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身后是十余万保持叩拜的军民,而在这些人的前面,三千铁人军背对城墙而立,全身板甲手拄双手巨剑的他们组成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墙壁,至于那些手持燧发枪的士兵也已经登上了城墙。这些人才是真正负责作战的,而铁人军只是负责装逼的,另外以备下大雨燧发枪不好使的时候出来救场,毕竟杨丰给手下配的还不是击发枪,在西南多雨的环境里最好还是有这么一支备用的。唯一的缺陷也就是怕热,板甲让烈日一晒可不好受,但现在是冬季,二十度左右正是好天气,哪怕以后进入云南作战也无所谓。
杨丰满意地点了点头,紧接着降落下来,然后扶起了这位崭新出炉的安南国王,在他谦恭地引导下走入眼前这座一直保留到现代的皇城。
云南可是高原,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亚热带的阳光。
陈叔明赶紧说道。
就这样杨丰完成对安南的征服。
“臣遵旨!”
当然,也没有这么简单。
半空中的杨丰说道。
他只是征服了红河流域,这时候安南北起现代边界南到顺化以南,这片广袤土地上还得需要点时间,毕竟事情太过突然,那些不知道情况的地方官员和其他宗室难免会有想法,话说安南内部本来就挺乱的。
“安南世为华夏之地,尔等世为华夏之民,虽割据一方,亦不过守土之臣,今本仙代天下界,选天命之主以守华夏,尔等需谨守封疆以待天命之主,本仙统帅大军需经安南之地西讨鞑虏,一切军需交由尔等,小心谨慎不得有误。”
仅仅半个月后,原本在化州也就是顺化的安南大将杜子平就起兵了。
所以杨丰要的就是把他们吞并。
当然,他是准备回来讨伐弑君谋逆的陈叔明。
唐朝整个安南所辖近六万户,比当时天下最繁荣的扬州少点有限,后者是七万多户,按照扬州的户口比例那么安南所属人口得四十多万,这些人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繁衍四百多年,而且还得加上宋末大量逃到安南避难的,那么这个时代得多少人?南方或许汉人少些,但红河流域几乎可以说完全是汉人。
但可惜他率领的船队刚出化州,就在海上遭遇了护送黎季氂南下接收他这支军队的方国瑛,后者的数百艘大型战舰全都装上了杨丰在石碌铁矿手搓的大小钢炮,说白了就是个带药室的无缝钢管,有石碌铁矿那种超高品位的铁矿石,杨丰当然要尽情地搓大炮。方国瑛的大军从板甲到大炮到燧发枪,全都是他在石碌铁矿手搓的,也就是火药数量有限,所以每门炮打不了几发,而且都不是什么重型的,最大才十二磅级别,绝大多数都是六磅甚至还有三磅级别的,但用来吓唬人已经足够了。
哪怕唐朝也是后者一半。
近两千门各种口径火炮的齐射震撼了海面。
三国时候交趾郡人口比广州所在的南海郡还多呢!
