皇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我),然侬不失为长城公(陈叔宝),卿不失为沈后(陈朝皇后沈婺华),且共乐饮耳!”
杨广认为这是她危言耸听,所以二话不说就把她砍了。
他在江都的离宫中开辟了一百多座精致的别院,每一座院落都美轮美奂,而且美女常住,美酒佳肴常备。杨广每天让一座院落做东,然后带着萧皇后和宠幸的嫔妃们一院一院地宴饮作乐,天天和她们一起喝得酩酊大醉。
后来又有人忍不住向萧皇后禀报,萧皇后说:“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这就是杨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体力行的人生哲学。
从此就再也没人多管闲事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朝酒醒何处!
杨广既然执意要当鸵鸟,那么叛逃计划当然就没有半点阻力了。
既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那么除了及时行乐,除了不停地用酒精和女人来麻醉自己之外,杨广还能做什么呢?
虎牙郎将赵行枢很快就把计划告诉了一个人,要拉他入伙。
是及时行乐。
正是这个人导致这个叛逃计划瞬间升级成了政变行动。
杨广现在的天命是什么?
他就是宇文述的次子、时任将作少监的宇文智及。
知天命之年。
司马德戡等人原计划于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五日逃亡,可宇文智及却告诉他:“主上虽然无道,但威信尚存,命令也还有人执行。你们一旦逃亡,恐怕会像窦贤那样自寻死路。而今上天欲亡隋室,四方英雄并起,既然同心逃亡之人已有数万,不妨干一票大的,此乃帝王之业!”
大业十四年,杨广五十岁。
司马德戡豁然开朗,与宇文智及和赵行枢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拥护宇文智及的兄长、时任右屯卫将军的宇文化及为领袖,发动政变,杀掉杨广。
而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就是杨广的“大业”。
宇文化及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仗着他父亲宇文述在朝中的地位,骄矜狂暴、贪赃枉法,所以打从少年时代起就被长安百姓称为轻薄公子。当众人把政变计划向他和盘托出,告知他这是帝王之业,并暗示将由他取代杨广成为天子时,宇文化及的冷汗唰的一下沁满了他的额头、鼻尖和掌心。
换句话说,这些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年号注定要一个接一个被淘汰掉。
帝王之业?
然而,不管这一年有多少个年号,历史最终只会承认其中一个。
宇文化及的心脏在剧烈地搏动。
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一种恐惧与兴奋交织的搏动。
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草头王对这一年也各有各的叫法:陇西的秦帝薛举称秦兴二年,河西的凉帝李轨称安乐元年,马邑的定杨天子刘武周称天兴二年,朔方的梁帝梁师都称永隆二年,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称五凤元年,魏县的许帝宇文化及称天寿元年,江南的梁帝萧铣称鸣凤二年,东南的楚帝林士弘称太平三年……
帝王之业?这位朝野知名的轻薄公子这辈子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开创帝王之业。
此外,东都的越王杨侗也在这一年被王世充等人拥立为帝,所以又称皇泰元年。
这可能吗?
这一年首先是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十四年,同时也是隋恭帝杨侑的义宁二年,稍后还是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元年。
但是众人的目光是那样热情和殷切,又是那样满怀信心、不容置疑。
公元618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隋朝天下有不下二十个年号,并且很可能还是不完全统计。
宇文化及一颗骚动的心在足足狂跳了一炷香的工夫之后,终于跳回了原位。他最后一咬牙、一跺脚,用尽全身的力气说——好!
江都政变
杨广的末日就此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