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我妻薄情 > 第400章 翻云手

第400章 翻云手

如今,母后皇太后已去,享受了几十年儿孙绕膝的天伦,皇帝已经尽了责任,现在想对生父生母尽孝,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

这是大孝。

再说了,天子为天之嫡长子,和寻常百姓不同,有必要正本清源,让天下人都知道其来历,使后人不被蒙蔽,故该准许皇帝尊生父为本生皇帝,生母为本生皇太后,全两宗之人伦。

皇帝愿意过继,是考虑到武宗活着的时候无人尽孝,所以才认武宗为父,为他养老送终,抚慰平生大撼。

唯一的区别是,本生皇帝未真正做过皇帝,乃是追谥,故不入太庙,只能额外建家庙祭祀。

但道理讲完,还讲了孝的重要性,表示这是人伦大义,国家根本。是以,当年武宗无子,论理,老齐王为次子,兄终弟及理所应当。

程丹若看得头昏眼花,没搞明白这是认了两个爹,还是分了大爹和小爹。

这是一篇奏疏,文辞优美,用词典雅精准,道理明白易懂,大致是说三纲五常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这都是程朱理学的老生常谈了,不足为奇。

姜元文提醒:“夫人且看上疏之人。”

程丹若拿起邸报,仔细读上面的文章。

程丹若连忙看去,却是个眼生又有点熟悉的名字:祁襄。

她和谢玄英匆忙回家,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姜元文便将邸报拍在他们跟前:“大局已定。”

“这人是……?”她拧眉细想片刻,“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梵净山风光秀丽,程丹若本想多玩几天,却被姜元文一封信给叫回去了。

谢玄英认得:“杨首辅的女婿,以前应该是中书舍人,现在是在尚宝司了。”

--

她恍然。

杨首辅请他们入座,缓缓道:“有一事要与你们商量。”

中书舍人,皇帝的代笔秘书,尚宝司,从前负责和她对接的公章部门,所有敕令皆从他们手上过,绝对的机要位置。

“奇山。”匡尚书年纪最大,关系最铁,第一个开口,“这时候叫我们来,可是有什么事?”

当然,最要紧的是他和杨首辅的关系。

他们算是杨党的核心人员了:蔡义,原任户部尚书,如今被调往都察院为右都御史;赵侍郎,杨首辅上任后第一个调任的心腹,顶替了原来顾侍郎(顾兰娘的叔父)的位子,为吏部右侍郎;匡尚书,工部尚书,杨首辅的亲家,六部中最有油水的部门,西华宫的修建便是从他这儿透出的线索。

这无疑是代表了杨党的态度。

三人很快到达。

他们让步了。

“是。”

姜元文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妙啊。”他嘀嘀咕咕,“还未伤筋动骨便这般退让,必有其缘故。”

“请赵、蔡、匡三位大人来一趟。”

一年时间足够大夏各个地方的人都关注到这件事。

守在门口的小厮立即入内,垂首低头:“大人。”

不夸张地说,现在无论是江南还是齐鲁,提起归宗,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和见解。因为皇帝的偏向,王尚书的热门,心学门人肯定比理学子弟更兴奋,更饱含期待——假如以后科举能堂堂正正考心学的题目,该有多好啊!

“来人。”杨首辅唤人。

姜元文考科举但不想做官,只想把学问发扬光大,奠定“心即理”的道统。

故心学弊端甚众,当为异端。

皇帝归宗的事让他看见了希望,可现在,他觉得太顺利了一点。

政令出于朝廷,下头的人应该遵守,而非挑战质疑,若人人心中都有道,人人都以自己的道为正道,朝廷还怎么运转?

“抚台,你认为……”姜元文口气严肃,“此事可有蹊跷?”

