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天下 > 第153章

第153章

这一次,明朝新政改革的优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明军越战越勇,且军备火器粮草等,源源不断从国内输出,为了应对朝鲜瘟疫,朱翊钧也不惜代价,以保住明军将士安危为前提,宁可多花钱,少冒险。相比之下,日本方面一开始的锐气逐渐丧失,在疾病、伤势的双重折磨下,士兵战斗力急剧下降,加上明军方面在火器上非常舍得花钱,常常用大口径的火炮顶上,先轰炸一番再说,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到了九月初,随着战线拉长,粮草无以为继,加上瘟疫横行,日军损失不少,开始有了休战的念头,丰臣秀吉通过朝鲜方面,向明朝提出停战议和,并将地点定在日本名古屋,朱翊钧应允议和,但只同意在鸭绿江畔的义州进行议和,并且要在日本称臣,且承诺永不侵犯朝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议和。丰臣秀吉愤而拒绝,再次开战。

丰臣秀吉咬牙坚持了两个月,最终顶不住,再次提出议和。

等到八月末的时候,一直处于胶着状态的战事终于有了逆转,不仅传来贺子重诈死,潜伏在平壤城内与明军里应外合,以少胜多的消息,接二连三,又有大捷的喜讯传来,胜利在即,人人欢天喜地。

这一次,朱翊钧没有松口,直接把明朝的条件列出来:称臣、纳贡、赔款。

皇帝亲自下旨,褒赏有功将士,不过因为北方战事还未停,所以规模并不大,如铸英魂碑等事宜,都暂且押后不提。

否则继续开战。

东南海战胜利的消息传至京师,果然让朝野人心振奋,原先那些担心两线作战,大明无以为继,又或者觉得明朝指定要吃败仗的人,这下子暂时都没了声音。

十一月下旬,日本方面终于同意全部条件。

论战场上指挥作战,赵肃不如戚继光、侯继高这样的名将,但若论大局调控把握,侯继高等人,又不如赵肃了,这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这一回,赵肃倒不急着北上了,因为他发现没有自己在身边,朱翊钧也同样能够施展自如,而且逐渐显露出作为一个帝王真正的手段和气魄。

这是在为未来几年作计划了,侯继高听得很认真,末了点头:“是,末将都记下了。”

既然如此,他便越发想看看朱翊钧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赵肃道:“现在还不是时候,我本以为红夷冲着濠境而去,我们正好坐山观虎斗,再趁机坐收渔人之利,收复濠境事半功倍,但现在经过这场海战,我们固然需要休整,他们暂时也不会去打濠境的主意了,只怕还得过几年,等时机成熟了,再看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勤练水师,加强海防为主。”

被自己一手调教起来,既是恋人,又是师生,看着他在帝位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赵肃心中实在有说不清的欣慰和喜悦。

侯继高问:“大人,那末收复濠境的事情……”

所以他一面在家里闲居,一面密切关注朝鲜战事,北京那边几次派人来催请,他只以身体不适为托词,延迟了进京的时间。

赵肃微微一笑:“往后你为国为民,便当得起我这一拜,否则咱们以后无法常常见面,我便是想拜,也没机会了。”

福建气候宜人,纵然是十一月,只要有太阳的日子,便不会冷到哪里去。

明朝武将地位低,就算到了侯继高这个位置,去到京城,照样也要夹起尾巴做人,几时曾有文官向他低头弯腰,更别提堂堂帝师了,侯继高眼眶一红,连忙扶住赵肃,强笑道:“大人折煞我了!”

赵肃让人搬了藤椅茶几,坐在院中,看着京里来的邸报,周遭绿意不减,啾啾鸟鸣,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照得人昏昏欲睡。

说罢拱手,弯下腰,郑重一揖。

忽然脸上似有手指划过,从颧骨往下,将他下巴挑了起来。

赵肃的手摩挲着地图,目光流连不去,看了半晌,才转而抬起头,直视着他:“大明积弱太久,要强盛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能需要十年,又或者几十年,朝廷里的许多官员能力再强,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建设的,还要靠你们这些身在地方的人,不管如何,此战意义甚大,你做得很好,我代陛下,代朝廷,代东南百姓,谢谢你们了!”

清浅睡意被惊破,赵肃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身前背光站着一人,不由眯起眼睛辨认。

侯继高也笑了起来:“大人再夸下去,只怕末将都要无地自容了,论起功劳,那些在前线战死的将士,才当得起勇士二字。”

“小师兄?!”

赵肃哈哈一笑:“好,龙泉此言壮哉!我大明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最需要的就是龙泉这等名将勇士!”

