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此间风雅 > 一篇好文章

一篇好文章

文章写得很短,短而有内容,写得很淡,淡而有味。

这篇文章不求“全”,没有想对朱光潜先生作全面的评述,真正是只写了二三事。一件是耿先生到燕南园找同乡,向朱光潜先生问路,偶尔相识,谈了一些话;一件是在胡先辅先生家,听朱先生和胡先生谈诗,说及朱自清先生家大门的对联;第三件是在北大看到朱光潜先生挨斗;第四件是朱先生来治耳聋,看到一本黄天朋著的《韩愈研究》,在一张薛涛笺上题了一首诗。对这几件事,耿先生并未作评论——只在写朱先生挨斗时,写了他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从容神态”,并未对朱先生的为人作理性的概括,说他如何平易近人,如何好学,对朋友如何有情,甚至对朱先生的那首诗也未称赞,只是说“这可能是他未收入诗稿的一首诗吧!”然而读了使人如与朱先生对晤,神态宛然。文中没有很多感情外露的话,只是在写到朱先生等人挨斗时,说了一句:“我看了以后,认为他们都是上得无双谱的学者,真为他们的健康而担忧。”但是我们觉得文章很有感情。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从耿先生的文章中得知,朱自清先生的尊人,即《背影》的主人公到抗战时还活着。我小时读《背影》,看到朱先生的父亲写给朱先生的信中说:“……唯右膀疼痛,举箸捉笔,诸多不便,大概大去之期不远矣”(手边无《背影》,原文可能有记错处),以为朱先生的父亲早已作古了,朱先生的父亲活得那样长,令人欣慰。我很希望耿先生能写一篇关于朱先生父亲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是医生,不是作家,他也没有想把这篇文章写成一个文学作品,他没有一般作家写作时的心理负担,所以能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于人情、而有修养。

《晚报》发表的散文,有不少好的,我觉得可以精选一本,供读者长期阅读。——“一分钟小说”也可以编选成集。

《朱光潜先生二三事》刊在三月二十七日《北京晚报》上。作者耿鉴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