杨首辅不是不欣赏阳明学问,可在他看来,心学过于追逐天性,诋毁程、朱,挑战礼法,乃治理天下的一大阻碍。

谢玄英沉思许久,方道:“首辅是重权之人。”

说白了,认不认生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怎么看待纲常。

程丹若挑起了眉梢。

既然皇帝劝不得了,该让步还是要让。

确实,杨首辅重视理学而贬低心学,但这不代表他是个执着于真理的人,和左钰完全不同。

杨首辅眼神微沉,放下了手中的核桃。他慢慢起身,在屋里踱步,舒展筋骨,五十岁的年纪不算大,他可没打算将首辅之位拱手让人。

左钰坚持心中的对错,蹲大牢都不改口,杨首辅却只是把思想当做统治国家的工具。

你不乐意做,有的是人做,瞧瞧王厚文最近得意的样子。

理学更好用,更能治理国家,就用理学。

尤其臣下各有各的心思。

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是这种人。

大权在握,做人臣子的就算再豁出性命,怕也不能威胁到那把龙椅。

她学习心学,但不认为是真理,毕竟心学是唯心主义。所以,代入一下自己的话,杨首辅的退步肯定代表了他获得了一些利益。

假如是其他养子登基时,想尊生父为帝,朝臣还有一争之力,今上却已经做了二十几年的皇帝。

是什么呢?

运气不好啊。

-

想明白了这一点,杨首辅就忍不住叹气。

随着杨首辅的退让,归宗一事便成定局。

娴贵人失子,皇帝想的肯定是没有归宗,孩子就保不住,这才更坚决地命他们商议。所以,没达成目的前,他不会改主意。

皇帝经过了漫长的思索,最终同意让了半步,不让亲爹进太庙,而是额外建造一座家庙祭祀。

答案不言而喻。

齐王太妃获封皇太后,入主清宁宫。

说服钦天监好办,找惠元寺或者清虚观也好办,可问题是皇帝信不信呢?

这似乎是心学党的胜利,是人情战胜了伦常。

这执念是破不掉的,杨首辅琢磨的是,这事因能不能解。

然而,果真如此吗?

皇帝什么都有了,对得不到的东西也就格外执着,没儿子的求儿子,儿子多的求长生不死。

不,整个八月,都是杨首辅的主场。

他久经风雨,倒也不觉得离奇,别说皇帝了,普通人家生不出儿子,什么偏方也得试试,什么佛都想拜拜。

他干了几件事,每件事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杨首辅终于得知了真相。

第一件事,杨首辅说,这两年国家事多,北边互市,南面打架,沿海倭寇,都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中西部,西南苗乱死了不少官员,职位空缺,但因为地方贫苦,大家都不愿意去。

展眼一年过去。

所以,申请增加中榜进士名额,多录取科举落后地区的人,给他们一个机会。

皇帝知道,机会来了。

这可是进士名额,比大学扩招值钱多了。

事关重大,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只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终于在去年夏天,等到太后病重,一命归西。

每一个名额,就多出一个官,多鸡犬升天一个家族,天大的好事儿。

思念、愧疚和恐惧交织在一起,使他下定决心归宗。

再者,春闱录取分为南北中榜,南人、北人的名额不变,只是给中部地区的举人多一点机会,并不会侵害其他人的利益。

再者,皇帝幼年时曾享受过齐王独一无二的父爱,自继位后,又有二十年不曾侍奉亲母,早有愧疚。且孤家寡人二十多年,身边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连谢玄英都离开了,愈发渴望亲情。

一时间,中榜出身的官员们无不赞同,他们都迫切希望多一点乡党,也好互相提携。

从前淡淡的疑窦,就此逐渐演变成出强烈的念头。

仅此一事,就足以让杨首辅争取回士人的好感。

现今生不出来,必是风水之故。

第二件事却更是重磅。

皇帝不甘心,他和先帝不一样,他能生,他生过。

杨首辅又说,春闱毕竟是明年的事,人才缺口的问题却迫切需要解决,所以,可适当放宽举人为官的限制,允许各地举人在地方政府为官。

先帝造孽,为何报应在他的身上?莫非今生就注定无嗣,将来和先帝一样,不得不过继一个?

