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房忧心地跑去拿毛毯裹住姐弟俩。扣青望着雪出神,说:武汉的雪,不知能连下几日?
扣青料定她说笑,没转头,直到书房里从未见过雪的继清雀跃地问姐姐,窗外是不是雪?斯年自沙发抱起弟弟,吃力地走到窗台上,放他坐着,为弟弟打开窗户。
三姐妹不约而同,回忆起北平的雪。下得久了,满城皆白,树杈上堆积厚厚的一层,摇一下落满身。雪后除冰难,要烧上几大桶热水,泼到院子里……
均姜学扣青万年难见一次的结巴,笑着道:“外、外头落雪了。看。”
“想家了,”均姜忽然说,“真是想。”
扣青从屋里探头出来:“背、背后说话,你们倒是有本事的。”
迎着武汉的第一场雪,两人进了一间电影院。
均姜乐不可支。
等谢骛清落座于后排座椅,在满场黑暗里,侧脸被银幕的光照亮的那一刻。何未忽地从恍惚中醒过来,他竟从未进过一次影院。
“说过一回,说领导给介绍婚事,他说,家里有人等着他打完胜仗,回去呢,”均姜道,“还是在电话里说的。占用姑爷的电话,说了一句人就跑了。”
而这一回,与其说他想看,倒不如说他想和她做一桩寻常男女约会的事。
“这种事情,还是挑明得好。”莲房忧心。
几次北上,他都设想,要和她两人下饭馆、泡茶座、观京戏、看电影,闲时逛琉璃厂挑古籍、碑帖,文明戏可看看,走远些,三山五园逛上一日;忙时便在积水潭旁的茶楼里,各据一案,各自办公、处理要务。
莲房恍悟,那位……初见时,被一屋子女孩子围拢着说笑,正襟危坐,两手放在膝盖上的年轻男人。“倒是没挑明,”均姜道,“人家在姑爷的电报里,时常捎带上一句话,说自己打到哪里了。比姑爷还不解风情,咱们家姑爷至少能讲讲月亮,谈谈风土人情,那位,只有地名,杀了多少日本兵。”
每每如此想,每每被耽搁,总想,有一日战事结束,有机会的。
莲房盯着均姜看,均姜笑,耳语,某位林姓营长。
而今谢骛清已过不惑之年,二小姐也不再是十七岁的模样。不能再耽搁了。
言罢,边往书房送水果,边嘀咕:说是一同来武汉的,又没赶上。下一回再见,不晓得何年何月了。
谢骛清戴上黑眼镜,背靠上软皮椅背,等着电影开场。灯光一暗,他越发严肃,有着属于军校教员式的不苟言笑……
扣青怔忪半晌:一个……不大省心的。
“国内拍的电影?”他忽然问。
扣青一愣,莲房茫然,问:那是谁?
何未“嗯”了声:“上海滩有名的影星拍的。周璇。”
扣青端着水果出来,问了句,也不知当初和小姐订婚的那位白家公子去何处了。均姜笑,你想问的,怕不是这位吧?
谢骛清颔首。他并不知道这名字代表什么。
待夫妻二人出门。
声色犬马,与他毫不相干。
“我们房里,有麦芽糖,”她无措地寻话说,“拿给他们两个。说是爸爸给做的。”
她没来由地笑了。
何未像个外出约会的深闺小姐,被均姜和莲房齐齐注视。
谢骛清偏过头,借银幕的光,打量她的笑颜。
斯年一面喂弟弟喝牛奶,一面对何未用眼色,小手别在背后,对父母拼命地向外挥。何未被逗笑,欲嘱咐三两句,做父亲的那位将军直接牵起她的手,把她半拉半推地带离书房。
“你的那位老同学孙维先,若是想看一场最新上的电影,都要是包场的,”何未轻声耳语道,“不必开口,下榻之地就是租界洋房,佳人相陪的私人舞会。”
继清犹豫数秒,小步跑回去,爬上沙发,倚靠在斯年身上。
谢骛清笑:“谢某昔日入京为质,也享受过。不过尔尔。”
“继清,”斯年端起做姐姐的姿态,“来。”
他的笑里有轻蔑的神气,一如当年:“比起河山大川,凡尘俗物皆无重量。”
他久等父母,见到便笑,把玻璃杯塞到姐姐手里,几步跑到何未面前,搂住她双腿,妈妈、妈妈叫了数声。斯年忧心,自顾自喝了口,父母难得一聚,她怕弟弟耽搁了他们的约会。
何未被逗笑,谢骛清毕竟是旧时先生教出来的学子,偶尔说几句话,仍有过去的影子。继而,她记起他的第一封家书,不禁笑了。
继清端坐书房,捧着杯可可奶,斯年给冲泡的。
“不过,”谢骛清见她的笑颜,状似思索,又道,“红尘白骨,也自有其妙处。”
这句她背过,少时家中先生教的,是由黑暗行至光明处的形容。
是在对应过去说的话:红尘男女与累累白骨只差一层皮囊,贪恋这个,实在无趣。
