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已经没有江户了,早就改名叫东京。人老了,记性就是不好了,对吧,阿一?”矮个子老人笑嘻嘻地对另一个一直坐着喝酒的老人说,“这个小子说话时的表情跟那家伙很像吧,阿一?”
“是,从东京回来了。托二位的福,我终于完成了她的遗愿,总算安心了不少。今天晚上,我们一起痛快地喝上几杯吧。”
“叫我藤田五郎。”对方皱了皱眉头,又倒了一杯酒。
来人是个身材矮小的白发老人,嘴里咬着酒壶,精力十足地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高声说:“嘿嘿,随便写写。已经从江户回来了呀,事情都办好了?”
“叫习惯了嘛,就是改不过口。”矮个子老人不以为意,转头看向年轻人,“对了,我又忘了你叫什么名字了。你那外国名可真不好记。”
“您来了啊,我还以为您又在忙着写书呢。”年轻人起身让了让座,笑着说。
年轻人轻轻抿了一口酒,目光盯着眼前一盏散发着柔光亮光的竹丝灯看了很久。再传统再古老的地方终究是无法完全抵挡住崭新的时代潮流,过去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慢慢地也被人当做习以为常的事情。而阻隔在这其中的多少年的光阴,以及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泪水和喜悦却是无法再回来的了。
“诶诶,我说,新年节就独自出来喝酒,会不会不太好?时尾不会生气吗?”正说着,身后忽然传来爽朗的说话声。
“那么,您也可以叫我另外一个名字,”年轻人扬起了头,眼睛里有亮晶晶的光,“宗次郎……我的祖父也是这个名字。”
年轻人叫了壶清酒,就在老人身边坐下,一点也不在意老人的沉默不语,自顾自地絮絮叨叨着:“我去看了,和她说的不太一样,北集会所和寺院本堂之间并没有用竹栅栏隔起来,我也没有看到一口古井呢。藤田先生,您说,会不会是被寺院的僧人处理掉了呢?咦,今天永仓先生没有来吗?”
“嗯?”两个老人同时放下了酒盏。
年轻的外国人和这个明显透着旧时代气息的老酒馆格外地不搭调。西式酒馆的兴起,让这家历经岁月沧桑的小馆子更加地客源稀落,只有寥寥三两人而已。
“我的名字叫,冲田宗次郎。”
老人抬眼瞥了瞥他,继续喝着酒。
时光在那一刻突然停止了,然后所有的场景如退潮般急速地倒退到四十二年前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一个房子里。
“藤田先生……”年轻人挑开布帘,一眼就望见了坐在角落里低头喝酒的老人,快步向他走去。
那是个阴雨天,租住在这房子里的年轻女人刚刚收拾好行李,打算出一趟远门。她看了看躺在躺椅上熟睡的一个褐色卷发的小男孩,又看了看窗外连绵的大雨,想等雨停了再出去。
那家老酒馆很近,过了个拐角就到了。他兴致勃勃,因为他迫不及待想要见到一个人,他知道会在那里见到他。
这时,房东太太敲开了她的门。她以为是刚付清的房租还存在什么问题,还没问出口,房东太太就塞给她一个小小的外面包着一层油纸的包裹,说:“刚刚才到的,从费城那边寄来的。”
来自法兰西的年轻人帕卡尔从西本愿寺走出来时,已经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了。他抬头凝视着和四十多年前没有什么两样的落日,笑了笑,打算去油小路町一家老酒馆里喝上一杯。明治时代的日本人越来越西方化了,一路上他好奇地打量着街道上穿着西服,留着山羊胡的日本男人,不禁露出天真的笑容。
她一看就明白是谁了。她的朋友小林孙次郎从日本来到美国了。她笑了笑,慢慢地拆开包裹,最上面是小林先生写的信,只有简单几句,说是一个叫永仓新八的日本人通过松本医生专程找到了他,请他把底下的东西转交给她。
“不,临终前,她说她看到他了。他向她伸出了手,接她一起去那个他们期待已久的自由而宁静的世界了。”年轻人仰头饮下最后一杯茶,微笑着说。
