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床上跳起来,翻出一个密封箱,在里面找了半天,拿出一台红色的傻瓜相机出来,这台相机就是起点。你说,自十一岁的时候得到这台相机,拿着它在街头闲逛,不住地按下快门,费完了胶卷,攒了钱去冲印,得到数十张黑乎乎或白剌剌的废片。我便想象着那个场景,瘦柴的少年伢子脖子上挂一个相机,透过取景框看待世界,如初见一般热情。你拍了些什么呢,午睡的狗,打牌的老人,高墙里伸出来的石榴,塌圮的墙。我摩挲着这台红色相机,红漆褪色且剥落,快门已经生锈,依然能够正常使用。那是十几岁的你的分身,它完好地躺在我的手上。
“什么时候开始拍照的呢?”
“得到这台相机纯粹是偶然,我爸是个修家电的,一直都给别人修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之类,有一天,有个人拿来这台相机,问能不能修好,我爸看了一眼,说不一定,那人说,那就放这儿吧。后来不知怎么的,竟然给我爸修好了,但那人一直没有来拿,我偷出来玩,玩着玩着就上瘾。
我依偎着,靠你更近一些,手拳起来,放入你的手心。
“不过我上大学很长时间都没有玩摄影,一直到第一家公司,和 Z 同事,才又重新开始拍照。Z 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存在。”
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 Z 所说的我们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分裂的,把一部分从真实而琐碎的生活里抽离出来,流放到孤岛去,我们既随波逐流,又特立独行,甘于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年少时候的灵光一现随着年纪的增长正在飞速逝去,我们不得不忍受沮丧,分明地知道自己永不能完整,不得不直面分裂带来的痛楚,于是心灵滋生出奇特而坚毅的信念,必须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绝对不回头。
在这一点上很是奇特,因为你很少热烈地表达感情,但你每次提及 Z,眼神都会格外殷切,你对 Z 的感情不一般,这种“不一般”自然和对我的“不一般”不一样,我却心生嫉妒,因为我参与得太晚了。起初,你、洛山进了同一公司,进了 Z 所在的项目组,Z 比你们小一岁,负着“天才”少年的锋芒,已早早从大学毕业,做了项目组的组长,举重若轻地做着最有技术难度的工作。他那混不吝的性格也在某些时刻散发着和常人不一样的魅力,他什么都不看重,似乎一切都来得比你们轻松。你和洛山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讨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Z 带领你们,教会你们,久而久之,成了松散的小团体,那时候 Z 虽然已经出现厌世的倾向,却没有像现在这样乖诞。Z 瞧不上你们,话语中总有些若有若无的贬低,可他又怕寂寞得很,时常拉着你们,下班之后一起去喝点小酒,你和洛山关注的话题,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你不知如何和他靠得更近一些,却有和他亲近的愿望,你好奇,像他这么聪明的人,到底生了怎样的眼睛,怎么看待世界。你那时候还对一切都好奇着,技术、工作、女人,因为年轻,又对未来有着迷茫而浩大的企盼,可是 Z 却散发着一种阅尽沧桑的暮气,似乎一切都经历过了,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新鲜的事物可以触动到他。有时你与他对视,完完全全地落了下风,你觉得自己衣不蔽体,热情被冷嘲,少年心气变了笨拙,然而你无法厌恶 Z,你甚至有些神往。
令人想起薇薇安·迈尔,那个四十年间在纽约街头拍了十五万张照片,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名声大噪的女人。不知道她留下那十五万张底片时,有没有过一丝丝促狭的顽童之心,预期到众人见到这些照片时的表情。
那时,你和洛山租住在一起,洛山交了个女朋友,常常跑去女朋友那住,一去便是十几天不回,你倒也乐得自在。Z 有一次来找你,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单独和他相处过,没有了洛山在场,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向他。Z 自来熟,背着手,像小老头,在屋子里踱,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相册(那是你高中时候自己冲印出来的集子),翻了几页,看着你。
“我这个行业,互联网,行业知识的轮替,技术的更新,比其他行业来得更快,一年如七年,所以叫作‘狗年’,必须去了解那些东西,否则就会被抛下,所以这个行业常常有一种争前恐后的焦虑感,越往上走越是如此,人变得粗糙简单,连感受也快要消失。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碾压,凭着一口气,没有被碾碎。拍照片,不是去寻找第二条路,而是把自己往回拉一点,一直提着一口气,别被碾碎。”
“你照片拍得很好。”他说,“和你闷闷的样子不一样。”
“我会留着。”我说,“一张也不扔,直到我也死了,然后由别人发现。”我们一起笑了起来,那感觉像是两个人一起掘出了一座宝藏,却最终决定封锁入口,只有我们知道位置,然而我们谁也不告诉,拥有这天大的秘密比拥有一座宝藏快活得多。
“你怎么知道是我拍的?”你甚觉得疑惑。
“如果可以换钱,你一定要交出去;如果不能换钱,你又嫌占地方,你可以烧掉,没关系。”
“挺好辨认的,是你的就是你的,风格类似于气味,你触碰过的所有东西,你写的代码,你写过的文章,你说出的话里面都有,你拍的照片里当然也有。”Z 说,“一定要继续拍下去。”他的音调拉高,以示强调。
“除非我死了,我把它们托付给你,你将它们交出去。”你说,看着我,向我确认是否会这么做,我摇了摇头。
你唯唯诺诺地问:“为什么你觉得我一定要拍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的照片被人发现,而且出名了,你要怎么办?”
Z 带着惯常的嘲弄的神情,眼神从眼角那里溜出去,瞥向你,然而你没觉得他不真诚,他答:“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你做过的唯一有价值的事,一切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真正可以凭依的不过是这个。”
照片是存在的痕迹,你把自己的痕迹和别人的痕迹交织起来,在你目中,痕迹其实无关紧要,存在过就很美。法身不灭。
你的心脏被人用锤子敲打了一下,你恍惚了一阵子,好像从懵懂中醒过来,在此之前,你的心里总是存着一个疑惑,然而你又无法阐述这个疑惑,你必须先将它找出来,再表述出来,然后才能回答它。你无法解释自己在现实生活里体会到的沉闷,无法解释内心深处无法被满足的总是火烧般的渴求,以及总是不期而至的空虚之感,可 Z 一下子就点破,你甚至无需再去寻找那个问题和答案。
“不想。”你说,语速慢,慢得像是每个字都有所思忖,“没有什么值得分享,这些不过是最寻常的时刻,谁都能够看见,谁都有经历,只不过我记录了而已。它们并不属于我,可我又无法克制拍下它们的冲动。我不过是个软件工程师,我没有多余的身份——我不是摄影师,我只是个拍照的人,仅此而已——我是个真正害羞的人。”说完,你赧然一笑。
你问:“Z,你呢?”
“不想让别人看见吗?”我发现自己在你面前也无法克制询问的姿态,咄咄逼人,好在你没有感觉到不适。
“我没你那么幸运,我死路一条。某种意义上来说,洛山也是。”
“没有。”你红了脸说,“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这部分想藏起来。”
你永远记得 Z 当时眼底掠过的阴翳,虽然转瞬又变成了平常冷漠又空洞的模样。你想要伸出手去拍拍他的肩膀,但你们之间从来没有过触碰,如果真那么做就逾矩了,你忍住,只是站在一旁,好像明白了 Z 的深意,又对那一无所知。自那之后,你才又重新拿起相机,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Z 重新发现了你。
“这些照片你有没有和别人分享过?”
“再多说一些你的事情吧。”我说。
无处可坐,我和你挤在小床上,依偎着躺在一起,看向天花板,天花板上用蜡笔画了一个小小的稚嫩的红太阳,应该是房东六岁的小儿子画上去的,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爬到那么高,又为什么画个太阳。那个红日散发着微微的光芒和热量,照耀着我们。
“你想听什么?”
“大部分是数码印刷,不过因为偶尔也会拍一些胶片,堆积了不少胶卷,如果不洗出来,就浪费了,我也想看看数码的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开始自己冲洗,结果越冲越多,只能堆在床下。其实冲洗和印刷的效果差别不大,但自己动手的乐趣会大很多。”
“所有的一切。”我想了解眼前的你从何而来,我找到了现在的你,便想溯源而上,了解你到底如何生长,然,我又知道这个问题无从回答,千头万绪,根本不可能找到发端和结果,我不可能了解你的全部,我所期望的只是一小部分。
大约三个小时之后,你忙完工作,合上电脑,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目光呆滞地望着我,花了好几分钟才从工作状态调试归来。你有些窘迫,又有些兴奋,从床底下抽出好几个二尺见方的收纳盒,打开盒盖,里面全是照片。
你枕着臂,盯着那轮“小太阳”,说:“话多得不知道从何说起。”
我翻阅你堆在一旁的一叠照片:桥上举着断臂的少女,地铁里的身着艳粉色旗袍的异装癖男子,高铁大桥下垂钓的人,被七八条泰迪狗包围的男人,穿了一身白色西装的银发老人骑着白色电动车呼啸而过,马路上被压成薄片的大闸蟹,照片自然说不上多么出色,常常出现过曝或曝光不足的情况,不知是否你的有意为之。你的目光无处不在,有时在空中,有时在地上,你温情脉脉,饱含同情,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和灵光乍现……这就像是灰棺里的那个密室——那双眼睛天真的源泉,这些照片记录的东西并不特异,却是你递与我的钥匙,我翻看那些照片,挑选出其中我最喜欢的那部分,再看了几遍。我也翻阅你的书籍,大约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专业书籍,一部分是不同摄影家的摄影集,一部分是哲学类的书籍,有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你似乎在思考一些根本的问题,期待文本给予答案,这三部分并成的你也真够无趣。
你说,你生性羞涩,羞涩到何种程度,每次从学校回来,都像贼一样溜回房间,遇见了人,远远低着头,飞快地穿过去,以至于你长到了七八岁,邻居才知道你爸妈有你这个孩子。你上初中时,已有了网吧,你偷偷从学校里溜出去玩游戏,被姆妈拿着笤帚赶出来,但你仍不悔改,不断央求自己的姆妈给你买一台电脑。在你孜孜不倦地说服之下,你十四岁那一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那时候上网还是拨号上网,你懵懵懂懂地阅读别人的言论,你打开色情网站,对着那些模糊的女人裸体手淫。你也想知道为什么会存在那么一个世界,又开始自学计算机,你学习写代码,你学会写代码,你一天天膨胀,所见的一切涌向你,你像海绵吸饱了水,却不知道如何放空,你被那些东西构成,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人,好像无所不能,又好像被隔绝在这座小城。在学校里,你发现自己借由那个虚幻的网络获得了比同学们深广得多的世界,然而你无法对他们说得更多,他们不能全然理解,你将那个四通八达的世界描绘给他们听,他们只能发出赞叹,于是你先行一步,跑到前面去,然后你又察觉出自己的不自由,因为你永远跑不出自己的双足。那时候你的内心常常澎湃着一股热情,迫使你不断地在操场里奔跑,在最快速的奔跑之后,脑中缺氧,视线灰黑时,才能够将这种热情释放。突然有一天,你关掉电脑,对着黑色的玻璃屏幕发了一会儿呆,走下楼去,当时快要接近中午,你的姆妈正在厨房准备午饭,整个屋子都是饭菜的香味,你的父亲正在焊着电视的电路,蓝色的火焰熔化了锌棒,他专注而认真,沉迷于这件事情,没有看见你。你在楼梯口,突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向他打招呼,你察觉到这里不是你的容身之处,你将会离开这里,至于哪里,你并不知晓。
“我这里从来没有别人来过。”你说,“还有,我需要处理一些公司里的事务,你自己玩一会儿。”你从书包里掏出电脑,坐在一旁开始工作,皱着眉头,眼睛盯着键盘,手指在键盘上霹雳作响,专注得近乎严肃,然而在专注的间隙,你会抬起头,似是确认我还在屋子里——还在,你低下头去,继续工作。
“‘我’,从这里长出来,虽然很小,但是它出现了,就在那个时刻。”你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之后,拿着相机,察觉到这个视角独属于‘我’。‘我’一旦出现,再也压不回去,譬如学自行车或者游泳,一旦学会了就再也忘不掉。我甚至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可是它就是如影随形,在我做决定的时候独断专行。于是,去读书、交谈、思考,想寻找、分析、描画它,可是越这样,它却越变异得无法捉摸,力量越来越大,紧抓着不放,变成了个巨无霸般的怪兽,它强迫我做许多事情,又阻止我做许多事情。”
你带我在里面穿行,也不知道绕了几个弯,才到一户人家前,这是你的住处,我们从楼侧的楼梯爬上四楼,里面一个大通间,被一扇布帘隔成两半。陈设比我的房间还简单,只有一张床,床的里侧堆了些书,能睡觉的只有一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码在枕边。帘子遮住的那一半是什么呢,我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你说。我撩开遮光帘,里面竟是一间暗房,软木墙壁上钉着一些已经洗好的照片,光线太暗,不暇细看,我又匆匆从里面钻出来。
“让我摸一摸它。”我把手掌放在你的胸口,闭着眼,感受皮肤之下那颗器官强劲地跳跃,扑通扑通,“它有哪些特征?”
