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瑕接过她手里的鸡蛋,道:“西庵先生说我们是朝中党争的棋子,那到底是谁在争,总该要了解。”
高明月抬起头看着他,眼睛一亮。
“据说丁大全意望相位,是否正是他加害右相,故意出卖我们?”
“有用。”李瑕道。
“也有可能。”
高明月说到这里,又低声道:“我不知这些消息是否有用……”
此时李瑕站在这小楼上,还只看到临安城的一隅。朝堂之事对他而言还十分陌生,他关心的是谁派人监视了清河坊的宅院……
四是马天骥,靠巴结丁大全等人而升迁,为人不耻,此人回朝不久,民间虽无太多传闻,却已将其并列于奸党。”
长街那边,忽见一个小姑娘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个篮子,仿佛是在卖桃子。
三是丁大全,攀附迎合宦官董宋臣、卢允升,渐得官家信任。去岁,他意望执政,陷害当时的右相董槐。宫中罢相的诏旨未达,丁大全私用御史台牒,夜半调兵百余人,手持利刃包围董槐府第,恫吓他出临安城,朝野震惊,丁大全借此入枢密院执政。
“是巧儿。”高明月有些惊喜。
二是董宋臣,是官家身边的宦官,最擅投机钻营。据传,去岁夏日,官家与阎贵妃在禁苑赏荷,无凉亭蔽日,董宋臣一日内便修建凉亭,冬日,他又在梅园修建亭阁。官家责他劳民伤财,他却说只是把荷亭移到梅园,官家便赞他办事得体。
“别急,再看看。”
“一是阎贵妃,官家对她极宠爱,七年前她修建一座功德寺,不惜动用国库,又想伐灵隐寺的晋代古松当梁柱。当时灵隐寺方丈元肇赋诗‘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将事情传开,官家才下旨免伐古松。而阎妃这座功德寺,建了三年,富丽堂皇,民间称为‘赛灵隐寺’,她恃宠弄权,便有不少人投奔到她门下。
只见韩巧儿走过西子客栈,并未停下,而是直接走了过去。
高明月在脑中整理好打探到的消息,缓缓说起来。
再一看,后面还有个汉子,正鬼鬼祟祟跟踪着她。
“指的是朝中沆瀣一气的奸党,以四人为首。”
高明月也发现了,问道:“巧儿不会有事吧?”
“什么意思?”
“只有一个人跟踪,应该是巧儿看了我在茶摊留的记号,让人稍起了疑心。放心,不会有事。”
“前几日,有人在宫门上题了‘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八个字,城内一直议论纷纷。”
“好。”
“嗯?”
“走吧,我们跟上去……”
打开来,里面却是几个鸡蛋,她一边剥着,一边道:“我方才打听消息,近日临安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瑕与高明月于是缀在那跟踪者后面。
高明月洗了脸,拿了个小布包,搁在窗台上。
走到傍晚,韩巧儿卖完了篮子里的桃子,进到一间破屋,有个老妇颤颤巍巍从屋里走了出来。
“好。”
“阿嬷,桃子卖完了……”
“我留了记号,他们也许会来,看有没有人跟踪。”
那跟踪者见了,摇了摇头,转身离开。
李瑕一进屋就站在窗边盯着西子客栈。
又过了许久,韩巧儿在门边探了探头,跑了出来。
两人也不退房,出了西子客栈,在对面集贤客栈又订了间厢房,位置正好可以看到西子客栈。
她站在巷子里转头看着,眼神显得十分机灵,表情却有些犹豫。
“好。”
李瑕与高明月确认了周围不再有跟踪者,这才从巷口出来,斜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我们只拿上必备的物件,其它行李与马匹不要了,换个地方住。”
韩巧儿本来还很镇定,看到他们,眼眶一红,扑了上去。
高明月也换了身男装,戴了帽子,把脸涂得蜡黄,正坐在楼下茶楼里,见李瑕回来,两人起身回了房。
到这一刻,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倒是不傻。”李瑕心中自语了一句,转身回了西子客栈。
“李哥哥、高姐姐……呜呜……我看到李哥哥留的记号了……但是去了那茶摊的人都被跟踪了,我才过去看了一眼,那个人就一直跟着……好可怕……呜呜……”
只见高瘦青年站在茶桌前盯着记号看了一会,招过两个人,指向了自己离开的方向。
“好了,不哭了,韩老他们呢?”
李瑕站起身便走,穿过两条巷子却又绕了回来,远远看着那茶摊。
“祖父和高大哥就住在那边。”韩巧儿抬手一指,道:“高大哥伤还没好,祖父也伤了腿,我帮这边的阿嬷卖桃,好接李哥哥……”
下一刻,高瘦青年抬脚要向这边走来。
“走吧。”李瑕又问道:“林子和刘金锁呢?”
