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的?”
“哦,对了——永生家还少个佃户。”魏大叔又问尤大哥,“咦?你说话的声音不对呀!”
“我听着鼻鼻囊囊的呐!”
“你这两家伙起来嘛,那可真算占全了!”
“大叔的耳音还真灵哩!”尤大哥笑着说,“前天夜间行船,叫暴雨激着了。”
“咋不圆?”
“你给乔福增当了十年的船工,光拉纤拉断的绳子怕比这棵柳树上的叶子还多,叫雨激着他不管?”
“魏大叔,你这话儿说得不圆!”
“管个屁!养几天病扣工钱还不算,借他的沙铫子熬药还不借给哩!”尤大哥把沙勺一举,“这不,才从田金玉家借来一个沙勺,就合着用吧——唉!”
在魏大叔和梁永生叙家常的当儿,尤大哥拿着个沙勺从树行子里穿过来,不声不响地站在了魏大叔的脊梁后头。当魏大叔说到这里时,他也诙谐地开了腔:
永生抡起瓦刀把砖削去一个角子,带气地说道:
“好哇!你这个被‘穷’字攒在一块儿的家庭,总算把咱穷爷们儿的行当占全了——你门大爷,是个穷手艺巴子;你雒大娘,是个穷‘庄户孙’;你呢,是个长工的后代;这不,又娶了个吃劳金的穷店员的闺女为妻……”
“我总有一天要看看财主的心是不是肉的!”
他说罢,又蹲下身去忙起来。魏大叔把粪筐扣在地上,坐上去,掏出烟袋来。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向永生询问翠花的身世。当永生把翠花的血泪家史学说完后,魏大叔“嗯”了两声,深有感触地说:
他爷儿仨正闲谈末论,雒大娘把魏大婶送出门来。魏大婶一边走一边说:
“人闲生病,石闲生苔。干点营生儿心里痛快!”
“这媳妇我一看就相中了!又精神,又实在,又泼辣,又能干,你瞧吧,准是把过家之道的好手儿……”
永生撂下瓦刀,礼貌地站起身来,两手抓住对襟褂子扇着风,龇着两排整齐的白牙笑咧咧地说:
“走哩婶子?再坐一坐吧!”梁永生站起身,打断了魏大婶的话。魏大婶笑吟吟地向永生说:“永生啊,你算有造化,说了个好媳妇儿。”
“永生啊,日子不够你过的,活儿不够你干的,到了今天啦怎么还这么死乞白赖地干?人一辈子就只有一个新婚的日子啊!”
梁永生憨笑不语。
从来闲不住的梁永生,独自一人蹲在院门口,正在给角门楼子砌硷脚。他干得是那么聚精会神,并且忙得汗流浃背,这院里院外熙熙攘攘非同寻常的热闹气氛,他像压根儿不知道,或者与他根本无关似的。魏大叔背着粪筐凑过来,他心里话:“永生真是个过家的好孩子。”可他嘴里却说:
雒大娘见魏大叔和尤大哥都在门口儿上,就责备永生说:
在庭院的尽东南角上,有两个蛐蛐儿在墙根底下的一撮杂草中啾啾地叫着。一只不怕人的家雀儿,就在这人声鼓噪的气氛中,口衔横草从天外飞来,掠过人们的头顶,钻进角门洞子的墙洞里去了。那只仿佛是特意赶来的喜鹊,落在隔墙搭拉过来的魏大爷那柳树梢上,冲着这笑语喧哗的庭院喳喳地叫着;它还时而张开翅膀忽闪几下,为的是让身子在那颤颤巍巍的柳条上保持平衡,以免滑落下来。
“永生你这孩子!成了家也算大人了,怎么就不知道把你大叔、大哥让到屋里坐……”
一帮小丫头儿们,比这些小子蛋子要安稳多了。她们有的挤在门口上,静悄悄地朝里看着;有的在天井里踢毽子、跳绳儿,只有屋里爆炸开一阵哄堂大笑的时候,她们才竖起耳朵听一听。
魏大婶拦腰打断雒大娘的话,笑哈哈地插了嘴:
“你们这些小毛桃儿!胡揞插个啥?”
“他们不进屋,是老生戴胡子——正扮(办)!这两块料,一个是叔公公,一个是大伯哥,那新娘子的屋里,是他们去的个地界儿吗?”
窗外,净些好奇的娃娃们。他们把三块整砖摞起来,跐在上边,扒着窗台边儿,听着屋里的动静。那些大胆的调皮鬼,悄悄爬上窗台,把手指头放在嘴里蘸湿,然后再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把窗纸捅个小小的窟窿,又用手做一个望筒放在眼上,对着窗纸上的小孔洞往里瞅,瞅一阵,笑一阵,有时还要就着大人的话把儿插上个一言半句,招来大人的笑骂声:
魏大婶这么一逗乐子,逗得那些正要来看新媳妇的人们,隔着老远就叽叽嘎嘎地笑开了。好说话的人一边笑一边向魏大婶喊道:
雒大娘这一句,逗引得窗里窗外的人,又都笑起来。
“魏大婶,别走哇!”