露水街在 H 城的西面,原来是郊区的一个村庄,城区扩张之后,因租金低廉,又变成了初来 H 城的落脚点,村巷因为违章搭建变成了迷宫,行行重行行。电线拉杂,悬于头顶,多得不得不用绳子捆扎起来,时不时会有短路的刺啦声,水泥街道早被踏烂,低洼处积满黑色污水,路边是各种各样的小贩,贩卖着鲜花、水果、点心,夜晚,深巷子中还有站街的艳女、讨价还价的嫖客,卖馄饨和水饺的摊子上冒着热气。
“大约是个矛盾体。自由放荡,又被理智牵制;喜爱冒险,又清醒现实;狂妄,又自卑;不安,又躁动……拉拉扯扯,不清不楚。”
e
“谁不是呢。”我说。
我们快步进到车里,车内空气凉意夹杂着热气,你发动汽车,问我要去哪里,我想了想,说,就去你家吧。
f
“没怎么。”我说。
我想从高层搬到你的住处,下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夜中反复思索,谁的前路不是莽原,总要试过,才知道会不会错,真的败了,逃走就好了。我发信息给你,问我们是否能住在一起。信息刚发出去,我便后悔,又撤回了这条信息,但我知道你已经看见了,你在那头按兵不动,我痛恨自己的莽撞,猜想你或许正在犹豫,不知该如何拒绝,我忐忑地等了半个小时,才收到你的消息。你说:“我刚要回复‘好的’,你又把消息撤回了,如果你还没有改变心意,我的答案仍然是‘好的’。”
“怎么了?”你问道。
你将隔壁房间也租了下来,变为客厅和书房,那段时间我忽然有了归处。如一棵营养不良的植物,忽然被人施了肥,便乐颠颠地焕出生机,连带一直卷曲焦黄的叶子也开始有了绿意,似乎已经忘却茎干早就缺水空心,生机不过是一种假象。
时间正好,十二点,你拉开门,我们一道走出去,就在刚才,我们交换了一些羞耻的小秘密,交换完成之后,我们就是挚友。阳光刺目,你的那辆黑色小车在停车场里晒得滚烫,空气里翻卷着赤浪,迎人扑面,夏天已迫不及待。你打开空调,我躲在树荫下,等待车厢降温,盯着自己的凉鞋,三十六码,所有鞋子里最多的鞋码,辛杜丽娜的脚一定不是三十六码。我忽然觉出自己的自大狂妄来,固执地把自己和饮食男女的世界区隔开,怕落进情情爱爱的窠臼里,恐滚得同其他人一样不堪,我在镜子里那么仔细地观察过自己,平庸得不能更平庸,寻不出一点特异,凭什么非我这一份是特别的,不过是因为我是个自大狂妄的人而已。我看向你,你也看向我,四目相对,天光白日,各自有些疑惑,都在质问着自己,为什么是这个人,或早已有了答案,或从来没有答案。你看,到头来,我还不是扎了进来,与杭河边的红男绿女一样扭捏作态,之前的一切突然变成了庸人自扰。
我用褐色的窗帘和深红色的二手地毯将书房变成了温暖的巢穴,摆上在二手市场里买来的沙发和书桌,将墙纸换成了米黄色,你嘲笑这些装饰出自于动物筑巢的本能,自己却沉陷在柔软的沙发里无法自拔,连连感叹,即使简朴,这也是你我的容身之所。夜间,我们在这张桌子上喝茶,说一些有的没的,然后我去工作,你去摆弄你的相机或照片,互不干涉。刚开始还有些不安,另一个人在房间里的存在搅动了空气,互相打搅得心绪不宁,过不多久,便已经习惯,甚而开始享受你的存在,不用回头,也知你坐在离我两米远的沙发上,托着腮,用手指搓开书页,在十几分钟之后翻页,那种微妙的联系,不用看见或听见,生息里黏着,游丝里系着,像是牡蛎壳里的细砂,过了起初细小的硌硬,过不多久,便被包进了软和的血肉里,打磨出光来。那是一种浅显的幸福,然,真是两个人在一起最大的乐趣。
我没有对你说的话是——我担心,自己对你的热情不能持久,你也成过客之一。我又告诉自己,这次也许会不一样,适逢其会,我们各自手里握着一根细线,拉着它,一点点前进,我们会穿过密林与急流,在中点相遇——希望如此,事实上,我好像又从来没有这样的期待。
你一直举着相机,我变成了你的拍摄对象。你拍我闷坐的样子,没有洗脸,衣着灰暗,整个人缩进沙发里;坐在书桌前翻阅资料;靠在床沿抽烟;夜里裸着背,像死尸一样趴着;我满脸不耐烦,皱着眉头和鼻尖,面目扭曲;我生着闷气在角落里哭;我愤愤地伸出手去抓你的相机。你放大我的阴郁,在黑白镜头之下,我似乎一直生活得暗无天日,然后你将这些照片冲印出来,和其他的照片一起塞进纸箱,推到床底下。我肯定要问问你,为什么只拍这样的我,即便是荒木经惟拍摄的阳子也是多面的(虽然这样的类比并不合适)。你带着素来的认真,回答说:“我觉得那样子的你才是特别的,好像有格外的生命力,而其他时候的你,看起来就很平常。”这回答忽然让我厌恶,使我察觉,这个房间总是另外有一个你,置身事外,站在远处,举着相机,观察我们。
“不是为他,而是为自己,我觉得自己有问题,大约有病,说不上来的那种病,心里好像有个大窟窿,一定要找人填上,我疑心,没有人能补得上那个窟窿,好几个人向我走来,却只是同我打个照面,就从那个窟窿里钻出去。在你之前,有几段短暂的关系就是这种结局。心情平淡地开始,猝不及防地结束,一丝波澜也无,像去赶庙会,花花绿绿的游行花车开过去,我在街边看着,向他们挥手,送他们远去,热闹一阵,还要赶回家吃饭。”
周末时,你扔来一个相机,与我一起出门扫街,这是我们互相理解的方式,摄影确实是一件特别的事,拿着相机,透过取景框,自然而然地会去寻找角度与景致,它实则不追求真实,而是用接近真实的方法表达自我。我永不可能拍摄一张与你一样的照片,我选择的主要拍摄对象是你,你走路很慢,东张西望,猫似的眼睛飞快地变焦对焦,脚步也自然而然变成猫似的步伐,脸上的表情竟有些超然的意味,和平日里举止笨拙的你毫不相似,我拍下这样的你,回到家翻阅照片时,你总是很高兴,即便那些照片烂到要命,你在里面总是脸歪嘴斜,一副恶人模样。大概作为记录者,你很难得有自己的照片。
你说:“你那时候在惆怅那段关系的终结,还是?”
你拍了许多露水街的照片,街景、人物、静物,冲印好的照片,我在反面用钢笔写上时间与简短的叙述,初不过是偶然兴起,后来变成习惯,写了足有半年之久,譬如:“街边那家味道腌臜的盲人推拿店,里面有两个常驻的盲人小妹,其中一个怒睁着眼,瞳孔蒙着一层白翳,面貌可谓狰狞,另一个却生得眉清目秀。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美丑,怕是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用。盲人不需要光,所以店里面一直黑乎乎,我们并排趴着,两个小妹用力地在我们身体上按来按去,你为两个小姑娘拍了许多照片,她们虽看不见,自顾高兴”,又如:“卖花的老太太与卖花的小女孩并立而坐,女孩子的花总是卖得比老太太好,归时,老太太从没有卖完的花中拣来一枝最大朵的送给我,深夜里慷慨的馈赠”,所记述的不过是琐碎之事,但我们却用它交融,比身体的结合更加热烈,又比语言的互诉来得婉约,我将照片里模糊的叙述确立下来,把不完整变成完整。原本想一直持续下去,终因热情消退而逐渐遗忘,彼此竟都没有在意,你应该注意到了,但没有要求我继续下去,你更喜欢顺其自然。你从不看我写的东西,却将这些照片里的文字读了又读,然后将这些写有文字的照片另外归档,置入书架。有一天,我在书架偶然翻到这些照片,将照片与反面的文字细细看过,浓重的倦意漫卷,下午三点的阳光照射进来,在地面投下一个“田”字形的光斑,手指头上也沾上了轻微的热意,我睡了一大觉,醒来之后,便明白你恋恋不忘的是真诚地无我地相爱,企图无限靠近对方的傻劲,那段时间我们确乎是浪漫至无可救药,知不可为而为之。
那个男孩摔门而去,我在床沿坐着惆怅,出去退房,又独自去湖边走了两圈,心情才平复,之后再也没有和他联系过,他打电话过来,我没接了,渐渐也就不打过来。
想起来,最初的那段时间我们的言语反而最少,有种怀旧般的安静。
“说不清楚。”我说,“你挺好的,也许是我的设计缺陷,有一部分失灵了。”
你把我的照片装入镜框中,挂在墙上,整个房间的气压都低下去。算了不要挂了,我说。我把照片撤下来,寻了几张你从前拍的艳丽喧闹的街景照片替换上去,房间里这才有些生机——我比你更难面对那个郁郁寡欢的自己。
“到底什么招你不喜欢。”他的眉头皱在一起,委屈巴巴,令我想起狗来,狗儿们得不到抚摸时,便露出这样的表情。
我是向来如此,还是逐渐坏成那样,可以肯定,在初识你的时候,已经有了倾向,不然你也不会注意到我,你的眼睛那么厉害,总是能看出普通里的特异,虽然你总是不肯承认自己会被这种特质吸引。
“谈不上喜欢。”我说。
多半是天生的,我猜想,一种心灵上的痼疾。翻阅我幼年留下的照片,很少有笑脸,如果有,也是勉强地扯开嘴角,面目可憎,是个不怎么开心也不讨人喜欢的小孩,这种对欢乐事物的免疫从五六岁就显现出来,到十几岁时,便再无转机。不过那时候还只是内向,硬要寻个什么人为缘由出来,恐怕和幼年时期父母亲的疏于管教有关,他们出外谋生,便将我一个人锁在家中,因而漫长的童年我几乎是独自度过,小时候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孤独,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喧闹,习惯了这样的视角,渐渐也不再想和他们混到一起。孤独失控之后,蚀出一个大洞,不知道能向谁去索取,由谁来填满了。越到后面,进入到人群之中,越至于孱弱,越觉无能为力,亦常常显示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模样来,干脆躲在这些无意义的文字背后,不断向内去窥探混沌不成形的自己,越窥探,越空虚,内里空洞,无可凭倚,抱残守缺,日益加重了“病情”,像漫长的感冒,说不上多么严重,却总是气息贫弱。
“为什么?”男孩子有些伤心。
有时候这种低沉的情绪会持续一到两个月,其间,做什么都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听不得除你之外的人声,因而连正常的生活也需要勉力维系,我会把所有的家务推给你,将自己锁在房间,像冬眠的蛇蜷成一团,从晨到暮,缓慢地蜕皮。你上了一天班回来之后,呼喊我的名字,得到我细弱的回应之后,便挽起袖子洗衣做饭拖地,然后把晚饭端到我的面前,陪我说几句话。这大大缩减了你的个人时间,你既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也不擅长,你弄出了一些声响,声响穿透墙壁,进入耳朵,我听得见你的不满——任是谁都会不满啊,你又不是圣人。你把这些不满也压缩成一片片,贮存起来,表面仍是那样无忧无虑的模样,然而眉间一道新近长出的皱纹,却使我知道,你已经被阴雨淋湿了。
“没有这个打算。”我想了想。
有时候向人群里去,发觉这种孱弱不止出现在我的身上,路旁的行人莫不在表情之下藏着暗淡和悲戚,只是我不是个容易取悦的人,至少买口红或者聚会并不能使我快乐,这种孱弱和厌恶便被无限放大,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逐渐侵蚀了健康,于你于我,都是苦不堪言。不过,“感冒”会突然自愈,总是在某个连绵阴雨天气之后的大晴天里,手脚生出力气,推开门,迈出步子,从暗穴中钻出来,走到日光之下,抬起眼睛,向太阳直视,炽烈的光照到心底,又是明媚的一天,之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易散的灰霾。情绪好起来之后,压抑的生命力蓬勃探出触角来,人又活蹦乱跳,带着惭愧的心意,想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在那些天,我要做好多事情,工作生活,通通换个样子,会花上数天的时间,将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所有的东西都归置齐整,而积压的工作,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这种病态的决心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合时宜,你在回到家时,看到洁净如新的家时,脸上浮出的是忧虑而非赞叹,用你的话说,“正常过了头”,如果这种活力能够正态分布就好了,哪怕平淡一些无聊一些,也好过现在这样。
我们开始互相打量对方的身体,像孩子打量新鲜玩具,用的是惊奇而纯真的眼神,那时候还没有食髓知味,不知道肉体之愉,只是单纯地喜爱身体恰到好处的美和洁,如看待古希腊的雕塑、非洲的黑豹、天上的云雀。在旅店泛蓝的冷光之下,他的皮肤越显白皙,几近透明,似乎能够透过皮肤,看到里面蔓枝的血管与内脏,左肩那里,一块铜钱大小的红斑,再往下,是粉红色的乳头、疏于锻炼而略微松弛的腹部、长而纤细的腿、稀松的阴毛,阴毛里一个垂头的玩意儿,他让我拨弄他的那玩意儿。“使劲玩。”他说,我笑出了声,几乎将那条软毛虫打个死结,把他疼坏了。我们做了一个生涩的爱,睡到第二天早晨,之后半年,又好几次在 HAPPY 旅馆见面,同一房间,除了这里,我们不在其他地方见面。有一天,在开始之前,他对我说:“你有没有想过,把我变成你的男朋友?”
两年前,我向公司申请,由坐班改成了在家办公,开始每天往图书馆跑,不用再面对同事们,不过也因此,这份工作常常岌岌可危。失眠日益严重,体重一天天掉下去,几乎瘦成皮包骨头。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满含怜悯地看着我,想尽了法子让我高兴一点,给我买礼物,带我去见朋友,周末一整天都陪着我,干巴巴地讲了许多工作上的琐事,我们相坐在一起时,一旦有超过半个小时的沉默,你便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个话头,如被沉默惊吓了似的——“你知道么……”“嗯?”我回答。你为我做得越多,我越愧疚,你的殷勤里常常隐含着责备,潜台词是“我对你已经这么好了,你为什么还没有好起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偶尔从你眯起的眼睛和陡然变高的声调里泄漏出来,我便针扎了指尖般疼,我那种惶惶的表情也被你捕捉到了,你的表情马上和缓下来,眉头向上攒,包含歉意,而这歉意又提醒了我——在你眼中,我是个病人了,必须要特别关心和忍让。
“你看。”他仍然笑眯眯,“你还可以摸一摸。”
在夜半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我只能使劲抓住我的唯一所属——你,我紧紧地抱着你,长臂猿似的裹着你,半睡半醒之间,你发出不耐烦的呓语,然后用力将我推开,背过身去,沉沉地睡。被拒绝了,我想,心下又明白,那不过是熟睡之后的正常反应,然而还是失落,睡梦中的你和我隔得很远。
他站起来,也脱衣服,我别过头去,不敢看。
“我们去爬山吧。”有一天你突然跑过来说,目光随之望向窗外,落到远处,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似乎已经看到了远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信心,你觉得那便是治心的良方,你希冀我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在辽远或者险峻的地方自然痊愈。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一旦陷入低迷,你便会整理行装,带着我去山里,脱离人群,关闭手机,度过两个人寂静无言的一天两夜。起初,这样的短期旅行确实会有效果,但后来的效果也不佳。山中的翠色与云岚能让人恢复一些活力,自然的一切都像是柔软的棉花包裹住我,在空旷无人之处,正可以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孱弱与无能,因为对象根本不在乎,它的存在永恒,无所畏惧,无所遮掩,而我渺小,我的孱弱更加渺小,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反而让人失去了紧张感,彻底放松下来,因此在山里我能恢复一些活力,回来的状态反而更糟糕,恰似饮鸩止渴,毒发不在一时。
我们在学校后街的一家旅馆里开了房间,那家旅馆的名字——HAPPY 旅店,“HAPPY”用五彩霓虹棒组合起来,“旅店”两个字却是普通的黑体,组在一起生硬别扭,却情欲流淌,旅店旁边一个小店面,红漆大字写着“性”。旅店的房间都很小,只有一个微型盥洗室与一张床,白床单已经发黄,上面有些奇怪的痕迹,令人不敢细想。我和他都是雏儿,这种事情男孩子比女孩子了解得要多一些,他大致给我讲解了步骤,但我们仍不知道怎么开始,只好坐在床沿上聊天,聊父母、同学、功课、无聊的少年时代,聊着聊着他开始替我解衣服,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我穿着厚羽绒服,里面还有两件毛衣,他一层层剥着,好像我是一颗笋,也不知剥了多久,终于剥到里面那块白笋肉。他忽然笑起来——啊,你的身体还像个小孩子——我更没脸,低着头,快哭了,恨自己怎么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十八岁生日,买个蛋糕吃得了。
有一天,我们一起陷在沙发里,窗外下着小雨,雨滴落在铁制的雨棚上,发出小鼓般的声音,我们很久没有这么靠近,我侧躺向你,枕在你的大腿上,你抚摸我的额头,将我额前的头发往后捋,轻柔地夹在耳朵后面。
“同意了呀。他当时还没有女朋友,巴不得。”
“你要不要……去看医生?”你忽然开口,口气假装若无其事。
“他同意了吗?”你问。
我说:“看过的,没有用。”
一般十几岁的时候,早则十三,迟则十七八,慢慢就开始喜欢谁了,这应是某种自然规律,初中高中的同学们,互相写情书,明恋暗恋,纸片满天飞,而我对那种情愫却绝缘,怀着某种鄙夷,觉得那不过是动物性的互相亲爱,年纪太小了,人的目光像纸片一样薄,便会沉迷于少年时代里面庞的丰泽和潮红,我害怕掉进那样的单纯里去,更害怕沉迷于浅薄的快乐。尽管在书里读到过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却一直没有真实的体会,男孩子们给我写情书,发信息,我都丢进垃圾桶里去,不知是早熟还是晚熟,我把此归结于还没长大,一定是错失了一个环节,或一个仪式,导致一直没办法像他们那样轻易地爱上谁,因而决定在十八岁生日那天把自己交出去,找一个干干净净的男孩子做一场爱,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亲近一个人的方式,说不定结束之后就开窍了。我早就相中一个人,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个男孩,比我高一级,我在公共课上见过他两次,皮肤白皙且高大,一口白牙。我注意到他,因他穿过一件荧光绿的外套,那颜色谁穿谁丑,扎眼极了,万紫千红里满眼都是他,老师点名的时候我悄悄记下他的名字,然后校友录里找到联系方式,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将我的计划写清楚,询问他同不同意。
“好好找过原因么?”