仅仅这一轮齐射之后杜子平手下将领就毫不犹豫绑了他们的统帅,然后不顾他怒发冲冠的咒骂,把他当礼物送给了黎季氂,后者也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不长眼的家伙砍了,紧接着连同杜子平所部一同南下,还是依靠着方国瑛的舰炮横扫占城沿海,并且一直堵到了占城国都阇槃城。
不仅仅是安南,接下来高丽也将以类似手段处理,首先让他们自认是大宋藩国,和明玉珍一样不参与对天命的争夺但等待天命所归,那么当新的皇帝下旨各藩大政奉还的时候只要明玉珍领旨,他们这些人就没有拒绝的理由。拒绝就是抗旨,皇帝有权派兵捉拿治罪,他们敢以武力对抗就是抗拒天命,他们敢抗拒天命就是藐视天威,然后仙师就会出手,比如直接飞到升龙皇城把安南国王拎出去飞回京城明正典刑。如果安南人还敢反抗那么谁给他们当安南王谁就被仙师拎过去砍头,估计砍一个就够了,这种方式同样可以避免安南的人口损失,安南这个地方说到底还是汉人,虽然现代搞出个什么京人,但他们真得绝大多数都是汉人。
也就现代的归仁。
然后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大政奉还了。
虽然黎季氂很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这个主要敌人,比如说登陆然后再和当年的李日尊一样一把火将这座城市烧了,但可惜阿答阿者的反应速度比他要快得多。
毕竟那三个家伙实力上基本相差无几,朱元璋虽然最强但也未必强过陈友谅太多,哪怕张士诚真要拼命了也不会输给另外两个,当他们其中一个获得了整个华北关中西北闽粤滇桂的地盘和人口后,肯定对其他两家构成实力上的碾压,而且还有大义傍身,还有一尊神仙撑腰。
后者毫不犹豫地投降了。
然后最终选出来的皇帝将获得对藩国的压倒性优势。
反正占城也是当年大宋的属国,而且还是和大宋关系最友好的几个属国之一,毕竟他们是南洋贸易的主要中转站,当年袭扰大宋的海盗被抓后都喜欢自称占城人,然后获得大宋的宽大处理。现在大宋王师上门,而且还是为了扫荡和占城同样有着血海深仇的鞑虏而来,那阿答阿者这种聪明人当然知道该干什么,当年蒙古人可是和安南联合揍他们,甚至就连占城行省都设立过,而且派出水师跨海远征揍他们。
反正这个藩王是皇帝册封,同样皇帝也有权收回,无论最终谁当上了这个皇帝,都将继承大宋皇帝直属的这些地盘,另外这些藩王在北伐过程中所夺取的土地,也都不属于他们的藩国范围,他们的藩国只限于他们原本的控制区,这样他们打下的土地也同样归皇帝来继承。
现在王师也算是来为他们报仇了。
既然这样也就不多一个安南了。
他立刻派人把贡品送上,同时接受了占城国王的册封变成了和陈叔明类似的藩王,原本他们也有大宋的册封,现在只不过是重新确认一下而已,然后他又拍着胸脯保证会和陈叔明和睦相处,至少在王师扫平鞑虏之前,他是不会和陈叔明发生战争拖王师后腿的,另外对于方国瑛要求他提供部分粮食作为支援这一点同样答应……
大宋连朝廷都没有,就一个光杆司令的皇帝陛下还在白玉宫上学呢。
他不敢不答应啊!
当然,只是名义上。
四百多艘战船堵在他的国都门外呢,虽然这些战船肯定不可能和风帆战列舰一样,甚至连护卫舰级别的武装都达不到,但那些最大的战舰装十几门九磅炮也是毫无压力,所有战船加起来近两千门炮,这么多大炮齐射的场面让他看着腿都软啊!
但宋孝宗的安南国王封号,让他们完成了质的改变,这一点杨丰暂时也没准备改变,实际上明玉珍,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四人此时也是类似的身份,他们都是藩王,他们的辖区都是藩国,都不属于大宋皇帝陛下的统治区。至于大宋皇帝,或者说他的徒弟赵林儿,此刻的直接统治区只有恢复了宋朝的宣抚置制使官制后,任命给方国珍,陈友定,何真这些人的辖区,他们属于大宋皇帝直属……
不就是大米嘛!