“托你婶子的福!俺就盼着那一天呢!”
“干啥?”
“俺那老嫂子呀,你就等着抱孙子吧!”
“你走了就不热闹了!”
人们的笑声一稀,魏大婶拍着雒大娘插科打诨地逗哏说:
“别拿俺这老婆子开心了!”魏大婶边走边说,“俺可没那么多的闲工夫哄着你们玩儿,还得赶紧回家剁野菜去呐!”
原来,宁安寨一带,有个风俗:在新婚这天,做长辈的来看新娘子,都要送些枣儿和栗子,作为贺喜的礼物。这是啥意思?据说是借枣和栗子的字音,求其吉利——“早”“立子”。究其实,这个风俗也许是这么形成的:街坊邻居男娶女嫁,总是应当送点礼的;送啥哩?山东省是栗子的产地,附近又是“乐陵金丝小枣”的故乡,在这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对那些少这无那的贫苦农民来说,送这两种礼物还比较方便些。
魏大婶边说边走远去了。
人们一笑,翠花以为是在耍她,就像被蜂螫了一下儿似的,把手帕包儿飕地拽出来,枣和栗子滚了一炕。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
又一伙道喜的来到门前。
阖屋的人都笑起来。
还一直没站住脚的雒大娘,笑呵呵地把这些穷街坊们又领进家去。接着,刚刚消停一点的庭院,又传出一阵阵朗朗笑声。
杨翠花只好照办了。
这一天,你来我去没断溜,直到鸟儿归巢鸡钻窝的时候,才算安静下来。杨翠花揉了揉坐麻了的腿,下了炕。她见雒大娘正准备掀锅吃饭,就问:
“又问干啥——叫你揣你就揣呗!当婶子的还耍笑你?”
“大娘,在哪里吃呀?”
“干啥?”
雒大娘见翠花下了炕,忙说:
“揣在怀里!”
“哎呀!你怎么下炕啦?快回去!”
“谢谢婶子。”
“咋的?”
翠花无奈,只好接过去,微微一笑,轻声说:
“新人都是三天不下炕!”
“甭问干啥——听大娘的没错儿!”
翠花笑笑说:
“干啥哩?”
“大娘,咱甭按那老规矩儿了。”
“不是叫你吃的!”
永生也帮腔道:
“俺不吃!”
“那都是妈妈儿论,一点道理都没有!”
杨翠花表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说道:
门大爷也同意他小两口儿的看法。但他并没直接表态,而是向翠花说:
“看你这孩子,这事儿哪有不要的?快收下……”
“在天井里吃吧,屋里太热。”
抓紧这个空儿去和面的雒大娘可着了急,她扎撒着两只沾满白面的手,慌忙凑过来向翠花说:
“哎。”
杨翠花不懂这一带的风俗,高低不要。
翠花笑着,应着,就去拾掇饭桌了。
“他新嫂子呀,一丁点儿厌气薄礼儿,算是你婶子的个心意,甭论多少啦,收下吧……”
只见她,一手提溜着小饭桌儿,一手抓住三个小板凳子,胳肢窝里,还挟着一个雒大娘刚编上的蒲团,一阵风似的走出屋去。
魏大婶从怀里掏出一把红枣儿,一把栗子,向正然盘腿坐在炕上的翠花递过去,笑盈盈地说:
她来到天井当央,放下饭桌,摆开座位,回屋时,又就手把晒着南瓜子的莛秆传盘端进屋,一举胳膊放在箱盖上。然后,一回身儿,把雒大娘刚抢下来的一笊篱高粱饼子端走了。临出门时,还从灶王板底下的筷笼子里捎上了一把筷子。
雒大娘指着魏大婶向翠花作了介绍。翠花照例是些微一欠身儿,嫣然一笑,叫了声“婶子”。也许是翠花刚刚死了母亲的缘故吧,或是那苦难生活对翠花的心灵摧残得太厉害了,这时候,不管人们说得多么有哏,她那平平静静的脸上,过好大一阵,才渐渐泛起一层礼貌的笑意。就是这一闪即逝的笑意,也始终未能掩盖住她那潜伏着的忧郁的神色。
雒大娘见媳妇又勤快,又麻利,又有眼力,就向正在一旁抽烟的老头子笑眯眯地挤挤眼,又朝翠花的背影一腆嘴巴子,意思是说:“嘿!你瞧——咱这媳妇多能干呀!”
魏大婶说着笑着走进屋去。这屋间量儿不大,横着竖着都不过一庹多长。平素里,由于家三伙四的不多,再加雒大娘拾掇得挺板生,所以间量小倒不怎么显眼儿。如今,满满当当挤了一屋人,倒是看出窄绰来了。
门大爷依然架着一拃长的烟袋抽他的烟,没有任何表示。可是,他的心里,也是乐滋滋的,并且暗暗自语道:“翠花和永生算是对把了。”
“喜呀!喜呀!”