你没想到我会说这个,诧异地点头。
“这个不好回答,层层相因。”
“给你讲讲我的第一次,好不好?”
“我好像从来没有碰到过你这样的问题,如果真的有特别难过去的坎,那就不要去想了。”你说,“想了也没有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过于关注自己的人才会陷入这样的内耗,你是那种一定要做成某件事情,没有做到就觉得煎熬的人。我毕竟比你多活几年,时间放得长远一点,站在远处看,就会发现很不值得。”
脑海中浮出我们昨夜厮磨的画面,只开着昏黄的夜灯,互相欣赏对方的身体,空调的冷风吹得太久,你背上的汗毛一根根立起来,我伸出手去,抚平它们,你的手也在不停地抚摸我,寻找它的节奏:小而扁的乳房、与这个小身板不甚协调的宽肩、两扇瘦得凸起的髋骨。
“人和人不一样。”我顿了顿,继续说道,“你说的我都明白,我会好起来。”那一刻,我有些嫉妒你,同样是在自我发掘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人,你却生长得这么强壮。
“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说的我都想听。”你托着腮,看向我,从我的角度看去,你像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无论我们知道对方多少事情,我们都无法真正地和对方贴合在一起。代表无限的符号∞是我最讨厌的符号,永远差一点点。
“本质上,那是一种自恋。”你下了论断。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嗯。”我说,“很辛苦啊,碰到我这样的人。”
还有十五分钟才到十二点,你说,再说点什么吧。
你笑起来,眼角的鱼尾纹都皱了起来,可以看出,这笑容发自内心,你说:“有时候会怀念一个人的生活。以前是自由一些,但现在也很好。是我发现了你,自发地走向你,老实说,一开始我就已经预料到现在的局面,然而我一刻也没有产生过离开你的念头。我也是个很讨厌的人,过于正经无趣,活得小心翼翼,想要控制情绪,却没有成功过,你这么敏感,我露出来那些尾巴早就被你抓住了,你也在忍受我吧?”
一无所有,坦率地说,我也是,没有存款,几乎交不起房租,精心计算着每一天的花销,有时靠着刷信用卡才能度日,有些个月份还得举债。从小城市里走出来,父母亲做着不死不活的小生意,不能给予我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被生活里琐碎的困苦折磨得皮糙肉厚,感情的触觉迟钝,表达的方式原始,因而连情感的慰藉也少得可怜,此地没有滋养我的土壤,每颗砂砾都靠我自己抓来。我的一无所有,是早早得来的“一事无成”的谶语,比你更加彻底,我不知道如何从这样的困顿中走出来,又没有办法在困顿中心安理得,这种焦虑便看不到头,无法去除。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与你,有境遇上的惺惺相惜。我那敝帚自珍的心情,又卑又亢,弱小里生长出的一点点骄傲,你是懂的。
我心照不宣地笑起来,因为我也怀念过独自生活的日子,回味过干枯而略有咸味的孤独——抽离于人群,貌似清醒,只需要面对自己。但我也从来没有想过离你而去,或说,也许我已经离不开你,我们已经生长到了一起,连我的抑郁,有一部分也是因你而起,又有一部分因你而痊愈,然而也从来没有想过抽身离去。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我消沉成这副模样,是不是也是一种任性,吃准你不会离开,干脆跌到谷底好了,只要不跌碎,仍可挽回,毕竟以前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怎么消沉,我都提着一口气,绝不让水漫过腰际,眼下,几乎漫过了脖子。
我曾做过预设,问自己会钟意谁,想来想去,只觉得应是个内向、率真又坦诚的人。当你出现的时候,一一与预设对应,那双明亮的眼睛已超出了预期。
“你是怎么就料到现在的局面?”
那时候我住在杭河边的一个单间,深夜常有机车队呼啸而过,在夜中拉出一条长长响声,扰动睡眠,神经衰弱大约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在这个城市孤独地生活了两年,从二十八层的高楼俯瞰,夏季七点钟、冬季六点,两岸的路灯同时亮起,晴日的傍晚多是血色,阴天又伴有江风。我的那房间,只有十六平米,陈设一个衣柜、一张床,桌子被我扔出去了,因为太占地方,没有书架,书一本本垒在墙边,日久天长,歪歪斜斜,夜中睡觉,最怕的就是书墙倒下来,砸到身上。我买了一面全身镜,贴在门后,有时候会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自己,那张面孔真是年轻,残留着少女时期转瞬即逝的光彩,婴儿肥与唇边的绒毛还没有褪去,双目大而无神,面颊生有细小的粉刺,因为没有修饰,看起来土气而随意,不太招人喜欢。朋友让我好好捯饬,说捯饬完勉强算个中等美女,我笑一笑就罢,从来没有付诸行动。周末我常常坐在江边的长凳上,观察过往的车辆,以及车辆里走出来的年轻男女,面孔精致,头发也根根熨帖,他们看起来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更加明亮且散发着香气的世界,与我这里截然不同。我不知如何进入他们的世界,然而没有任何嫉妒之心,我只是一个坐在那张长椅上的看客,如看着江流一般,看着他们亲昵或争吵,相爱或分别,这些事情,只要我想看见,就在上演。不过,我想,有些真是太平庸了,平庸得像是同样两个人,换了两张脸,在演同一个故事,甚至通过他们所有的肢体动作猜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感情进行到了哪个阶段。他们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做成一个饵,互相钓,一口咬上去便钩破了嘴唇。我定不要这样的,不做饵,也不做上钩的那个。
“第一次见就知道了,你用力掩盖自己的无助,想依赖别人,却不敢,只好装成那副样子。写代码也有这个感觉,程序跑不起来,问题出在哪里,心里其实一清二楚,回到最初的忧虑,一抓一准。每个念头都指向了最终的结果。”
我不置可否。
“不要说这么无情的话。”
“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在意这些。”你说。
你用热乎乎的手掌贴着我的额头,说:“你好像哭了。”
“那些无关紧要。”我说,“不要被那些东西缚住手脚。”
“没有,眼睛睁太久了。”
“我是说真的,我是一个穷光蛋。虽然经济上已经不再困难,但我依然是个穷光蛋,在这个城市,只能自保,稍微有一点余力而已,我不是强人,也没有其他人那么强烈的欲望和好手段去争取更好的物质生活。你和我在一起,不会有多么宽松富裕,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期待,我恐怕很难满足要求。许多事情,我只能尽力,却不能保证。”你笨拙地说,字字清晰,生怕我听不清楚。
“我不会抛下你。”你叹了一口气,说。
“我也是。”我说。
上瘾,你将之述为,血内之毒,想象力被钳制了,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对方的生活,尽管目下的日子显得灰旧破败,但总能寻出好来,一旦想要逃开,又有无数的触角伸出,将人抓回原处,你觉得厌倦吧,然而又眷恋被人如此深重依赖的滋味,久而久之,竟也体会出甜蜜。
“我一无所有。”你忽然开口,看向我。
我必须得说,我们都是无趣的人,日子长如死水,只有微澜,然而那件事情我却记得特别清晰,因为它一直未完成,却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了一个漫长的指望、招魂的灯。夏末的一日,你和洛山在酒馆里见了一面,带着醉意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在书房,你把我叫过去,拉住我的手,定定地看向我,足看了五分钟,眼中蒙着一层狂热的雾气,这层雾气挥手之间散去,又恢复了平日的清亮。你问我,如果突然间很有钱了,要怎么支配这笔钱。
在离开酒店的那个上午,我们又做了一次爱,其实已经没有力气和兴致,只是为了确认彼此拥有,所以需要相互进入,鱼进入水,水也进入鱼。肉体是灵魂的通道,是不是?在乏力的时刻,这个通道堵塞,连欢愉也衰竭了。你累了,平躺在床上,十二点退房,还有一个小时,我们决定在里面待到最后一分钟,这间酒店客房像是临时搭建起的梦境,充斥着我们的味道和声音,很快,所有痕迹都会被清除,梦境坍塌,我们也会回到真实的世界。你穿好衣服,我们并排坐在窗前,手拉着手,是日,天气晴朗,无风,杭河平静地流淌,对岸的山拥挤在一起,挡住更远处的视野。缄默悄然而来,我们都若有所思。
我尽可能地去想象,想象一个巨大如山的数字,百万千万亿,一个数字之后跟着许多零,这些数字像是一团混沌不清的热病,使人烦躁,然而这烦躁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并不清楚,因而只好回答:“就现在这样也不错。”
即便在最亲密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些不过是错觉,一个人对一个人产生情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份情感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确定存在,它既不是出自于深思熟虑,也不是混乱中闯进来的,它是硬生生植入的。现实中,我们都羞于说出“爱”这个字眼,一次也没有,仿佛那个字是一个禁忌的符号,说出来,即消逝,因我们都是诚实的人,不清楚其中的成分。尽管现在我们已是密不可分,我仍然怀有这样的不确定。
你牵着嘴角笑了笑,说:“我们想的一样。这笔钱不用多到不可想,我们可以拿它在郊区买一个房子,一楼,带个小院子,你有一间独立的书房,从书房的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树林与河流,清晨和傍晚时你可以出去走走,散散心,如果你对乡下的生活感到厌倦,我们可以再回露水街住一段时间——这样,你会不会好起来?”
我们在酒店里待了两个晚上,赤裸相对,忘记时间,做累了,就喝酒,喝醉了,相拥着睡去,醒过来,又坐在椅子上看河,用力地亲吻和拥抱。晨昏时刻的河流有着动人的鳞甲,朝我们奔来,又弃我们而去。韶华短暂,我坐在你的怀抱里,或趴在你的背上,或站在你的身边,紧紧贴住你,怀着强烈的渴望,希冀我们皮肤黏着起来,肉体互相融化,最后连心脏也合并为一个。我数着分秒,嘀答嘀答,这样的时刻不会再有,我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喟,这便是我们的绝唱。
我跟着你描绘的图景看去,心里热意流淌,顷刻又想,这可真是热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妄想,你跟我都没有在这个时代赚得这么多财富的能力和欲念。
你好香啊。你闭着眼睛说。
“你酒喝太多。”我说。
此刻已到夜晚八点钟,我们下楼到酒店的饭店里随意吃了一点,点了一瓶红酒,竟然喝完了,回到房间,借着酒精的力,开始触碰,从手指开始,到面孔、到脖颈、到肩膀,把对方当成一个雕塑,一点点捏塑,我感到身体的热和颤栗,不由自主地贴向你,海浪潮汐,或是云气,脑子里全是那些东西,涌动流淌。我们像两团火凑在了一起,积压的爱欲互相汹涌地燃烧,胸口那里沉闷地响动,口唇都干裂了,舌头却柔软。我们紧紧抱着,缓慢地沉入海底。
“今天洛山提醒我,我入职这家公司的时候,曾经得到过四十万股期权,我一直没留意这件事情,因为大部分期权之类都是空头支票,而洛山说,根据内部消息,这家公司未来两年应该会上市。”你从床上跳起来,快步走到书房,在书架上翻拣了一会儿,找到一个牛皮档案袋,抽出里面的文件,是一沓合同,你翻到其中一页,指着那几个数字给我看,说:“公司上市之后,如果股价值五块钱一股,这里便有两百万了;十块钱,四百万。”我看过纸上的数字,只觉得那字很小,光线昏暗,竟看不大清楚,却像你一样,手指轻轻划过它们,好像能摸出那几个字的凸起,指肚子被摩擦得热乎乎的。
“没说。”
在那段时间,互联网确实缔造了许多神话,风忽然刮起来,原本无望成龙的人被吹得一夜暴富,成为新贵,或许,靠合同上的那串数字,我们也会有这样的运气,拿到一笔近似于天上掉下来的钱,按照你画的那张图景,改头换面,换个活法。不过不要太在乎它,太在乎也许会失望,心里知道有这么件事就好,你说。这话听来是安慰我,也是安慰你自己,我们不能全心都被这个梦吸走了。
“哦?他说我们哪里相似?”