在此之前无论他们如何割据一方甚至侵略北宋,本质上他们都是宋朝的一个地方官,都是五代十国的一个延续而已。
占城这地方又不缺大米。
这也是安南国的开端。
就这样杨丰又完成对占城的征服并且裁决了占城和安南的战争,双方停战以便后者抽出人力来为大宋王师运输物资,这条运输线依旧不是那么简单,水运倒是不值一提,安南就不缺船,朱老四平安南后光各种船只就收了将近一万艘,别说在留下部分之后实际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需,就是再扩大十倍以安南的内河水运能力也可以保证。
前者是他迎接神仙的,后者是他以藩王身份迎接皇帝使者的,只不过两者都是同一个人而已,此刻的他仍旧是类比高丽的安南国王,这是自宋孝宗时代继承下来的。而在此之前虽然安南统治者头顶有一大堆显赫的头衔,但实际上只能算宋朝的一个地方官员,静海节度使,哪怕加到了交趾郡王也依然是个节度使,是宋孝宗为了和金国争取安南才最终封其为安南国王,使宋与安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者由地方官变成了朝贡关系的藩王。
可从步头向北到昆明的陆路运输那就需要大量人力了。
紧接着他又换了种称呼。
这可是五百里山路。
“臣安南国王陈叔明恭迎天使!”
不过黎季氂却给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陈叔明率领文武官员叩拜在皇城前。
大象。
“弟子恭迎仙师!”
用大象来驮运。
据说是自挂东南枝了,究竟是自己挂的还是别人挂的并不重要,总之他就是已经死了,不需要陈叔明担个弑君杀弟弟的罪名。
首先这条路虽然是山路,但只能说是山区道路,和真正那些盘山路是不一样的,而且已经走了千百年,物资完全可以使用牲畜来驮运,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马,整个安南也就才几百骑兵,可他们有大象啊,不只是他们有,占城人也有,两国都有大量的战象,民间也有大量的大象,完全可以用这些驯化的大象驮运,而且它们不用专门配饲料,沿途光吃野芭蕉都差不多够了。
他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
不用多了,五百头大象组成的驮队就能赶上近万挑夫。
畏罪自杀了!
既然这样那就没问题了。
虽然陈叔明因为要扮演忠义所以没有出来振臂一呼,但这点小事黎季氂就可以解决,然后剩下就是南定守军和增援大军合伙,高举奉天讨罪的旗号,掉头浩浩荡荡杀向升龙。而宋军留下部分接管南定,剩下一万三千大军也跟随黎季氂进军升龙奉天讨罪,他们到达升龙的时候陈裕宗还想抵抗,虽然城里没有军队但青壮年还是不缺,他以最快速度重金招募青壮登城防御。然而宋军大炮一响他拼凑的士兵就从城墙上一哄而散了,当杨丰升空之后城内官员立刻打开了城门,紧接着就是文武百官跑出来迎接王师,至于倒霉的陈裕宗……
紧接着杨丰又给阿答阿者下达了征用三百头大象的命令,后者多少有些不情愿,毕竟他们打仗也是依靠大象,不过最终还是没敢抗拒,只是以他们需要面对真腊人的威胁为理由,找杨丰要了些小炮和燧发枪,这东西杨丰也给了安南人一些。
他进军升龙的过程很简单。
反正以他们目前的能力也不可能仿造出燧发枪,最多也就自己铸造一些小铜炮,而他们本来就会自己铸造。
而在下方的城市街道上,无数安南军民跪倒在地叩首迎接神仙降临。
就这样到一三六四年春天时候杨丰的一切准备就绪。
杨丰缓缓飞行在天空,用威严的目光俯瞰下方。
甚至就连步头的要塞都由陈叔明提前建立起来,那里原本不在安南境内,安南与云南的边界就是河口老街,至于步头这时候叫梨花旧市驿,属于云南的蒙自县,实际上就是现代红河州正南方红河岸边的蔓耗镇。这一段叫梨花江,上游叫元江甚至还有元江路的路一级行政区,河口以下也不叫红河而是洮江,也就是说这条运输线先以大船沿洮江水运河口,再转小船向上游运输至步头。然后在步头开始陆路向北至蒙自,这时候那里属于云南省下属的临安路,路治在通海,有完善的交通体系,无论向北从阿迷州也就是开远北上,沿南盘江到宜良转昆明,还是西去建水通海直达滇池就随便了。
升龙。
这一年的三月,杨丰在升龙登船,率领一万五千大军浩浩荡荡开始了对云南的千里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