一家四口,围桌而坐,吃起饭来。
“大家都喜!”雒大娘满面春风地说,“你大婶成天夸咱永生有出息,得给他承揽个好媳妇,如今办喜事了,你这当婶子的不也喜吗?”
门大爷见翠花有些局促,就用筷子点点菜碟子:
“你可喜呀!我来给你道喜啦!”
“吃呀,甭拘着。”
魏大婶咯咯地笑着,走进了角门儿。她一进院子就朝又在往外送客的雒大娘嚷道:
“是啊,又没外人,就是咱一家巴子,再拘着干啥!”
“就是嘛!”
雒大娘说着,搛起一块鸡蛋,扔进翠花的饭碗。
“天生人家长得受扎挂呗!”
翠花笑着说:“大娘,我这么大啦,你咋还拿我当孩子呀!”
“上身儿,穿的是她婆婆那件压柜底的靛蓝色印花土布褂子;下身儿,穿上了我叫人家用小毛驴儿驮进这宁安寨时穿来的那条丹青裤,这么七拼八凑地一配搭,倒也挺雅致。”
“你在大娘手里,多么大也是个孩子!”
“啥穿章儿呢?”
永生在一旁瞟着这种场景,心里偷偷地笑,不吭声儿。翠花偷捎了永生一眼,把那想要泛出来的笑颜又收回去了。这时,她见门大爷一碗饭快吃完了,就撂下筷子站起身来,等到大爷扒完最后一口饭,接过碗去。门大爷说:
“嘿哟!好人儿哩!甭说咱这宁安寨,就连前后两庄也算着,要论人品呐,她也得算个尖儿了!”尤大嫂眉飞色舞,比手画脚地说,“身段是个细高挑儿,一行一动满洒俐;一张瓜子形的赤红脸儿,黑黪黪儿的,挺受端详;两只火火爆爆的大眼睛,一条又粗又黑的长辫子——我亲手给她梳成了像饼盘似的大盘头……”
“盛半碗就够了。”
“哎,他嫂子,永生娶的那媳妇,人品怎么样啊?”
“哎。”翠花答应着,去盛饭了。
魏大婶喋喋不休地说到这里,又问尤大嫂:
一霎儿,她两手举着碗,递在门大爷的手里,又从腋下抽出一把雁翎扇子,朝门大爷递过来:
“唉唉,甭提啦!吃了饭,刷锅;刷了锅,又喂猪;喂完猪,正想走,那两只芦花鸡又跟在腚后头咕咕咕地直叫唤——这是叫我喂它呗。我拌上鸡食,刚要迈门槛子,又忽地想起来了,干粮筐子还没挂起来,我一走,鸡刨鼠咬,猫啃狗叼,还不得给我糟蹋个一塌糊涂呀!……唉,你怎么笑哇?里里外外一把手,一处不到也不行,想早早儿来,可出个门子活像那‘三上轿’,就是拔不出个腿来!”
“大爷,扇扇吧,身上净是汗了。”
“你看俺那老婶子哟!人家东头西头的都看罢了,你这隔一道墙的近邻,怎么才来呢?”
门大爷接过扇子,拿在手里一忽闪,一股清风直透背胸,觉得浑身舒贴。这时,他心中想道:“往后儿,卖卖老,给孩子们躐一膀子,兴许能过出个好光景来哩!”
手脚勤快的雒大娘,手里拿着尚未缉完口儿的鞋帮子,忙着送迎来道喜的街坊邻居,得空摸空地攮上两针。她刚把好说好笑的尤大嫂送出角门儿,絮絮叨叨的魏大婶又来了。尤大嫂一拍巴掌说:
他们这拼凑起来的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拉呱儿,有说有笑,呈现着一团亲热、和睦的家庭气氛。饭食虽然不好,可是,他们全觉着吃到嘴里香,咽到肚里甜。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爆发出了新的生命的火花。
杨翠花新来乍到,人生地疏,拘拘束束、端端正正坐在用花纸裱糊过的炕上,扑闪着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羞答答、怯生生地瞟着她身边那一张张陌生而热忱的面孔。可是,每当她的视线和对方的视线碰了头的时候,她又赶紧把眼睑一收回避开了。
西天上,展开一幅五色缤纷的画卷。
这天,雨过天晴,风和日丽。庄里庄乡,街坊邻居,七老八少,大男小女,都跑到梁永生家来看新娘子了。仨一伙,俩一帮,这个出来,那个进去,来来往往不断溜。在看热闹儿的人群中,妇女占多数。她们指手画脚,挤眉弄眼,品头论足;时而嘁嘁喳喳喁喁私语,时而咭咭呱呱哄堂大笑。有的笑得拍手打掌喜泪横流,有的笑得捧着肚子前仰后合,简直快把那屋顶掀起来了。俗话真是实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半点不假。
啊!多么美丽的晚霞呀!
梁永生和杨翠花拜堂成亲了。
可惜!这晚霞的美景,是短暂的。而且,晚霞不是黎明的预报。在这晚霞和黎明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难熬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