有了这个虚伪的指望,我忽然很俗气地康复了一段时间。有数日夜间,睡觉前,我和你躺在床上,各拿一支彩笔,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这个梦幻填充真实,我说院子必须要种月桂树,桂树下还要一畦韭菜,你说要一间独立的暗房,最好放在地下室里,院子里种上常青的草,草上铺几块石板成路,一直通到屋子门口,还要挖一个池塘,池塘里种着洋水仙,屋子里摆什么家具挂什么照片也商议妥当,至于窗外的景致是什么样子——高俊的水杉和幽绿的湖,我们一一画了出来,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有这么个地方,干脆将它完全幻化,置于不可及处,称它梦园。梦园是个原点,我们倚着它一点点画出日后的轨迹,虽幻犹真,那真是奇怪的感觉,我们没有一刻相信它存在,也不再想将它变成真实,却常觉得在那里栖息过了,里面的一花一木一石都是我们筑起来的。雨后,梦园后院的竹子被冲刷得晶亮,叶尖垂下一滴水,犹豫了许久才掉落,落在石阶上,淅淅有声,闭上眼,情形真切。
“你记得吗,在杭河边时,Z 说我们很相似。”
两年过去,时间证明我们不是那样的幸运儿,公司上市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里却不觉得失望,毕竟那未曾得来的数百万,为我们造了一座完美的花园。有时候我心下嘲笑你我,真是够阿 Q,想到就算做到,后又思量,未尝不可,真有了,肯定不是梦中那样,也就暗自原谅了。我们真是傻子。
你又说:“跟你在一起,我好像变成了 Z 那样的话痨,总是说一些不得了的事。”
想起阳台上种的一盆金银花,花市里被人抛弃在路边,叶片残存几片,枯黄卷曲,看起来是难以救活,我们搬运回来,花盆碎掉了,你用铁丝箍紧,施肥浇水,没有想到伊居然在春天里迸出了许多嫩黄新叶,到了初夏,竟然开了一树的花。在尚未燥热的时节,我和你一同坐在这棵死而复生的花侧,手扶着栏杆,风吹拂头发,在四楼的阳台上看落日,耳听的是车流和人声,不知为何,心里澎湃着淡淡的哀愁,这画面恐怕镜头难以记录,那时候我便想,一定要记下这个时刻,不要忘记。
“那张照片我还留着。”你说,“有时间可以给你看,照片里,她的身体像是某种深海游鱼,发着光。”
我曾梦见过几次露水街,和你手牵手在深巷中走,跫音回响,转过一重又一重,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似的。我问你,什么时候到呀,你说,快到了,快到了。走得双腿酸麻,直至惊醒。
在一个寒冬之夜,你忽然间想起了从前的某位女友,仿佛闻到她头发的香气,你被一种空洞的欲望支配,无法入睡,决定起床去便利店买一包烟。走出巷口时,遇到一个穿着假皮草大衣的女孩,你看向她,她也看向你,她似乎窥破了你的意图,笑起来,开始解大衣的扣子,四粒扣子解完,她敞开了大衣,里面竟然什么都没有穿,赤条条的,阴毛也刮得干干净净,身体冻得苍白。你被吓到,眼睛却无法从女孩的身体上移开,口腔里不争气地分泌出唾液。她合上衣服,说,六百一次。你不言语,缓步跟着她,去她的小屋,屋子里的灯光是桃红色的,肿胀而暧昧,暖气开得很足,始终有一股潮湿之气,她把大衣和靴子一脱,躺倒在床,说,已经在外面洗过了。你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问她要怎么做。她像蛇一样游过来,替你解开衣服,你这才看清她的面貌,眉毛修得很细,脸盘大,五官却密集地挤在中间,并不算好看的面孔,甚至有些怪异,眉宇中留着无法脱去的俗气。你始终被强烈的羞耻心占据,好像跨过那条线便万劫不复,回归了野兽的本性,你无法勃起,又痛惜那六百块钱,想起自己带着相机,便提出要为女孩拍照,女孩有些丧气,脸上带着假笑,说,好呀,等我穿上衣服。你说,就穿那件皮草大衣——那是你被勾引至此的工具,她僵硬地面对镜头,摆出一些自以为撩人的动作。你拍了几张之后,给她看,她颇嫌弃,说,拍得好难看,脸拍得太大了,而且没有美颜。时间还没有到,你不想离开,她坐在床沿涂脚趾甲,和你聊天。你问她的名字和家乡,她笑了笑,回答说,小丽,然而没有告诉你她来自何处。你问她,你是不是第一个花钱来跟她聊天的。小丽说,不是,附近有几个老头子,早就做不动了,来就是为了看看她,找她聊天,她一般收他们半价。到了时间,你走出门,小丽请你带上门,你回头看了一眼她,她赤着身体,蜷曲得像一条海马,正呼呼地睡着,你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那时这条街最外沿的墙壁上,已经被红漆刷上了“拆”字,大家仍顶着这个“拆”字平静生活,日复一日,没有任何变化,仿佛那个最后期限不会到来,我们也是一样。一年之后,果然开始驱逐人口,又在一夜之间,拆得一干二净,我们重访故地,露水街已成了忙碌的工地,街道外用蓝色铁皮包裹得严严实实,那些人呢,一个都不见。露水街,果如露水,一夜蒸发。搬离露水街时,我想把那盆金银花带走,你不肯,说留给后来人吧,其实都知道没有后来人,我想它一定被埋葬在这片废墟之下,被混凝土凝固在黑暗中了。
“后来呢?”
g
“嗯。”
有点困意,身体无法动弹。
“所以 Z 是嫖娼的。”
轻微的耳鸣袭来,只能静静等待这白噪音消失。天已经不是纯黑,而是黑中泛青,一丝光从地平线的角落漏进来,再过一会儿,便会渐趋绸蓝色,微云片片,光明即将到来。你怕是又开始做梦了,将我的手攥得紧紧的,据说越近早晨,梦越长,所梦之事越像是自导自演的电影,因为快要醒来了,身知是梦,便肆无忌惮。
“他一直这样,我们以为不道德的,他认为正常,有些道德,只不过小范围内人群短期的共识,认清本质之后,就可以随意打破。”
此时,凌晨四点三十二分。
“没想到 Z 是这样的人。”
有时你醒过来,还记得那梦,便会讲给我听,总说得十分简略,如又梦见某某,又去了哪里,见了谁。似乎你总是梦见过去的事情,梦境里都不曾对现实做过更改。唯梦见 Z 的时候,情况不一样。前几天,你梦见同 Z 一起在江边走路,Z 站在堤岸上,忽然向江中走去,你怎么呼喊,他也不回头,你的嗓子都喊哑了,双脚迈不动步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水中。你醒过来,眼角带泪,说这梦是如何像真实。我安慰你,这是一个典型的忧虑梦境,你只是在担心 Z。
你说,在那次之前,你有两年没有碰过女人,时间长得你都忘了抱着一个女人是什么感觉,欲望被压缩成扁扁的一片,一片接一片缓慢地积压。有时候路上走过漂亮的女人,你看着她们漂亮的面孔和肢体,立刻低下头,把欲望往怀里塞一塞。你担心自己在长久的压抑里变态,便问 Z 和洛山是怎么解决。洛山的身边不缺女孩,他比你和 Z 风趣多了,豁得出去,看见钟意的女孩就上前请人喝一杯,被拒绝了也不要紧,但这么做风险很高,容易惹上情债,洛山常常陷入这样的麻烦之中。Z 给的解决方案是召妓,这是最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办法。
Z 究竟去了哪里呢?你问我。
“没有。”我也笑了笑,“倒是很想听。”
不知道。我回答。
“一个妓女。”你轻轻地自哂,说,“没有想到吧?”
他还活着吧。
“上一次是和谁?”我问。
活着吧。我说。
“一年多了。”
三年前,我们搬离露水街,在附近一个更好的小区里找到了住处,那是一间有院子的两室一厅,院子里有前任房客留下来的一棵海棠,因疏于照料,长了一树毛虫,你爱惜花木,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摘干净,可那棵树没过几日还是死了,死前倒是开了好几朵赤红的花,一向唯物的你站在这棵树前,长叹一声“不祥之兆”。
“有多久?”
Z 和洛山说这算是乔迁之喜,特意赶来庆贺,四人在啤酒屋里喝啤酒,各自说着近况。Z 自上次离职之后,一直闲晃,跑去天台山的寺庙里出了家,不多时又还俗,靠着以前的积蓄,在几个城市之间来回穿梭,去了内蒙古、新疆和西藏,偶尔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最近才回到北京,又特意来了一趟 H 城探望我们。
“我好久没有和一个女孩待在一个房间了。”你说。
他出现时,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绿色帆布外套,趿一双黑色拖鞋,背一个薄薄扁扁的书包,头发好几个月没有剃,如杂乱蓬草,人瘦弱又矮小,缩得巴掌大一团,像是远行归来的流浪汉。他一直不肯用手机里的地图导航,每到一城就在报刊亭买一份当地地图,习惯不变,我们把地址简讯发给他,还有些担心他会找不到,到了傍晚,听到非常轻而肯定的三声叩门声,你在书房里整理照片,抬头对我说,这叩门声一听就是 Z,兴冲冲去开门,果然见 Z 倚着门站着,手里拎了一瓶杨梅酒。
我们保持着距离,也没有开灯,窗外路灯的光透进来,屋子里像是浸满蓝色薄雾,太空荡了,需要说一些话来填充。我看着晦暗中的你,感到你也在看向我,心中升起一阵轻柔的爱意。
那晚我们都喝得有些多。洛山新近与女朋友分手,正在苦闷,不过他刚拿到新公司的 offer,又将手中前公司的股票全部出手,在 H 城的城郊买了一座大房,除了感情不顺,一切欣欣向荣,他看起来要正式在 H 城扎根,但他却是三人中最为焦虑的。你们聊起了新的相机、小型无人机和新音箱,技术的革新终究令人兴奋,美好的事物催生了欲望,洛山激情澎湃,你也喝红了脸应和,而 Z 却罕见地一言不发。
我坐在沙发上,说:“春天就是太容易犯困。”
你曾经叹息,Z 是你们三人之中最聪明的那一个,到头来他却过得最糟糕。我问你,怎么样叫作聪明?“Z 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技术圈出名了,真正的少年天才。他去参加技术会议,别人都叫他 Z 大神,争着和他握手,我和洛山靠边站。”你回答,“但是他一直游离在这些趋势之外。他是故意的,按部就班的人生对他来说太容易了,因而铁了心要过得跟我们不一样,他决心离开我们的那日,把我和洛山叫去一起吃了一顿饭,他说他要辞职了。洛山问他,要去哪里。Z 说,哪里能知道呢,但他绝不在这条路上走了。他很少喝酒,就算喝,也就是少少一点,但那天他大醉了,洛山也喝醉了,我先送洛山,再送 Z,快到时,Z 清醒了一些,我们坐在树下的一个长凳上吹风散酒,Z 对我说,‘我多么羡慕你’,我问他,羡慕我什么呢。Z 说,羡慕你像块石头。我当时哈哈大笑,不知他是夸我还是笑话我,第二日他辞职,一个月后离开了 H 城,之后一直处于漂浮无定的状态,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立刻从工作里抽身而去,去弄他的新玩意儿,一段时间之后又再次离开。”
清明节后一天,我们在路上走了三个小时,户外的热浪熏人欲困,傍晚精疲力竭地踏进了阳光酒店,定了一个高层的房间,我们决定发生点什么,但还没有做好准备。两个人都累得不行了,洗澡之后,一人躺一张床,连招呼都没有打就睡过去。醒过来天已经完全黑了,我蹑手蹑脚地爬起来,走到窗边,准备开一点窗户。你哑着嗓子说:“你醒了。”
我和 Z 相识得也还算早,那时候听说办公室新来一位实习生,程序员转行,年纪比我还大几岁,那就是 Z 了。Z 生有一双圆而厚的嘴唇、小而细长的眼睛,偶尔看过来,眼神黑漆漆的,看不到底,不苟言笑,这便很引人注目。我抑制不住好奇心,和 Z 说上话,其实他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难交往。
两个月后我们再次坐入珑山路咖啡馆,面对着面,目光不再游弋,通过大量的时间,堆砌出了属于两个人的默契。我们明白,再往后我们都很难对谁付出这样的热情、时间和好奇心,这令人安定,又令人惶恐。
“在互联网行业比我们这行挣得多,也比我们这行有趣得多啊。”我说。
鹿回桥的阳光酒店是 H 城最早的滨江酒店,开窗可见杭河。四年前的春末,我们已经约会了好几次,每次约会都避开人群拥密的地方,选在 H 城里的林区里步行,这是最适合我们的方式,不用把自己套进固定流程,只需一前一后地走,走得汗流浃背,走得双脚发软,虽没有强烈的靠近对方的意愿,却总是在寻找对方的身影,沉默是被允许的,随时也可发起话题,却也可以不说。你表达喜爱的方式老派又坦率,就是不停地将目光栖在对方身上。我们从对方那里获取零星的信息,如许多小块拼图,一点点拼凑出对方的面貌。你比我长七岁,在海边小城长大,在 H 城读了大学,学的是集成电路,却因为对程序感兴趣,自学了计算机,一直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构成了一部分你理解世界的方式。你对我说,这世界是按照复杂的规则运行着,然而 bug 无数,有时候不得不宕机重启,为了不让它宕机,所以写了许许多多的脚本来修修补补,维持运转,这些冗赘的脚本悬浮在头顶,一次又一次地发挥作用,左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脚本也成为 bug 本身,这套理论可以套用于分析任何事物。听上去你是一个极端理性、依赖逻辑的套中人,可每当你在路上停留,短暂地被什么细微之物吸引,目光忽然变得遥远,时间为你放缓脚步,甚至停滞下来,我又知,你才不会被那些东西束缚。
“嗯,是,不过也就那样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Z 陷在沙发里,斜睨着我。
你的呼吸像个孩子,轻盈平稳,薄如蝉翼,一定已经挣脱了梦。你不打呼噜,从来不打,只是偶尔磨牙。我伸出手去爱抚你,就如你爱抚我。我凑近你的脖颈,闻着沐浴液的清香,我张开五指,如蛙撑开了蹼,缓慢地贴上你的肚皮,那里柔软而光滑。你的腰细得像个女人,没有赘肉,肋骨根根分明,像钢琴键,你有深深的颈窝,可以装得下一杯酒,这点也像个女人,你的身体并不高大,然而结实强壮。我轻轻地吻了你的面颊,平躺好,闭起眼,等候着睡意降临。
“怎么想来我们这里呢?”