元殊好整以暇:“我们在京城忙死忙活,你在这里倒是好梦正酣。”

侯继高道:“假使大明能兵强马壮起来,末将区区贱命又何足惜,任凭大人驱使就是!”

赵肃把身上薄毯掀开,拉他一并坐下。“我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赵肃笑道:“龙泉何故如此吃惊,流求地域所限,让福建或广东来管辖它都不算合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行建省,由朝廷直接管辖,所以不单要有水师驻防,还需要巡抚、布政使等官员,此事一时半会也说不好,等我上奏陛下之后,再行定论,若能成真,只怕免不了要龙泉你多加操劳,奔波于两岸之间了”

元殊哼道:“我看你是日日闲,难为陛下天天催问我们,你什么时候上京,你倒好,累得我千里迢迢跑来宣旨!”

放眼整个明朝,也就两京十三省,这还是在宣宗皇帝年间就定下来的国策,如今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提到建省,这位赵大人手笔未免也太大了。

赵肃挑眉:“宣旨?”

侯继高瞠目结舌:“这,建省?”

元殊冷不防道:“赵肃接旨。”

赵肃笑道:“不,不单是水师,我想上奏朝廷,在流求建省。”

他肃然起身下拜。“臣接旨。”

侯继高亦被他说得十分兴奋:“若大人打算在流求组建水师,末将愿前往!”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太子太傅赵肃,入朝十数年有余,宇量凝邈,志识明劭,果敢任事,政术有闻,战功卓著,宜进太师,赠上柱国,加丹书铁卷,着即日进京,总摄国政。钦哉!”

赵肃点头:“不仅是如此,眼下海禁已开,内地不少船只往来南洋各地,若这里不安全,也会影响到商民的安危和朝廷的利润,如今大明水师还不够强大,更该把刀用在刀刃上,流求驻防之事,刻不容缓,也是百年大计。不久的将来,有流求水师在,东南一带方可高枕无忧。”

赵肃有些回不过神。

侯继高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名将,经赵肃一说,立马反应过来:“大人的意思,是担心红夷人贼心不死,卷土重来,占据此地,一旦开战,便可直接针对我大明的东南沿海?”

丹书铁卷,说白了,就是免死金牌,当然不是所有罪责都可以免除,但只要不是谋反大罪,只要明朝没有亡国,一旦拿出铁卷,就可以抵消刑罚。

“龙泉此言错矣,流求虽然孤悬海外,对于中土来说却再重要不过,且不说岛屿上物产丰饶,若能有一支强盛水师常驻于此,往西,可制辖南洋诸国,往东,则可监视日本的狼子野心。红夷和日本看重这里,正是因为它乃大明的东南门户,对我们来说,亦是一样,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鼾睡?”

但这也就罢了,还进太师,赠上柱国,瞧那模样,若不是封了公侯之后不能干预政事,只能领兵,皇帝只怕也会再加封个公侯之类的爵位在他头上。

既然现在天赐良机,赵肃自然希望能够加强海防。

“这封赏,是不是太重了些?”他接了旨,起身拿过元殊手里的手谕,看了又看。

这几乎是当时所有人对于台湾的认知,在没有意识到海疆重要性之前,大多数人都觉得台湾可有可无,就连历史上,几百年之后的清朝康熙时期,康熙想要收服郑氏统治下的台湾,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小小一个岛屿,统不统一都无所谓,这种闭关锁国的想法,一直影响到后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台湾被割让日本,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屈辱往事。

“以你的功劳,这些封赏,并不为过。”元殊如是道。

侯继高忙道:“大人何须自责,红夷人有几分狡猾机智,令人始料不及,末将等人也未能及时发现,只不过如今已有澎湖巡检司的兵马,加上水师日夜巡防,末将以为,小小一个岛屿,孤悬海外,似乎也不必花费太多心思。”

赵肃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你老实告诉我,是不是京城里出了什么事?”

“驻防流求。”赵肃的目光停留在地图上的台湾位置。“这回实际上,是我错估了敌情,那些红夷人,明显想直取流求,造成既定事实之后,借鉴佛郎机人占据濠境之事,向朝廷提出‘租借’,若不是侯大人指挥得当,此番后果不堪设想,等他们在流求上站稳脚跟再想赶人,就难上加难了。”

元殊笑起来:“能有什么事,你这人就爱多想,陛下的旨意可拖延不得,收拾收拾,赶紧和我上京吧!”

“请大人示下。”

赵肃想了想,道:“那先去福州拿点东西吧。”

赵肃摇摇头:“若无十足胜算就不可动手,否则前功尽弃,意义全无,倒不如先以另一件事为主。”

元殊道:“在哪儿拿,派人去不就得了?”

