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内的百姓纷纷将孩童藏在身后,咬牙切齿看向白卿言一行人,大有谁敢抢孩子他们就死拼的架势。
她朝着那些衙役看了眼,径直朝府衙内走去。
“让诸位受惊了!”刘宏一进门,生怕白卿言先行答应让百姓们将孩子带回去,违抗圣旨,疾步上前朝着百姓们拱手,“诸位……诸位!我是晋国将军刘宏,今日我刘宏以性命做保,陛下绝非要用孩童性命炼就长生不老丹药,而是要挑选品行纯洁的孩童,同陛下一同登九重台求仙药的!”
白卿言和刘宏带着余下的五十骑兵,朝府衙门前走来。
“呸!你这话是糊弄鬼呢!”有泼辣的妇人红着眼啐了刘宏一口,咬牙切齿道,“真要是这么好,怎么县太爷都不敢让自己的小儿子去,还有那些富贵人家……都是从人牙子那里买了孩子送过来的!”
衙役知道硬拼拼不过这些当兵的,只好转头低声对下属道:“快去!通知县令……镇国公主来了!”
就因此事闹得,如今人牙子手中五岁到十岁的童男童女都成了紧俏货,要价极高。
“爷爷我知道!”杨武策立在最前,手握腰间佩剑,“镇国公主有令,不许你们这些衙役靠近百姓半步!”
“可不是!要是真的只是让孩子们去求仙药,为何要用连坐这种酷法!谁家有孩子不上交……便要连着邻里一起杀头,你当我们都是傻子吗?!”
“这位将军,您……是不是搞反了?”来捉拿那些生乱百姓的衙役不解,“那些抢孩子的百姓在里面!”
“镇国公主!”那瘸了腿的退伍男子望着负手而立一身银甲的白卿言,睁大眼,他认出白卿言来,眼眶陡然一热。
瘸腿的退伍男子将百姓和自家儿子护在身后,戒备看向门外的晋军。
男子瘸着腿上前,拄着拐杖单膝跪地:“镇国公主,小民乃是宣嘉十六年南疆战场受伤退下来的晋卒,有幸见过镇国公主!这里……有许多孩子都是死去晋卒留下的一点骨血!小民曾见过镇国公主在军营之中教训晋兵,称……将士们是百姓赋税供养,是百姓的兵!小民虽然没有读过许多书,镇国公主的话却一直在小民心中记着!小民恳请镇国公主,看在这些孩童的父辈为国捐躯的份儿,饶过这些孩子吧!”
谁知他们刚要冲出府衙,就见府衙门口被当兵的围了,可奇怪的是那些当兵的没有拔刀对他们,反而是拔刀将衙役拦在了府衙外。
“镇国公主?!”
还是那瘸腿的退伍士兵高喊让大家伙赶紧撤,百姓们这才忙拉着自家的孩子往外跑。
“镇国公白老将军的嫡长孙女?”
府衙内,那些已经找到自家孩子的百姓,见自家孩子都被关在木笼里,哭骂着砸了锁头将孩子救出来,抱在怀中又是亲又是摸。
“真的是镇国公府白家的人吗?”
那些闻讯赶来的衙役,见五十将士将府衙门前围住,竟然拔刀向着他们,阻止他们进府衙内,衙役们你们我我看你,不明情况。
百姓们见带头带着他们抢孩子的男人跪下,七嘴八舌议论着,也都跟着跪下,争先恐后向白卿言表述……称自家孩子或叔伯或父亲或祖父为国死战之事。
“是!”杨武策应声,带一半骑兵下马,围在府衙前。
“镇国公主!求您和已故的镇国公白老将军一般,护住我们这些百姓的孩子吧吧!”有受过白威霆恩惠的老人家重重叩首,哭喊道。
眼见更多的衙役闻讯赶来,各个拔刀长刀要往府衙内冲,白卿言眸色冷沉,下令:“杨武策围住府衙,不许那些衙役靠近百姓半步!”
白卿言握着马鞭的手,几乎要将马鞭捏碎,心中情绪翻涌。
白卿言对刘宏的声音充耳不闻,将妇人和孩子都扶了起来:“起来吧!不必如此!快回去吧!”
她沉声,高声开口:“有我在,没人能从你们身边带走你们的孩子!都带着孩子回家去吧!”
“镇国公主!”刘宏不赞同白卿言将这孩子放走,既然圣旨要这些孩子,那就必须将这些孩子送到九重台去,他相信皇帝用皇位和梁王做交换,却不相信皇帝会用一千个幼童的性命去炼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丹药。
不等百姓们叩谢白卿言,刘宏再也忍不住高声道:“镇国公主!你要抗旨不遵吗?这些孩子……不论如何都是陛下圣旨要要的!我们身为臣子,怎么罔顾皇权君威?!这是对陛下大不敬!”
老妇人也跟着一起哭着叩首:“多谢镇国公主!”
“这样的皇帝,让我敬……他配吗?!”白卿言咬紧了牙,转头看向刘宏拔高音量,“不论是春暮城外的两个孩子,还是这里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祖父、父亲、叔伯战死沙场!为保境安民抛头颅洒热血!皇帝要用他们在这世间仅留的骨血去炼仙丹,求什么长生不老!刘将军……这样的皇帝值得人敬重吗?!”
那年轻妇人闻言,顿时热泪盈眶,忙拉着两个孩子跪下给白卿言叩首:“镇国公主的大恩大德,民妇一定谨记!绝不敢忘!虎蛋儿、妞妞,快……快给镇国公主叩首!”
刘宏拳头紧握:“陛下是君,我等是臣……君王有错,我等可以劝谏!但不能不敬!”
她出言安抚道:“放心,有我在……没有人能从春暮城带走一个孩童!回去吧!”
“劝谏?!吕相没有劝谏吗?皇帝听吗!以大不敬之罪下狱,下旨废除丞相之位建立内阁,这是因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吕相的劝谏!”白卿言高声质问刘宏,“这还只是春暮城!晋国上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春暮城正在征召孩童,不知道又多少城池都是这如同人间地狱的凄惨之象!”
白卿言一跃翻身下马,回头看着被骑兵一并带回来已经下马的两个孩子和两个妇人,他们满目的不确定和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