d
“就想知道你们怎么活的,以及我是否可以这么活。”
我们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谈话中又得知 Z 还跑去横店做过群众演员,写过剧本,当过厨师、建筑师,给物理系的硕士生当枪手写论文,无一例外半途而废,我大抵知道 Z 只是来这里看新鲜,不会久待,更不会入文字一行,之后与他便再无交谈。我又厌又惧他脸上的笑容,那嘲弄般的神色提醒了我与他之间的智识差别,天赋让他轻而易举地做到我永远做不到的事情,我这一厢汗流浃背地忍受智识缓慢增长的痛楚,他已经跑出老远,想来是有些气人,但心里又有些可怜他,因为这个人啊,好像被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放逐,他必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四个月之后,Z 从办公室里消失了,意料之内,却有些失落。再与他相见,已是两年之后,就是在 H 城,我们四人聚会那次,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存着我的联系方式。
“真不错。”我回答。
Z 消失了好一段时间,连你们也找不见他,信息、电话通通失联,只有隔三差五会有一条群发的报平安的邮件,邮件如游丝,将 Z 和俗世的人联系在一起。每次收到邮件,你都很高兴,拉住我说,诶,Z 又来信了。Z 的信写得极简短,和现实中滔滔不绝的他判若两人。其实我不太关心 Z,他去了哪里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我受你的感染,忍不住也做出欢快的样子,毕竟是 Z 将你引向我,我对他心存感激。
“今天的天气,真是不错。”过了很久,你终于说。
洛山喝多了的样子,从鼻头一直红到耳梢,舌头也大起来,酒醉之后,目光涣散,疲态从眼角发梢里抖露出来,毕竟是跨入了三十五岁的人。我坐在角落,观察你们三人的相貌,忽然发现你们竟然是走在不同的时间进度里,Z 的头发在几年间迅速变白,变成麻灰色,抬头纹刻进额头,像个四十多岁的人,而洛山苦苦抓着青春的门槛,拼尽全力要在那里多停留一会儿,只有你,赖着那双眼睛,还像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三人并排而坐,对比起来,越发明显。洛山劝我们也买房子,他说,不要错失机会,眼下应该置业。你苦笑说,啊,洛山,我们没有钱,你知道我的公司可能永远不会上市了。洛山不肯放弃,继续说:其实凑一个首付就可以,这里有一个门槛,你跨过了这个门槛,一切就会变得轻松起来,然后你们结婚,你们生子,多么好的开始,我也结婚,我也生小孩,我们的小孩可以一起长大,上同一个幼儿园,上同一个初中、高中,一起出国。听来真是美好而无聊的愿景。你继续苦笑:我矮小得连这个门槛也跨不过去,喝酒吧。
珑山路的那家咖啡馆是个好地方,屋子里阴凉得很,没有开空调,也没有音乐,只有一架七十年代产的“宁波”牌电风扇在呼哧呼哧地吹,两个咖啡师没完没了地擦着杯子,像是连续擦了三个月未停。我们坐在靠窗的位置,各自点了一杯极苦浓的咖啡,观察零星路过的游人。你的脖子上挂着一台富士相机,却一次也没有举起来。再一次见面,你的头发长了许多,两鬓那里几乎遮住耳朵,几根白发突兀,昭昭岁月之痕。你趁我不注意,好奇地打量我,又飞快地把目光移开,白天的你比夜晚的你害羞得多,话语里竟然还有轻微颤抖。除去那双眼睛,你的额头生得倾斜,如斧凿过,再加上略大的鼻子,面目看起来残留一些原始的粗野,你的脸涨得通红,手紧紧地捏住杯子,将杯子里的咖啡一饮而尽,仿佛那是一杯烈酒,动作笨拙,看得出你不知如何隐藏情绪,这让你有一种天真而乐观的气质——我很久没有碰到这么干净的人了。突然间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启齿,你看看我,刚要张开的嘴巴又紧闭。
洛山转过头来,搂着 Z 的脖子,对他说:“Z,你不要再满世界跑了,安定下来吧,不要再浪费才华。”
“我们见一次面吧。”我向你请求。
Z 笑说:“对,洛山你说得对,我是扶不起来了,让我也沾一沾你的光吧。”
我从屋子里走出来,穿过一片刚刚移种过来的银杏林子,初夏的风中,树叶茂密,林子外是杭河的步行道,正是那个晚上,我们四人一起走过的地方。夏天江边散步的人多,有人垂钓,其中一个老者忽然高叫一声,转动手里的鱼线,拉上来一只四五斤重的大白鱼,白鱼被扔在地上,弹跳了几下,嘴巴开合,如同呐喊,却发不出声音。我想,如果你在,会不会拍下这个画面。我又想起你的眼睛,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光,被谁放在了里面。Z 说你刚刚过了三十岁的生日,那犹如孩子般天真的眼备受眷顾,周围连一丝皱纹也没有。我缜密地回忆初次和你见面的所有细节,发现几乎忘记了你的相貌,你曾说过,自己生了一张令人过目即忘的脸。
洛山满足地大笑,喝尽杯中酒,忽然趴在桌子上,醉得不省人事。Z 也随之睡去,他日渐苍老的面容在昏黄灯光的调和之下,稚嫩如同婴儿,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他的面颊。然后我们两个清醒的人,缓慢地,一言不发地,将剩下的酒喝完,直到酒吧打烊。
我握着手机大笑,觉得这是个可爱又恰当的词儿。
你说,在遇到 Z 之前,你像一张白纸,傻乎乎。我为这比喻笑了好久,这不就是说 Z 玷污了你么,那么 Z 在哪个方面玷污了你。你低头去想,目光在地板上游弋,如从地上翻拣词汇,终于拣到一个,说:自由。某种层面上来说,放弃即能够走向自由,除了这“身”无法放弃,之外的一切都可放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连放弃都需要天赋,因而不是谁都可以得自由,Z 却是在“身”所允许的范围内,无限接近自由,地理的自由、时间的自由、情感的自由。也许 Z 是一朵烟火,骤然升到高空,然后五颜六色地绽放,伴随轰鸣,释放完巨大的美之后,消失于空气之中,烟雾随之飘散,在这世间不会留下痕迹,或许只有我们几人观赏。
“骚动。”
Z 决定在 H 城住上一段时间,我们把书房收拾出来给他住。Z 是互联网时代稀缺的早睡早起的人,一大早,他会带着他那张地图出门去(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些什么),直至傍晚时才回来,晚上简易地吃一顿之后,点头致意之后,便退回到小房间去。Z 安心于无所事事,这态度也传染给我们,那段时间出奇地轻松,甚至比只有你我时还要规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所思,也不觉得荒废,我的抑郁也在那段时间康复了许多,也许是因为 Z。有时候你在客厅里用投影仪放电影,Z 也会搬个凳子坐一旁,一人一瓶啤酒,度过夜晚,只是他有心无意地保持着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每一天都将行装打点好,房间里干干净净像是没人住过,保持着随时可以撤离的样子。下雨的日子,Z 不出门,在房间里一坐一整天,敲打电脑,你问他闷头在做什么,Z 答,正在筹措旅费,准备去一趟印度,所以接了一些活儿,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至于是什么工作,你没有问,他也没有说。
“不会,没有那么容易生气。”
“准备什么时候启程?”
“因为反差,你应该是个挺沉闷的人,那天的聚会,你好像很厌倦,但是又不得不忍耐。一身黑,挺严肃,红鞋子……接下来我说的这个词语会容易让人误解,希望你不要生气。”你说。
“随时。”Z 答。
“为什么要拍鞋子?”
“走的时候记得告诉我呀。”
“那天晚上天黑了,拍不出好照片,不然我会拍下你的红鞋子。”
Z 住的书房是隔出来的,那房子原本的格局是一室一厅,然而房间阔大,房东为了租出高价,用三合板造了一面墙,生造出一个房间来,墙壁敲之咚咚作响,几乎不隔音。有些夜晚,我们在这一端,尽管压低了声音,仍有逸出的细微声响,穿透了三合板,到达 Z 的耳朵。那种事,听见和看见没什么区别。我们知道他听得见,他也一定知道我们知道他听得见。你说,是 Z 的话,不要紧。为什么 Z 就不要紧,你没有说。我想象着,Z 在那边房间的反应——是竖着耳朵捕捉喘息,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埋下头去;他是否被涌动的情欲惊扰,还是岿然不动。不得而知。
“我不懂,提不了意见。”我如实回答,“不过,文字工作者的感受力高于常人,是很多人的误区。语言能力与感受力并不正相关,语言是一种工具,以此为生的人只是更熟练地使用工具而已,正如你所说,工具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你下班的时间很晚,那段时间里我和 Z 相处的时间更长,有时候觉出 Z 的眼神有些黏稠,他不掩饰欲望,更不以此为耻,甚至在你面前也是如此,你也不在意。“是 Z 的话,不要紧”,细细揣摩这话,方才明白过来,Z 的欲望是无情的,他不会让欲望跨越情感这道坎,因此你不会不安,正如我也从来不觉得需要将 Z 的目光从身体上摘除。晚饭后,Z 时常乐意与我去三号绿地里散一散步,随意交谈。他也惊奇于三号绿地那怪异的规整,在早春季节,断头柳树抽出芽叶,桃花烂开,路面的沙石里冒出嫩草,太阳落得越来越晚,人在斜晖中,拉出颀长而金黄的影子。他的记忆力好,认得大部分园林观赏植物,和他在一起时,主要聊的就是植物,指指点点,将那石头缝里的草花花也认齐全了。
“不知道和你说什么,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Z 说你做文字工作,我便想,你们这种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力?因而也想让你给我的照片提一提意见。”
“他告诉我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果然啊,就知道是这个结果。”Z 有一次说起。
我问:“为什么要发这个给我?”
“你说过我们相似。”
“不是,数码照片,胶片偶尔也玩,但,工具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小部分。”
“胶片吗?”
“到底像在哪里呢?我一直没有搞明白。”
“对。这两年拍了一千多张这样的照片。”
“只有相像的人才能在一起,你和他都是很执着的人,他执着得恰到好处,你有点过头。他告诉我,你病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点意思。你拍的吗?”
“嗯,应该永远不会好了。”
你问:“你觉得这张照片怎么样?”
Z 忽然伸出手来,摩了我的头,他的手掌热乎乎,即便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依然感觉到了。
你发来一张黑白照片,平平无奇:一个女人戴着大帽子在街上行走,风太大,她低着头,伸出一只手按住了帽子,因为阳光炽烈,照片又过曝,黑白对比强烈,那女人的身影成了剪影,大帽子与风,生出几分戏剧性。这是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时刻,即使被忽略也无关紧要,它也不是苦苦寻觅的巧合,而是被人偶然记录的正在发生。这世界上有无数这样的时刻,这个时刻因为被记录下来而特别。
“嗯……你有段时间出家了,为什么想到去出家呢?”我说。
整三个月我们没有联系,你终于来寻我,其实我也没有走远。我能走到哪里去,我只是耐着性子,原地不动,好似也看见你在那一头仔细揣摩,到底该怎么开始。你对我这一端的世界好奇,我能感觉到,你一定已经好奇到按捺不住,急着要跳进来,然而你又不肯冒进,要一击必中,所以花了点时间来瞄准,我尽量站在你的靶心。
Z 说,他那段时间看了一些佛经,于是想体会一下僧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去寺庙里打杂了,寺里的生活与外界的生活隔绝,时间似乎停滞,每天都过一样的生活,给他一种错觉,他能够在那里待一辈子,三个月后,住持让他去山腰的佛学院送点东西,他在山道间行走时,有两个年轻的女游客从身边走过,因为天热,她们穿得很少,露着腿,腿是雪白的,琉璃灯一样闪耀,像是从未晒过太阳,他忍不住一直偷看她们,其中一个女孩刺破他,说:“啊,瞧,那个和尚在偷看我们。”然而她的语气欢快轻佻,故意说得很大声,让 Z 听见,Z 干脆站在原地,直勾勾地盯着她们看,她们似乎也喜欢被 Z 看,特意扭了几下。她们走后,后面几天的早课,Z 一边念经,一边想着和她们苟合,想着自己可真是六根不净,那时候他也已经对寺庙生活感到厌倦,和住持告了假之后,立刻冲下山去,再也没有回到寺庙——其实就是将他以前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而已,冲进去,再逃走。
Z 匆匆挂断电话,至于我和你哪里相像,他没有说。之后,我们聊起那一天,你认为这不过是茫茫中平淡无奇的一天,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许多细节你都忘记了,只记得大致的事件和零星的细节。可你记得我那天的穿着,密不透风的黑色衣裤,脚下着了一双簇新的红色漆皮鞋,鞋子光泽如镜,一直迫使你看向它,那一身的黑也像是专门衬托它。你说,我们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隔着一道门,那双鞋就像是一把钥匙,你可以拿着它,打开门,走向我。这个比喻,连我这惯于修辞的人都被迷住了。
“不想找个人,有个家庭,过安定的生活吗?”我说。
“这个要第三者去感觉,你们自己觉得不像是没有用的。”
“偶尔想过,再想一想,我过不了你们那种生活,就像你们过不了我这种生活一样,那种被许多人和事拉扯着无法挣脱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这是天生的禀赋吧。要过上人人钦羡的生活对我来说不是难事,可是那太容易了,顺理成章,符合所有人的期待——老天给了你还算聪明的脑子,你得把它用用好,不要浪费它,拿着它去换东西。可偏离它,直至彻底与它相背,那才难,才称得上是壮举,才是我一生的事业,我得保持着方向,不要让自己受到诱惑,可以看看,但绝对不回头。”Z 朝我眨眨眼,目光真诚而暧昧,“在你们家这些天,也许是我人生中这十几年来最接近正常生活的一段时间,果然很美好,这么好的生活,你们替我过吧。”
“我没有觉得有任何相似之处啊。”我叫起来。
我听完不语,以前在书中看到一则掌故,说的是一个人身上总是火烧般地热,寒冬腊月也是如此,因此不能着衣,只能赤身露体,众人不知道情由,都以为他是疯子,不知他身上有疾。
“你们,挺像的。”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又往回走去,路上的行人稀少,有一小段路只有我和 Z 两人,我和 Z 也建立起一种连接,你和我共同构成了他无法捐弃的一部分。我能理解你对 Z 的感情——互相遥望,互相理解,无法到达,不可触摸。夜里,我把白日与 Z 的谈话和你说了,你趴着,将头埋在枕头里,问我:“你说 Z……”
“为什么?”
“嗯?”
“郁达夫,哪里俗气了。来之前,我都想好了,一定要介绍你和他认识。”
“Z 这次来,精神状态很差,你说 Z 会不会死,或者不再和我联系了,彻底离开我们?”
“被你说得好俗气。”
“不会的,你是他最好的朋友。”我说。
“春风沉醉的夜晚。”
你笑了笑,说:“是吧。”
“什么主题?”
那次 Z 与我们分别半年之后,洛山突然宣布结婚的消息,他要在苏北老家举办婚礼。我们都吓了一跳,以为在啤酒屋喝酒不过是昨天的事情,那时候他还单身着,怎么就突然要结婚,仔细计算一下,原来已过去了半年,从夏到秋,又从冬到春,我们都太沉溺于自己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活进行了降维处理,关心太少,只记得那一两个的大事件。我们先飞去北京探望 Z,因为另一个朋友说 Z 感冒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出来活动,你担心他。
Z 啧啧了数声,说:“今夜的风真是吹得人舒服,快把人吹透了,你们在后面并排行走的样子,很符合这日的主题。”
Z 住在地坛公园附近的胡同内,街上满是游人,往那胡同里一转,便是一排黑灰小平房,胡同里吹起了穿堂风,迷得眼睛睁不开,门牌号混杂错乱,好不容易才找到151号,进了大门,四合院塞得鼓鼓囊囊,恨不得堆叠起来,你举着相机拍下门口铁桶里长出的丝瓜和拾荒癖老人的宝贝垃圾,在走入暗暗的甬道之后,找到门口粉笔写着“无名”的小屋,粉笔字歪歪扭扭。Z 来开门,又比上次瘦了一大圈,指关节凸起且发白,穿着一件脏旧的灰色羽绒服,袖口那里全然磨黑了,他请我们进入屋子,面积只有十几平,腥臭四溢,垃圾已经许久没有清理过。Z 盘腿坐在床上,驼着背,我们站立,因为没有凳子,只好居高临下地看向 Z,看到他的日渐稀薄的头顶,他那 S 型侧弯的脊柱,看到另一种选择里的不堪,不过半年,Z 近乎衰竭。
我打着哈哈,说:“聊《黑客帝国》。”
“我将去印度了,已经凑足旅费,签证也办下来了。”
Z 说:“你们在后面聊了些什么呢?”
“那很好啊。”空气太腌臜了,你待不住,口气敷衍。
是夜,分开之后,Z 给我发信息,问我夜晚是否愉快。我说,还行。我向他索要了你的名字与电话,却迟迟没有联系你。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找我,在不久的将来,只是不知道你会在哪一天,以哪一句话开始。
“这一次我将重走玄奘当年走过的路,从白沙瓦,到拉合尔、德里、瓦拉纳西、菩提伽耶,终止于那烂陀。”
你说:“对,会拍一些。”
“为什么是玄奘走过的路?”你问道。
你的脖子上挂着薄薄的一个小相机,跟随步伐轻微晃动,我指着它,问:“平常会拍照片么?”
