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尼采年谱

尼采年谱

1876—78 创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

1877 9月,回到巴塞尔大学教书。

1878 1月3日,瓦格纳最后一次送给尼采作品:《帕西法尔》。5月,最后一次给瓦格纳写信,送他《人性的,太人性的》。二人彻底决裂。

10—11月,与瓦格纳在索伦特最后一次相聚。

1879 因不断加重的头部和眼部疾病,尼采放弃了巴塞尔大学教席,日益孤僻。在意大利、瑞士、德国各处短居。

10月,因健康原因从巴塞尔大学暂时离职,进行健康疗养。同保罗·雷在索伦特过冬。

1880 创作《漫游者和他的影子》;《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

9月,与哲学家保罗·雷的友谊开始。病情加重。

3—6月,威尼斯之旅。

8月,参加第一届拜罗伊特音乐节。

11月起,在热那亚过冬。

5月,经人介绍与一慕尼黑女子谈论婚事,因上次教训未敢应承。

1880—81 创作《朝霞》,第一次提出了“强力意志”。

4月,向音乐家冯·森格的女学生、二十三岁的特兰贝达写信求婚遭婉拒。

1881 在瑞士的西尔斯—玛丽亚度夏。

1876 2月,因病停止教学。

11月27日,尼采在热那亚第一次听到比才的歌剧《卡门》。

1875—76 创作《不合时宜的沉思》第四部:理查德·瓦格纳在拜罗伊特,标志着尼采不再是狂热的瓦格纳崇拜者。

1881—82 创作《快乐的科学》,宣告“上帝死了”。

1875 妹妹伊丽莎白搬到巴塞尔。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得·加斯特(原名海因里希·科瑟里茨)。

1882 3月,西西里之旅。

1874 创作《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三部: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对叔本华的态度有了转变。

4月,在罗马结识露·莎乐美。与保罗·雷、莎乐美陷入三角恋爱。向莎乐美求婚被拒。

1873 创作《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一部:大卫·施特劳斯——忏悔者与作家;第二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1874年出版);断片集《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逝世后出版)。

6月18日,在柏林再次见到莎乐美。25日,伊丽莎白陪莎乐美一起去拜罗伊特拜访瓦格纳。

5月22日,参加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奠基仪式,与瓦格纳相会在拜罗伊特。这是尼采与瓦格纳关系的顶峰,也是产生裂缝的开始。

8月,伊丽莎白与莎乐美关系恶化。

4月,在特里普什接待瓦格纳。

10月,与莎乐美、保罗·雷在莱比锡开始“三位一体”的同居生活。

2—3月,在巴塞尔以《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为题作系列报告(逝世后出版)。

11月,送别莎乐美。(莎乐美与保罗·雷在柏林一起生活到1885年分手,没有结婚。)

1872 因首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不被古典语文学家(包括里彻尔教授)所接受,尼采全面转向哲学领域,申请巴塞尔大学哲学系教席,未获批准。

11月起,在拉帕洛过冬。

1869—71 创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初出版)。

1883 2月,在拉帕洛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1883年出版),提出“超人”说,自诩为德国前此未有之书。

10月,回到巴塞尔。结交神学家、教会史学家弗兰茨·奥弗贝克。

7月,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8月,作为志愿看护兵参加普法战争;因患赤痢,提前返回巴塞尔。

9月,伊丽莎白与反犹主义者伯恩哈德·福斯特结婚。

1870 3月,转为教席教授。

尼采与伊丽莎白关系疏远。

结交古希腊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

12月起,在尼斯过冬。

多次拜访瓦格纳夫妇,称之为叔本华所说的“天才”的代表;一直暗恋瓦格纳的夫人、李斯特的女儿珂西玛·瓦格纳。

1884 1月,在尼斯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884年出版)。

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作就职演说,题目为《荷马与古典语文学》。

9月,到苏黎世与即将赴巴拉圭的伊丽莎白话别。

5月17日,在卢塞恩附近的特里普什第一次拜访瓦格纳。

11月—1885年2月,在芒通和尼斯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因不被接受,1885年自费出版四十部用于赠送,仅送出七部。