风格都不一样……
韩巧儿抹了抹泪,委屈巴巴道:“他们……他们被人捉起来了……”
李瑕皱了皱眉,隐约觉得这两批人似乎互相不认识。
上架感言
远处,有个高瘦青年与人攀谈了几句,目光皆落在了卖茶大汉身上。
《终宋》将在22号周五,中午12点上架。因为系统原因,可能会迟几分钟。
不等到一碗茶水喝完,他已在茶桌上刻下了几个奇奇怪怪的符号。
上架当天会多更几章。
李瑕仿佛被吓到,低下头目光一扫,退了几步,转身走开,自到巷口处的茶水摊上要了碗茶。
另外,22号的0点就不会发章节了。
他这一句喝骂颇为大声,周围不少行人纷纷转头看了过来。
(不是断更,21号的两章在0点更新了,22号的章节会在中午12点更,每天都有。看章节发布日期就能知道我从不断更。)
卖茶大汉抬起头,骂道:“不买滚蛋!”
在这个剧情节点上架,正好是两段情节之前的过渡,对首订数据很担心,请大家多多支持。
“便宜些可好?十五钱若能买一……”
谢谢。
“一样价钱。”
然后有三个事情。
李瑕道:“不是有四种吗?”
1、-------------------------------------
“一斤三十五钱。”
本书无意给任何历史人物洗白或抹黑,只是根据对一部分的史料的个人理解来写故事。
李瑕走上前,问道:“茶叶怎么卖?”
比如,张柔,我看到他十多个儿子除了早卒的基本都成了高官,包括两个女儿也在史料上有姓名;我看到张柔聘请名儒,在家中设馆。根据以上的信息,我认为他可能是个不错的父亲。
远远观察了一下,见到一个大汉正坐在路边卖茶叶,时不时往宅院瞥上一眼。
也仅此而已,从未说过他是个好人或坏人,这也不是由我来定的。
先在附近逛了一圈,熟悉了环境,方才又往清河坊走去。
我无意与任何人讨论“张柔是不是汉奸”“本文是否在给张家洗白”,张家又不是我亲戚。
他这次不牵马匹,不带刀,随手在地上摸了把泥抹了脸。
后面会写到丁大全、贾似道、谢方叔、赵葵……同样如此。
不一会儿,李瑕换上一身粗布衣服,从门缝处往外看了一眼,推门而出。
比如,丁大全,史书说他脸是蓝色。但事实如何,每个人有不同理解。
高明月很有默契地背过身去,却是又偷偷回头看了一眼。
有人觉得他脸是真的蓝、有人觉得时人因他是奸臣而夸张了、有人觉得是元人编史乱写……
说话时,李瑕已褪掉外衣,开始乔装。
我怎么写,只是个人对《宋史》“面蓝色”三个字的理解,无任何立场。
两人默契,从来都是这样三两句话就足够。
可能会写大奸臣做了好事、写大忠臣做了坏事,没有“洗白”或“抹黑”历史人物的意思。
“也好,你要小心。”
书里所有的立场、看法,都是出自角色之口,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不代表我的看法。
“好。”高明月问道:“我到楼下茶楼打听些消息吗?”
【角色有立场,作者没有任何立场。】
李瑕道:“我换身衣服再过去一趟,你在这里等我。”
另外,《终宋》发生在架空背景下的“兴昌四年”不是“宝祐四年”,这是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故事。
“嗯,那个宅院附近,有人在暗中监视。”
我最近在写谢方叔,某些事件时间和真实历史上有几个月的偏差。
李瑕点点头,道:“你注意到了吗?”
我一度很纠结,想说要不要换个平淡但更符合历史的情节,直到想到“这是架空背景,这是兴昌年间啊”,我才不那么纠结。
直到进了房,高明月才开口问道:“有不对劲?”