“随便定了个主题。”Z 一边说,一边咳嗽,“先到乌鲁木齐,乌市的羊肉好吃,面也好,我知道一个旧书店,会卖一些维文的书,这次去都要重温一下,然后到乌兹别克斯坦……”
“完全不了解,听上去好像《黑客帝国》。”
你走到门口,打开门,让新鲜空气进来,冲散屋内的秽味,Z 自顾自说他的印度大计,目光一直落在灰墙上,在墙上看出一整个印度来,仿若瞧见了德里的高楼、那烂陀红色的砖墙,已经忘了我们的存在,此刻即便是对着两只苍蝇,他也能说上一通。我们待了半个小时便告辞了,Z 也未挽留,路过银行时,你说,要给 Z 打两万块钱,他的旅费肯定不够,还是宽松一些比较好。从银行出来之后,又刮起风来,是从地面扑卷而来,将尘土卷到天上,我抬起头来,看着那片远去的尘,重新掉落。
你说:“是,一向是这样。譬如,我的身上就不会发生 Z 那样的奇遇,我不会让自己陷入那样的绝境。同理,我也不会对事物有绝高的期待。因为我并不相信横空出世,或者颠覆世界,归根到底,途径和工具的作用始终是有限,所以无论大家觉得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蕴含了何等巨大的机会,我也不能够完全地投身在里面。我怕大厦倾塌,压死自己,虽然现在我还在行业里,但我总觉得那是一场集体想象的美梦。梦想家去改变世界,而维持世界,则是靠我们这样的人。这里自然没有高下之分,有他们辟出领域来,才有我这样的庸人的容身之处。”
最后一次见 Z 是在洛山婚礼那两天,我们抵达那座苏北沿海小城,Z 已经先到,坐在酒店大堂,为了洛山的婚礼,他添置了一套红色的丝绒西装,头发也理得整齐清爽,但红色其实并不适合他,我多看了他一眼,觉得他穿着红衣,陷落在沙发里的样子,不吉,我快步走过去,把 Z 从沙发里拉起来,弄得你和他都一脸诧异。傍晚,你借来洛山父亲的车,载着我和 Z 去海边兜风,落霞之中,海中巨大的风车孤立无援,叶子缓慢地转动,从不抽烟的 Z 问你要了一根烟,海风呼啸,吹得手指冰凉,几乎夹不住烟,我们坐在栏杆上,相坐了一会儿便回到酒店。
我指着十米开外的 Z 和洛山说:“他们聊得真开心,你好像没有那么大的热情。”
酒店里,洛山夫妇正在配合婚庆公司,做婚礼最后的排演,酒店大厅搭出一个 T 形走道,因那女孩喜欢百合花,走道边放满百合花,天花板上挂满紫罗兰的塑料假花,临近十二点,两个人都有些疲惫,因而面无表情,将那过场走完。
你笑了笑,说:“我只是想晒太阳,狗趴着的那个位置没有树荫,最舒服。”
“真他妈的累。”下来之后,洛山恶狠狠地说,“这些百合花就花了三万多,从昆明空运过来的,还有请婚庆公司,摆酒席,这一次花费四十万多。”我们俩配合着咂舌惊叹,一时之间,竟有些羡慕他有如此具体而准确的烦恼,因为我和你都在为 Z 烦恼着,但竟又不知道在烦恼些什么,都是些看不着摸不准的焦虑。
“很正常,正常过头了。”我笑笑,“只是那个时刻,有些特别,有点儿孩子气的率真。”
Z 以前说,洛山总是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叛逆之极,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和父母闹翻,不肯读书,独自一人走完川藏线,又去了新西兰摘了一年樱桃,忽然觉悟,又回学校,自学计算机,写代码,进大公司,勤恳工作,拿到期权,又赶上公司上市,有钱到可以买别墅;他连在女人这件事情上也是,从前迷恋长腿细腰的肉体,和好几个女孩纠缠不清,一大本子的烂情账,结婚却选了一个顶乖巧的姑娘。更神奇的是,他这么选都是本能驱动,顺其自然,而不是出于精密的计算。
“那么你就是说我不是正常人。”
你听完,笑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运气,天生苦命。”
“你走出去,席地坐在一条狗的旁边,正常人一般不这么干。”
“都是自己选的。”Z 面无表情。
“我走在人群中不怎么会被人注意到,身高与相貌都不出众,应该是那种过目即忘的人吧,所以你说你记得我,挺意外的。”你说。
我在旁边应和着:“对啊,你们三个人的命还真是很不一样。”
“对。”
婚礼当日,洛山的西装上别着“新郎”的花牌,新娘穿着租来的白色礼服,两人在门口迎客,看起来既兴奋又有些疲惫,我们将红包递给新娘,获得了准许,进入到酒店大堂,寻了个位置,局促地坐下,等待着仪式开始。那场婚礼和酒店门口的罗马大理石柱一样令人厌倦,司仪不断变换方言和普通话,推动繁冗的礼仪,洛山夫妇像两个提线木偶,在台上尴尬地表演,直至交换了戒指,司仪大喊“新郎可以亲吻新娘了”,他们面面相觑,僵硬地拥抱在一起,当着众人的面,嘴唇飞快地触碰又分离,你举起相机,拍下那个画面,亦拍下新娘笑中带泪,尘埃落定。洛山向我们挥手,我们站起身来鼓掌。
“其实还是无聊。有时候我也觉得无聊,但工作没有办法。乐趣也有,把事情做好总是会有乐趣,但有限和短暂的乐趣也不能化解无聊。”你转过话题,“傍晚你真的看见我了?”
Z 参加完婚礼,便乘高铁回北京了,第二天乘坐绿皮火车去往乌鲁木齐,你打电话向他告别,说,原本以为洛山的婚礼会有趣一点点,没想到是一样的无聊。Z 说,无趣才是正常,再见了,再见,我的朋友。那时他的火车刚刚驶离车站。你拿着电话,不知道如何回应,不忍心说出再见,你想了半天,沉默,Z 在那头也没有挂断电话,在等你的告别,你最后说:“那么,Z,保重身体。”Z 说,会的。
“还好还好。”
整整一年半,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来自 Z 的消息,他的电话与邮箱也注销了,不像从前,隔三差五他会发来邮件报平安。这不正常,不像 Z 的作风,更可怕的是你发现 Z 一直在有意清除他在网络上留下的数据和旧迹,当旧迹清除得差不多之后,你便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你在网络上搜索不到有关他的信息,这就像是准备躲进深山的人,拿着石灰,将自己的脚印一点点清除。有段时间你疯狂地查阅海外华人死亡的新闻,却一无所获,Z 消失了,不知是消失于阿富汗的战火,还是巴基斯坦的戈壁,还是印度的大街上,他究竟有没有抵达那烂陀,他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们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家门口,唬我们一跳,又或许,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事后,你再回想起你们最后通过的电话,忽然觉得 Z 的声音浸透了绝尘而去的决心。
“会不会觉得无聊呢?”你说。
你梦见过几次 Z 在你面前惨烈地死去,或被人杀死,或被火焚烧,或在河中溺亡,或孤零零地吊在树上,然而你都无法解救他。你问洛山,有没有梦到过 Z,洛山说:只梦到一次,我们三个人打牌,Z 破天荒地输了。你又问他: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洛山想了想,说:死了的可能性很大。
饭后我们一起在杭河边散步,远处一座大桥装饰着蓝色的灯带,夜晚的江风有些凉意,吹得人醺醺,江对岸的灯火远比此处繁盛,深蓝色的山起伏不休。你们三人走在前面,聊着专业的事情,我插不上嘴,走在后面,观察你们。你们大概把我忘记了,借着酒意微醺,说到兴头儿上,话语已经起飞,无论是你们,还是这个世界,前途都一片光明,Z 和洛山都手舞足蹈起来,声音越来越响亮,我也受了感染,竟觉得那个春天尤其生机勃勃。你们所从事的都是互联网,至于前端后端开发之类的细分,我一直没能搞明白,至今如此。而那一年正是互联网起飞之年,许多新奇的概念纷纷掉落,匆忙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好像变成了万能的解药,我和许多人一样,迎接、理解、困惑,也被淹没。你们站在我的面前,说着那些我完全不懂的词汇,我对你们充满好奇。你抱着臂,总是站在他们的反面,但你并不是否定他人,只是慢吞吞地阐述观点,述说自己对整个行业的担心,你比他们保守、迂讷,不信任未来。你向后看,注意到我,退后几步,走到我的身边。
为了验证心中的一些想法,我们和洛山去了 Z 的老家贵阳,看望 Z 的母亲,地址是洛山找出来的,人也是他联系的。Z 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父亲已于五年前去世。Z 长得像母亲,细长的眼睛,小而圆的嘴巴,甚至连那疏离的气质也从她那里继承而来。Z 的妈妈请我们坐下,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杯清水,坐在对面,她已经什么都知道了。
洛山拍着手说:“太好了,晚上我们一起去走 H 城的杭河堤吧,希望这一次不要再掉进水里。”
“Z 大学毕业之后离家,数年连个电话都没有,他父亲去世也没回来。”她说。
我想出去走走,以免被他们发现我脸红了,便问 Z:“还想再来一次吗?”
“为什么?”你问。
我感到你的目光温暖地扫过我的面孔,我因此竟然微微脸红,好在灯光是暖黄色,照不出春色。
“他从小就聪明,是背着神童的名声长大的,但不太像其他的孩子和父母亲近,对我们只是客气,像个小演员,尽心尽职地演好儿子这个角色,时机一到,转身就走了。他很小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她说,“他从这个家里离开之后,起初我还会去找他,不想断掉母子的情分,但他每次都避而不见,我后来发现,我和他爸爸,都是被他抛弃了。抛弃,这个词用得有点严重,但事实就那样。现在,他也抛弃了你们,也许你们和他再也不会相见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想明白这些事情,经常梦见他,醒过来就打电话给他,他从来不接,或者坐上一整天的车去找他,但又见不到他,悻悻地回来。后来我想明白,这就是缘分浅,是我需要他,他不需要我。”
Z 说:“在人人都很体面的静安寺街头,我一个疲惫的泥人这么缓慢地走,裤子上的泥巴都干透了,结成了泥痂,走路的时候一片片剥落下来,周围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我的身上,只是因为我身上有泥点子,看到他们那么惊诧,我还以为自己在裸奔。不过上海的街道是不是天天都用水冲过,整洁得没有灰尘。”
她带领我们参观 Z 以前的房间,进去之后,除了家具,屋子里空无一物,下午三点的白日照进来,堂皇明亮,更加剧了空寂之感,寻不出一点旧主人生活的痕迹。
我们都笑了,这样的奇遇大约只可能发生在 Z 身上,他总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我们都喜欢 Z,他混不吝的气质,自由里又混杂了无可诉说的寂寞,好似一只聒噪的蝉,四处都可听见他的声音,然而你不知他究竟歇在哪棵树。
Z 决定离开这个家的那天,便将这个房间里所有带有他痕迹的东西都烧掉了,书本、照片、字迹,一切。Z 的母亲指着床头一块剥落的墙皮说:“这块墙皮上 Z 曾用圆珠笔写过一句话,两年前,他破天荒地回来,在家里过了一夜,将墙皮上的字刮掉了。过了不久,我收到了一笔汇款,数目不小,是 Z 给的。”
你的话并不多,坐在最里面的角落里,不苟言笑,也不善言辞,偶尔插句话。Z 说起他前几天在上海的经历,半夜突然来了兴致,凌晨两点打车到郊区,独自在黄浦江边散步,走在堤上,一不小心竟然跌进河里,鞋子自然全都湿透,裤子也沾满了黄泥,偏偏手机也进水坏掉,钱包掉进水里丢失了,身份证和银行卡都在里面。举目无人,因为没钱,不能打车,Z 只好靠着记忆,穿着湿冷的衣服慢慢往回走,其间多次迷路,约莫走了六七个小时,才回到人民广场附近的酒店,那时候天已经亮了,街上满是匆忙通勤的上班族,大家都看向他,不知道他从哪里来。
“墙上写了什么,还记得么?”你问。
Z 与洛山也觉得有趣,没想到竟有这样的因缘。
“不记得。”她笑着说,“以前没有注意过,直到他刮掉,才想起有些字来,写得很小。”
“是呀,你也在那里呀?”你觉得诧异,微笑着。
你苦笑出声,说:“就是 Z 做的事情。”
Z 介绍完洛山,指着你正要说话,我打断他,看着你说,我下午见过你,下午四点钟左右,你去了珑山路上的那家咖啡馆,你因为抽烟,被赶出了门外,你坐在一条黄狗的旁边,抽完烟,晒了会儿太阳就走了,是不是呢。你的眼睛在咖啡馆的灯光之下映着光,我很少看到这么漆黑清澈的眼,当它注视过来,便从瞳孔的深处释放出一点笃实和关怀来,这样的眼睛嵌在一张并不出众的面孔,于是这张面孔也有了生气和光彩,无关美丑。
“就当他死掉了,不要挂念了。”她眨眨眼,眼里并没有悲喜。
“我的前同事,洛山。现在在 H 城的某大公司工作。”Z 说。
你给 Z 的母亲拍了一张肖像,她站在 Z 的房间里,阳光像粉末一样扑满了她的全身,萧条而空荡的房间将她衬得很小一只。
晚上,北京的 Z 君约了见面,他难得来一次 H 城,因而约我出来见面,一起吃个饭。Z 君曾与我在北京短暂共事过,是个风趣又混不吝的人,后来我迁徙到了 H 城,再也没有和他见过面,他刚刚辞职,准备在江浙沪一带旅行,顺便拜访一些朋友,不知道从哪里找来我的联系方式,一定要约我见面。Z 君打电话给我,自来熟地像是我们前一天才见过面,他说:“我还约了另外两个朋友一起,你不介意吧,我想你们都在 H 城,相互认识一下,交交朋友也好。”我没拒绝,夜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去到饭店,位置上坐了三个人,除了 Z,还有两个人,你和洛山。洛山比你要英俊得多,头发理得清爽,连鬓角和胡须都仔仔细细地修过,手指轻佻地捏着酒杯,我走过去时,他朝我看过来,自然而然地从头到尾地打量,心里已打好了分数,那分数一定不高,因为他之后便再也没有正眼看过我。