侯继高道:“濠境虽无强兵,但有三座炮台,且占地利之便,严格算来,约有六七成左右。”

赵肃笑道:“还是自个儿去比较好。”

赵肃沉吟道:“你有几成胜算?”

元殊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话。

侯继高想了想:“大捷方歇,不若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收复濠境?”

收拾行囊不费什么功夫,赵肃本身要带的东西不多,都有赵吉等人在忙活,但母亲陈氏不舍得他又要远行,准备了不少土仪,也给元殊备了一份,如此耽搁下来,到了第三天才准备妥当上路。

“此事还得从长计议。”赵肃点点头,转了话题:“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一行人先到福州,赵肃拉着元殊,直奔城中一间玉器铺。

“此举大善,从此必有更多的将士舍生忘死,奋勇拒敌!”

掌柜的见了赵肃,忙过来招呼:“赵爷,您的东西早就备下了,今早刚刚才送过来。”

侯继高一愣,细想之下,却觉得热血沸腾,他身为一个武将,自然也希望能够名垂青史,赵肃这个提议,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千百年后,若有子孙后代,能够在英魂碑上找到自己先祖的名字,那是何等光荣的事情。

赵肃也笑道:“看来我来得正巧。”

赵肃又道,“兵卒职位虽小,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却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我打算上奏朝廷,在南北各立一座英魂碑,将每场战役里因为抵抗外敌而战死的将士姓名镌刻在上面,让世人祭奠,也为大明子民所传颂。”

掌柜忙让伙计拿出一个锦盒。“你瞧瞧,可还满意?”

侯继高肃然应诺。

元殊不知什么东西,竟劳动赵肃如此重视,见他打开锦盒,便也凑过来看。

赵肃叹道:“过些时日,朝廷就下拨抚恤银子,务必把这些银子都用在死伤将士及其家眷身上。”

只见绸缎之上,放了一根冰糖葫芦,红得晶莹剔透,光华天成。

“谢大人!”侯继高拱了拱手,并未急着坐下,而是先将此番海战的过程和伤亡情况扼要叙述一遍,当说到假扮渔民的苏二等人战死时,饶是他身经百战铁石心肠,也禁不住目光黯了黯。

“这是……?”他忍不住伸手一摸,冰润圆滑,竟是玉石雕刻而成,如果不仔细辨认,竟似真的一般。

“不必!”赵肃大为高兴,“来得正好,我就想让他去看看你回来没有,坐坐!”

掌柜见他吃惊,也有些得意:“这是用上等和田白玉,缝在刚出生的小羊皮下,等过几年它长大了,再把玉取出来,这时候玉石已经浸透了羊血,所以才能呈现红色。”

侯继高哈哈一笑:“战事已毕,末将整军之后回来禀报,见大人想得入神,便不敢打扰,薛大人早就出去了,可要末将喊他回来?”

元殊不可思议:“好好一块血玉,你竟用来雕成冰糖葫芦?”

“龙泉,你在这里站了多久了,怎么不喊我?”

赵肃但笑不语。

一边抬起头来,却发现站在他后面的是侯继高,吓了老大一跳。

出了铺子,赵肃道:“你很多年没回到福建了吧,不若我带你去逛逛街市,明儿再启程。”

不知过了多久,赵肃突然道:“竹石?”

说罢就要走。

薛夏见他在想事情,也不敢再打扰,悄悄退了出去。

元殊拉住他:“你就快跟我回去罢!”

赵肃没说话,手指沿着地图上的东南海域缓缓移动,神情陷入沉思。

赵肃停住脚步,看着他。

他想不出还有什么令赵肃眉头紧锁的理由。“大人可是为了善后而挂心?这些琐事自有侯、晏二位大人处理,朝廷那边自有陛下,大人不必过于忧虑。”

元殊眼看瞒不住,咬咬牙,沉声道:“陛下病重,情形只怕有些不好。”

在他看来,这场仗不算小,传到北京,也足够震撼,不说能不能对北面的战争起到什么作用,起码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既驱逐了外虏,外朝廷挣了面子,也可体现出水师的重要性,让那些原本唧唧歪歪非议水师光吃银子的声音闭嘴,连带他们这些或多或少参与了战役的人,也皆是有功之臣,以皇帝陛下对赵肃的器重,加上这次战功,必能风风光光重返朝廷。

赵肃本已料到他有事瞒着自己,却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噩耗,脑海一片空白,一时竟有些站立不稳,险些绊倒。

薛夏闻言,有点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