4月,获得瑞士国籍。

1884—85 创作《善恶之彼岸》(1886年出版)。

3月,因发表多篇论文,在莱比锡破例免考获得博士学位。

1886 5—6月,与埃尔温·罗德在莱比锡最后一次相聚。

1869 2月,由于里彻尔教授的推荐,被瑞士巴塞尔大学破格聘为古典语文学非教席教授。

1887 创作《道德谱系》。

1868 因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退役。此后终生病痛缠身。11月8日,与理查德·瓦格纳在莱比锡首次会面。

11月11日,最后一次给埃尔温·罗德写信。

1867 进入瑙姆堡地方炮兵部队第四连队服兵役。

1882—88 创作《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1866 结交埃尔温·罗德,罗德后成为影响尼采一生的朋友之一。

1888 4月,都灵之旅。丹麦犹太裔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设讲座课程《论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与勃兰兑斯神交,通信不辍,称其为“一个优秀的欧洲人,是文化传教士”。

1865 2月,在科隆“误”入妓院,染上梅毒,给其健康造成终生痛苦,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天才般写作灵感的源泉。10月,随里彻尔教授去莱比锡,继续求学。研读了大量古希腊作品,使他定下了研究哲学的决心。开始接触叔本华的作品,尤其喜欢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今后的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对基督教的排斥至此奠定了理论基础。加入语言学协会,并在协会中发表第一篇论文。

5—8月,创作《瓦格纳事件》。《狄奥尼索斯——酒神赞歌》完成。

1864 10月起,在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课余研读青年黑格尔派的作品,如大卫·施特劳斯、费尔巴哈等,促使他数月后放弃神学(这使得母亲非常失望),专攻古典语文学,受到著名教授里彻尔的青睐。里彻尔教授很长时间中都充当了尼采父亲的角色,直到理查德·瓦格纳出现并取代了这个位置。在校曾与人决斗。

8—9月,创作《偶像的黄昏》(1889年出版)。

9月,与安娜·莱德尔初恋。被妹妹伊丽莎白得知后斥责,分手。

9月,创作《敌基督——基督教试批判》。

1863 第一次醉酒。

10—11月,创作《看哪,这人》(1908年出版),以庆祝自己四十四岁生日。

1858 10月—1864年9月,在普福塔寄宿学校免费就读,受到严格的教育。好读卢梭、席勒、荷尔德林等人的作品,开始对基督教产生怀疑;首次接触到瓦格纳的音乐,开启了艺术生涯的门径。不断练习写诗与作曲。该校为当时名校,诗人诺瓦利斯、语言学家施莱格尔、哲学家费希特等均曾在该校就读。

12月,创作《尼采驳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逝世后收入全集出版)。

1854 进入瑙姆堡教会文科中学。

1889 1月,在都灵精神崩溃。转入耶拿大学神经病院,被母亲监护。

4月,全家搬到瑙姆堡。与祖母、母亲、妹妹、女仆和两个未出嫁的姑姑生活在一起,尼采在完全由女性支配的环境下长大。先是在一所普通学校读书,感到格格不入。后转入一家私立学校。对希腊神话和诗歌感兴趣,开始写诗和散文。受到音乐熏陶。喜欢军队游戏,尤其喜欢拿破仑一世的征战故事。

6月,妹夫福斯特自杀。

1850 1月,弟弟夭折。

1890 出院。与母亲生活在瑙姆堡。

1849 7月30日,父亲因脑软化病去世。

1894 伊丽莎白建立尼采档案馆,首先致力于出版其晚期作品。

1848 弟弟约瑟夫出生。

1896 伊丽莎白迁居魏码,档案馆一并迁移。

1846 7月10日,妹妹特蕾泽·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尼采出生,以父亲曾经在宫廷中教过的三个公主的名字命名。一般称其为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

1897 复活节,母亲逝世。迁居魏玛伊丽莎白处。

1844 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吕茨恩附近的洛肯村。父亲是路德派新教牧师,曾受到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嘉奖,故而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1900 8月25日中午,在精神错乱中逝世于魏玛。28日,骸骨葬于故乡洛肯村父母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