回到家后,你将所有的照片都翻出来,拜托我一起在其中寻出有 Z 的照片,我们在数千张照片里整整找了两天,竟然发现,虽然相交多年,你没有拍过一张 Z 正脸的照片。以前你要给 Z 拍,Z 都会想法子避开——躲在你的身后,或走出镜头之外,他在这方面过度敏感,起先你也不知为何,也不在意,总觉得还有机会,直至那时你才明白,他不肯在世上留下太多痕迹。你拿出一张照片,指着一个背影说,是 Z 呢。照片中,Z 站在轮渡的甲板上,双手向天伸出,形如一只翅膀受伤的巨鸟,让人看了有些担心,假使他真的飞出去,也会马上掉下来。这张照片和那片被刮掉的墙皮一样,是 Z 背道而驰的铁证。
这只是一段小小的前奏,即便我们不再相遇,我依然会记得这个初春的傍晚,它有些微迷人,以至于每个细节——颜色、气味、声音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无法分清,哪些是真实,哪些出自于想象。它是果的因,是麦芒与针尖,有这个傍晚的加持,再次见到你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格外特别一些,在人海中两次遇见同一个人的概率太小,两个毫不相连的人之间隔着无数的帷幕,需要一些巧合来刺破。
你忽然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先是轻轻哽咽,泪水成串落下,直到泣不成声,捂着脸倒在我怀中,印象之中,你只有那一次流泪。Z 的离开,点滴细末都变成不祥之兆——有一只风筝永远飞走了,通灵宝玉遗失于野,兔死狐悲,无论凭依什么,日常堆叠起的垃圾数不胜数,直至将我们完全压在下面,无人可以幸运到逃开那条死路,Z 也不可以。
我回忆起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在 H 城的一家咖啡馆,烟柳时节,空气温暖,梧桐树的飞絮泛滥成灾,整座城市都毛茸茸的,那东西很讨厌,引得人不断打喷嚏,却叫人无可奈何,户外没有办法久待,我躲进了咖啡馆。当时,咖啡馆里只有三个人,你坐在最里面最暗淡的位置,我注意到你,因你生着一双黑晶的大眼,嘴角上扬,脸上淡淡的喜悦,一直看向窗外,我顺着你的视线看去,那里只有一条黄狗,趴在水泥地上,卷着尾巴兀自熟睡,你因为抽烟被服务员请到门外,落拓地席地而坐,和那条黄狗一并晒着太阳,阳光逐渐落下去,呈现出一层淡淡的橙色的晕,你抽完了一支烟,如金色的塑像,一动不动,咖啡馆里正在焙豆,空气里都是微微焦苦的香味,咖啡师们正在用白巾擦着咖啡杯,不知道为何,音乐也消停了,那个时刻不可思议的洁净与静默。十几分钟之后,你起身离开,消失于山道氤氲的绿意里。
过了一会儿,你坐起来,去洗了把脸,将房间里零零散散的照片又重新收集,置回原处,那次之后,你便很少说起 Z,忘却了他似的,我心照不宣地不再提起。你一直很平静,平静之下暗潮汹涌。
很多过去之事,当时发生时,我漫不经心地放过去,不留心,可是一段时间之后,等它们在抽屉里待得陈旧发黄,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我才会将它们重新拿出来,审视与注解,在一遍遍回味中,给它添加含义,普通的时刻也变得非凡起来,成为生活的一个个表征,但也因此,过去笼罩着一层滤镜,且在反复的审美中,不断添加虚构的细节,使得这层滤镜越来越厚,直至失真。今不如昔,我总是有这种感觉,对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我们,都眷恋无比。
一段时间之后我再次想起 Z,发现已经记不清楚他的相貌,只记得他坐在海边的扶手椅上抽烟的模样,其实他不会抽烟,只是笨拙地吸一口烟进去,再笨拙地将烟雾吐出,吹向远处,跟他在一起,总是不自觉会沾染上一种被愁绪污染过的安定,不知生托于何事何物,他应该一直被那种情绪困扰着吧。
c
i
我听出责怪的意思,而我也责怪你。就像在河里游泳,约好了一起到达对岸,游到中间,一个人有些乏力了,需要休息,另一个人却不想等待——或许是害怕被拉扯着一起溺亡。
天已经完全亮了,嘈杂声起,人与车的声音由小渐大,将灰的暗的驱逐到角落,漫长一夜终于过去,这次换我进入梦中,意识如一波波浪,冲上海岸,又退缩回去,浮荡无着,不敢睁眼,怕惊扰到它。你醒过来,凑到我的面前,鼻息吹到我的脸上,端详了好一会儿,伸出手来,搭在我的眼睛上,又热又潮。这一夜波诡云谲,你无从知晓。
“你那时候还是正常的。”有一次你脱口而出,又立刻往回找补,“比现在健康得多,快点回到以前的样子吧,那时候的你……”
“感觉你一夜没睡好。”你说,“我听到你起来了好几次。”
后来远足的兴致逐渐淡了下去,两个人都难以提起精神和力气,上千米的高山和上百公里的步行,想一想就已经畏缩,更别提迈开脚步。此前,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勇往向前?在那两年里,我们挥霍尽了活力。
我没有回答,假装睡熟。你蹑手蹑脚地爬起来,走下床,收拾行李,准备出门,在客厅的窗前站了一会儿,风是飒飒的,吹得玉兰树沙沙有声。清晨的光如经伦勃朗的精心布置,你垂着头,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一半身在明处,一半脸陷在暗中。几分钟之后,你又走回床边,拉住我的手,每次短暂分别你都会放心不下,不知我醒还是睡,还是轻声叮嘱,好好吃饭,说完,拖着箱子离开,滚轮在地板上摩擦的声音却在耳内持续了很久。
“是猕猴。”你笑说,“老乡说这附近很多猕猴,而且,它们还偷走了我们的一盒小番茄,坏得很。”你带着我去找猕猴的脚印,走出很远才找到一个,小小的如同婴儿的脚掌,烙在泥地里。
想起去年你去日本出差一个月,我去做体检,检查出乳腺结节,医生说是抑郁所致,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结节”的意象是膨胀而盘根错节的,这些结节生长于腋下与乳房的皮肤里面,如米粒般大小,用手指轻轻捏下去,感觉到它们椭圆形,硬邦邦,大小不一,粘连在一起,我不自觉地总是伸出手去捏捏它们,确认它们的存在,竟然有种“孕育”的错觉。麻烦呢,又不知如何是好,心里的业障终于演变成身体的痼疾。
“不知道。”我摇摇头。
“你要开心一点,年纪轻轻就生结节很麻烦。”医生十分严肃地告知。
“昨天来拜访我们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你猜猜。”你拍去裤子上的露水,钻进帐篷里,把煮好的咖啡递到我的手上。
我听完竟然笑起来。
正说着,忽然就走出了竹林,猝不及防的满月当头,视野开阔,俯瞰山谷,山坳聚了些流动的云气,月光下如蓝色的颜料缓缓涂抹。我们看了一会儿,又向前走,但天色已经太晚,走到营地也到半夜了,这一片野兽出没,夜路危险,只好就近找一片空地撑开帐篷。月惊动了山鸟,鹧鸪叫个不停,山野其实比城市更加热闹,我被吵得无法入睡,又听到有细碎的脚步声从山道的方向过来,一个“东西”——我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只觉得有几分像人,在帐篷的周围绕了一圈,停在了帐篷的门口——你躺下来就睡着了,无论身处何地,你都能飞快地入睡……那个“东西”没有发出声音,我想象着它向帐篷内觊觎,或不停地嗅,我最担心这个“东西”有手,突然地拉开帐篷的拉链,冲进帐篷里来。这么一想血都凉下去,我推搡你,把你叫醒,说“有东西在外面”,你没有睁眼,满不在乎,说“睡着了,那些东西就不会惊扰到你”。过了一会儿,那个“东西”才离开,脚步声远去。第二天我还在晨梦里,你已早早出发去探路,一里之外,你的一声咳嗽,从鸟鸣虫音里跳出来,我知道你回来了。
“有什么好笑。”医生说,“结节很麻烦,有癌变风险。”
我说,在竹林里最容易鬼打墙。你问,鬼打墙是什么?我说,旅人们夜里在山中行走,以为自己在向前,天亮时一看,发现自己根本就没走出多远,而是一直兜着很小的圈子,这种魔障,就叫鬼打墙,有时候,“鬼”厉害一点,几天也兜不出去,人就饿死在这“墙内”。你说,要真是遇上鬼打墙也不要紧,我们死也死在一起。我听了,背上起了鸡皮疙瘩,不为死,而为“死在一起”。某些特别时刻的无心之言总是会变成谶语,我害怕与你定下这样的盟约,也害怕定下之后必须要履行。生在一起也就罢了,死太漫长,我不想和你在一起了。我拿着登山杖戳你的包,说,我才不要死。
“没什么。”
两年前的中秋,我们登温州附近的野山,傍晚时走错一条岔道,偏离了原计划的路线,进入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林,道路渐渐消隐于落叶,竹梢在头顶摩擦,发出巨大的窣窣声,手机没有信号,无法导航,保险起见,你提议沿着原路返回。我们匆匆地走,要逃离竹林的困缚,用手杖敲打地面,赶走蛇。
你回来之后,我把你的手按在皮肤上,让你也去感受皮肤之下那些奇怪的新生之物,我吓唬你,医生说这东西会越长越多,也会癌变,像身体里长出的蠕虫,会一点点把骨肉血都吃干净,到时候我的身体里全是这种硬邦邦的结节。你摇摇头,说,不会不会,又忍不住露出悲伤的神色,又说一句:怎么事情被你一讲,听起来就那么恐怖。我说,医生让我开心一点。你亲吻我,说:我也是这么说,快点健康起来,以前的你……而你我都知道,从前的我和以后的我只有想象中的区别,不会更好,不会更差。
有两年,我们总是在徒步和野营,背着登山包,行走数十公里,在野外搭一顶孤零零的帐篷,有限的假期都被这些事情填满。初始的路线已经不能满足,于是你开始寻找一些少有人走的徒步路线——浙东有许多这样的山,连绵苍翠,虽不高峻,却保留了古时开辟出的山道,连接着村镇,知道的人很少,网络上的攻略都没有细节,只能做一点参考。你喜欢筹备这些事情,计划路线,准备装备、食物,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等待假期到来的那天,驱车抵达目的地,将车停在合适的位置,再向山里进发。野山里人烟少,有时走上几个小时也不见人影,天地静默,草木无声,只有脚步踩在朽叶上的细声,我们心照不宣地不言不语,现在想来,什么都不必说的时刻是如此金贵。
你的鬓间出现了一根白发,轻微地晃动,分外扎眼,我又看去,又发现几根,野火燎原,白发一旦长出来,便很难遏止,在此之前,我翻遍你的脑袋也没找出过一根白发。三十多岁的人,按说总要生几根白发出来才像样子,但我确实从未寻出来过。仅从面容上看,相比初识的时候,几年时间,你老了许多,眼睛下面也生出细细皱纹,不仔细看倒看不大出来,眉心的那根竖形皱纹越来越深,眉毛用力地拧在一起,这使你看来有些阴沉,不好亲近。初次见你的模样我记得很清晰,几乎是个透明纯粹的人,年岁悄悄在你我的身体上留下痕迹,不经意间,这些衰变的征兆就被一不小心错过,日常里倒不大留心,我的年纪也逐渐大了,不足以称老,但也不能够说足够年轻。我伸出手去,帮你抚平眉间的竖纹,稍稍用力搓了一下,搓得那一小片皮肤发红。我又帮你拔去那几根白发,将白发放在你的手心,细数,四根。
今夜的月是满月,我从床上爬起来,走到阳台,推开窗户,空气干冷清冽,周围一片海蓝,建筑物与树木都浸没在水中,水草似的漂动。你翻过身,咕哝了一句“你去哪了?”我说,我在阳台呢。你说“睡着了,那些东西就不会惊扰到你”,你起来喝水,大约醒了几分钟,我看见手机屏幕亮了一会,又暗下去。我说,今天的月亮很圆。你没有回应。这样的月亮每个月都出现一次,但我们抬起头看到的机会不多,外面还是很冷,寒意从脚心漫上来,直至手指尖,我冻得像块冰,立刻缩回被窝里,仍然瞪着眼,想着,刚刚有句话很熟悉,“睡着了,那些东西就不会惊扰到你”,你在一次野营时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我妈说过,一根白发是一桩心事,你现在有四桩心事。”我说。
我说,也没做什么,十点钟抵达的时候,先要处理一个半小时的工作,然后随便看看书,到了十二点,去图书馆负一层的食堂吃饭,下午继续工作,五点钟回家。我尽量保持着规律,规律对我而言是拉住风筝的细线,必须攥紧,不能松懈。图书馆的四层工作日里常常十分空旷,只有寥寥数人,每个人都间隔很远,保持着力所能及的最大距离,书架高达两米,桌椅之间静默流动,咳嗽、脚步声、敲击键盘声都会被放大许多倍,在那里,我缩成一个小团,也许有着灰白色的绒毛,无声无息地潜伏于角落,仔细看,来这里的人大多生有这样一副惴惴不安的面孔。周末的图书馆是另外一个样子,夏有凉风冬有暖气,是个舒服的场所,许多孩子和老人会来这里,会比工作日多出几十倍的人来。我和你只在周末去过一次,嘈杂得无法久待,我们立刻逃窜出来,步行三百多米,拐进三号绿地里,找到一片空旷无人的草地,吃街口面包店买来的便宜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皱着眉头,又躺在草地上睡了一个小时,阳光穿透眼睑,投出一片寂静的深红,起来时,园丁养的两条黄狗也偎在身旁。图书馆的绿地与三号绿地原来只隔着一条小河,不细看,会以为三号绿地也是图书馆的一部分,因而不易被发现。尽管三号绿地是一片公共空间,但我总觉得它是我们的私家花园,偶尔走过的行人,只是因赏花误入的游客。在人口拥挤的 H 城,难得会产生拥有一点什么的错觉,郊区还好,越近市中心,越觉得城市如蜂巢,人也不过是成群结队的蜂,在街道上拥来拥去,地铁里闪烁的红灯和警报催促着快点快点,赶紧跳进绞肉机似的地铁,搅碎了又重组,完璧而出。人流中的一滴水,无法主导流向,只是依附,人流去向哪里,便跟随到哪里,在不断的跟随中积累起拥有点什么的渴望——半米的安全距离,新鲜的空气,片刻的安宁,或者一个火柴盒子似的房子。那些渴望也是错觉,可真的拥有了又觉得不过如此,似乎仍是一种自大的错觉。
“如果白头发是这么长出来的,我现在一头雪白。”
你问过我,在图书馆里做些什么呢?
“你有什么心事?”