她的手忽然颤抖了起来,费了好久的功夫才把下面的小盒子打开,一不小心,一张薄薄的纸片就掉了出来。捡起来看,是张再熟悉不过的合影,背面上用日文写着:“就算一动不动地坐着,也可以感受得到那些隔过黑暗的花与水。”
“她真是位为了爱情一往无前的女性啊,”镜如闭上眼睛,也叹息道,“只是那位曾经的少年武士……永远都无法再找到她了。”
年轻的女人傻傻愣了半天,似有感应地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渐渐地,照片上少男少女并肩而坐的样子在她的眼线里模糊起来。她害怕惊吓到正在睡觉的小孩,一个人怀抱着那张照片,把嘴唇咬出了血,无声地痛哭,泪水滴答滴答地落在照片上,就像窗外不停的雨,连同她的血。身体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在那一天遗失了。
帕卡尔几不可闻地发出一声叹息,说:“这一点,我也不知道。她到离世都没有说。她很艰辛地在世界上漂泊,为了两人共同的心愿,代那个无法离开的人来看看生命中未曾见过的奇迹。她坚信,那人会追得上她的脚步。”
之后她大病了一场,可是她看了看小男孩伸过来的胖乎乎的手,生活在那一瞬间仿佛又充满了希望。她对自己说,不能倒下,无论何时都不能绝望。
“请原谅,我能否再问问,这是又为什么呢?”
抚摸着照片上久远的笑容,只能轻轻地道出:“再见。”
“不,她刚开始没有一天不盼望回日本,但中间发生了点事,就耽搁了下来。迟迟等在离开日本三年后,才收拾好行囊,吻别她的母亲,准备回日本给那人一个意外的惊喜。那是唯一的一次,但是很可惜,最终没有成行。”
把照片放在行李箱最底层的时候,没有一点犹豫。再见的期限很长,长到生死相隔,绝无再见之日了。
“她因此从未想过回日本吗?”
她从此不愿再去大洋的那一边。
帕尔卡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回答:“在我知道这个故事以后,也曾问过那位女士这个问题。她说,相同的问题,二十几年前有另一个人也问过,那人便是我的父亲。她始终不愿意给出答案。直到去世前才告诉我,她一直在等待,她固执地相信那人还活着,一定会找到她的。因为那人亲口对她承诺过。”
四十多年后,她对小男孩的小男孩说,那个人一直都好好地活着,活在一个遥远的岛上。等他把事情做完,就会来找她。无论她去了哪里,他都可以找得到。
“为何那位女士这么多年都不曾回到日本寻找她的心上人呢?”
她抬起枯瘦如柴的双手,颤巍巍地伸向什么都没有的空气中,像在摩挲着什么,左手腕上的桃木片啪嗒作响。然后如同一个初恋的少女一样,已经干皱松弛的脸颊上染上一层薄薄的红晕。她欢喜地笑着,满足地闭上了双眼。
“您请说。”
帕卡尔轻轻地擦去她眼角溢出的最后一滴眼泪,默默地守在她身边,亲了亲她的额头,向挚爱的祖母道别。
两人互相客气了一番,镜如问:“有一件事,我尚存疑问,还望解答一二。”
那时拂过一阵风,吹散了帕卡尔指尖的那滴眼泪。就像四十多年前那样,顺着风,吹到那人的身边去。
“没有的事。是我打扰您了。”年轻人露出爽朗的笑容,大方地说,“我待会自己四处看看就好。”
那人已经孤独地等待了四十多年,好不容易才追上了昔年少女的脚步。
“啊呀,竟忘了给客人您准备膳食。我这就命清如送上,都是些粗鄙的薄食,还请客人不要见怪为好。”镜如突然想到什么,歉疚地俯身说。
*
“多谢。”
1910年,12月。
“何其有幸,能听闻这样的故事。”镜如略略倾身,行了个礼,欲往风炉里再点一些白炭,“初融的雪水用来煮茶很是甘甜,请务必再就着点心品尝几杯。”
东京专称寺的某个角落里,立着一个不起眼的墓碑,新翻过的墓土散发着一股泥的香气。冬日的雪花飘散,掩住了碑侧一排极小极小的用英文刻上的字:
“关于那位女士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帕卡尔望了一眼窗外,轻轻地说。
“玛丽·冲田长眠于此,和她的爱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