举国沸腾。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愈发不安。

要知道,从前举人想当官,属于原则上可行,实际千难万难。

于是秘密做了几场法事,想消解西华宫的怨恨,却始终无果。

首先你得在吏部有门路,得多送钱,人家才肯把你的名字登记上去,其次,空缺的不是穷乡僻壤,就是战乱地带,反正没有好地方、好差事,爱干不干。

他能理解先帝的疯魔,几十年无子嗣,多少有些猜测,怎能不疑神疑鬼?又暗自警醒,亏得他不似先帝,毕竟有两个女儿。

但能在地方政府当官,虽然进不了京城,入不得六部,那也是官儿啊!

秘闻传入皇帝耳中,真不是滋味。

大家殷切地等待皇帝的批复。

老宫人两眼浑浊,口齿不清,“全死了,没人承认娘娘偷人,全打死了,后来就有人认了,可认了又有什么用,谁又逃得了?报应!都是报应!!”

皇帝……同意了增加中榜进士的名额,但拒绝举人在地方为官一事,只说若无进士补缺,准举人候补。

“西华宫娘娘是被冤枉的!那会儿先帝疑神疑鬼的,见着个影子就说是奸夫,活生生将娘娘打死了,落下的胎儿都五六个月大,是个男孩呢!”

大家都很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为官者不能在籍贯地为官是常识,进京候补就候补吧,万一呢。

先帝在位时,后宫血洗过不止一次,但总有两个老宫人侥幸逃出生天,在太监的引导下,酒后说了真话。

就当众人以为杨首辅就此打住时,他才打出了最劲爆的一张牌。

皇帝心中存了疑窦,便一面修缮西华宫,一面寻老人来问。

杨首辅说,多年来,官员以留京任职为荣,出京外任为下,许多人中了进士就入翰林,一辈子也没有离过京,满口大义,只会空谈,而不知地方庶务。

莫非,她是冤死的?

都说非翰林不能入阁,可不通实务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因这遭事儿,如今西华宫里都没住妃嫔。

为长远计,请求让京官外放,地方官入京,如此,京官能得到锻炼,地方官也能带来最新消息,让朝廷了解各地的情况。

先帝无子,但据说后妃曾有人怀孕,可不知怎么的,说这妃子红杏出墙,和假太监胡搞怀上的。此事不知真假,只知道武宗确实赐死了后妃,并杖杀宫女,整个西华宫血流成河,怨气极重。

这意见提得中肯,也完全戳中了皇帝的内心。

皇帝显然也听说过这段往事。

很多京官对外面的世界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书本说,可他纵观各地奏折,知道各地都有变化,就拿长江水患来说,工部很多人提起黄河水患头头是道,说到长江淮河便还以为都是小灾情,完全没意识到世界在变化。

这种有名有姓的梦境,编都不好编,钦天监只好委婉建议皇帝把西华宫重新修一修——多年前,武宗在这里赐死了数位后妃。

再者,作为帝王就没有不想增强掌控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回京述职一说。

皇帝在梦里惊醒,次日便招钦天监解梦。

地方官入京,既能避免如定西伯之类的土皇帝拥兵自重,也能掌握地方上的最新动态,一举两得。

说着彩袖翻飞,直接把他掀了个跟头。

皇帝足足思考了三四天,同意了这份奏请。

皇帝大喜,赶忙上前,然而才靠近,彩衣女子便勃然变色:“竟是穆武后人,速速离去!”

于是,京官们一时人人自危,地方官却无比殷勤起来。

这事儿要从两年前说起。彼时,皇帝也已四十出头,自二公主出世后,宫中十年没有好消息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彩衣女子怀抱着孩子,对他笑说:“且看汝子。”

杨首辅再度掌控住了局面。

封建迷信害死人,皇帝封建迷信起来更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