夏秋日的早晨,你总是起得很早,在客厅与厨房里做咖啡,然后烧水蒸一屉速冻的小笼包子,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孱弱,会被咖啡的香味唤醒,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包子与咖啡,想来真是奇怪的组合,但我们津津有味地吃了好几个月,有时候早餐的内容也会换成白粥,配几样菜场买来的小菜。在早餐前,你会去晨跑,这习惯你已经保持了四年,小区附近有一片绿地,里面种了成片夹竹桃、紫叶李、杨柳和女贞,井字形划分,每个井格填满一种树,排列整齐,泾渭分明,园丁会把樟树与柳树砍得只有一人高,枝条从疤口处再抽出来,断头兵俑一般,规整得有些怪异。不过,到春日,紫叶李开花的季节,红白色的花并列两旁,袅袅随风,很是壮观。整片绿地都被高墙围起来,入口很小,不容易被发现,我们搬到这里一年之后才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地图上,它被叫作“三号绿地”,“一号绿地”“二号绿地”已经消失,一丝遗迹也未曾留下,名字只是一个线索,征兆了三号绿地的归处。有时我会与你一起出发,换好轻便的衣服,穿过一片闹市,进入三号绿地的窄门——另一个世界,你跑得很快,我慢悠悠走,井字形的路,总能在转弯处碰见,你穿着红色的上衣,像一阵红色的风从我面前刮过去,对我吹口哨,故作轻佻,惹我发笑。你跑上足足五公里才会停下来,半蹲着大喘气,直到太阳逐渐变得刺眼,我们回去,吃早餐,洗澡,换衣服,你搭乘144路公交去上班,有时候也开车,我骑自行车去图书馆。
“Z 的事,你的事,生活的事,工作的事,加起来,一千种一万种。”你想将那四根白发扔进垃圾桶,它们却黏在你的手心,你只好搓成一团,才摆脱它们,“Z 走后,有一段时间,我不想再拍照片了,准备将相机转卖掉,把相片都处理掉,犹豫了一阵,没有那么做,怕自己后悔。”
“你想太多了,脑子总是在动,别再喝茶和咖啡,再把身体搞得劳累一些,也许就能睡个好觉。”你曾说。于是有段时间,你领着我沿着街道跑步,上海的路灯总是过于明亮,把我们的影子拉得两丈长,冬日里的空气冰凉,猛地进入到肺,呼出来已是一团白气,硬质的柏油地面和柔软的跑鞋有节奏地触碰,力量折在膝盖里,回到家后,洗漱完毕,膝盖隐隐作痛。我忍受着疲惫的身体,与疲惫的精神,依然无法从容地睡去,应该来一颗安定,但安眠药不知道被你藏到哪里去了,你担心我被那些白色的小圆药片迷惑,在你不在场的时候,吃下太多。
“啊?”我有些吃惊。
这样的体会你不曾有过,睡眠对你是一种功能性需求,你指着自己的耳朵说,这里面有个开关,一摁就能睡着。我艳羡地看向你,在你熟睡之后,继续与夜纠缠。夜是有质地的,光线、声音,哪怕是那种“黑”本身,伸出手,在空中搅一下,也能感觉到它的稠浓,它也是一件越收越紧的束身衣,随着时间推移,终于将我完全裹住。
“嗯,觉得自己应该像洛山那样实心过日子。”
鸟开始鸣,这一次连续失眠一周,我渐渐摸索出它们的时刻表。凌晨两点左右,布谷鸟最先开始,第一次在 H 城听到布谷的叫声时,很是吃惊,还以为只有深山里才有这种鸟。布谷的声音清亮,饱满有力,带着婉转的哀怨,一声声艰难地唤,唤几声,停一下,又唤。布谷结束之后,便是一种叫声短促细碎的雀儿,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再往后,许多种鸟雀都醒来,叫声混杂在一起,混沌地迎接黎明。
“难道我们过的是假日子?”我又好气又好笑。
b
“不是那个意思。”你说,“我们过的是没有办法量化的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和 Z 一样的生活。如果能用洛山的方式生活,是不是会简单很多?人生进行到什么阶段,就去做那个阶段应当做的事情,该结婚了,该生孩子了,该有个房子……不去思考意义,不去想这世界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抗拒,不逃避,无我地活着。”
梦里面有什么?
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Z 将自己和这个世界对立起来,他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缓冲余地,他的离去是必然,因他根本无可选,以洛山的话说,是“想得太多,又想得太少”。你受了这句话的触动,发觉自己也是“想得太多,又想得太少”的人,也将自己的一部分和现实对立起来,仿佛这世上只有一个自由的真诚的自己,而这卑琐地苟活的是假的自己,只是你从不曾像 Z 那样,有勇气放弃为人的资格。
我带着同样的疑惑看向你,熟睡的你,被夜的静美包裹住的你。呼吸如涟漪,退而复来,你的手紧紧裹住我的食指,我因此可以感知到你心脏的跳动。亲密无间的我们,一个睡着,一个醒着,身处两个世界,你划着小舟离我远去,我在岸上望向你,等待你。我想起了小时候,夏天的月亮瓦亮,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皮绳、唱歌,我说,我去小便一下。只走了五分钟,回来之后,场子里面空无一人,只有银霜般的月光洒了一地,满地凌乱的脚印,一条弯弯的皮绳被遗弃在地,我捡起皮绳,在场子中央,守着遗迹,慢慢踱步,等待着他们回来,再一次开始游戏。明天早晨七点钟,我知道,你会划着船回来,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亲吻我的面颊,那时候我睡着,你醒着。
Z 离开之后,你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拿起过相机,你说,不知道该拍些什么,没什么想拍的。曾经让你激动不已的瞬间,也无法勾起你按下快门的兴致,好长时间,即使你看见了精彩的画面,也只是默默放过去,你说,觉得那些和你再也没有联系了,而以前,那些偶然间绽放的烟花,在平淡的线形里一个个凸起的小起伏都会让你暗自激动,你对这些和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和事物负有记录的使命,正是这给了你一双如同孩子般晶明清亮的眼,里面有泉涌般内在的热情,那眼泉日渐枯竭了,而那双眼也马上要失去平日的光彩。你还是平常的样子,这是你的天性,能在任何一种环境里保持着常态,而不显露出情绪,你在公司的时间越待越长,总是半夜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从我的身边走过去,程式化地拥抱、亲吻我,躺倒在床,飞快入梦,你把一整日的时间,填得密不透风,你似乎觉出以前的道路是错误的,只有用这样提线木偶似的单调麻木的方式才能继续生活,否则总有一天你也会像 Z 一样偏离,直至与众人相左。
你知道德里克的太太是谁么?你一定见过她的画作,世界上有两幅最为著名的鸢尾,一幅出自于凡·高,另一幅就出自于她。她的名字叫作戈雅,20世纪最著名的女画家,墨西哥之光。她的画作以放肆的色彩和潜意识的线条为特点。在嫁给德里克之前,戈雅是波洛克的情人,他们俩有一张合影,两个人满身颜料,站在一幅巨画之前,她的双手交叠放在腹前,肢体僵硬,嘴唇紧闭,眼睛笔直地看向镜头,波洛克则叼着烟在一旁混不吝地笑。你无法把她和她的画联系在一起,她的画作如此跳脱于规矩,一团团火焰一朵朵云,熊熊燃烧,在你的眼前爆炸,她该是那种恣意张扬的人,可她看起来如此克制冰冷,像个中世纪的修女,五官平平,既没有尖锐的美貌,也缺乏由内而外的热情。相反,德里克长了一张古希腊雕塑般俊美的面孔,深邃清澈的眼睛,金色的头发向后梳去,这本该是张诗人的脸,他们俩做的事真该调换一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是如何相互吸引的,又是如何一起度过余生?这才是我的疑惑。
我打电话给洛山商量,到底要怎么办才好,洛山在电话那头耐心地听完我那略显慌张的描述,沉默了一会儿。
你肯定要对我说,这故事无趣。我总是要给你讲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在里面寻找隐喻和意义,戳破浪漫的表象,自以为捏得了真相的尾巴,洋洋自得。有那么段时间,你一躺下来,拥抱我,像孩子一样央求我讲一个故事,讲完一个,再讲一个,沉浸于一千零一夜的幻象,像那位古波斯的暴君,而我则像是山鲁佐德。故事总有结束的那一天,这个众所周知的结局常让我惴惴不安,一定有那么一天,我会对你无话可说,陷入沉默。
“他需要一些时间。”洛山说,“Z 的走失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心里难过,但不会表露出来,你比我了解他,他会好起来。”
和外面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密室的地上铺满了色彩缤纷的波斯地毯,一层之上还有一层,七八层叠着,走上去绵软软的,像走在晚霞之上。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几千个蝴蝶标本、十几幅细密画,墙面被刷成了暖烘烘的橙色与红色,一张宝蓝色的沙发在屋子的正中央,主人仿佛刚刚离去。沙发中间陷下去的那部分没有弹起,灯光一打开,这屋子的色彩就开闸了——像一只巨大的冷血动物,肉身深处却长了一颗灼热的心脏。那颗心脏怦怦地跳动,瞬间将整个灰棺的底色改变,被德里克抛弃的颜色和柔软通通躲进了密室,使得那里拥挤不堪,又温情脉脉。这个密室属于谁?是德里克的,还是他的太太的,没人知道。我私下以为,那间密室一定属于德里克,这样才算是传奇,那么外壳坚硬的人,一定要有个地方放置他对色彩与柔软的迷恋。那种夸张与矛盾,恰恰促成了一个平衡,让我们知道,有此即有彼,两端隔得越远,撕裂得越厉害,滋生的张力越发迷人。
洛山给我讲了一件事,发生于他与你相识的那年,那年你们一起在海滨城工作,公司旁边有一个潜水基地,你和洛山周末时常去那边玩。那附近有个海底溶洞,可以深潜。洛山从来只在浅海,因为那里明亮,风景其实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不危险。谁都知道,越往深处越是黑暗神秘,水压越高,自然也越危险,因而溶洞去的人就少了,可是你每一次去都会往溶洞的更深处去一点,终于有一天,你探到了底,得胜归来,洛山问你,溶洞的底下是什么,你说,没有什么啊,一些淤泥罢了。
如果你醒着,你肯定会眨着眼睛,望向我,小声地问:密室里藏着什么呢?尽管光线暗得看不清彼此的面孔,我却能找到你眼中的一点微弱反光,我会捧着你的脸轻轻吻一下。
“那时候我在岸边等他,等了很久,等待的过程有些嫉妒,然而我又知道那是我和他最大的差别,我深入不到内里,而他可以。”洛山说,“其实不只我嫉妒他,Z 也很嫉妒他,就像 Z 以前说的,我们三人里,真正找到救命稻草的,只有他。他肯定会回来的,你给他一点时间。”
如果把你叫醒,我有一个故事要讲——我在一本描写建筑的书本上看到,一个叫作德里克的墨西哥建筑师,偏爱硬朗的质地与线条,他将自己的家建在一个危崖之上,设计成一个灰色的水泥盒子,室内的家具都用水泥浇筑而成,摒弃了所有的色彩,只有不同层次的灰,深深浅浅,错落地搭配,来拜访过的人都会感到震撼。初看只觉得这幢房子真是伟业,没有柔软的缓冲,周遭的一切毫不留情地撞入眼睛,时间一久,便觉得压抑,疲于应付。据在那个房子里过夜的人描述,悬崖上的夜风极大,从门窗的窄缝里钻进来,发出哨鸣,如同鬼哭,还有碎石掉落山崖的声音,令人惊惧,甚至产生房子马上就要下坠的错觉。德里克喜欢在自己的草图上记日记,在图纸的边缘和反面,留下了生命最后三年的手稿。他写道,他最喜欢的就是一早起床,在厨房里煮上一壶咖啡,坐在落地窗前,等待客人们起床,欣赏他们的黑眼圈,询问他们睡得怎么样,然后听他们说起晚上的大风和碎石,心里暗自得意。而他的太太——他居然有太太——一个画家,给这座房子取名“Grey Coffin(灰棺)”,Grey Coffin 成了这房子正式的名字。德里克在一个雪夜死于心脏病,从浴缸里爬出来之后摔在水泥地面上,一个小时之后才被发现,那时候他已经停止呼吸。他死后,他的太太立刻搬离灰棺,在墨西哥城的小公寓中度过了余生,她死前将 Grey Coffin 捐赠出来,做成了德里克纪念馆。工作人员们找出灰棺的图纸,细细查看后,发现这里居然藏有一个无人提及的密室,德里克使了一个视觉诡计,将密室嵌套在酒窖中,如果不是熟悉结构的人,很难发现密室的入口。工作人员顺着图纸,找到了深藏的密室,打开了它。
后来你自然又重新拿起来相机,那已是数月之后,洛山的女儿出生,我们前去贺喜,小婴儿柔软而娇媚,皮肤雪白,还闭着眼睛,嘴唇嚅动,在米黄色的襁褓中蜷成一团,正酣然睡着,洛山让你抱抱小孩,你十分紧张,恐怕不小心把孩子给捏碎了,所以不敢抱,眼睛却完全被粉嫩的初生儿吸引,一刻不停地看着她,你伸出手指逗弄她,她竟然用那小小的五指紧紧抓住了你,好一会儿才放松,你忍不住哇哇叫起来,洛山夫妇在一旁笑起来。去的时候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形,所以没带相机,后来是洛山将自己的相机拿了出来,你拿着,拍下了孩子的照片——鼓鼓的眼睛、紧闭的嘴巴、面颊上金色的绒毛,孩子的枕边一只巨大的鳄鱼抱枕,正张着嘴要吞掉孩子,也因此,观看这张照片竟然有些紧张感。你拍照的时候全然忘我,跪在地上,镜头变成你的眼。初生的孩子都长得差不多,皱巴巴,只是因为娇嫩和脆弱惹人怜爱,你将照片发给洛山,洛山抱怨:“哎呀,你竟然把我的孩子拍得像只青蛙。”话虽如此,他还是很高兴,将这张照片冲印出来,挂在客厅。
那个夜晚,我们躺在床上,相与枕藉,你弓起的膝盖顶住了我的小腹,面对面,呼吸潮湿,你的手搭在我的胸脯上,在乳头上轻轻捏了一下,又滑到后背上去,在我的背上来回摩擦,然而没有继续,你困倦了,身体不受欲望支配,于是你吻了一下我的嘴唇,翻过身去,打起了轻微的鼾声,球形的鼾声在半空中一个接一个破碎。我睁着眼,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淡光,观察你的眼睛,你在做梦,眼球上下晃动,不知是好梦还是歹梦。寂静瞬间填充了整个屋子,如整个屋子都塞上了湿棉花,沉重地压向我们,不堪忍受,我几乎要叫醒你了,求你陪我说说话,然而我不忍心,因为明天早晨七点整,你要起床,搭乘九点半的高铁去往北京,在北京,你或许有三天马不停蹄的会议、啤酒聚会。我从未对你说起过,没有你的屋子,气温也冷下来五度,我一个人蜷着身体,脚一直冰凉,无法暖和起来。
那天夜晚,我们住在洛山家的客房里,你四肢松松地摆成一个大字形,对我说,你拿着相机,拍下孩子的面孔时,突然觉得婴儿灵魂的清洁,投射在你的心里,令你再次经历了出生时的情形,这样的感觉你已经很久没有过,有时候你觉得影像虚伪,因为被记录下来的,实际上已经逝去,只是一个夹杂在过去和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幻影,然而幻影也有它的价值,譬如海边的脚印,踩上去,过一会儿,海浪自然会把它冲走,它不是不存在,只是不复存在,拍照的人,是为了和这不复存在相抗,好教自己和别人记得某些强烈的、平淡的、绚烂的、卑微的,或者伟大的瞬间——像是永恒发来的语焉不详的电报。
a
我伸出手,拉住你的手,两只手交叠着,放在热乎乎的肚子上,闭着眼睛,想象着你死去之后,或许能够留下一些高贵的余韵,怕是会让很多人吃惊吧,然而你却要把这些通通都藏在平庸无趣的外表之下,如果不是和你日夜生活在一起,我必是不能理解,必然以为这是撕裂和对立,会生出怪异,但会对你产生神往和怜惜。
残破的集合,谓之“锦灰堆”
我侧着身体,看向你,想在黑暗中摹出你的轮廓,然而只看出一团混沌模糊的黑影。那时候我想说,我爱你,然而因为害羞,又因为这个词的语义不明,我终究没有说出口,我想以后也没有机会可以说,那三个字真是不值一提。你咕哝了几句含混不清的话,睡去了。
锦之灰,灰之堆
现在,我困倦了,阳光炽盛,透过窗帘,必须睡了,思绪已经错乱,再不睡又到夜晚,到了夜晚,又有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要串联起来,车轮般滚向我,碾得我不得安生。
如花美眷,断井颓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