所以,这故事就是不符合历史的,是架空的。
李瑕像是松了口气,带着高明月在附近寻了家雅致的西子客栈,要了一间上等厢房。
当然我会尽力写得贴切。
游船划到西湖北岸停下。
比如,目前还没有出现“大人”“老爷”“小姐”“下官”这样的称呼。说这个,不是说我有多严谨,只是说我在能力范围内尽力了,而且还要考虑到“容易读懂”这个问题。
他显然是毫无目的地乱走,只是偶尔回头仿佛看风景一般扫视着湖面。
有人说我是“逃避文史难度”“懒得查资料”,所以写架空。尽量不用“懒”或“逃避”这种词吧,我在社会上谋生,还没资格犯懒和逃避。
李瑕随手掏了铜钱,坐上一艘游湖的小船。
我自知水平不够、知识浅薄,写不出符合历史的小说,所以架空了,以免歪曲历史人物。
两人穿过一条条街巷、绕过临安府署、到了西湖东岸。
说了这么多,简而言之一句话……
高明月像小兔子般惊了一下,却也不问,跟着他快步而走。
“历史人物、以及宋元时期一些其它话题,本书只是借用,无任何现实倾向。”
忽然,李瑕拉住高明月的手,转身就走。
2、-------------------------------------
白墙乌瓦在眼前显现出来……
说说我写小说的态度吧。
高明月抬头看了李瑕一眼,没有说话。
我不会因为某些情绪问题而突然放弃,也肯定不会为爱发电。
“你马上能见到你兄长了。”
我把写小说当成一个副业,或者说是另一个事业在经营。
“嗯。”
打个比方,我觉得写小说就像是在开一间小店。
走入清河坊,李瑕道:“没错,当时我从钱塘县衙过来,路过这里,那宅院就在前面了。”
店虽然小,但不是那种赚一把快钱就跑路的。
吴山脚下清河坊,南边是御街、宫城;西边是临安府署、西湖;东边是雄武宫、钱塘江;北边是繁华的临安街巷。
我尽力生产出我所能做到的好产品,尽力维持我能做到的质量,期待小店一天天能够做大。
因为,宫城就在吴山南边的凤凰山脚下。
我认为产品很重要、顾客很珍贵。这是我做任何事业的态度,也是写小说的态度。
从城北走到城南,他才发现,那座宅院位于清河坊,是临安城极好的地段。
另一方面,开店,目的肯定是为了达到收益。
李瑕一连问了好几个人,才渐渐找到了吴山脚下那座宅院。
我把付出的精力、时间当作成本。
但她害怕误了事情,努力不转头去看,拉着手里的布带,紧紧跟着李瑕……
我分析成本、沉没成本、预期收益、收益、前景……等等各种因素,决定是继续经营还是放弃经营,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
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等大都城,街上每个摊铺都能吸引她的目光。
日更多少字合适、值不值得投入更多成本?花的这些时间,收益是不是有点低了?是不是把时间多放到主业上更好?
入了城,高明月放眼看去,有些吃惊,临安外城就非常繁华了,没想到内城还能更热闹。
我一直在考虑这些,是一个很庸俗的人。
只有遇到查盘太严、实在贿赂不过去了,他才肯拿出来,平时都是这般……胡说。
比如,每个月的全勤奖我也计在这个“小店”的收益里,它虽然不是大钱,但也关系着我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
其实,李瑕怀里还揣着一枚殿前司都虞候的信令,但一路上仅拿出来过三次。
这也是我一直稳定更新的理由。
这是她幼时读书,家中女先生描绘大宋村民时常进城游玩的诗句,如今想来,又别有一番意味。
有件小事是,去年起点更改全勤奖制度,原先是一月600,改成要满500均订以上的作品才有一月1000,《我非》是刚刚好在那个月达到了500均订。
“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行人莫笑女粗丑,儿郎自与买银钗。”
其实当时我已经在考虑收缩主线完结,然后不再写小说了。很感谢这500均订的读者让我写下去。上本书从十几个首订写到了5000均订,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谢谢……
高明月又蒙上了脸,听了那些话,低下头,脑子里浮想起一首诗来。
讲这些,说白了就是在求订阅。
进城时遇到盘查,李瑕随手就递了些钱过去,只说带家中小娘子进城逛逛,忘带了户籍。
我不觉得求订阅丢脸。写小说,在我看来和开店一样的,我努力做产品,售卖,赚点辛苦钱而已。
说是“牵着”,其实两人手里都握着一条布带,被袖子一遮,看起来如同手拉着手。
很多人讨厌我写的故事、人物,甚至深恶痛绝。骂我没有用,我再挨骂也要谋生赚钱。讨厌我,只需要不订阅我的书,我没了订阅自然也就不再写了。
他们从开封而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从“大宋京城”来到了临安府。
而如果有人喜欢看我写的故事,那希望能尽量在起点正版订阅吧。看广告、做任务差不多够支持正版了。
李瑕牵着高明月走进了临安城。
当然,我不会强求,之后也不会常提,也许偶尔会开单章求。
因此如今宋朝名义上的京城还在那个或存在或不存在的“汴京”。
我也尽量不在章节后面说这些吧,因为我个人觉得顾客花钱买了我的产品,我不好在产品上一直写我个人的东西。
除了《高宗本纪》中模棱两可地提过一句“是岁定都临安”,这里一直都被称为“行在”,算是保留了恢复北方基业的希冀吧。
3、-------------------------------------
自从建炎三年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再到绍兴八年定临安为行都,宋廷并未正式把临安定为京城。
最后,郑重的致谢。
临安城。
谢谢大家一路以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