谢骛清评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何未笑着,轻瞥他。
翌日上午,何未换了青布旗袍。
谢骛清笑,轻声耳语:“谢某唐突了。”
何未擅长猜谢骛清的心思,这一回完全想不到他的安排。
电影以这十年来的上海生活为背景。谢骛清没去过上海,没机会。
谢骛清的手掌在她脑后拍了拍,温柔得不像话。
那年北伐军入驻上海和南京,本是最好的时机。他从武汉到南京,原想带何未一同去上海,与二姐团聚。其后被捕,先在南京雨花台附近,随后被送往陆军监狱,错过了。后来何未南下寻他,在上海生了继清,他只能在电文里、通过字句了解那个儿子出生的城市。
“谢少将军开口了,怎敢不陪?”她笑着回。
歌女和吹鼓手之间的爱情,在弄堂街巷里酝酿发酵。
“有一桩事我从未做过,”他弹掉烟灰,看她,“不知二小姐可否赏脸,陪谢某人做一回。”
谢骛清全程看得认真。他突然问:“这一条是什么河?”
全面抗战,他从九一八等到了今天。
何未一怔,镜头已过去了:“应该是苏州河。”她猜。
谢骛清默了会儿,笑道:“出世之心,为众生,入世之身,亦为众生。”
他轻点头。苏州河。
何未讶然,随即笑:“当初南下前,我不知南京有正阳门,更没听过得胜桥,各省总有相连通的地方,”她见他没多少睡意,与他分享路途见闻,“南下列车上,见到了僧界救国会,五台山的僧人们组织的,培养年轻僧人参加抗日。”
谢骛清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夹着烟的手指,遥指一个方位:“那边,有一座桥,得胜桥,六百余年的历史了,取出征得胜之意。像不像北平的德胜门?”
他把故土的每一片土地以江河划分,漓江、湘江、长江和松花江,滦河、秦淮河和苏州河,还有无数知名的、不知名的江水河流。他喜好问,喜好记,自己曾到过、曾为之征战,为之甘洒鲜血的一切。
“北伐,我就是带兵打到这里,”谢骛清说,“不过没进城,驻扎在城外。”
他每到一处战场,若有河流,便要在河畔观赏片刻。许是第一次真枪实战打仗前留下的习惯,见水便心安。
何未把椅子上的军装上衣拿起,到露台上,为他披在肩头。
何未看谢骛清如此认真观影,兀地心酸。为他,更不止为他。
谢骛清借着小火炉的暖意,立在露台上,借着抽烟。猩红的一点,在他手旁,点缀黑夜,令她忆起利顺德的露台,还有天津海河上方稀薄的月云。
那批早年从军的人,不少曾留洋海外,履历丰富,自身学识和对繁华的见识见闻都在,高官厚禄、宅邸封赏更是唾手可得。他们眼见世间的纸醉金迷,毫不为所动,选择的是放弃一切,起义、抗日,历经万里长征……
他很快弄好另一根,待冷却后递给她,何未寻了个白瓷碟子,摆着那两串糖。
这些人,未必千秋留名在,足与河山共日月。
他笑,是做给了他,不过他自幼早熟,不屑吃这个。四姐倒是嘴馋得很,每每要他那根过去,舔着咬着,吃上一整日。
谢骛清似被电影里的一首曲子吸引,凝神听。何未因他的神态,转而看向银幕。
“做给你?”
里头,有人唱着一首早已红遍大江南北的新曲子。
不用解释,她想,这是他给两个孩子做的糖。
“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
“麦芽糖,”谢骛清低声答,把另一根已经在筷子上凝结成块的麦芽糖递给她,“小时候叔叔做过。”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哎呀哎哎呀,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这是什么?”
每一句,都合了眼前情境,北望的故土,还有身旁的人。
倒是阳台门未关严,像有意为她留着的。冬日寒风自门缝钻进屋子,她往阳台上看,看到谢骛清半蹲在一个小火炉旁,火苗跃动,托着一个小铝锅。谢骛清一手夹着根烟,悠哉地吸了口,在吐出清淡白烟雾后,用右手的一根毛竹筷子搅动着铝锅里流动的棕色糖浆。
……
何未午夜回到卧房,黄铜床上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