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论文将同时投向夏国的知名学术期刊《夏国科学》和全球最著名的科学类学术期刊《自然》。
论文用中文写作,用超级小初自动转化为英语。
萧铭之所以选择《自然》而不是其他杂志,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画面很美!
《自然》杂志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高,内容的重点偏向于该领域重大的突破和发现,对过程性研究披露的不多,因此萧铭需要公布的公式和实验过程也不多。此外,《自然》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如果在微核领域有了重大突破,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国摆脱了对化学能源的依赖,那么对人类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萧铭在论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签下的还有徐利民和团队七名研究人员,他们将分享到这一次伟大的研究成果,也一定会将自己的名字印刻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上。
人类几次科技革命都和能源有关,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上个世纪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能的发现。
夏国,燕京。
不过内容却一点都不低调,萧铭已经能够想到在物理学界和能源行业,这篇论文的价值不亚于是一枚核弹。
《夏国科学》杂志总部,物理编辑部。
论文的题目还是比较低调的,这是冠以“探索”二字。
“胡主编,这里有一篇论文。”责编小唐在收到萧铭的论文后第一时间向主编反应。
刷刷刷,三十一个字的论文标题出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看内容没有,按程序办理。”胡主编哼着歌儿,闭目养神。
三月底,在郑璇雨不得不离开之前,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新鲜出炉——《碳十四微核电池以及放射性材料、半导体材料能量公式和色心常数的探索》
为什么夏国的科技类学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质量不高,影响力没有西方杂志的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编辑的质量就这样。
郑璇雨塞了一瓣橘子到萧铭的嘴里,说道:“是你论文写多了,脑子该换换了。”
夏国的学术类期刊,也成了各大高校老师和学生们刷论文的地方,它唯一的功能也只剩下了这个。
萧铭揉了揉鼻子,说道:“这话听着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怎么那么别捏呢。”
小唐额了一声后,说道:“不是,那个主编,这篇论文的看不太懂,需要你过目。”
一旁的徐利民差点笑出声来。
“看不懂的放在那里,明天我找学校的老师来看。胡主编继续哼歌。
郑璇雨笑道:“我是在夸奖你,你这个人打得粗,吃什么都长肉。”
论文质量外包,将论文的审定权交给高校的老师,这也是不公开的秘密之一。
萧铭忍俊不禁,“你是在批评我写论文不用心,还是在夸你自己厨艺好呢?”
小唐说道:“主要是这篇论文是盘古科技物理实验室写的,还有他们的老板萧铭的署名。”
一周之后,郑璇雨就在吐槽道:“别人做科研要瘦好几十斤,你怎么忙碌了两周还胖了不少。”
“啊?”胡主编这下不哼歌了,站了起来打开电脑。
郑璇雨在闲暇之余也会来到物理实验室为萧铭等人下厨做饭。还别说,这也是萧铭第一次尝到郑璇雨的手艺。
“盘古科技?萧铭?”
这是技术代差问题,是类似于将电脑设计图交给鲁班,鲁班也无法作出电脑的问题。
现在的盘古科技又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毕竟实验论文只描述了论文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数据,最核心的地方是无法展示的,即便展示了依照现在人类的技术,也没有办法做到看到论文后就能够做实验研究。
只是萧铭不是做芯片的吗?怎么写物理论文了。
徐利民说的是实话,能够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他敢肯定除了盘古科技以外,全球全人类任何实验室都做不到。
不对,胡主编想到,萧铭还是做污水处理的。但生物和物理有啥相关?
这个问题不用萧铭回答,徐利民乐呵呵说道:“理论是理论,实践操作是实践操作,等其他物理实验室拥有咱们的技术,一百年过去了。”
看了看论文,物理科班出身的胡主编知道这篇论文要表达的是啥——微型核电池。
有团队的研究人员对论文的发表提出了担忧,他对萧铭说道:“老板,我们将理论性的东西发表出去,如果被其他研究机构模仿抄袭怎么办?别人也能够做微核电池,我们的电池还有竞争力吗?”
这五个字念过书的都认识,但是论文的内容就……
数学公式和色心常数的提出将会对未来微核物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只要研究人员沿着论文的这条路去走,就会发现和利用更多的微核材料,生产性能更加优异的微核电池。
胡主编的水平和小唐的差不多,看不懂。
色心常数k是一种半导体材料能够被人工雕刻出最大的色心数,和半导体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有关,和你用什么工艺什么技术无关。
“C14不是测年代的吗?做电池?!开什么国际玩笑。”
建设性的提出了色心常数k。
要是别人写的这篇论文,胡主编看都不看就扔了,但这篇论文是盘古科技的,是萧铭的,他必须重视。
此外,萧铭还和研究团队一起用超级小初探索出碳化硅晶体折叠结构和捕获电子之间的数学关系,并且建立了辐射量、维度、色心、电流四者之间的数学公式。
“打电话给燕京大学的陈教授,还有水木大学的王教授,对了!燕京理工的张老师也通知一声。”
萧铭和徐利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修改论文,在对“色心”(“电子坑”)的描述上尤为详尽。
英国,伦敦。
萧铭还真的没有说错,徐利民的团队按照实验指南进行操作没有问题,但是将实验详情转化为理论知识,的确还差那么一两点东西。
《自然》杂志编辑部,英文版的论文也已经达到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