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队身穿金色飞鱼服,顶盔贯甲大汉将军,迈步雄健的步伐自午门侧门,腋门而出护道排列。数百大汉将军叉着腰,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站在奉天门两侧,盔甲光芒耀眼不容逼视。
午门之上五座城楼如雁翅般排开,白炽的日光照在琉璃瓦上,反射出淡紫色的光芒。
这时候一道又一道的声音从午门之后,由远及近地传来。
悠然的景阳钟已是停下,鼓声三响。
“……金銮殿上面圣!”
而负责纠察的御史手捧着黄册名薄开始点名,若是官员有咳嗽,吐痰,笏板掉落,步履不稳失仪举止,也会被御史记下,听候参处。
“……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百官和皇室勋戚在午门前金水桥南排班。排班按照官位尊卑列队,文官位东面西而立,武官位西面东而立。
传旨太监站在午门朗声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紫禁城虽没有九重门,但五重宫门还是有的,林延潮帽插簪花,手持笏板走过了大明门,承天门,端门,来至午门之前。
随即数百大汉将军齐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林延潮步履轻快起来,随着景阳钟步入宫门,跨过的门洞的一刻,越过宫墙的旭日正照耀在自己脸上。紫禁城宫墙和琉璃瓦上。
林延潮与三百名进士一并都是心潮澎湃,有数十名进士在这一刻,忍不住流下眼泪来。
如殿试时一般,单号走左掖门,双号走右掖门。
“谢陛下隆恩!”
身为会元的林延潮虚手扶了扶插着簪花的乌纱帽,手捧笏板,与新科进士随文武百官进大明门。
林延潮与众进士们,在鸿胪寺官员作为导驾官走过内金水河上五座汉白玉金水桥,引入午门,又经皇极门(奉天门),终于来到皇极殿,这也是百姓口中金銮殿。
十年寒窗苦读,等着就是这一刻。
皇极殿殿顶的垂脊兽,十样俱全的,中极殿及建极殿只有九样。
听得宣旨去皇极殿觐见,众进士们脸色上都喜气洋洋,金殿传胪的一刻终于开始了。
身为金銮殿最少不了的就是各色龙样。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前丹陛每层都有螭首探出,若下雨之时,可见千龙吐水的一幕。
“同喜!”
而数不清的大汉将军,手持着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的,一层又一层地站在皇极殿四周的汉白玉须弥座上。
“恭贺兄台!”
皇极殿可容数万人的广场极度空旷,衬托出金銮殿格外威严,令人从心底感觉肃穆静谧。
而守门指挥千户,检查门禁,辨视官员身上牙牌。
林延潮稳步迈入皇极门,广场上文武百官分作两列,沿着御道齐进,诣近丹陛时,同时转班,文官位东面西而立,武官位西面东而立。
大明门开启,张居正的乘辇先一步入宫,至于文武百官分左右掖门而入。
按照礼制,文武官员左右周旋时不可背对北方。
而百官仍是不住向新科进士那眺望,心底虽有期待状元是谁?那个闽地少年,是否能三元及第,但不过想到片刻后即可知晓,也没太多急切。
除了常朝官员外,身为风宪纠仪官的御史,站在最末,面北而立,负责纠察百官礼仪。
张居正的目光在他身上一顿,就转过头去,合目养神。
位居文官班首的,自是张居正等三位阁臣,而锦衣卫官作为武官班首相对而立,第一班后都有纪事官,负责记录朝堂奏事。
他在人群中并非显眼,但这一科如此年轻的进士,就那么几个,故而一眼就认出了。
金銮殿下,百官肃立,大臣师师,小臣济济,象笏金绣,班行整齐。
张居正的目光来回了一阵,最后落在那位十九岁的少年身上。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乘辇在大明门前停下,张居正的目光越过百官,看向那些穿着蓝罗衫的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们,站立位于文官之后,看着雄伟的金銮殿,都是屏息静气不敢说话。
百官皆要徒步入宫,唯独张居正可乘辇在宫中行走,这是天子给予这位辅国重臣殊荣。
林延潮此刻也没抱着穿越者的心情,什么不就是故宫吗?老子上一世来了都不爱来了,还吃了碗面,撒了一泡尿等云云。
景阳钟徐徐敲响,张居正所乘的一顶乘辇停在大明宫前。百官们分在道旁,恭敬地躬身向乘辇作揖。
仅拿宫殿前的玉墀来说,上一世看去就是比较大块的台阶而已,但此刻石阶以丹漆地,望去都是朱红色,一级一级而上,使得画面一下变得鲜艳起来,又衬托出皇城的贵气。
但新科进士,以及百官们都还不知道,所以试图想要从几位读卷官的目光中,读出些什么来。
而故宫丹陛之下也没有百官朝牌,在大明的紫禁城里,百官朝牌按照一品至九品而书,分左右立在木栅上。文武百官按照品级,一排一排的序立侍班。
申时行,张四维与几位尚书,如往常般简单说了几句,目光不时看向了那些新科进士们。昨日天子已是钦点了三鼎甲,并填了金榜,这一科的状元,头甲谁属,十位读卷官胸中早已了然。
丹陛上平日不见动静的十八尊铜炉、现在吐出缕缕香烟,林延潮从下望金銮殿如身处云雾中,如蓬莱仙阁一般。
虽说没有御史礼部官员规范礼仪,但大明宫前百官却自动分出一条道来,让这几位重臣走到百官最前。
这时丹陛之上,陡然叭的一声的鞭响,那响声之大,几乎抽得人心尖一跳。
张四纬,申时行两位阁臣,六部几位尚书都是昨日参加评卷的读卷官,都才到了不久。
林延潮看见数名给事中、御史手持静鞭挥鞭自如,这静鞭由黄丝编织,鞭梢涂蜡,有三四丈长,呼哧呼哧地舞在空中,再重重抽打在地上。
大明门外百官已是聚齐。
叭,叭又是两记鞭响后,静鞭如巨蟒一般趴在地上。